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可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一本“刚需书”。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工作和家庭,都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消极的,可以在经济起伏里自保;积极的,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追求自己的福祉。
媒体推荐
糟糕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许诺你,只要了解了经济学,一切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多个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经济学是观察和思考,是提问和反问,是左右互搏,是头脑体操,但绝对不是教条的宣扬。跟随熊秉元教授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会发现: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是谦卑而不是狂妄,教给我们的是开放而不是固执。
——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熊秉元的心脏是在正常位置,他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正确的趣味所在,而且观察力很有两手。”
——张五常
熊教授的经济学图书主要是用经济学原理作进一步思考用的,是写给一般读者,也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看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特别是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这一点正是我们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而言,缺乏、需要补充的东西。
——茅于轼
熊秉元所讲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缺少的。对于想活成一个“明白人”的现代人来说,他所写的经济学读本是“刚需书”。也许书中的理论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有些颠覆,但这就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则。一切皆有价,一切问题都要回到成本的原点来思考。
——罗振宇
熊秉元选择了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拥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在写作上,他希望尽量将自己隐藏,把情感抽离,客观地分析及观察身处的社会,他说:“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展现出来的世界观。”
——香港《明报》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法学专业),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四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首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首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本的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法的经济解释:法律人的倚天屠龙》《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等备受好评,并入选多种“年度著作”榜单。
目录
第1章 华人性格中的菊花与刀
小事实际,大事抽象;小处讲利害,大处论道德。由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琢磨华人社会的特质,饶有兴味。由现实转向历史文化,虽可能是一种逃避,也可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Ø; 花样的年华,草般的岁月
Ø; 华人性格中的菊花与刀
Ø; 私利与公益的起承转合
Ø; 续貂
第二章经济学和人性之辩
有“社会科学之后”美称的经济学,在历来学者的努力下,已经累积出很可观的智慧。经济分析,以人的特性——理性自利——为起点,处理的问题,包括价格和价值。
Ø; 第1堂星期五的课
Ø; 经济学的使命
Ø; 经济学和人性之辩
Ø; 续貂
第三章 敬鬼神
不少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不相容的两回事。不过,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都有长老牧师等神职人员布道或传教。无论义理的内容如何,显然都诉诸于人的理智。
Ø; 敬鬼神——之一
Ø; 敬鬼神——之二
Ø; 科斯定理和两岸冲突
Ø; 续貂
第四章香港大埔的许愿树
人不为己,则如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支持的条件。试着归纳出“现象”和“支持条件”之间的关联,便可以去解读其他的社会现象。
Ø; 人不为己,则如何?
Ø; 香港大埔的许愿树
Ø; 天使手里的预算书
Ø; 续貂
第五章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多元的价值之间,最好彼此支撑而又相互竞争和制衡。市场和政府之间,比较容易形成竞争和制衡;而行政部门和司法体系之间,要形成竞争和制衡显然要困难得多。对于东方社会而言,更是艰巨的挑战。
Ø; 向女王说不
Ø; 警察捉小偷的故事
Ø; 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Ø; 续貂
第六章卖桔者言
香港社会里务实求利的精神,和地理位置以及市场经济有关;崇尚法治的传承,和港英治理有莫大的关系。香港经验能不能扩充和移植到其他的华人社会,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哉问!
Ø; 香港精神?
Ø; 观卖桔者言
Ø; 香港的SARS和台湾的SARS
Ø; 续貂
第七章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经济学者在意的,是不同的事物在彼此的衬托下所呈现出的状态。同时更加关注价值在时空中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透露出的讯息。他们希望能阐明价值的内涵、价值体系的特性和价值变迁的脉络。
Ø; 牛奶和真理
Ø; 一以贯之的道
Ø; 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Ø; 续貂
第八章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真正的“新中间路线”,是让经济活动有更大的空间。当市场规模变大之后,就更容易雕塑出稳定持久的专业价值。再加上一点时间和运气,也许才能真正“从沉沦中提升”!
Ø;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Ø; 你说奇怪不奇怪
Ø; 乐透乐透
Ø; 续貂
第九章 识者克鲁格曼,智者张五常
张五常和克鲁格曼的文章,提供给读者不同的养分。张五常的文章,满足了读者智识上的好奇;克鲁格曼的文章,则是添增一个现代公民对经济活动,乃至于大势所趋的了解。
Ø; 阅读大历史
Ø; 识者克鲁格曼,智者张五常
Ø; 透视“大历史”
Ø; 续貂
第十章执真理之手
专业伦理的孕育,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而且,专业伦理,往往是在专业竞争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得到的副产品,而不是希望有就有、希望来就来的。
Ø; 一个人能戴几顶帽子?
