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起源专家萧清先生则在他的《中国古代货币史》一书中,把最早货币的起源范围缩小至中国南方的暖海地带。而在这本施云江、范娜著的《中国的货币起源》一书中,则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世界货币的最早起源,正是在中国上海的奉贤。可以说,该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点,对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范娜,上海市奉贤区人,1983年生。2006年同济大学法律系毕业,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硕士研修班毕业。曾在区级政府机关、大型外资企业和国企实习一年,后任上海奉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现为上海伊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曾合著《盐碱地上的挣扎》和《奉贤与货币起源》。施云江,1960年生于上海奉贤,16岁下乡插队3年,19岁入伍当兵4年。23岁进机关,先后从事人事、组织和基层乡党委副书记10年,期间在职完成文化再学习至大专毕业5年。34岁任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副总经理,从事基建开发和招商引资10年。期间,在职完成上海社科院MBA硕士学业2年,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学习国学2年,参加香港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国际金融2年,参加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各类培训数次,2009年后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哈佛商学院进行EMBA进修。43岁开始下海创业,现为企业投资人。兼任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及奉贤分会常务副会长,奉贤区人力资源协会会长等。曾著有《盐碱地上的挣扎》和《奉贤与货币起源》。
目录
序言朱晓明
前言施云江
第一章两个奉贤故事
第一节“三女”逃亡的身影(公元前473年)
第二节子游讲学
第二章货贝起源的线索
第一节中国唯物的理性
第二节尧舜禹事件
第三节大禹的顺势而为
第四节中国的关联搜索
第五节全球的关联搜索
第三章采贝现场的痕迹
第一节沙冈遗址
第二节沙冈人类
第三节沙冈语言
第四节宁海古城
第五节肉眼
第四章货币发明人典龙(约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二里头的召唤
第二节舜龙的沙冈结义
第三节伴生的女匡造字
第四节典龙的逻辑印象
第五节史料关联的典龙
第五章货币的逻辑选择
第一节货币的“坐标”
第二节货币与理性
第三节货币与信用
第四节货币与信仰
第五节货币与创新
第六章未来的货币意志
第一节货币史折影中的“社会”
第二节国际货币的沙冈想象
第三节回到奉贤
后记
附件
序言
现时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与古时的中国货币起源之地,这两个不同时间坐标上的事物,居然在空间坐标上重合了——重合在上海。《奉贤与货币起源》一书将此告诉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也告诉了正在了解上海的人们。我作为一个生于上海长在上海的人,之前并无所知,直到2015年1月作者邀请我为这本书写序言时,经通读书稿后我才知晓的。据我所知,作者施云江早些年就开始了奉贤地缘的“采贝文明”与中国金融的变迁史实做了开题研究,而在2015年1月他的专著《奉贤与货币起源》出版之后的两年中,施云江并未停止这个课题的进一步的深入考证与研究,这个新的研究成果就是您手中的这本书《中国的货币起源》。
在这两年中,作者(施云江、范娜,下同)用各种方式先后向多达1500个博物馆(大到国家博物馆,小到地方县级博物馆)征询有关贝币的考古研究成果,拓展求证视野;又驾车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从北到南跑了好几遍,收集到了各地众多种类的贝壳。把这些来自各地的贝壳与采自于奉贤当地的贝壳,逐一跟国家博物馆提供的贝币进行比对,研究表明,只有奉贤的与国家博物馆的才最相似。这加强了作者这二本专著主要观点的论证。
在这两年中,作者曾驾车前往四川三星堆,去考察该遗址出土的大量海贝。此后,作者又先后两次分别前往甘肃天水和河北涉县,去考察伏羲八卦产生的缘由,考察女娲部落的史料。作者认为:这些看似玄妙难懂的历史遗迹,透露出了唯物理性支持下的坚韧不催的部落文明及其理性。作者指出,货币起源的研究与这种唯物的包容与创新的理性相关。
作者曾多次赴欧美,考察了众多有国际影响的展馆,研究它们对中国贝币历史贡献的认可度。作者发现大英博物馆把中国贝币实物布展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之列,并旁注了“China2000~1000BC”;也发现在德国柏林古钱币博物馆展出的全球货币起源的排名中,中国贝币名列其首。
显然,作者对贝币及中国货币的发源地这一命题所开展的历时多年的、详之又详的调研分析,是肩负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作为。施云江是一个非金融界的企业家,但他的跨界、跨领域的探索精神,值得学者、金融家、企业家共同钦佩。今天,任何一门学问与专业都在开展跨界、跨领域、跨年代的合作研究。比如,本书作者施云江将金融学研究追溯到中国货币的起源,而电商企业将金融学研究前瞻到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不过,他们都不弃离信用这根主线。比如,一部分学者将人工智能的研究追溯到远古时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迁徙、人脑进化的影响,而当下的企业巨子将人工智能研究前瞻到深度学习、认知计算,不过,他们都不弃离人脑科学、神经网络这条主线。
