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 9787520107631,752010763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研究的空白,而且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

娄伟,男,博士,副研究员。2003年7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2005年7月博士后研究工作期满出站。目前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城市、情景分析理论与方法。 主持、参与课题40多项,其中,主持或具体协调近20项。在这些课题中,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和重大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国情调研课题,也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部委课题、企业和地方委托规划课题,以及欧盟、荷兰、挪威、印度等国外合作或资助课题(如欧盟第六框架SENSOR项目)。

目录

上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
第一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分析/3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研究/3
第二节基于可再生能源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13
第三节基于资源劣势及开发利用难题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23
第二章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与政策理论分析/51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与政策关系分析/51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先理论分析/53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先理论分析/73
第四节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动理论分析/90
第三章公众能源运动理论分析/110
第一节公众能源运动理论/110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专业户”理论分析/120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合作社理论分析/132
第四章能源替代与能替减排理论分析/143
第一节替代能源与能源替代理论分析/143
第二节基于能源成本情景分析的新能源替代目标研究/149
第三节能替减排与节能减排并重的驱动力分析/164
中篇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
第五章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基础/173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研究/173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84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驱动力与可行性分析/203
第四节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体系/213
第六章可再生能源城市类型与评价标准/220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类型/220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城市评价标准/226
第三节中国新能源示范城市评价标准分析/236
第七章可再生能源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分析/245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发展阶段分析/245
第二节中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阶段分析/250
第三节国外典型区域及国家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分析/266
第八章可再生能源城市三大构成系统分析/274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分析/274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消费系统分析/303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城市推进与保障机制分析/335
第九章可再生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348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348
第二节新资源型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365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372
下篇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
第十章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389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389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主要原理/402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重点分析/411
第十一章可再生能源城市主要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17
第一节聚焦能源原理的理论分析/417
第二节适合性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32
第三节差异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37
第四节系统性与协同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41
第五节集成性与一体化建设理论分析/448
第六节经济可行性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54
第七节可再生能源城市文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62
第八节可再生能源城市风险控制原理的理论分析/472
第十二章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理论分析/492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492
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在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16
第三节能源规划理论在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26
第十三章基于城市规模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549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社区建设理论分析/549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城镇建设理论分析/570
第三节大中城市建设可再生能源城市路径分析/591
第十四章基于资源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02
第一节太阳能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02
第二节生物质能城镇建设理论分析/623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资源弱势城市理论分析/670
第十五章基于应用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83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83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交通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07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工业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36
第十六章热点类型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50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50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供热(采暖)与制冷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81
第三节可再生能源产业城市建设理论分析/817
第四节100%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830
结论与展望/847

序言

上 篇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分析/3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研究/3
第二节 基于可再生能源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13
第三节 基于资源劣势及开发利用难题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23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与政策理论分析/51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与政策关系分析/51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先理论分析/53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先理论分析/73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动理论分析/90
第三章 公众能源运动理论分析/110
第一节 公众能源运动理论/110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专业户”理论分析/120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合作社理论分析/132
第四章 能源替代与能替减排理论分析/143
第一节 替代能源与能源替代理论分析/143
第二节 基于能源成本情景分析的新能源替代目标研究/149
第三节 能替减排与节能减排并重的驱动力分析/164

中 篇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基础/173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研究/173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84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驱动力与可行性分析/203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体系/213
第六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类型与评价标准/220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类型/220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评价标准/226
第三节 中国新能源示范城市评价标准分析/236
第七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分析/245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发展阶段分析/245
第二节 中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阶段分析/250
第三节 国外典型区域及国家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分析/266
第八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三大构成系统分析/274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分析/274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消费系统分析/303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推进与保障机制分析/335
第九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348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348
第二节 新资源型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365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372

下 篇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
第十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389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389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的主要原理/402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重点分析/411
第十一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主要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17
第一节 聚焦能源原理的理论分析/417
第二节 适合性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32
第三节 差异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37
第四节 系统性与协同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41
第五节 集成性与一体化建设理论分析/448
第六节 经济可行性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54
第七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文化建设原理的理论分析/462
第八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风险控制原理的理论分析/472
第十二章 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理论分析/492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492
第二节 城市规划理论在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16
第三节 能源规划理论在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26
第十三章 基于城市规模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549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社区建设理论分析/549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城镇建设理论分析/570
第三节 大中城市建设可再生能源城市路径分析/591
第十四章 基于资源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02
第一节 太阳能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02
第二节 生物质能城镇建设理论分析/623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资源弱势城市理论分析/670
第十五章 基于应用划分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83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683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交通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07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工业应用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36
第十六章 热点类型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50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50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供热(采暖)与制冷城市建设理论分析/781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产业城市建设理论分析/817
第四节 100%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分析/830
结论与展望/847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理论应用
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多种能源之间、能源供需双侧的充分协调互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实现集中式能源开发与分布式能源开发的相互融合,提升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提升传统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精细化程度,提升系统的清洁低碳发展水平。三是让用户在不同能源种类上具备自主选择权,在用户端形成更为广泛的需求侧响应行为,配合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等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该意见提出,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绿色能源灵活交易平台,支持风电、光伏、水电等绿色低碳能源与电力用户之间实现直接交易。其中,新的能源建设供应体系的建设是该文件的重头戏,其具体意见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生产智能化,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等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
ISBN9787520107631,752010763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娄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