Ø; 民粹与SSCI
Ø; 执真理之手?
Ø; 续貂
第十一章象牙塔里的象牙世界
在象牙塔里研究象牙问题,可能还是五谷不分。不过,存在着象牙塔本身,不就反映了已经沉淀和蓄积出某种可贵的价值吗?
Ø; 水面下的冰山
Ø; 象牙塔里的象牙世界
Ø; 论赘文
Ø; 续貂
第十二章用水蛇通水管
价值,最终是由主观所认定。客观的价值,是指主观价值重叠的部分,而不是超越众人之外的独立存在。根据主观价值所发展出的典章制度,决定了价值的结构,因而进一步影响人的作为。
Ø; 用水蛇通水管
Ø; 多少柔情多少泪
Ø; 究天人之际?
Ø; 续貂
第十三章经济学始于佛法式微处
无论哪一种宗教,只要历史久、从者众,往往都已经发展出很精致深刻的思维。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发,都可以做学理智识上的探讨,添增对宗教教义的体会,丰富宗教的内涵。
Ø; 经济学始于佛法式微处
Ø; 报应
Ø; 狗、机械狗和小犬
Ø; 续貂
第十四章道德情操论
抽象来看,道德和法律都是“游戏规则”。在法治不上轨道的社会里,只好多依赖道德。可是,在法治很上轨道的社会里,道德的重要性是不是就自然而然地式微了呢?在成熟稳定的社会里,道德和法律这两者之间的比重和组合,到底是如何呢?
Ø; 买路钱的曲折——道德情操论之一
Ø; 嘿嘿嘿,何不食肉糜?——道德情操论之二
Ø; 法律的轨迹——道德情操论之三
Ø; 续貂
第十五章美女与野兽
在司法体系里,经济力量依然发挥作用——“杀鸡用鸡刀,割牛用牛刃”,表面上是法律原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经济逻辑:杀鸡用牛刀,成本太高,成本高的事,常人不会作,司法体系当然也不会浪费资源。
Ø; 司法女神的容颜
Ø; 高尔夫与言论自由
Ø; “美女与野兽”
Ø; 续貂
第十六章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对于华人社会而言,法治多半还停留在“依法而治”和“人治”的纠缠里。发展经济,只要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经济活动就可以逐渐有成果;发展法治,又有什么适当的途径呢?
Ø; 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Ø; 救活以就死
Ø; 窃钩者当诛!?
Ø; 续貂
序言
为经济学的普及请命
我曾应邀到台湾的一所小学去演讲,对象是中高年级资优班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的老师很用心,自己设计了一套“经济学”的教材,而因为看了我的书,所以请我去和小朋友谈一谈。
小朋友们聪明可爱,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他们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我在档案柜里还存了其中的几张。演讲完后,几位老师表示,过去他们把经济学界定在对于商品劳务的探讨上,经过我的阐释,他们发现经济学不只是探讨“价格”的问题,而且也处理更一般性的“价值”问题。
他们还送我一套录像带,是美国小学里经济学的教材。后来在看经济学的文献时,发现美国一般高中里也有经济学的选修课。美国经济学学会还曾经组成项目委员会,评估高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公布评估的结果。显然,在美国从小就有经济学的教育,循序渐进,而且这是对一般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只针对商业学校。
我想,美国教育体系对经济学的重视,主要是体会到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密不可分。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的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工作家庭,都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消极的,可以在经济起伏里自保;积极的,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追求自己的福祉。
对于一个以资本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而言,经济学显然很重要。相形之下,对于一个以伦常道德教化为主的东方社会,经济活动似乎不是关键所在。可是,这事实上是一种错觉,而且是很令人惋惜遗憾的错觉……
在社会科学里,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是公认的主要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悠久辉煌的历史,也都累积出非常可观的智慧结晶。在人类摸索前进的过程里,也都曾经在某些转折点上,发挥关键性的影响。不过,自1960年起,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使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渐渐有一枝独秀的趋势。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学者带着他们的分析工具,大举进入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已经有非常璀璨的成果。
在社会学方面,盖瑞·史丹利·贝克(Gary Stanley Becker)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他深入地探讨了家庭里父母子女的互动、人力资本、教育等传统上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同时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社会学系的教授。
在政治学方面,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和戈登·塔洛克(Gordorl Tullock)联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公共选择(publlc choice)。利用经济学来分析政治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对政治过程的看法。现在,“公共选择”已经是经济学里不可或缺,并且是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但在“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里有专章讨论,“公共选择”的专有名词也往往成为“政治学”教科书中的用语。布坎南在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在法学方面,罗纳德·哈里·科斯(Rotlald Harry Coase)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社会成本的问题》不但是经济学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也是所有法学期刊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这篇论文引发了“法律经济学”这个新的领域,对传统法学造成革命性的冲击。当科斯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不但经济学界额手称庆,法学界也多认为是迟来的正义!
