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行业(1986-2016) 7513048770,97875130487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读起来不枯燥的亚洲金融大事记。作者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将亚洲金融行业在1986至2016年间发生的著名事件用双重视角进行了记录,一是历史视角,宏大叙事,介绍前因后果;二是个人视角,以一个金融从业者的角度,将这些大事件对自己工作、生活、家庭的影响记录下来,使这本大事记有了更细致的补充,让读者对这些大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书逻辑缜密,思辨充分,叙述客观、精准而不失诙谐,不仅有研究价值,也是很好的休闲读物。

名人推荐

本书是第壹部关于托管行业的权威著作,讲述这行业如何在实体经济核心金融中默默地为社会创造真正价值,不断带动创新和经济的增长。
——帕特里克·科尔(Patrick Colle),法国巴黎银行全球托管行首席执行官
整个亚太地区的灵活增长,是这个时代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作者为这转变历程描绘了一幅全景图。
——史蒂文·L·弗拉德坚(Steven L.Fradkin),北美信托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总裁
在追溯亚洲金融业由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到今天的发展时,作者同时点出了人的关键因素。
——陈利福(Tan Lee—Hock),《亚洲资产管理》杂志创始编辑及出版人
作者通过这些有关托管行业的生动有趣回忆,带我们重历了亚洲金融在过去30年里的重大事故,同时提醒我们:每一个转折点都是新的机遇。
——杨伟文(Daniel Yu),《资产)杂志主编
本书以专业托管人的视角,悉数全球金融市场的里程碑事件,透过这位亲历者饱含深情的诠释,亚洲金融行业近30年的发展历历在目。
——张亮,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作者简介

作者:区建华先生,现居香港,具有超过三十年的金融从业经验,一直活跃于业内的发展前沿。他是亚太区托管及证券服务业的领航者,先后任职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高管,并创建了法国巴黎银行和北美信托银行在亚太区的托管业务,将两者打造为区内的托管领头军。区先生经常在业内会议和行业刊物上发表见解,他被《亚洲资产管理》杂志评为2012年度托管人领袖,《资产》杂志评为2013年度托管银行家,并获《亚洲资产管理》杂志于2015年頒授终身成就奖。区建华先生,现居香港,具有超过30年的金融从业经验,一直活跃于业内的发展前沿。他是亚太区托管及证券服务业的领航者,先后任职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高管,并创建了法国巴黎银行和北美信托银行在亚太区的托管业务,将两者打造为区内的托管领头军。区先生经常在业内会议和行业刊物上发表见解,他被《亚洲资产管理》杂志评为“2012年度托管人领袖”,被《资产》杂志评为“2013年度托管银行家”,并于2015年获《亚洲资产管理》杂志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业余时间,他钟情于品研葡萄酒,已考取了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WSET(Wine
&SpiritEducationTrust)品酒师培训课程的第三级高级证书,现在进修第四级文凭。另外,他亦是被认可的日本清酒品酒师。

目录

1.究竟保管什么
2.资本主义世界的引擎
3.自行车快递员
4.偶然的创新
5.大跃进
6.九大戒律
7.风控管理人
8.本性难改
9.霸菱的倒闭
10.冬荫效应
11.黄金收集行动
12.大战对冲基金
13.资本管制
14.“千年虫”
15.科网泡沫
16.“9·11”恐袭
17.第1支开放基金
18.危疫爆发
19.社会保障制度
20.全球金融危机
21.人民币快车
22.A股市场的崩溃
后记