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跨越到今天的数字经济,人类仅用了短短的25年时间(全球公认:1992年是世界互联网元年)。25年来,商业世界巨变,经济、社会、文化、教学等也发生了巨变。在期待未来、拥抱未来中,企业家们的跨界创新精神,弥足珍贵。施云江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在中欧,我耳闻教授、同班同学对他在学期间的刻苦研读给予好评和赞誉。他才思敏捷却又谋略沉稳;他精于本业却又触类旁通;他经营有道却又强学博问。创新让他充满活力。
我们有幸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好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这个时代,有望人尽其才。我为施云江这样的既出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又出好的研究成果的企业家点赞。拥有这样一位学者型企业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荣幸;而为这本书写序言,是我的荣幸。
后记
人类本无后记,货币似乎也没有后记。但以前的“记”可以成为未来的“记”。如此,不如再问: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治国法典的古文明国地区今天散了呢?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民主政治的地方也同样被历史肢解了呢?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上帝力量的人却要背井离乡,又被同宗同族同样拥有上帝力量的人仇恨着包围着呢?
为什么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兵法——《孙子兵法》的吴国,却不能扫平中原呢?
为什么人类一个单民族人口占到全球将近20%的规模却没有依赖于“神力”呢?
在中国众多民族中,为什么汉族能一支独大呢?难道不就是这一支民族采用了和平的方式包容了各民族而形成的吗?人类用决斗的形式求未来,一定是两败俱伤,也一定会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那么,什么力量可以让人类持续地团结集聚,从而完成全球化呢?
人类文明成果的单要素应用,是否也表示了一种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呢?双要素构成的文明与多要素构成的文明是否也代表了一种包容不足或创新不足的缺陷呢?从文明古国的历史看,人类文明需要的恐怕是全要素的文明,全要素包容与全方位创新。这正如一个木桶,不能有短板,那么,人类就必须团结起来。乱世用重典,盛世取无为,而中庸兼两端,一个多元的、差异化的社会应该是兼而取之或取而兼用的。可见,单一元素的人类文明优势(或单一社会理性)是无法成就人类或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共性,也决定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的自然现实。
于是就中国理性一脉的持续性再问:
为什么曾被人指认为“没有信仰精神”、“没有民主自由”,又“没有理论体系”而恰恰是最为古老的中国,却保留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延续性、规模最大,而又最有活力的文明趋势呢?
如果今天全球化目标的实现须坚守人类的理性,那么,未来人类会与此理性脱轨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未来会出现吗?
如果世界,未来有动荡?那一定是“货币”在动荡。
如果世界,未来有大势?那一定是人类沿着全球信用公共化向着货币制度去创新的大势。人类生存优化的愿望,必然的基于人类坚持理性。
我们看到:从奉贤“三女逃亡”引发的,以探寻未来产业作为动力的研究,最后演变成了一幅对中国货币起源以及历史文化追寻的图景。从中我们得到了“中国货贝采于奉贤”以及“中国货币起源于一种权威信用”这样的一个研究成果。中国理性源头与货币起源的关联性,也印证了今天中国崛起的理由与未来货币发展的趋势。于是,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推测想象未来。如果信用全球化的货币机制未来能够形成,那么人类全球化就能实现,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组织产业的理由。
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得到了一个中国远古理性给货币起源的引导结论。事实上我们从历史过程中看到:人类未来还真就要沿着这一理性走下去。伏羲理性在0多年前照射在中国货币起源上的影子,好像已延伸到未来全球“国际货币”的形成上来了。
“国际货币”形成的条件正在酝酿之中。在本书结束时,我们看到:本书述说的货币起源的历史,正如范娜女士探测“沙冈”的采贝遗址一样,只是冰山一角。新的发现与考证未来会层出不穷,我们非常愿意让本书成为未来探究国际货币起源的一块引玉之砖。
今天我们采集的历史片段是不能完整证明“货币起源”如此巨大规模的历史全景,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史料及相关资料中,在中国文明的脉气指引下,继续寻找货币起源的历史真相。
愿中国唯物理性在未来人类的行程中会慢慢地展开。
世界是时时变化的,所以创新是依次跟讲的。
对于货币的社会价值赋予:首先,它面对了千百年来以物易物习惯改变以及为政者的尝试问题;其次,是海贝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守信问题,即超发或短缺问题。再次,是货币的计数与计量的公平问题。这样的难题当时社会是如何解决的呢?