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基本上是单方向的。当经济学的版图逐渐扩充时,其他的社会科学并没有反方向的举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和学科的性质有关。经过对人类活动长时间的观察和淬炼,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基础扎实的行为理论——人不只是在市场里会趋吉避凶,在其他的活动上显然也是如此。相形之下,社会学的理论往往是一家之说(韦伯、杜尔凯姆等),而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一套理论架构。在政治学和法学里,情况也很类似。因此,理论上的优势,使经济学者可以带着自己的分析工具(好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去探索其他领域的奥妙。相反,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却没有能够相抗衡的理论。
不过,理论上的优越性只是故事的一半,另外半个故事和这些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有关。在经济学里,大致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探讨的主题,主要是个人、家庭、厂商、市场结构;宏观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主要是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就业情况、经济增长等。可是,在微观和宏观之间,事实上还有一些“中层问题”(middle range issues)。当个别消费者的偏好相加,会成为一群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群的偏好不再是个人的偏好,但也不算是整个社会的偏好,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现象。同样,产业和产业之间的消长,也不是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问题,而是处在两个层次之间。就目前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最强的是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因为研究主题明确、焦点集中。在宏观经济学部分,虽然有各式各样的模型,也有强调微观基础的宏观架构,但是因为处理的层次过高、涵盖面过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众议佥同的理论。对于“中层问题”而言,以现有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事实上还不太能有效地处理。·由研究主题上的划分,就比较能体会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互动的差异。以社会学而言,虽然个人和家庭也是研究重点,可是整个学科的关键,与小区、社会化、宗教等“中层问题”有关。同样,政治学所探讨的,主要是政党、选举、政治文化这些“中层问题”。对于中层问题的分析,经济学并没有好的分析架构,社会学和政治学也没有,所以,虽然经济学和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互动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可是大部分是集中在“微观经济学”的领域里。
相形之下,法学分析的重点,就是几千年来原告被告之间的纷争,而这正是微观经济学的专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对峙)。因此,在经济学往外扩充势力的发展上,“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最为丰硕。法律经济学的专业期刊已经有不下十种,而且还在持续地增加,这都不是“经济社会学”和“经济政治学”(公共选择)所能望其项背的。因此,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结合之后的果实,主要和两个学科所处理问题的性质有关。
不过,即使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里,经济学者努力的成果有程度之分,经济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已经显露无遗。学习经济学,不只是了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分析社会现象(而不只是“经济”现象)的工具。对于一个强调伦常道德和风俗习惯的传统社会而言,更值得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了解和掌握伦常道德和风俗习惯的意义,并且与时俱进、日新月异。譬如,在农业社会里,因为要一起耕田除草收割储藏,天灾人祸时还要互通有无,所以兄弟之间必须有浓厚的“手足之情”。在工商业社会里,兄弟之间不需要在生产消费保险上彼此支持,手足之情的内涵自然有所不同。
关于“经济学教育”这个问题,我觉得在高中、初中的课程里。值得加入经济学的科目。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经济学的世界观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也知道,如果要把经济学当作像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基本课程,一定会引起社会学者、政治学者、法律学者的异议。相信他们也能为自己的学科讲出一番道理,也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科是基本课程的一部分。对于这个问题,我似乎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不过,在大处着眼之外,可以采取小处着手的方式:希望借着一般性的文章,借着每一个人日常生活里都会遇到的事物,阐明经济学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因为,看经济学的专业论文的人少,而看一般性的文章的人多,影响力也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约瑟夫·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经说,经济学者总是带着一种传教士的情怀(the economist as preacher),念兹在兹地希望能宣扬经济学的教义。对于他高瞻远瞩的视野,我心有戚戚焉,也希望对经济学教育的期望能早日实现!
