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教材:规模化养猪技术 9787511631237,75116312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教材:规模化养猪技术》编辑推荐:规模化养猪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现阶段虽不能完全替代散养,但却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流。根据目前农业部统计,我国养猪的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了50%。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有高效益。

作者简介

王开荣,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动物科学系畜牧专业,1996年12月分配到临清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工作,2014年12月任临清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目录

第一章养猪概述
第一节我国生猪养殖的现状
第二节我国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趋势:标准化规模养殖
第二章规模化猪场的规划设计与建造
第一节猪场建设
第二节猪舍的建造
第三章猪的品种与猪的繁殖
第一节猪的品种
第二节引种与杂交利用
第三节徒手采精法操作规范
第四节精液品质检查操作规程
第五节查情及发情鉴定操作规程
第六节输精操作规程
第七节种猪的选育
第四章猪的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猪各生长阶段的营养素需要量
第二节饲料的合理应用
第三节猪的日粮配合
第五章猪的规模化饲养管理
第一节公猪的饲养
第二节母猪的饲养
第三节仔猪的饲养
第四节保育仔猪的饲养
第五节生长猪、育肥猪的饲养
第六章猪群保健与疾病防控
第一节种猪场疫病管理制度
第二节种猪场免疫接种与药物保健
第三节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
第四节种猪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第五节哺乳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第七章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第一节猪场环境控制
第二节粪污处理技术
第三节粪污的综合利用技术
第八章猪场常用设施和设备
第一节猪床与猪栏
第二节其他设备
第九章猪场的生产经营管理
第一节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的因素与对策
第二节养猪的风险与防范
第三节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第四节生产计划的制订
第五节规模化养猪场运行与营销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章养猪概述

第一节我国生猪养殖的现状

一、猪种资源丰富
(一)地方猪种多
1950年以来我国共发掘126个地方猪种,近年又发掘出贵州剑河白香猪、山东里岔黑猪(体长型)等,后经整理归纳,仍有76个猪种之多,列入“中国猪品种标志”的有48个。这些猪品种具有优良的种质特性,含有品种特有的、丰富的基因库。

(二)培育品种数量多

从1949年至今,经过育种专家和养猪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培育出猪的新品种、新品系达40个。如哈尔滨白猪、三江白猪、上海白猪、浙江中白猪、湖北白猪、湘白猪、北京黑猪等,先后应用于我国瘦肉型猪商品生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

(三)引入多个世界优良种猪

近几年,我国共引进36万头种猪,有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等品种。引进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以及生猪主产省如河南、山东等。这些品种的引入,加快了我国猪品种改良的速度,促进了瘦肉型猪生产的发展。

二、养猪行业组织健全

我国在养猪行业内建立了多个组织,行业组织健全,每年组织学术、技术、生产方面的交流,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

我国养猪行业组织有这样3条线:一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参加活动人员主要为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活动重点为学术研究和交流;二是中国养猪行业协会,由农业部畜牧司和兽医局领导,参加活动人员主要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部门和生产者,活动重点是有关养猪生产的政策、信息交流和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中国机械化养猪协会,是全国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大型猪场联谊的组织,参加单位主要是大型的养猪企业,活动重点为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另外还有一些育种协作组,如太湖猪育种、长白猪育种、约克夏猪育种和杜洛克猪育种协作组,是一些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联谊的组织,互相交流猪育种情况,推进种猪育种工作的开展。

三、种猪繁育体系逐渐完善
(一)种猪场的布局逐渐完善
全国有24个全国重点种猪场,包括地方良种和引进品种。各个省、市、区也开展了种猪繁育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原种猪场、原种猪扩繁场和种猪生产场三级宝塔形的种猪繁育体系。

(二)优良种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了一批优良种猪,出现了1 000头以上的较大型的种猪繁育场,在发展优良种猪数量的基础上,推进种猪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养猪科技进步。

(三)种猪的测定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1985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武汉种猪测定中心,现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以及一些大型种猪场都建立有种猪测定站或相应的种猪测定设施,促进了我国种猪的遗传改良。

(四)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受到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欧美等外来品种的引进,我国的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地方固有的品种被陆续混杂甚至灭绝。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不仅对我国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猪种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部门,通过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畜禽良种工程,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目前,农业部已将34个地方猪品种列入《国家 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第二节我国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规模化猪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猪场管理、生产效率以及疫病控制等方面。

一、管理方面
(一)养殖观念落后
因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进步缺乏了解,农民们往往凭经验和部分从他处学来的所谓“经验”就盲目进行生产,造成生产效益低下,甚至失败。因此,应该通过提供信息、科技示范、加强政府和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力度,逐步改变广大从业者的养殖观念,促进农村养猪业逐步现代化。

(二)投入不足

现代养猪业是一个投入较高的产业,由于农民资金有限,造成许多中小猪场先天投入不足,生产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给日后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隐患,得不到预想的生产效益。所以,中小规模猪场应积极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增加投资,或将效益的一部分投入再生产,规范养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三)科学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发展观念,只注重眼前效益,以致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困难,伪科学反而大行其道,违禁药物的使用屡禁不绝。有的猪场发生疫情不报告,自己滥用药物治疗,导致疫情扩散,造成损失。因此,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是当务之急。