人类重大事件的出现都应有其内在的原因来表现。相信涉及干家万户而又沉寂数千年的货币起源事件更是需要有社会性的理由。那么,货币起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货币起源果真与中国古文明源头理性关联,那么具体与什么样的理性关联呢?从奉贤仅是一段海滩及只是拥有海贝外,寻找社会性的关联只是海贝可以与“计数特征”及“保密性”关联了。其中,直接计数就等于是货币制式化了。但货币起源的社会需求显然不在奉贤。我们觉得货币起源事关“计数”与效率的关系,“信用”推广与持久性的关联。而保密性与供应量就会在信用之中了。同时,计数物本身获取的价值大小则与成本有关。这也是一个效率问题。其中,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货币工具选用问题。
文摘
中国中原地区0年前采用海贝为币的成本效用,是政府通过“权威信用+强制性+防伪专控”的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用“贝”为币也可能是人类远古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长时间使用非自身价值物作为货币的案例,直至秦刀币及宋纸币出现。由此可见:货币起源事关人类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结合,是一种综合理性。从奉贤典龙对计数的创新想象看,这似乎归于科学理性比较合适。从货贝在应用中被权威赋予了价值看,货贝应用的内在要素不在于货贝自身价值(劳动+资源),而在于“货贝+权威信用”是一种社会理性。
货币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俨然已是人类最无法离开的公共之物了。而此物之妙在于主政者由“信用”发起的(或自身价值建立的)并让它不断成为私有物的过程。在公与私,私到公的演变之中,驱动着人类生存优化的向前。如果武力与战争代表了野蛮,那么非武力发展则代表了文明。这个发展的成果堆积在一起,我们便称之为人类文明。由货币参与的文明形式是一种与以往的远古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一种由“实物←→实物”之间交易的经济转向了更为便捷的更快推动人类发展的“实物←→货币”的经济。其中,货币代表了一种更为活泼的发展因素。
人是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其初期信用认识和应用的范围是很小的:一个家庭,一个族群,一个部落……而小范围的信用无法构成大范围的社会化发展。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类将信用无限扩大化了。人依赖社会即依赖信用。
从当今全球大型文明体来看,在它们各自内在的特点中,有些特点是很像的,或者说差异性不是太大的,包容与创新都是存在的。即使有差异,但相互间总是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在这些文明体中,西方文明依赖着希腊哲学以及政治文明与希伯来人的宗教文明合流成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文明力量;伊斯兰文明也是包容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突厥文化等的优秀成果而兴旺起来的。事实上,一个社会在现实中的创新,其数量规模与质量水平决定了这个社会人群在人类发展中的文明效率。而包容的边界决定了其民族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化解程度。
中国历史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800年前出现的母系巫文化注入到伏羲理性的表达上。由这一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引发货币的产生,更是让中华文明沿着一个抽象的概念“信用公共化”而起源了。从货币起源于奉贤这一发现中我们看到:中华古文明源头理性所指向的目标,竟然与人类先知哲人以及今天人类所能认识的人类文明共同的方向神奇般地走在同一条跑道上。难道中国的先人有什么特别的先知先觉?中华远古理性确实是抓住了人类最本质的发展关系。在客观引导下,达到最合适的天人合一的协调价值观,让包容不断地找到合适的范围,让创新从社会各个角度生发出来。中国文明的大规模与持久性是沿着远古理性走来的,其中0年前的货币起源明确的表达出中国社会的文明特征。
P248-250
中国货币起源专家萧清先生则在他的《中国古代货币史》一书中,把最早货币的起源范围缩小至中国南方的暖海地带。而在这本施云江、范娜著的《中国的货币起源》一书中,则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世界货币的最早起源,正是在中国上海的奉贤。可以说,该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点,对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范娜,上海市奉贤区人,1983年生。2006年同济大学法律系毕业,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硕士研修班毕业。曾在区级政府机关、大型外资企业和国企实习一年,后任上海奉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现为上海伊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曾合著《盐碱地上的挣扎》和《奉贤与货币起源》。