2016年5月干杭州
文摘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某天早上看报纸时,在两份主要日报之一的第二版,读到一篇名为《从沉沦中提升》的文章。作者是知名的历史学者,而文章的开头格外沉重:“台湾社会十年乱象,至2002年到达极点。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及选战暴露的政客嘴脸,在在令人痛心疾首。”经过几段细数沉疴和新患之后,作者提出深刻的呼吁:“我们不必等候那些已经败坏的头脸人物改过迁善。我们仍有机会从自己开始,从自己身边开始。”
这位历史学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不过,关于台湾社会近年来急遽的变化、价值体系的瓦解,已经有不计其数的论述。希望能指引迷津的建议,也所在多有。可是,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稿,心里总觉得有点遗憾。由社会科学研究者一个旁观的角度,虽然看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解读和兴革建议上,却有相当的差距。
让我由稍远的地方开始说起:我们都希望社会安和乐利、人际相处有礼有节、政府官员一心从公。这些都是“好的价值”,可是好的价值在哪些条件之下才会出现呢?
由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情形开始考虑:如果我希望和内人关系融洽,那么要雕塑这个小价值并不困难。我把所有的薪水和外快都交给她,每天勤奋地帮她做家务,再三不五时地赞叹:“别的女生都愈变愈老,而你在望五之际,竟然愈来愈年轻漂亮!”有这些条件的支持,两个人感情好几乎是必然。一旦范围稍稍扩大,想想十个人或八个人相处的大家庭,在这个稍大的环境里,要形塑出“水乳交融”的好价值,容易吗?范围再大一些,在一个两三百户的小区里,要凝结出“敦亲睦邻、互通有无”的好价值,容易吗?
如果在大家庭和小区里,要支持好的价值都不容易,那么当范围扩大到三五十万人的城镇、几百万人的都会、上千万人的社会时,要在这些层次上维持好的价值,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在新兴社会里,都市化加上民主化,再加上蓬勃发展的媒体,传统价值体系的松动、瓦解乃至于沉沦,并不令人意外。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挑战,是在这种变动之际,能平实而深入地指引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要扭转价值体系的崩毁,在方向上显然有三个诉求的可能。层次高的,是类似“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的呼吁。这和传统文化里期待圣君哲王出现,相去不远。可惜,在许多新兴社会里,促使价值体系解体的,正是统御群伦的人物。所以,此路不通。
另外一种诉求方向,是层次低的“由自己做起”。这是历史学者的呼吁,也是许许多多感时伤景文字的结论。可是,在价值体系松垮时,最无助的其实就是社会大众——在新兴社会里,有各式各样、抚慰人心的上人、先知、大师等,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他们已经茫然无依,如何以自己为指标?要由下而上地自己做起,想来理直气壮,实际上此路一样不通。
事实证明,高层次和低层次诉求,都是死胡同。剩下的,当然是逻辑上的第三种可能——中间路线。在引领风骚的人物和一般社会大众之间,有另外一种社会结构,本身也维系着各自的价值体系——我指的是各个专业领域。
医生,是一个专业领域;建筑师是,老师也是;计算机程序师是,泥水匠也是。这些专业领域,规模或大或小、技术或高或低,都会逐渐形成本身的价值体系。在各自的领域里,决定好坏、高下、美丑等价值。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诚实、守信、彼此尊重等,都是有意义而且重要的价值。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专业领域,比较容易维持明确稳定的价值体系。因此,三个旗袍师傅,可能各说各话,但是一千位程序设计师,大概就容易雕塑出业内的“公评”。同样的,和国际接轨的专业领域,比较容易避免敝帚自珍、自矜自是的扭曲价值。
由专业领域界定维系的价值体系,有两种功能:往下,可以成为一般民众认同寄托的对象,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直接间接属于某一个专业;往上,各个专业领域可以借着合纵连横,形成以专业价值为骨干的价值体系,而后和其他的价值体系竞争、制衡。
抽象地来看,专业的价值体系,是正常(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既无须期待心灵改革,也无须向一盘散沙喊话。因为是自然形成,反而容易仰仗依恃。因此,真正的新中间路线,是让经济活动有更大的空间。当市场规模变大之后,就更容易雕塑出稳定持久的专业价值。再加上一点时间和运气,也许才能真正“从沉沦中提升”!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本书可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一本“刚需书”。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工作和家庭,都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消极的,可以在经济起伏里自保;积极的,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追求自己的福祉。
媒体推荐
糟糕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许诺你,只要了解了经济学,一切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多个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经济学是观察和思考,是提问和反问,是左右互搏,是头脑体操,但绝对不是教条的宣扬。跟随熊秉元教授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会发现: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是谦卑而不是狂妄,教给我们的是开放而不是固执。
——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熊秉元的心脏是在正常位置,他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正确的趣味所在,而且观察力很有两手。”
