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手册》可作为山区村镇政府、居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灾害管理、村镇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危害
1.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2 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
1.2.1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2.2 人类活动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1.3 崩塌
1.3.1 崩塌的基本特征
1.3.2 影响崩塌发育的因素
1.3.3 崩塌的类型划分
1.4 滑坡
1.4.1 滑坡的基本特征
1.4.2 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1.4.3 滑坡的类型划分
1.5 泥石流
1.5.1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1.5.2 泥石流的形成基本条件
1.5.3 泥石流的分类
第2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危险状态识别
2.1 崩塌灾害识别
2.2 滑坡灾害识别
2.3 泥石流灾害识别
第3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3.1 崩塌灾害防治
3.1.1 遮挡
3.1.2 防护网技术
3.1.3 锚喷、注浆与嵌补技术
3.1.4 拦石墙和落石槽技术
3.1.5 拦石栅栏技术
3.1.6 树林防护技术
3.1.7 地下水与地面水的疏导
3.2 滑坡灾害防治
3.2.1 坡面绿化
3.2.2 修建排水系统
3.2.3 坡体减重压脚
3.2.4 挡土墙技术
3.2.5 锚杆与锚网喷技术
3.2.6 框架梁(格构)技术
3.2.7 抗滑桩技术
3.2.8 锚索技术
3.3 泥石流灾害防治
3.3.1 岩土工程措施
3.3.2 生物工程措施
第4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简易监测与预警
4.1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的基本方法
4.1.1 变形监测法
4.1.2 水文、气象观测法
4.1.3 宏观地质观测法
4.1.4 其他异常现象观测法
4.2 简易监测的基本步骤
4.2.1 选点
4.2.2 做标记
4.2.3 测量
4.2.4 分析
4.3 上报与预警
4.3.1 上报内容
4.3.2 上报时间
4.3.3 上报流程
4.3.4 预警方案
4.3.5 宣传教育
4.4 紧急避灾与抢险
4.4.1 避灾场地
4.4.2 抢险人员
4.4.3 后勤保障
第5篇 山区村镇建设选址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5.1 选址原则与要求
5.1.1 地形地貌要求
5.1.2 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要求
5.1.3 岩土体类型与性质要求
5.1.4 水文与水文地质要求
5.1.5 植被要求
5.2 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5.2.1 开挖、填方
5.2.2 堆载
5.2.3 引水储水建设
5.2.4 排水
5.2.5 植被保护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1)地质构造:我国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具有很多规模大、活动性强的深大断裂。在这些深大断裂构造的破碎带上软弱构造面发育、岩石破碎性强,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同时深达断裂也控制着我国泥石流的区域分布规律。
(2)地层岩性:一个地区的岩石性质与泥石流形成有密切关系。一般软弱岩层和软硬相问的岩层比岩性均匀的坚硬岩层更易于受到破坏和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育,反之亦然。
(3)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和能量,并且控制区域水文网的发育。一般在处于强烈上升的山区泥石流活动较为活跃,而在地表处于相对稳定或下降的山区泥石流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4)地震: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泥石流,而且会诱发大量松动的岩体和崩滑体,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累积过程,从而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一般认为在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地震对泥石流的发育和分布影响显著。
3.水源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手册》可作为山区村镇政府、居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灾害管理、村镇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危害
1.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2 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
1.2.1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2.2 人类活动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1.3 崩塌
1.3.1 崩塌的基本特征
1.3.2 影响崩塌发育的因素
1.3.3 崩塌的类型划分
1.4 滑坡
1.4.1 滑坡的基本特征
1.4.2 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1.4.3 滑坡的类型划分
1.5 泥石流
1.5.1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1.5.2 泥石流的形成基本条件
1.5.3 泥石流的分类
第2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危险状态识别
2.1 崩塌灾害识别
2.2 滑坡灾害识别
2.3 泥石流灾害识别
第3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3.1 崩塌灾害防治
3.1.1 遮挡
3.1.2 防护网技术
3.1.3 锚喷、注浆与嵌补技术
3.1.4 拦石墙和落石槽技术
3.1.5 拦石栅栏技术
3.1.6 树林防护技术
3.1.7 地下水与地面水的疏导
3.2 滑坡灾害防治
3.2.1 坡面绿化
3.2.2 修建排水系统
3.2.3 坡体减重压脚
3.2.4 挡土墙技术
3.2.5 锚杆与锚网喷技术
3.2.6 框架梁(格构)技术
3.2.7 抗滑桩技术
3.2.8 锚索技术
3.3 泥石流灾害防治
3.3.1 岩土工程措施
3.3.2 生物工程措施
第4篇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简易监测与预警
4.1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的基本方法
4.1.1 变形监测法
4.1.2 水文、气象观测法
4.1.3 宏观地质观测法
4.1.4 其他异常现象观测法
4.2 简易监测的基本步骤
4.2.1 选点
4.2.2 做标记
4.2.3 测量
4.2.4 分析
4.3 上报与预警
4.3.1 上报内容
4.3.2 上报时间
4.3.3 上报流程
4.3.4 预警方案
4.3.5 宣传教育
4.4 紧急避灾与抢险
4.4.1 避灾场地
4.4.2 抢险人员
4.4.3 后勤保障
第5篇 山区村镇建设选址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5.1 选址原则与要求
5.1.1 地形地貌要求
5.1.2 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要求
5.1.3 岩土体类型与性质要求
5.1.4 水文与水文地质要求
5.1.5 植被要求
5.2 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5.2.1 开挖、填方
5.2.2 堆载
5.2.3 引水储水建设
5.2.4 排水
5.2.5 植被保护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1)地质构造:我国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具有很多规模大、活动性强的深大断裂。在这些深大断裂构造的破碎带上软弱构造面发育、岩石破碎性强,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同时深达断裂也控制着我国泥石流的区域分布规律。
(2)地层岩性:一个地区的岩石性质与泥石流形成有密切关系。一般软弱岩层和软硬相问的岩层比岩性均匀的坚硬岩层更易于受到破坏和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育,反之亦然。
(3)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和能量,并且控制区域水文网的发育。一般在处于强烈上升的山区泥石流活动较为活跃,而在地表处于相对稳定或下降的山区泥石流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4)地震: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泥石流,而且会诱发大量松动的岩体和崩滑体,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累积过程,从而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一般认为在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地震对泥石流的发育和分布影响显著。
3.水源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
ISBN | 9787030292193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杜修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