施云江,1960年生于上海奉贤,16岁下乡插队3年,19岁入伍当兵4年。23岁进机关,先后从事人事、组织和基层乡党委副书记10年,期间在职完成文化再学习至大专毕业5年。34岁任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副总经理,从事基建开发和招商引资10年。期间,在职完成上海社科院MBA硕士学业2年,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学习国学2年,参加香港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国际金融2年,参加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各类培训数次,2009年后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哈佛商学院进行EMBA进修。43岁开始下海创业,现为企业投资人。兼任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及奉贤分会常务副会长,奉贤区人力资源协会会长等。曾著有《盐碱地上的挣扎》和《奉贤与货币起源》。
目录
序言朱晓明
前言施云江
第一章两个奉贤故事
第一节“三女”逃亡的身影(公元前473年)
第二节子游讲学
第二章货贝起源的线索
第一节中国唯物的理性
第二节尧舜禹事件
第三节大禹的顺势而为
第四节中国的关联搜索
第五节全球的关联搜索
第三章采贝现场的痕迹
第一节沙冈遗址
第二节沙冈人类
第三节沙冈语言
第四节宁海古城
第五节肉眼
第四章货币发明人典龙(约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二里头的召唤
第二节舜龙的沙冈结义
第三节伴生的女匡造字
第四节典龙的逻辑印象
第五节史料关联的典龙
第五章货币的逻辑选择
第一节货币的“坐标”
第二节货币与理性
第三节货币与信用
第四节货币与信仰
第五节货币与创新
第六章未来的货币意志
第一节货币史折影中的“社会”
第二节国际货币的沙冈想象
第三节回到奉贤
后记
附件
序言
现时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与古时的中国货币起源之地,这两个不同时间坐标上的事物,居然在空间坐标上重合了——重合在上海。《奉贤与货币起源》一书将此告诉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也告诉了正在了解上海的人们。我作为一个生于上海长在上海的人,之前并无所知,直到2015年1月作者邀请我为这本书写序言时,经通读书稿后我才知晓的。据我所知,作者施云江早些年就开始了奉贤地缘的“采贝文明”与中国金融的变迁史实做了开题研究,而在2015年1月他的专著《奉贤与货币起源》出版之后的两年中,施云江并未停止这个课题的进一步的深入考证与研究,这个新的研究成果就是您手中的这本书《中国的货币起源》。
在这两年中,作者(施云江、范娜,下同)用各种方式先后向多达1500个博物馆(大到国家博物馆,小到地方县级博物馆)征询有关贝币的考古研究成果,拓展求证视野;又驾车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从北到南跑了好几遍,收集到了各地众多种类的贝壳。把这些来自各地的贝壳与采自于奉贤当地的贝壳,逐一跟国家博物馆提供的贝币进行比对,研究表明,只有奉贤的与国家博物馆的才最相似。这加强了作者这二本专著主要观点的论证。
在这两年中,作者曾驾车前往四川三星堆,去考察该遗址出土的大量海贝。此后,作者又先后两次分别前往甘肃天水和河北涉县,去考察伏羲八卦产生的缘由,考察女娲部落的史料。作者认为:这些看似玄妙难懂的历史遗迹,透露出了唯物理性支持下的坚韧不催的部落文明及其理性。作者指出,货币起源的研究与这种唯物的包容与创新的理性相关。
作者曾多次赴欧美,考察了众多有国际影响的展馆,研究它们对中国贝币历史贡献的认可度。作者发现大英博物馆把中国贝币实物布展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之列,并旁注了“China2000~1000BC”;也发现在德国柏林古钱币博物馆展出的全球货币起源的排名中,中国贝币名列其首。
显然,作者对贝币及中国货币的发源地这一命题所开展的历时多年的、详之又详的调研分析,是肩负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作为。施云江是一个非金融界的企业家,但他的跨界、跨领域的探索精神,值得学者、金融家、企业家共同钦佩。今天,任何一门学问与专业都在开展跨界、跨领域、跨年代的合作研究。比如,本书作者施云江将金融学研究追溯到中国货币的起源,而电商企业将金融学研究前瞻到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不过,他们都不弃离信用这根主线。比如,一部分学者将人工智能的研究追溯到远古时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迁徙、人脑进化的影响,而当下的企业巨子将人工智能研究前瞻到深度学习、认知计算,不过,他们都不弃离人脑科学、神经网络这条主线。
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跨越到今天的数字经济,人类仅用了短短的25年时间(全球公认:1992年是世界互联网元年)。25年来,商业世界巨变,经济、社会、文化、教学等也发生了巨变。在期待未来、拥抱未来中,企业家们的跨界创新精神,弥足珍贵。施云江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在中欧,我耳闻教授、同班同学对他在学期间的刻苦研读给予好评和赞誉。他才思敏捷却又谋略沉稳;他精于本业却又触类旁通;他经营有道却又强学博问。创新让他充满活力。