——张五常
熊教授的经济学图书主要是用经济学原理作进一步思考用的,是写给一般读者,也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看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特别是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这一点正是我们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而言,缺乏、需要补充的东西。
——茅于轼
熊秉元所讲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缺少的。对于想活成一个“明白人”的现代人来说,他所写的经济学读本是“刚需书”。也许书中的理论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有些颠覆,但这就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则。一切皆有价,一切问题都要回到成本的原点来思考。
——罗振宇
熊秉元选择了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拥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在写作上,他希望尽量将自己隐藏,把情感抽离,客观地分析及观察身处的社会,他说:“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展现出来的世界观。”
——香港《明报》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法学专业),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四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首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首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本的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法的经济解释:法律人的倚天屠龙》《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等备受好评,并入选多种“年度著作”榜单。
目录
第1章 华人性格中的菊花与刀
小事实际,大事抽象;小处讲利害,大处论道德。由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琢磨华人社会的特质,饶有兴味。由现实转向历史文化,虽可能是一种逃避,也可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Ø; 花样的年华,草般的岁月
Ø; 华人性格中的菊花与刀
Ø; 私利与公益的起承转合
Ø; 续貂
第二章经济学和人性之辩
有“社会科学之后”美称的经济学,在历来学者的努力下,已经累积出很可观的智慧。经济分析,以人的特性——理性自利——为起点,处理的问题,包括价格和价值。
Ø; 第1堂星期五的课
Ø; 经济学的使命
Ø; 经济学和人性之辩
Ø; 续貂
第三章 敬鬼神
不少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不相容的两回事。不过,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都有长老牧师等神职人员布道或传教。无论义理的内容如何,显然都诉诸于人的理智。
Ø; 敬鬼神——之一
Ø; 敬鬼神——之二
Ø; 科斯定理和两岸冲突
Ø; 续貂
第四章香港大埔的许愿树
人不为己,则如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支持的条件。试着归纳出“现象”和“支持条件”之间的关联,便可以去解读其他的社会现象。
Ø; 人不为己,则如何?
Ø; 香港大埔的许愿树
Ø; 天使手里的预算书
Ø; 续貂
第五章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多元的价值之间,最好彼此支撑而又相互竞争和制衡。市场和政府之间,比较容易形成竞争和制衡;而行政部门和司法体系之间,要形成竞争和制衡显然要困难得多。对于东方社会而言,更是艰巨的挑战。
Ø; 向女王说不
Ø; 警察捉小偷的故事
Ø; 大象国有化之我见
Ø; 续貂
第六章卖桔者言
香港社会里务实求利的精神,和地理位置以及市场经济有关;崇尚法治的传承,和港英治理有莫大的关系。香港经验能不能扩充和移植到其他的华人社会,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哉问!
Ø; 香港精神?
Ø; 观卖桔者言
Ø; 香港的SARS和台湾的SARS
Ø; 续貂
第七章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经济学者在意的,是不同的事物在彼此的衬托下所呈现出的状态。同时更加关注价值在时空中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透露出的讯息。他们希望能阐明价值的内涵、价值体系的特性和价值变迁的脉络。
Ø; 牛奶和真理
Ø; 一以贯之的道
Ø; 翠玉白菜值多少钱?
Ø; 续貂
第八章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真正的“新中间路线”,是让经济活动有更大的空间。当市场规模变大之后,就更容易雕塑出稳定持久的专业价值。再加上一点时间和运气,也许才能真正“从沉沦中提升”!
Ø;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Ø; 你说奇怪不奇怪
Ø; 乐透乐透
Ø; 续貂
第九章 识者克鲁格曼,智者张五常
张五常和克鲁格曼的文章,提供给读者不同的养分。张五常的文章,满足了读者智识上的好奇;克鲁格曼的文章,则是添增一个现代公民对经济活动,乃至于大势所趋的了解。
Ø; 阅读大历史
Ø; 识者克鲁格曼,智者张五常
Ø; 透视“大历史”
Ø; 续貂
第十章执真理之手
专业伦理的孕育,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而且,专业伦理,往往是在专业竞争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得到的副产品,而不是希望有就有、希望来就来的。
Ø; 一个人能戴几顶帽子?
