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 商少明 978712229016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适用于高等学校工科近化学类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以及农、林、医等院校,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网络教育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商少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教学经历
1982.02~1990理、工科类分析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化学综合实验;
1990至今,无机及分析化学与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化学综合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主要科学研究、实践经历
1982.02~1989食品中钼、铝、锌等组分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1989~1996高纯碳酸锶、超细活性氧化锌、电子级碳酸钡、电子级碳酸钙、电子级二氧化钛等无机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及工业化研究;废催化剂中钼、钴的提取及钼酸铵、钼酸钠、氧化钴的制备及其工业化;
1996~2001油脂化学品及表面活性剂工业应用研究,其中1998.07~1998.11以及1999.07~1999.09,两度前往马来西亚国家棕榈油研究院高等油脂化学研究中心,从事两年期的国际合作研究;
2001至今,钛酸钡、钛酸钾、钛酸钾晶须、氧化锌晶须、氧化锌导电粉等无机功能粉体材料的物理化学及工业化研究,以及钛酸钡、钛酸锶等系列钛酸盐的检测方法研究。

目录

绪论1
0.1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1
0.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学科之间的关系4
0.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4
第1章 定量化学分析概述6
1.1定量分析概述6
1.1.1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选择6
1.1.2测定结果的表示与物质组成的量度8
1.1.3滴定分析法概述11
1.2误差与数据处理13
1.2.1误差的分类13
1.2.2误差的表示方法14
1.2.3误差的减免17
1.2.4实验数据的处理18
1.3有效数字23
1.3.1有效数字的位数23
1.3.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24
1.3.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24
习题25
第2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初步28
2.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28
2.1.1热力学基本概念28
2.1.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9
2.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2
2.2化学反应的方向33
2.2.1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和熵变33
2.2.2吉布斯(Gibbs)自由能35
2.3化学反应速率38
2.3.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38
2.3.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0
2.3.3反应速率理论43
2.4化学平衡45
2.4.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45
2.4.2标准平衡常数K45
2.4.3多重平衡规则47
2.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47
2.4.5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Gibbs自由能变48
2.4.6化学平衡的移动49
习题54
第3章 酸、碱与酸碱平衡57
3.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57
3.1.1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57
3.1.2酸碱平衡与酸、碱的相对强度59
3.2酸碱平衡的移动61
3.2.1稀释定律61
3.2.2同离子效应62
3.2.3其他因素62
3.3组分的分布与浓度的计算63
3.3.1分布分数与分布曲线63
3.3.2组分平衡浓度计算的基本方法65
3.4溶液酸度的计算67
3.4.1溶液酸度计算的一般方法67
3.4.2酸碱质子理论中的代数法68
3.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酸碱指示剂73
3.5.1酸碱缓冲溶液73
3.5.2酸度的测试与酸碱指示剂76
3.6酸碱滴定法79
3.6.1强碱滴定强酸79
3.6.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80
3.6.3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81
3.6.4酸碱滴定法的应用82
习题84
第4章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平衡87
4.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87
4.1.1溶度积与溶解度87
4.1.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89
4.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95
4.2.1分步沉淀95
4.2.2物质的分离97
4.2.3沉淀的转化98
4.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99
4.3.1沉淀的类型与沉淀的形成99
4.3.2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01
4.3.3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主要措施102
4.4沉淀分析法103
4.4.1称量分析法103
4.4.2沉淀滴定法105
习题106
第5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108
5.1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108
5.1.1氧化数与氧化还原反应108
5.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10
5.1.3原电池与电极电势113
5.2影响电极电势的主要因素117
5.2.1能斯特方程式117
5.2.2条件电极电势119
5.3电极电势的应用121
5.3.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21
5.3.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与次序122
5.3.3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124
5.3.4计算有关平衡常数和pH值126
素电势图127
5.4氧化还原滴定法129
5.4.1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被测组分的预处理129
5.4.2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29
5.4.3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132
5.4.4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36
习题137
第6章 配合物与配位平衡141
6.1配合物与螯合物141
6.1.1配合物及其组成141
6.1.2螯合物143
6.1.3配合物的命名145
6.2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146
6.2.1配位平衡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46
6.2.2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151
6.3配位滴定法154
6.3.1滴定曲线和滴定条件154
6.3.2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57
6.3.3提高混合体系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58
6.3.4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61
习题162
第7章 原子结构164
7.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164
7.1.1原子的玻尔模型164
7.1.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67
7.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68
7.2.1薛定谔方程和原子轨道168
7.2.2四个量子数169
7.2.3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170
7.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72
7.3.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72
素周期系177
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79
习题183
第8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186
8.1共价化合物186
8.1.1价键理论186
8.1.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189
8.1.3分子轨道理论192
8.2配位化合物196
8.2.1配位化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196
8.2.2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空间构型196
8.2.3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198
8.2.4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199
8.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200
8.3.1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200
8.3.2分子间作用力201
8.3.3氢键202
8.4离子化合物和晶体结构204
8.4.1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204
8.4.2离子晶体205
8.4.3离子极化208
8.4.4其他晶体210
习题213
第9章 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16
9.1氟、氯、溴、碘及其化合物216
9.1.1通性216
9.1.2卤素单质217
9.1.3卤化氢和氢卤酸218
9.1.4卤化物219
9.1.5含氧酸及含氧酸盐219
9.1.6卤素离子的鉴定223
9.2氧、硫及其化合物224
9.2.1通性224
9.2.2氢化物224
9.2.3硫的重要含氧化合物226
9.2.4微量元素——硒228
9.3氮、磷、砷、锑、铋及其化合物228
9.3.1通性228
9.3.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229
9.3.3磷及其重要化合物232
9.3.4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234
9.4碳、硅、锡、铅及其化合物236
9.4.1通性236
9.4.2碳的重要化合物237
9.4.3硅的含氧化合物238
9.4.4锡、铅的重要化合物239
9.5硼、铝及其化合物240
9.5.1硼的重要化合物241
9.5.2铝的重要化合物242
习题243
第10章 s区、d区、ds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46
10.1s区元素246
10.1.1通性246
10.1.2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47
10.2d区元素252
10.2.1通性252
10.2.2钛的重要化合物254
10.2.3铬的重要化合物255
10.2.4锰的重要化合物257
10.2.5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260
10.3ds区元素264
10.3.1通性264
10.3.2铜族元素265
10.3.3锌族元素269
10.4钠、镁、钙、锌、铁等金属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272
习题274
第11章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277
11.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277
11.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277
11.1.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79
11.1.3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280
11.2可见光分光光度法281
11.2.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281
11.2.2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82
11.2.3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284
11.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86
11.3.1标准曲线法286
11.3.2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286
11.3.3多组分分析287
习题288
第12章 常用分离方法290
12.1萃取分离法290
12.1.1分配系数和分配比290
12.1.2萃取效率和分离因数291
12.1.3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292
12.1.4萃取分离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93
12.2色谱分离法294
12.2.1柱色谱294
12.2.2薄层色谱295
12.3其他分离方法296
12.3.1沉淀分离法296
12.3.2离子交换分离法297
12.3.3挥发和蒸馏分离法298
12.2.4气浮分离法298
12.3.5膜分离法299
习题300
附录301
附录1常见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301
附录2常见弱电解质的标准解离常数(298.15K)303
附录3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5K,离子强度I=0)305
附录4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305
附录5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E308
附录6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308
附录7分子量309
参考文献312

