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十三五”规划教材:基础工程训练 97873024743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67470 类别: 图书 科技 建筑 建筑施工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非机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从制造的发展进程将读者引入制造世界,了解制造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机械制造为载体,用学生身边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制造,了解机械制造全过程和常见制造工艺。!

作者简介

作者:杨有刚

杨有刚,男,1961年5月22日生,教授、博士、副院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承担机制、机化、信息、制药等专业本科生工程训练、机械制造基础等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集20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并探索出了多种学习方法,如:“‘纲举目张’法”、“‘望文生义’法”、“‘ 内外因关系’法”、“‘ 历史事件’导入法”、“‘ 系统性分析’法”等。2006年6月,获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的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目录

第1章现代工程概述

1.1工业系统概述

1.2机械制造系统

第2章液态金属成形

2.1概述

2.2砂型铸造

2.3特种铸造

2.4铸造的特点和常用的铸造材料

第3章金属锻压成形

3.1概述

3.2锻造的生产过程

3.3板料冲压

第4章焊接成形

4.1概述

4.2焊条电弧焊

4.3其他焊接方法

第5章金属切削加工技术

5.1概述

5.2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5.3机床加工

第6章钳工

6.1概述

6.2基本操作

6.3装配和拆卸

第7章现代制造技术

7.1数控加工技术

7.2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第8章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

8.1概述

8.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简介

参考文献

序言

为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针对农科类非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编写修订了这本工程训练基础教材。
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和复合化的新趋势、新特点,现代工业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比如,早期的农业生产,应用工业技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业机械的工业技术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现代农业应用现代工业信息技术实现了精准化和规模化,而且可以实现专家远程实时诊断,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一些必要的现代工业制造技术,才能创新出成果,才不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制造是涉及产品设计、物料选择、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质量保证、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和工作。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和保持高速发展,还需高等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各领域、各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有鉴于此,本书对原来工程训练指导书进行了修订,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和现代制造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增强。
(1) 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非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本教材力求“面粗点细”,即除基础知识外,具有较高难度、深度和专业性太强的内容被删减,而部分重点知识技能力求具体翔实。例如,液态金属成形部分,忽略了铸件结构工艺性和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冷加工中,重点在车工上,学时数多的要求熟练掌握外圆、螺纹的车削,学时数少的只要求熟练掌握外圆的车削。
(2) 理顺知识编排顺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按照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来导出知识点,在每个工种之后比较该工种的优劣、最佳适用范围,利于学生思考、理解和掌握。
(3)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一章节中有意识地提出该加工方法的不足和限制范围,结合书中给出的实例,启发学生寻求更理想的工艺方法,并且简述每种成形方法的起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善于联想的习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书中简述每种成形方法的历史起源、常规成形工艺到特种成形方法的发展历程,由古人和外国人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兴趣。
(5) 在老师辅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如首先讲解某种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 其次让学生根据所给问题,经过思考与讨论,找出相关制件的特点; 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由杨有刚、张炜担任主编,化凤芳担任副主编,傅水根担任主审。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杨中平、赵友亮、冯涛、韩冰、翟梦群、王方超等教师。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杨中平、潘天丽等老师以及有关院校、工厂、科研院所的一些教材、文献和资料,并得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务处领导、工程训练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同行的指正,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7年5月

文摘

第3章金属锻压成形
3.1概述
1. 概念

锻压成形是指通过控制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型材、零件或毛坯的成形方法,又称为塑性成形或压力加工。金属经受锻压成形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可锻性,通常用塑性和变形抗力表示。塑性是指金属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变形抗力是金属在变形过程中抵抗工具作用的力。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金属可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其可锻性越好。
2. 起源与发展
锻压成形技术是历史最为久远的制造方法之一,大约有八千年至一万年的历史。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制品是出土于伊拉克的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八千年间的用天然铜锻打成形的装饰物。我国在距今大约六千年前有了用锻造方法成形的黄金、红铜等有色金属制品。但人类早期的锻压生产都是以人力或畜力完成工件的锻打。14—16世纪出现了水力落锤。19世纪中叶,英国工程师内史密斯创制了第一台蒸汽锤,开始了蒸汽动力锻压机械的时代。19世纪末出现了以电为动力的压力机和空气锤。20世纪以来,锻压机械向高速、高效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高速压力机、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和多种自动化生产线。与此同时,人类对金属塑性变形机理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到“规律”的转变。屈雷斯加和密席斯先后发现了金属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古布金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塑性变形的原理,这些为锻压成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今天的锻压成形技术已经从早期简单的“锻打”向“净形制造”技术转变。面向21世纪的信息时代,塑性成形技术仍是机械制造中生产金属零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3. 锻压成形的分类与应用
根据成形工艺和设备的不同,锻压成形方法包括以下几类,见图31。

图31塑性成形生产方式

(1) 轧制是指金属坯料在两个轧辊的空隙中受压变形,以获得各种产品的加工方法。改变轧辊上的孔型,可以轧制出不同截面的原材料。
(2) 挤压是指金属坯料在挤压模内受压被挤出模孔而变形的加工方法。挤压过程中金属坯料的截面依照模孔的形状减小,坯料的长度增加。
(3) 拉拔是指将金属坯料拉过拉拔模的模孔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4) 自由锻是指金属坯料在上、下砧铁间受冲击力或压力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5) 模锻是指金属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受冲击力或压力作用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6) 板料冲压是指金属板料在冲模作用下产生分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
上述不同的锻压方法在机械制造、军工、航空、轻工、家用电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各种金属型材,如板材、管材和线材等原材料,大多是通过轧制、挤压、拉拔等方法制成的。机器中承受重载荷或交变载荷的机械零件,如主轴、重要齿轮、连杆、炮管和枪管等,一般都是采用锻造的方法生产毛坯,再经切削加工而成。板料冲压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器、仪表及日用品工业等方面。
4. 锻压成形的特点
锻压成形能消除金属铸锭内部(铸造组织)的气孔、缩孔和树枝状晶等缺陷,并细化晶粒,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使锻件力学性能较高。锻压成形既可生产精度要求较低的毛坯件,也可生产精度要求较高的精密锻件,如曲轴、精锻齿轮等; 锻件重量几乎不受限制,小到不足1kg,大到重达几百吨都可锻压成形; 可单件小批量生产,也可大批量生产,工艺适应性较好。锻压成形在利用专用设备和模具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锻压所用的金属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以便在外力作用下,能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锻压成形不适宜加工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特别是对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或毛坯的加工比较困难。
【思考与讨论】
锻压成形和铸造成形都主要用来生产零件的毛坯,两者在成形原理上有何不同?在实际生产中能不能相互代替?为什么?
ISBN978730247439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有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