序言

自1998年封闭式基金引入托管机制以来,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历经了18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资产托管凭借适应直接融资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的内生动力,彰显出广泛的制度适应性和优异的市场表现。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达113.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46%。作为投资资产的保管者、清算者、估值者和监督者,资产托管在保障资产安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成本、撮合交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当代金融生态中最为重要参与者之一。
从发展历程维度来看,中国资产托管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探索时期(1998~2001年)。中国资产托管是一个政策导入型行业。1997年11月5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明确了基金管理运用与保管职能独立、主体分离的制度安排,建立起由第三方对管理人形成外部制约和监督的托管机制,开启了中国资产托管业务。这一阶段,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以封闭式基金为主,托管市场参与主体只有五大国有银行,托管业务谨慎、缓慢前行。截至2001年底,行业共托管51支封闭式基金,净值规模达818亿元人民币。
二是蓬勃发展时期(2002~2005年)。2002年以来,在封闭式基金运作经验基础上,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崭露头角,证券公司推出集合资管计划,保险资产引入托管机制。同时,市场上大批基金公司获批,多家股份制银行获得基金托管资质。在证券和保险市场发展推动下,托管业务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托管人职责和地位在法律层面得以进一步明确。截至2005年末,全国有12家商业银行具备资产托管资格,托管证券投资基金218支,规模达4 691亿元人民币。
三是高速创新时期(2006年至今)。在托管行业与资管市场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资产托管有力维护着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逐步被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认可。资产托管业务也日渐向非证券类资产管理领域延伸,进入一个产品丰富、创新活跃的高速发展时期,行业规模呈现几何级增长。截至2015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存量规模达87.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64%,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业务现状维度来看,资产托管已成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空间最 大、领域最广、增长最快的轻资产业务之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领域宽广、规模增长迅速。中国资产托管行业由最初的证券投资基金领域,逐步渗透到信托、银行理财、保险、养老金、跨境投资、私募、互联网客户资金、交易支付等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成为连接银行与各资管子行业的纽带。2005~2015这10年间行业规模平均增长率达68.69%。
二是产品种类齐全、创新步伐加快。中国资产托管业务紧跟市场发展,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形成一定规模。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末,除跨境托管外,其他类型的银行业资产托管产品规模均超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理财托管、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托管、基金公司客户资产管理托管、信托财产保管、保险资金托管规模均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资产托管行业不断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
三是监管体系完整、市场规范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社部等监管部门,分别就相关资产托管业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和行业指引,规范业务运作。各商业银行在构建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产托管业务的内控建设,坚持制度先行、规范发展。200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为行业建章立制、政策协调、沟通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18年来,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基本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参与机构众多、市场竞争多元。目前,中国共有27家商业银行、14家证券公司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共42家机构获得托管业务资格。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托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有利于激发托管机构开拓市场、创新产品、完善服务,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产业发展趋势维度来看,国内资产托管业务仍将呈现多元化、持续稳健发展的态势。
一是政策利好推动市场持续扩张。资本市场向纵深拓展为资产托管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银行业战略转型是托管行业快速发展的持续内在动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化将加速国内外托管市场对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市场化改革,为资产托管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资产托管行业仍将处于市场边界不断扩展、产品创新持续推进的发展期。
二是行业集中度将保持下降趋势。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边界不断扩展,创新领域不断被发掘,在此背景下,与全球托管集中度上升的格局相反,中国托管市场集中度有可能保持下降态势。一方面,国有托管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养老金、跨境托管市场独具优势,而中小托管银行在信托、私募以及创新产品托管领域占比领先,形成不对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型托管银行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托管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充分竞争状态。
三是托管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备。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速,诸多托管银行开始在境内设立业务分部,并积极布局全球托管网络,打造境内外联动发展的业务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中资托管机构不断参与国际竞争,充分交流先进经验,拓展行业发展视野。此外,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制可能成为中资托管机构组织架构改革的主要方向。
四是创新增值和系统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资管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托管客户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目前国内托管银行较好地履行着基本服务,但绩效评估、大数据分析、证券借贷、现金管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发展不足。托管机构将充分利用其信息中心、保管中心、会计中心、清算中心的优势,积极探索托管产品和服务创新,向综合金融服务管家转型。此外,契合高效、智能、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特征,托管银行正在积极加强系统建设。产品、服务和系统创新将是未来中国资产托管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18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探索、锐意创新和亘久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伴随着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将围绕金融安全使命,紧跟时代步伐,为构建和谐金融生态做出更大贡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各地的证券结算仍涉及纸张形式的文书、证书和过户表格的实物转移。金钱的支付,由注册商或代理人验证收到的有关证书和其他必需的文件正确无误后,以纸张形式的支票支付。
上市股票以电子形式交易及结算,是相对新鲜的事物。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交易所是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于1602年成立。因为涉及实物交割和结算,交易需要若干天才能完成,这造成了风险和交易是否能在结算日完成的不确定性。
1700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合作,把对方的股票在自己的交易所挂牌(交叉上市,cross—listing)。交易的清算,需要将实物库存的证书或现金在阿姆斯特丹及伦敦两地之间往返运送。送递的旅程,需要骑马及坐船,通常共需14天,后来这便成为一般交易的标准结算期。直到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使用之前,这个惯用的结算期在大部分的交易所沿用了几百年。
实物交收及结算,涉及很大的风险、手工操作量和物流运营的挑战。
ISBN7513048770,978751304877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区建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