序言

前言
由倪静安、商少明、翟滨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兄弟高校同行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高校近化学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中,部分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被缩减,教指委对近化学类专业各门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不再做硬性规定,各校的教学大纲也根据这些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考虑到近化学类各专业不同的需求,根据我们的教学体会以及兄弟高校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对本书第二版进行了修订。
第三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1.原第1章“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更名为“定量化学分析概述”。原第11章“一般物质的分析步骤和常用分离方法”中的“一般物质的分析步骤”调整至第1章。增加了“测定结果的表示”,引入了“纯度”与“含量”的概念。“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以及“测定结果的表示与物质组成的量度”可以选择讲授。
2.原第2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更名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初步”,教学时可以根据各校或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数,整章讲授或只讲授其中“化学平衡”的部分内容。
3.将原第7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提前至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之后,其中的“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归入“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一章。
4.原第6章“物质结构基础”拆分为第7章“原子结构”与第8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离子化合物和晶体结构”作为相关专业的选学内容。
5.原第8、9章元素部分调整为第9、10章,其中第10章增加了钛元素。这两章供有关专业教学选择性讲授。
6.原第11章“一般物质的分析步骤和常用分离方法”调整为第12章“常用分离方法”,其中“色谱分离法”以及“其他分离方法”作为各校选学内容。
7.各章后增添“视窗”,主要是相关化学人物的简介以及部分扩展知识,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网络链接扩充知识视野。
8.绪论以及主要课外阅读文献中引入了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以及MOOC的网址,充分发挥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体现了现代的学习已经是网络化、立体化的学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由江南大学商少明担任主编(第3、4、5、6章责任人),江南大学刘瑛(第1、2、7、8章责任人)、汪云(第11、12章责任人)以及中国计量大学黄丽红(第9、10章责任人)为副主编。参加修订工作的有江南大学商少明(第3、4、6章)、刘瑛(第1、7、8章)、汪云(第9、11章)、李玲(绪论、第2章)、傅成武(第12章以及各章后的“视窗”)、沈晓东与孙芳(附录),中国计量大学黄丽红(第5、10章)。全书由商少明整理定稿。
本书修订过程中,同样参阅了兄弟高校的相关教材,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内容与精华,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于江南大学