我们有幸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好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这个时代,有望人尽其才。我为施云江这样的既出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又出好的研究成果的企业家点赞。拥有这样一位学者型企业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荣幸;而为这本书写序言,是我的荣幸。
后记
人类本无后记,货币似乎也没有后记。但以前的“记”可以成为未来的“记”。如此,不如再问: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治国法典的古文明国地区今天散了呢?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民主政治的地方也同样被历史肢解了呢?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拥有上帝力量的人却要背井离乡,又被同宗同族同样拥有上帝力量的人仇恨着包围着呢?
为什么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兵法——《孙子兵法》的吴国,却不能扫平中原呢?
为什么人类一个单民族人口占到全球将近20%的规模却没有依赖于“神力”呢?
在中国众多民族中,为什么汉族能一支独大呢?难道不就是这一支民族采用了和平的方式包容了各民族而形成的吗?人类用决斗的形式求未来,一定是两败俱伤,也一定会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那么,什么力量可以让人类持续地团结集聚,从而完成全球化呢?
人类文明成果的单要素应用,是否也表示了一种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呢?双要素构成的文明与多要素构成的文明是否也代表了一种包容不足或创新不足的缺陷呢?从文明古国的历史看,人类文明需要的恐怕是全要素的文明,全要素包容与全方位创新。这正如一个木桶,不能有短板,那么,人类就必须团结起来。乱世用重典,盛世取无为,而中庸兼两端,一个多元的、差异化的社会应该是兼而取之或取而兼用的。可见,单一元素的人类文明优势(或单一社会理性)是无法成就人类或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共性,也决定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的自然现实。
于是就中国理性一脉的持续性再问:
为什么曾被人指认为“没有信仰精神”、“没有民主自由”,又“没有理论体系”而恰恰是最为古老的中国,却保留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延续性、规模最大,而又最有活力的文明趋势呢?
如果今天全球化目标的实现须坚守人类的理性,那么,未来人类会与此理性脱轨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未来会出现吗?
如果世界,未来有动荡?那一定是“货币”在动荡。
如果世界,未来有大势?那一定是人类沿着全球信用公共化向着货币制度去创新的大势。人类生存优化的愿望,必然的基于人类坚持理性。
我们看到:从奉贤“三女逃亡”引发的,以探寻未来产业作为动力的研究,最后演变成了一幅对中国货币起源以及历史文化追寻的图景。从中我们得到了“中国货贝采于奉贤”以及“中国货币起源于一种权威信用”这样的一个研究成果。中国理性源头与货币起源的关联性,也印证了今天中国崛起的理由与未来货币发展的趋势。于是,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推测想象未来。如果信用全球化的货币机制未来能够形成,那么人类全球化就能实现,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组织产业的理由。
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得到了一个中国远古理性给货币起源的引导结论。事实上我们从历史过程中看到:人类未来还真就要沿着这一理性走下去。伏羲理性在0多年前照射在中国货币起源上的影子,好像已延伸到未来全球“国际货币”的形成上来了。
“国际货币”形成的条件正在酝酿之中。在本书结束时,我们看到:本书述说的货币起源的历史,正如范娜女士探测“沙冈”的采贝遗址一样,只是冰山一角。新的发现与考证未来会层出不穷,我们非常愿意让本书成为未来探究国际货币起源的一块引玉之砖。
今天我们采集的历史片段是不能完整证明“货币起源”如此巨大规模的历史全景,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史料及相关资料中,在中国文明的脉气指引下,继续寻找货币起源的历史真相。
愿中国唯物理性在未来人类的行程中会慢慢地展开。
世界是时时变化的,所以创新是依次跟讲的。
对于货币的社会价值赋予:首先,它面对了千百年来以物易物习惯改变以及为政者的尝试问题;其次,是海贝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守信问题,即超发或短缺问题。再次,是货币的计数与计量的公平问题。这样的难题当时社会是如何解决的呢?