(四)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多数中小猪场单独生产经营,无生产计划,盲目性大,“上”得快,“下”得也快。即便同在一个小区内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常常造成疫病交叉感染。生猪销售上受经销商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只有建立协会性质的组织或参加到公司+农户的组织中,建立真正的封闭式小区,规范化管理、生产、服务和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稳步发展生产。

二、生产设施方面

(一)生产设施简陋

农村多数猪场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没有远离村庄和公路,建筑简单,没有规范的消毒设施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造成疫病难以控制,环境严重污染,有些地方已形成了公害。针对这些情况,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广简便可行的无公害处理方法,引导农民进行简易的改造,使之逐步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对新上马的养猪场要严格控制,尽量按动物防疫条件一步到位建设。

(二)不能全进全出,疾病循环感染

因猪群小,猪舍未按单元式设计,导致产房或保育舍多采用贯通式,不能全进全出是导致疾病绵延不断的主要原因。改进的办法是用隔墙将这些猪舍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全进全出。

(三)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目前,产房或保育舍供温方式主要有炉火、暖气、热风炉供温等。炉火取暖是直接将炭炉置于猪舍烘火取暖,其缺点是燃煤耗氧,猪舍内空气污染大,不易通风换气。暖气片供温虽然没有污染,也不消耗氧气,但和炉火供温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不能通风换气,猪舍内空气污浊、潮湿,且成本高。热风炉供温直接将干净清洁的热风以正压通风方式送入猪舍,可以达到供温和换气的双重目的。

(四)猪舍设备简单,卫生消毒不严格

猪舍和产床或保育床以及相关设备的消毒往往不彻底。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是:清理→冲洗→刷刮→药物消毒→熏蒸消毒→空圈5~7天。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32ml、水16ml、高锰酸钾16g。母猪入产床前洗澡、消毒(用01%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进入产房后,对猪蹄清洗并消毒。

三、生产技术方面

(一)公猪缺乏运动

圈养的种公猪普遍缺少运动。公猪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在栏外设运动场,让猪在场内自由运动。为保证运动量,每天应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h,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阴凉时进行,冬天应在中午暖和时进行。行动不足和营养过剩常造成公猪过肥,不到两岁就失去种用价值。运动不足,饲喂量过大,配种利用少是导致公猪过肥的原因。

(二)妊娠母猪肥瘦不均

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弱者采食量少,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每头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栏饲养或采用半定位栏饲喂。

(三)营养代谢病频发

猪的营养不均衡,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猪的营养代谢疾病。如某些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被毛粗糙无光泽,全身脱毛,皮肤角化不全,发生蹄裂可能是由缺乏生物素或锌造成的。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往往是因为缺乏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四)母猪长期恶露不尽

有的猪场母猪产后或配种后恶露不尽,从阴门排出大量灰红色或黄白色有臭味的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呈污红色或棕色,有的猪场后备母猪也有发生。主要是母猪助产或人工授精时消毒不严或母猪生活环境卫生差、饲料有霉变等因素引起。

第三节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趋势:标准化规模养殖

当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面临规模养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粪污处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养猪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生猪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猪肉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养猪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说,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猪产业向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品种优良化,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二是养殖设施化,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三是生产规范化,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四是防疫制度化,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采用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五是粪污无害化,指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无害化资源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文摘

第一章养猪概述

第一节我国生猪养殖的现状

一、猪种资源丰富
(一)地方猪种多
1950年以来我国共发掘126个地方猪种,近年又发掘出贵州剑河白香猪、山东里岔黑猪(体长型)等,后经整理归纳,仍有76个猪种之多,列入“中国猪品种标志”的有48个。这些猪品种具有优良的种质特性,含有品种特有的、丰富的基因库。

(二)培育品种数量多

从1949年至今,经过育种专家和养猪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培育出猪的新品种、新品系达40个。如哈尔滨白猪、三江白猪、上海白猪、浙江中白猪、湖北白猪、湘白猪、北京黑猪等,先后应用于我国瘦肉型猪商品生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

(三)引入多个世界优良种猪

近几年,我国共引进36万头种猪,有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等品种。引进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以及生猪主产省如河南、山东等。这些品种的引入,加快了我国猪品种改良的速度,促进了瘦肉型猪生产的发展。

二、养猪行业组织健全

我国在养猪行业内建立了多个组织,行业组织健全,每年组织学术、技术、生产方面的交流,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

我国养猪行业组织有这样3条线:一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参加活动人员主要为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活动重点为学术研究和交流;二是中国养猪行业协会,由农业部畜牧司和兽医局领导,参加活动人员主要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部门和生产者,活动重点是有关养猪生产的政策、信息交流和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中国机械化养猪协会,是全国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大型猪场联谊的组织,参加单位主要是大型的养猪企业,活动重点为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另外还有一些育种协作组,如太湖猪育种、长白猪育种、约克夏猪育种和杜洛克猪育种协作组,是一些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联谊的组织,互相交流猪育种情况,推进种猪育种工作的开展。