Ø; 民粹与SSCI
Ø; 执真理之手?
Ø; 续貂
第十一章象牙塔里的象牙世界
在象牙塔里研究象牙问题,可能还是五谷不分。不过,存在着象牙塔本身,不就反映了已经沉淀和蓄积出某种可贵的价值吗?
Ø; 水面下的冰山
Ø; 象牙塔里的象牙世界
Ø; 论赘文
Ø; 续貂
第十二章用水蛇通水管
价值,最终是由主观所认定。客观的价值,是指主观价值重叠的部分,而不是超越众人之外的独立存在。根据主观价值所发展出的典章制度,决定了价值的结构,因而进一步影响人的作为。
Ø; 用水蛇通水管
Ø; 多少柔情多少泪
Ø; 究天人之际?
Ø; 续貂
第十三章经济学始于佛法式微处
无论哪一种宗教,只要历史久、从者众,往往都已经发展出很精致深刻的思维。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发,都可以做学理智识上的探讨,添增对宗教教义的体会,丰富宗教的内涵。
Ø; 经济学始于佛法式微处
Ø; 报应
Ø; 狗、机械狗和小犬
Ø; 续貂
第十四章道德情操论
抽象来看,道德和法律都是“游戏规则”。在法治不上轨道的社会里,只好多依赖道德。可是,在法治很上轨道的社会里,道德的重要性是不是就自然而然地式微了呢?在成熟稳定的社会里,道德和法律这两者之间的比重和组合,到底是如何呢?
Ø; 买路钱的曲折——道德情操论之一
Ø; 嘿嘿嘿,何不食肉糜?——道德情操论之二
Ø; 法律的轨迹——道德情操论之三
Ø; 续貂
第十五章美女与野兽
在司法体系里,经济力量依然发挥作用——“杀鸡用鸡刀,割牛用牛刃”,表面上是法律原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经济逻辑:杀鸡用牛刀,成本太高,成本高的事,常人不会作,司法体系当然也不会浪费资源。
Ø; 司法女神的容颜
Ø; 高尔夫与言论自由
Ø; “美女与野兽”
Ø; 续貂
第十六章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对于华人社会而言,法治多半还停留在“依法而治”和“人治”的纠缠里。发展经济,只要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经济活动就可以逐渐有成果;发展法治,又有什么适当的途径呢?
Ø; 特别来的不速之客
Ø; 救活以就死
Ø; 窃钩者当诛!?
Ø; 续貂
序言
为经济学的普及请命
我曾应邀到台湾的一所小学去演讲,对象是中高年级资优班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的老师很用心,自己设计了一套“经济学”的教材,而因为看了我的书,所以请我去和小朋友谈一谈。
小朋友们聪明可爱,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他们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我在档案柜里还存了其中的几张。演讲完后,几位老师表示,过去他们把经济学界定在对于商品劳务的探讨上,经过我的阐释,他们发现经济学不只是探讨“价格”的问题,而且也处理更一般性的“价值”问题。
他们还送我一套录像带,是美国小学里经济学的教材。后来在看经济学的文献时,发现美国一般高中里也有经济学的选修课。美国经济学学会还曾经组成项目委员会,评估高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公布评估的结果。显然,在美国从小就有经济学的教育,循序渐进,而且这是对一般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只针对商业学校。
我想,美国教育体系对经济学的重视,主要是体会到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密不可分。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的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工作家庭,都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消极的,可以在经济起伏里自保;积极的,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追求自己的福祉。
对于一个以资本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而言,经济学显然很重要。相形之下,对于一个以伦常道德教化为主的东方社会,经济活动似乎不是关键所在。可是,这事实上是一种错觉,而且是很令人惋惜遗憾的错觉……
在社会科学里,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是公认的主要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悠久辉煌的历史,也都累积出非常可观的智慧结晶。在人类摸索前进的过程里,也都曾经在某些转折点上,发挥关键性的影响。不过,自1960年起,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使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渐渐有一枝独秀的趋势。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学者带着他们的分析工具,大举进入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已经有非常璀璨的成果。
在社会学方面,盖瑞·史丹利·贝克(Gary Stanley Becker)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他深入地探讨了家庭里父母子女的互动、人力资本、教育等传统上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同时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社会学系的教授。
在政治学方面,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和戈登·塔洛克(Gordorl Tullock)联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公共选择(publlc choice)。利用经济学来分析政治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对政治过程的看法。现在,“公共选择”已经是经济学里不可或缺,并且是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但在“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里有专章讨论,“公共选择”的专有名词也往往成为“政治学”教科书中的用语。布坎南在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在法学方面,罗纳德·哈里·科斯(Rotlald Harry Coase)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社会成本的问题》不但是经济学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也是所有法学期刊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这篇论文引发了“法律经济学”这个新的领域,对传统法学造成革命性的冲击。当科斯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不但经济学界额手称庆,法学界也多认为是迟来的正义!