人类重大事件的出现都应有其内在的原因来表现。相信涉及干家万户而又沉寂数千年的货币起源事件更是需要有社会性的理由。那么,货币起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货币起源果真与中国古文明源头理性关联,那么具体与什么样的理性关联呢?从奉贤仅是一段海滩及只是拥有海贝外,寻找社会性的关联只是海贝可以与“计数特征”及“保密性”关联了。其中,直接计数就等于是货币制式化了。但货币起源的社会需求显然不在奉贤。我们觉得货币起源事关“计数”与效率的关系,“信用”推广与持久性的关联。而保密性与供应量就会在信用之中了。同时,计数物本身获取的价值大小则与成本有关。这也是一个效率问题。其中,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货币工具选用问题。
文摘
中国中原地区0年前采用海贝为币的成本效用,是政府通过“权威信用+强制性+防伪专控”的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用“贝”为币也可能是人类远古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长时间使用非自身价值物作为货币的案例,直至秦刀币及宋纸币出现。由此可见:货币起源事关人类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结合,是一种综合理性。从奉贤典龙对计数的创新想象看,这似乎归于科学理性比较合适。从货贝在应用中被权威赋予了价值看,货贝应用的内在要素不在于货贝自身价值(劳动+资源),而在于“货贝+权威信用”是一种社会理性。
货币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俨然已是人类最无法离开的公共之物了。而此物之妙在于主政者由“信用”发起的(或自身价值建立的)并让它不断成为私有物的过程。在公与私,私到公的演变之中,驱动着人类生存优化的向前。如果武力与战争代表了野蛮,那么非武力发展则代表了文明。这个发展的成果堆积在一起,我们便称之为人类文明。由货币参与的文明形式是一种与以往的远古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一种由“实物←→实物”之间交易的经济转向了更为便捷的更快推动人类发展的“实物←→货币”的经济。其中,货币代表了一种更为活泼的发展因素。
人是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其初期信用认识和应用的范围是很小的:一个家庭,一个族群,一个部落……而小范围的信用无法构成大范围的社会化发展。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类将信用无限扩大化了。人依赖社会即依赖信用。
从当今全球大型文明体来看,在它们各自内在的特点中,有些特点是很像的,或者说差异性不是太大的,包容与创新都是存在的。即使有差异,但相互间总是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在这些文明体中,西方文明依赖着希腊哲学以及政治文明与希伯来人的宗教文明合流成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文明力量;伊斯兰文明也是包容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突厥文化等的优秀成果而兴旺起来的。事实上,一个社会在现实中的创新,其数量规模与质量水平决定了这个社会人群在人类发展中的文明效率。而包容的边界决定了其民族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化解程度。
中国历史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800年前出现的母系巫文化注入到伏羲理性的表达上。由这一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引发货币的产生,更是让中华文明沿着一个抽象的概念“信用公共化”而起源了。从货币起源于奉贤这一发现中我们看到:中华古文明源头理性所指向的目标,竟然与人类先知哲人以及今天人类所能认识的人类文明共同的方向神奇般地走在同一条跑道上。难道中国的先人有什么特别的先知先觉?中华远古理性确实是抓住了人类最本质的发展关系。在客观引导下,达到最合适的天人合一的协调价值观,让包容不断地找到合适的范围,让创新从社会各个角度生发出来。中国文明的大规模与持久性是沿着远古理性走来的,其中0年前的货币起源明确的表达出中国社会的文明特征。
P248-250
ISBN | 9787552020373,7552020377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 施云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