三、种猪繁育体系逐渐完善
(一)种猪场的布局逐渐完善
全国有24个全国重点种猪场,包括地方良种和引进品种。各个省、市、区也开展了种猪繁育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原种猪场、原种猪扩繁场和种猪生产场三级宝塔形的种猪繁育体系。

(二)优良种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了一批优良种猪,出现了1 000头以上的较大型的种猪繁育场,在发展优良种猪数量的基础上,推进种猪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养猪科技进步。

(三)种猪的测定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1985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武汉种猪测定中心,现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以及一些大型种猪场都建立有种猪测定站或相应的种猪测定设施,促进了我国种猪的遗传改良。

(四)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受到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欧美等外来品种的引进,我国的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地方固有的品种被陆续混杂甚至灭绝。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不仅对我国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猪种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部门,通过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畜禽良种工程,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目前,农业部已将34个地方猪品种列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第二节我国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规模化猪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猪场管理、生产效率以及疫病控制等方面。

一、管理方面
(一)养殖观念落后
因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进步缺乏了解,农民们往往凭经验和部分从他处学来的所谓“经验”就盲目进行生产,造成生产效益低下,甚至失败。因此,应该通过提供信息、科技示范、加强政府和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力度,逐步改变广大从业者的养殖观念,促进农村养猪业逐步现代化。

(二)投入不足

现代养猪业是一个投入较高的产业,由于农民资金有限,造成许多中小猪场先天投入不足,生产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给日后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隐患,得不到预想的生产效益。所以,中小规模猪场应积极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增加投资,或将效益的一部分投入再生产,规范养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三)科学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发展观念,只注重眼前效益,以致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困难,伪科学反而大行其道,违禁药物的使用屡禁不绝。有的猪场发生疫情不报告,自己滥用药物治疗,导致疫情扩散,造成损失。因此,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是当务之急。

(四)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多数中小猪场单独生产经营,无生产计划,盲目性大,“上”得快,“下”得也快。即便同在一个小区内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常常造成疫病交叉感染。生猪销售上受经销商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只有建立协会性质的组织或参加到公司+农户的组织中,建立真正的封闭式小区,规范化管理、生产、服务和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稳步发展生产。

二、生产设施方面

(一)生产设施简陋

农村多数猪场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没有远离村庄和公路,建筑简单,没有规范的消毒设施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造成疫病难以控制,环境严重污染,有些地方已形成了公害。针对这些情况,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广简便可行的无公害处理方法,引导农民进行简易的改造,使之逐步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对新上马的养猪场要严格控制,尽量按动物防疫条件一步到位建设。

(二)不能全进全出,疾病循环感染

因猪群小,猪舍未按单元式设计,导致产房或保育舍多采用贯通式,不能全进全出是导致疾病绵延不断的主要原因。改进的办法是用隔墙将这些猪舍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全进全出。

(三)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目前,产房或保育舍供温方式主要有炉火、暖气、热风炉供温等。炉火取暖是直接将炭炉置于猪舍烘火取暖,其缺点是燃煤耗氧,猪舍内空气污染大,不易通风换气。暖气片供温虽然没有污染,也不消耗氧气,但和炉火供温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不能通风换气,猪舍内空气污浊、潮湿,且成本高。热风炉供温直接将干净清洁的热风以正压通风方式送入猪舍,可以达到供温和换气的双重目的。

(四)猪舍设备简单,卫生消毒不严格

猪舍和产床或保育床以及相关设备的消毒往往不彻底。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是:清理→冲洗→刷刮→药物消毒→熏蒸消毒→空圈5~7天。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32ml、水16ml、高锰酸钾16g。母猪入产床前洗澡、消毒(用01%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进入产房后,对猪蹄清洗并消毒。

三、生产技术方面

(一)公猪缺乏运动

圈养的种公猪普遍缺少运动。公猪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在栏外设运动场,让猪在场内自由运动。为保证运动量,每天应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h,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阴凉时进行,冬天应在中午暖和时进行。行动不足和营养过剩常造成公猪过肥,不到两岁就失去种用价值。运动不足,饲喂量过大,配种利用少是导致公猪过肥的原因。

(二)妊娠母猪肥瘦不均

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弱者采食量少,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每头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栏饲养或采用半定位栏饲喂。

(三)营养代谢病频发

猪的营养不均衡,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猪的营养代谢疾病。如某些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被毛粗糙无光泽,全身脱毛,皮肤角化不全,发生蹄裂可能是由缺乏生物素或锌造成的。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往往是因为缺乏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四)母猪长期恶露不尽

有的猪场母猪产后或配种后恶露不尽,从阴门排出大量灰红色或黄白色有臭味的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呈污红色或棕色,有的猪场后备母猪也有发生。主要是母猪助产或人工授精时消毒不严或母猪生活环境卫生差、饲料有霉变等因素引起。

第三节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趋势:标准化规模养殖

当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面临规模养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粪污处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养猪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生猪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猪肉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养猪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说,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猪产业向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品种优良化,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二是养殖设施化,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三是生产规范化,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四是防疫制度化,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采用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五是粪污无害化,指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无害化资源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ISBN9787511631237,7511631231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开荣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