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基本上是单方向的。当经济学的版图逐渐扩充时,其他的社会科学并没有反方向的举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和学科的性质有关。经过对人类活动长时间的观察和淬炼,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基础扎实的行为理论——人不只是在市场里会趋吉避凶,在其他的活动上显然也是如此。相形之下,社会学的理论往往是一家之说(韦伯、杜尔凯姆等),而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一套理论架构。在政治学和法学里,情况也很类似。因此,理论上的优势,使经济学者可以带着自己的分析工具(好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去探索其他领域的奥妙。相反,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却没有能够相抗衡的理论。
不过,理论上的优越性只是故事的一半,另外半个故事和这些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有关。在经济学里,大致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探讨的主题,主要是个人、家庭、厂商、市场结构;宏观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主要是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就业情况、经济增长等。可是,在微观和宏观之间,事实上还有一些“中层问题”(middle range issues)。当个别消费者的偏好相加,会成为一群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群的偏好不再是个人的偏好,但也不算是整个社会的偏好,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现象。同样,产业和产业之间的消长,也不是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问题,而是处在两个层次之间。就目前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最强的是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因为研究主题明确、焦点集中。在宏观经济学部分,虽然有各式各样的模型,也有强调微观基础的宏观架构,但是因为处理的层次过高、涵盖面过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众议佥同的理论。对于“中层问题”而言,以现有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事实上还不太能有效地处理。·由研究主题上的划分,就比较能体会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互动的差异。以社会学而言,虽然个人和家庭也是研究重点,可是整个学科的关键,与小区、社会化、宗教等“中层问题”有关。同样,政治学所探讨的,主要是政党、选举、政治文化这些“中层问题”。对于中层问题的分析,经济学并没有好的分析架构,社会学和政治学也没有,所以,虽然经济学和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互动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可是大部分是集中在“微观经济学”的领域里。
相形之下,法学分析的重点,就是几千年来原告被告之间的纷争,而这正是微观经济学的专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对峙)。因此,在经济学往外扩充势力的发展上,“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最为丰硕。法律经济学的专业期刊已经有不下十种,而且还在持续地增加,这都不是“经济社会学”和“经济政治学”(公共选择)所能望其项背的。因此,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结合之后的果实,主要和两个学科所处理问题的性质有关。
不过,即使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里,经济学者努力的成果有程度之分,经济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已经显露无遗。学习经济学,不只是了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分析社会现象(而不只是“经济”现象)的工具。对于一个强调伦常道德和风俗习惯的传统社会而言,更值得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了解和掌握伦常道德和风俗习惯的意义,并且与时俱进、日新月异。譬如,在农业社会里,因为要一起耕田除草收割储藏,天灾人祸时还要互通有无,所以兄弟之间必须有浓厚的“手足之情”。在工商业社会里,兄弟之间不需要在生产消费保险上彼此支持,手足之情的内涵自然有所不同。
关于“经济学教育”这个问题,我觉得在高中、初中的课程里。值得加入经济学的科目。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经济学的世界观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也知道,如果要把经济学当作像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基本课程,一定会引起社会学者、政治学者、法律学者的异议。相信他们也能为自己的学科讲出一番道理,也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科是基本课程的一部分。对于这个问题,我似乎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不过,在大处着眼之外,可以采取小处着手的方式:希望借着一般性的文章,借着每一个人日常生活里都会遇到的事物,阐明经济学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因为,看经济学的专业论文的人少,而看一般性的文章的人多,影响力也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约瑟夫·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经说,经济学者总是带着一种传教士的情怀(the economist as preacher),念兹在兹地希望能宣扬经济学的教义。对于他高瞻远瞩的视野,我心有戚戚焉,也希望对经济学教育的期望能早日实现!
