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及农学、林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指导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形态观察和大小测定
实验2暗场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3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4细胞器的活体染色
实验5细胞内核酸的原位显示
实验6细胞内蛋白质的定位
实验7细胞内酶的定位
实验8细胞内糖类的显示
实验9细胞内脂类的显示
实验10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实验11细胞活性的鉴定
实验12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
实验13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4果蝇唾腺细胞巨大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15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
实验16常用显微镜制片技术
实验17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18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19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20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21显示染色体核仁组织区的银染色法
实验2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位端粒序列
实验23细胞器的分离和鉴定
Ⅰ实验24动物细胞培养
实验25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集落形成实验
实验26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状态
实验27培养细胞生长状态评价——有丝分裂指数和生长曲线测定
实验28细胞同步化
实验29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
实验30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31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和培养
实验32细胞转染技术
第三部分设计性实验
实验33完整叶绿体的分离、纯化及观察
实验34逆境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和破坏
实验35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实验36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
实验37环境有害物质对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38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39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四部分附录
附录Ⅰ常用染料简介和常用染色剂配方
附录Ⅱ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附录Ⅲ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Ⅳ常用生物固定液
附录Ⅴ封片剂和粘贴剂
附录Ⅵ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附录Ⅶ电子显微镜技术
附录Ⅷ器械的清洗与消毒
附录Ⅸ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
附录Ⅹ常用植物激素、抗生素的配制
附录Ⅺ部分动物、植物及人的染色体数目
附录Ⅻ撰写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迅速杀死细胞的过程称为固定。固定的目的是尽可能使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及大分子结构保持生活状态,并且牢固地固定在它们原来所在的位置上。固定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两大类。物理的方法是采用冰冻、干燥、微波等手段来保持细胞结构;化学的方法是用化学试剂对选取材料进行处理,使细胞尽可能保持生活时的结构和成分。现通常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固定,有时用物理化学双固定。固定剂的作用是破坏细胞的酶系统,防止细胞自溶;稳定细胞物质成分;稳定各种细胞结构的空间构型。良好的固定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穿透组织速度快,能将细胞内含物凝固成不溶解物质,不会造成细胞收缩或膨胀,硬化组织程度适中,增加细胞内含物的折光度,增加媒染和染色的能力,具有保存剂的作用。按照固定特点,可以将固定剂分为非凝固型固定剂和凝固型固定剂。为了达到固定的目的,有时也把几种固定剂混合,即混合固定剂。一般而言,非凝固型固定剂优于凝固型固定剂;混合固定剂优于单纯固定剂。必须依据固定剂的性能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固定剂。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及农学、林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指导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形态观察和大小测定
实验2暗场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3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4细胞器的活体染色
实验5细胞内核酸的原位显示
实验6细胞内蛋白质的定位
实验7细胞内酶的定位
实验8细胞内糖类的显示
实验9细胞内脂类的显示
实验10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实验11细胞活性的鉴定
实验12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
实验13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4果蝇唾腺细胞巨大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15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
实验16常用显微镜制片技术
实验17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18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19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20植物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21显示染色体核仁组织区的银染色法
实验2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位端粒序列
实验23细胞器的分离和鉴定
Ⅰ实验24动物细胞培养
实验25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集落形成实验
实验26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状态
实验27培养细胞生长状态评价——有丝分裂指数和生长曲线测定
实验28细胞同步化
实验29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
实验30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31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和培养
实验32细胞转染技术
第三部分设计性实验
实验33完整叶绿体的分离、纯化及观察
实验34逆境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和破坏
实验35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实验36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
实验37环境有害物质对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38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39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四部分附录
附录Ⅰ常用染料简介和常用染色剂配方
附录Ⅱ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附录Ⅲ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Ⅳ常用生物固定液
附录Ⅴ封片剂和粘贴剂
附录Ⅵ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附录Ⅶ电子显微镜技术
附录Ⅷ器械的清洗与消毒
附录Ⅸ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
附录Ⅹ常用植物激素、抗生素的配制
附录Ⅺ部分动物、植物及人的染色体数目
附录Ⅻ撰写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迅速杀死细胞的过程称为固定。固定的目的是尽可能使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及大分子结构保持生活状态,并且牢固地固定在它们原来所在的位置上。固定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两大类。物理的方法是采用冰冻、干燥、微波等手段来保持细胞结构;化学的方法是用化学试剂对选取材料进行处理,使细胞尽可能保持生活时的结构和成分。现通常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固定,有时用物理化学双固定。固定剂的作用是破坏细胞的酶系统,防止细胞自溶;稳定细胞物质成分;稳定各种细胞结构的空间构型。良好的固定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穿透组织速度快,能将细胞内含物凝固成不溶解物质,不会造成细胞收缩或膨胀,硬化组织程度适中,增加细胞内含物的折光度,增加媒染和染色的能力,具有保存剂的作用。按照固定特点,可以将固定剂分为非凝固型固定剂和凝固型固定剂。为了达到固定的目的,有时也把几种固定剂混合,即混合固定剂。一般而言,非凝固型固定剂优于凝固型固定剂;混合固定剂优于单纯固定剂。必须依据固定剂的性能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固定剂。
ISBN | 9787030455031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亚男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