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南 978703053137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南》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的本科、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医学微生物学专业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第一篇细菌学实验
第一章细菌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一油镜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实验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简单染色法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实验四细菌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的染色法
实验五活菌运动观察
第二章细菌的培养及其生化代谢产物的检查
实验六细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
实验七细菌的分离接种技术与培养方法
实验八细菌培养物的性状观察
实验九糖发酵实验
实验十蛋门质代谢实验
实验十一其他代谢实验
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耐药性实验
实验十二噬菌体裂解细菌实验
实验十三细菌的形态变异实验(L型、H—O变异、S—R变异)
实验十四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纸片法、试管法)
实验址五细菌耐药性质粒转化实验(化学转化和电转化)
第四章动物实验
实验十六小鼠腹腔接种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腹腔接种方法
实验十七小鼠尸体解剖与细菌学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尸体解剖
与细菌学检查
第五章环境、体表细菌的检查及消毒与灭菌实验
实验十八空气中细菌的检测(沉降法)
实验十九正常人体皮肤及随身物品细菌的检查
实验二十鼻咽腔及口腔中细菌的检查
实验二十一消毒与灭菌实验
第六章病原性球菌
实验二十二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性及培养特性
实验二十三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实验
实验二十四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实验——乳胶凝集法
实验二十五肺炎链球菌胆汁溶解实验
实验二十六病原性球菌脓汁标本的检验
第七章肠道杆菌
实验二址七粪便标本的检验
实验二十八肥达反应
第八章霍乱弧菌和幽门螺杆菌
实验二十九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的检验
第九章呼吸道感染细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一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二白喉棒状杆菌的检验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三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染色性及培养特性
实验三十四无芽胞厌氧菌的形态、染色性及培养特性
实验三十五破伤风外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实验
实验三十六产气英膜梭菌动物实验
实验三十七临床标本厌氧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第十一章动物源性细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八炭疽芽胞杆菌的检验
实验三十九布鲁菌的检验
实验四十鼠疫耶尔森菌的检验
第二篇病毒学实验
第十二章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实验四十一电子显微镜观察负染病毒
实验四十二病毒包涵体的检查
第十三章病毒的分离培养
实验四十三病毒的组织细胞培养方法
实验四十四病毒的鸡胚培养方法
实验四十五病毒的动物接种
第十四章病毒的感染性定量测定
实验四十六病毒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实验四十七病毒的空(蚀)斑形成实验
第十五章病毒抗原的检测
实验四十八直接免疫荧光实验
实验四十九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
实验五十免疫印迹
第十六章病毒抗体的检测
实验五十一血凝实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实验五十二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五十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实验五十四病毒中和实验
第十七章病毒核酸的检测
实验五十五聚合酶链反应定性检测病毒核酸
实验五十六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
实验五十七原位杂交法检测病毒核酸
第三篇真菌学实验
实验五十八真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实验五十九真菌病临床标本的直接镜检与染色观察
实验六十真菌DNA快速提取及18SrDNA序列测定鉴定
第四篇其他病原微生物实验
实验六十一支原体的检验
实验六十二衣原体的检验
实验六十三钩端螺旋体的检验
实验六十四立克次体的检验
实验六十五放线菌的检验
第五篇基本分子微生物学技术
实验六十六重组质粒构建
实验六十七外源性蛋白的重组表达
实验六十八细菌基因敲除技术
实验六十九转座子技术
实验七十荧光定量PCR
实验七十一菌群分析
附录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试剂
一、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二、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三、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四、洗涤液的配制与使用
五、常用消毒液和清洁液的配制法
菌种保藏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
二、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三、载体保藏法
四、悬液保藏法
五、寄主保藏法
六、冷冻保藏法
实验动物管理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热力杀菌实验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热力灭菌。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时,使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酶钝化、蛋白质凝固,从而使细胞死亡。根据细菌对温度需求的不同,可将细菌划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三大类。不同温度型的细菌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当环境温度超过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范围时,细菌很容易死亡。超过的温度越高,或在高温条件下时间越长,微生物死亡越快。多数无芽胞的杆菌80~100℃下几分钟就几乎全部死亡,但在70℃下需10~15min才能致死,而在60℃下必须30min以上才被杀死。一些细菌的芽胞耐热性极强,在100℃下30min还能生存。所以,灭菌是否彻底一般以杀死细菌的芽胞为标准。
影响热力灭菌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状态、温度、湿度、时间、介质成分和pH等。被灭菌材料中的真菌类微生物较细菌(特别是产生芽胞的细菌)易于杀灭;在被灭菌材料中微生物基数大的情况下,同样的灭菌温度、灭菌时间不及微生物基数小的材料灭菌效果好。在一定温度下,湿热灭菌较干热灭菌效果好。在微生物学工作和医疗工作中,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杀菌效果最好,使用最广泛。这是因为:①高压蒸汽灭菌法能够达到较高的温度;②蒸汽的穿透力极强:③蒸汽遇冷物凝成水时可释放出汽化热,迅速提高冷物的温度;④高压蒸汽不会使布类物品过分潮湿,避免了水煮的缺点。
ISBN978703053137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胡晓梅,饶贤才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