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债务拐点研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小黄,1956年7月2日出生,湖南慈利县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经济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2012年8月出任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信银行行长等职。2014年5月任中信集团监事长。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高级经济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会长。著有《经济法新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价值银行》《财富信仰》《远离冰山》《昨日随想》《岭南札记》《临渊结网》等多部专著和文集。
目录
第一章债务与经济增长
一、债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债务与经济增长
三、债务拐点的理论含义
四、本书研究框架
第二章中国全社会债务研究
一、全社会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债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三、全社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各主体债务的计量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三章中国政府债务研究
一、政府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政府债务文献综述
三、政府债务的中外比较
四、政府债务的计量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四章中国银行业债务研究
一、银行业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银行业债务与经济增长
三、银行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当前银行业的压力和挑战
五、总结与建议
第五章中国企业债务研究
一、企业债务现状及发展历程
二、各行业债务杠杆率比较
三、各行业债务杠杆与利润率
四、各行业负债效应弹性分析
五、重点行业债务拐点分析
六、总结与建议
第六章中国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研究
一、房地产行业债务分析
二、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概况
三、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房地产上下行业债务拐点传递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七章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研究
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现状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黄金比例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总结与建议
第八章研究总结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结论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二种视角是从经济社会中不同主体的界定人手分析可能的债务来源。这一方法能够清楚地展现不同主体的债务规模特征,并且为全社会的债务结构提供分析依据。不过这一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不同主体债务的数据来源不一,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而且,很多主体的债务本身就存在着重叠部分,例如金融机构的负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非金融企业、政府的资产,因此,在这一视角下所估算出来的全社会债务将会被高估。同时,由于政府债务等数据的可得性难度较大,不同主体的债务数据涵盖年度不一,这使得在加总之后,全社会债务2的数据涵盖年度非常短,不利于实证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虽然方法一存在一定的债务规模低估可能,但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对后期跟踪研究的可持续性考虑,本书在后续的分析中,使用方法一计算的全社会债务1作为当前我国整体债务的主要测量方式,并且应用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中国债务拐点研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小黄,1956年7月2日出生,湖南慈利县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经济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2012年8月出任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信银行行长等职。2014年5月任中信集团监事长。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高级经济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会长。著有《经济法新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价值银行》《财富信仰》《远离冰山》《昨日随想》《岭南札记》《临渊结网》等多部专著和文集。
目录
第一章债务与经济增长
一、债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债务与经济增长
三、债务拐点的理论含义
四、本书研究框架
第二章中国全社会债务研究
一、全社会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债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三、全社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各主体债务的计量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三章中国政府债务研究
一、政府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政府债务文献综述
三、政府债务的中外比较
四、政府债务的计量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四章中国银行业债务研究
一、银行业债务的界定和特征
二、银行业债务与经济增长
三、银行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当前银行业的压力和挑战
五、总结与建议
第五章中国企业债务研究
一、企业债务现状及发展历程
二、各行业债务杠杆率比较
三、各行业债务杠杆与利润率
四、各行业负债效应弹性分析
五、重点行业债务拐点分析
六、总结与建议
第六章中国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研究
一、房地产行业债务分析
二、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概况
三、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债务的计量分析
四、房地产上下行业债务拐点传递分析
五、总结与建议
第七章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研究
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现状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黄金比例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总结与建议
第八章研究总结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结论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二种视角是从经济社会中不同主体的界定人手分析可能的债务来源。这一方法能够清楚地展现不同主体的债务规模特征,并且为全社会的债务结构提供分析依据。不过这一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不同主体债务的数据来源不一,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而且,很多主体的债务本身就存在着重叠部分,例如金融机构的负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非金融企业、政府的资产,因此,在这一视角下所估算出来的全社会债务将会被高估。同时,由于政府债务等数据的可得性难度较大,不同主体的债务数据涵盖年度不一,这使得在加总之后,全社会债务2的数据涵盖年度非常短,不利于实证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虽然方法一存在一定的债务规模低估可能,但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对后期跟踪研究的可持续性考虑,本书在后续的分析中,使用方法一计算的全社会债务1作为当前我国整体债务的主要测量方式,并且应用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 ISBN | 9787509650646,750965064X |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 作者 | 朱小黄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