第一版前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促着化学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高等工业学校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产物,它是高等工业学校化工、轻工、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等有关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无锡轻工大学坚持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十余年,本书是以无锡轻工大学所编《无机及分析化学》讲义为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由无锡轻工大学与大连轻工业学院合作编写而成的。本书的编写努力注意做到:
1.从中学化学的实际出发,以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3年修订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编写时力求削枝强干、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基础。
2.立足于新的一门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将原工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优化组合成为一个新的体系,力求保持该课程的完整性。充分考虑工科特点,贯彻“结构、平衡、性质、应用”的思想,合理安排四大平衡与其应用的有机结合,元素化学与阴阳离子定性分离鉴定的有机结合,力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强化早期渗透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努力联系当今普遍关注的资源、能源、环境、材料、健康等社会实际问题,适当为生物无机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化学领域展示窗口。
4.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化学、特别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使计算机应用本科四年不断线开了个好头。
5.贯彻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本书根据教学计划,建议讲授100学时左右。有的章节的次序和内容可依各专业要求酌情调整处理。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分析步骤,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章节的有关内容,视情况亦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讲授。本书亦可供农林医等院校有关专业参考使用。
本书由倪静安任主编,张敬乾、商少明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有无锡轻工大学宋云翔(第13、16章)、汪纪三(第7、11章)、倪静安(第1、8、15章)、商少明(第2、5、17章)、陈烨璞(第10章)、张墨英(第6章);大连轻工学院张敬乾(第3、12、14章)、李英华(第4章)、翟滨(第9章)。全书由参编者互阅、讨论,倪静安、张敬乾、商少明修改,倪静安通读、统稿。
本书由北京大学华彤文、刘淑珍、姚光庆、赵凤林、刘锋、刘万祺等老师审阅。他们精心审阅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审稿后编者根据审稿意见作了认真修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第17章中有关程序由刘俊康老师校验,于吉震老师参加了部分排版与校对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无锡轻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的校、系各级领导,正是他们对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的热情关心、全力支持与具体帮助,才使本书得以如期问世。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纰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编者
1996年12月

第二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兄弟高等院校同行的关心和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等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得到不断发展与深化。为了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我们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各兄弟高校使用本教材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本书第一版进行了修改、精简,以适合学时数较少的院校使用。
本次修订的主要特点如下:
1.贯彻“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努力做到“削枝强干、去粗存精、突出重点、加强基础”。
2.努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结合起来,力求使本教材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素化学精选有实用价值的常见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简明阐述其重要特性及变化规律。
4.考虑到国内高等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删去定性分析部分,该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各院校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完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删去“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章。
5.删去各章英文习题,适当调整习题量,注意习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教材由倪静安、商少明、翟滨主编。参加修订工作的有江南大学倪静安(绪论,第1章1.1、1.2节,第5、7、8章)、商少明(第3、4、9章)、傅成武(第11章、附录)、刘瑛(第1章1.3、1.4节),大连轻工业学院翟滨(第2、6章)、高世萍(第10章)。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对本教材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12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挥发是液体或固体在常温下的气化现象,一般指液体成分在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下成为气体分子逸出液面。大多数溶液存在挥发现象,只是由于溶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挥发性。待测组分不易挥发时,可通过加热、强弱酸碱的置换、氧化还原、卤化等方法,使其转化为挥发性物质。
蒸馏主要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蒸馏技术分为常压蒸馏、减压和真空蒸馏、水蒸气蒸馏、共沸蒸馏、萃取蒸馏等,一般包括蒸发和冷凝两步操作。
具有挥发性的无机物不多,因此该分离法在无机分析中应用受限,但由于其较高的分离选择性,在某些情况下仍具有重要意义。如测定自来水、石油或食品等试样中的微量砷时,可以用锌粒和稀硫酸将试样中的砷还原为砷化氢,经挥发和收集后,用比色法、库仑法等进行测定。钢铁中的碳和硫在1100℃时通人氧气燃烧,会以CO2和SO2的形式挥发,收集后分别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测定。饮用水、工业废水中测定Hg、CN—、SO2、S2—、F—、酚类等物质时,也可以用蒸馏分离法富集后测定。
蒸馏分离法在有机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很多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就是利用各自沸点的不同而进行的。
ISBN9787122290168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商少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