2016年5月干杭州
文摘
真正的“新中间路线”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某天早上看报纸时,在两份主要日报之一的第二版,读到一篇名为《从沉沦中提升》的文章。作者是知名的历史学者,而文章的开头格外沉重:“台湾社会十年乱象,至2002年到达极点。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及选战暴露的政客嘴脸,在在令人痛心疾首。”经过几段细数沉疴和新患之后,作者提出深刻的呼吁:“我们不必等候那些已经败坏的头脸人物改过迁善。我们仍有机会从自己开始,从自己身边开始。”
这位历史学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不过,关于台湾社会近年来急遽的变化、价值体系的瓦解,已经有不计其数的论述。希望能指引迷津的建议,也所在多有。可是,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稿,心里总觉得有点遗憾。由社会科学研究者一个旁观的角度,虽然看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解读和兴革建议上,却有相当的差距。
让我由稍远的地方开始说起:我们都希望社会安和乐利、人际相处有礼有节、政府官员一心从公。这些都是“好的价值”,可是好的价值在哪些条件之下才会出现呢?
由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情形开始考虑:如果我希望和内人关系融洽,那么要雕塑这个小价值并不困难。我把所有的薪水和外快都交给她,每天勤奋地帮她做家务,再三不五时地赞叹:“别的女生都愈变愈老,而你在望五之际,竟然愈来愈年轻漂亮!”有这些条件的支持,两个人感情好几乎是必然。一旦范围稍稍扩大,想想十个人或八个人相处的大家庭,在这个稍大的环境里,要形塑出“水乳交融”的好价值,容易吗?范围再大一些,在一个两三百户的小区里,要凝结出“敦亲睦邻、互通有无”的好价值,容易吗?
如果在大家庭和小区里,要支持好的价值都不容易,那么当范围扩大到三五十万人的城镇、几百万人的都会、上千万人的社会时,要在这些层次上维持好的价值,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在新兴社会里,都市化加上民主化,再加上蓬勃发展的媒体,传统价值体系的松动、瓦解乃至于沉沦,并不令人意外。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挑战,是在这种变动之际,能平实而深入地指引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要扭转价值体系的崩毁,在方向上显然有三个诉求的可能。层次高的,是类似“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的呼吁。这和传统文化里期待圣君哲王出现,相去不远。可惜,在许多新兴社会里,促使价值体系解体的,正是统御群伦的人物。所以,此路不通。
另外一种诉求方向,是层次低的“由自己做起”。这是历史学者的呼吁,也是许许多多感时伤景文字的结论。可是,在价值体系松垮时,最无助的其实就是社会大众——在新兴社会里,有各式各样、抚慰人心的上人、先知、大师等,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他们已经茫然无依,如何以自己为指标?要由下而上地自己做起,想来理直气壮,实际上此路一样不通。
事实证明,高层次和低层次诉求,都是死胡同。剩下的,当然是逻辑上的第三种可能——中间路线。在引领风骚的人物和一般社会大众之间,有另外一种社会结构,本身也维系着各自的价值体系——我指的是各个专业领域。
医生,是一个专业领域;建筑师是,老师也是;计算机程序师是,泥水匠也是。这些专业领域,规模或大或小、技术或高或低,都会逐渐形成本身的价值体系。在各自的领域里,决定好坏、高下、美丑等价值。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诚实、守信、彼此尊重等,都是有意义而且重要的价值。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专业领域,比较容易维持明确稳定的价值体系。因此,三个旗袍师傅,可能各说各话,但是一千位程序设计师,大概就容易雕塑出业内的“公评”。同样的,和国际接轨的专业领域,比较容易避免敝帚自珍、自矜自是的扭曲价值。
由专业领域界定维系的价值体系,有两种功能:往下,可以成为一般民众认同寄托的对象,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直接间接属于某一个专业;往上,各个专业领域可以借着合纵连横,形成以专业价值为骨干的价值体系,而后和其他的价值体系竞争、制衡。
抽象地来看,专业的价值体系,是正常(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既无须期待心灵改革,也无须向一盘散沙喊话。因为是自然形成,反而容易仰仗依恃。因此,真正的新中间路线,是让经济活动有更大的空间。当市场规模变大之后,就更容易雕塑出稳定持久的专业价值。再加上一点时间和运气,也许才能真正“从沉沦中提升”!
好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ISBN | 9787506097758 |
---|---|
出版社 |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 | 熊秉元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