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仪器分析》以典型案例为引导,以思维导图为主线帮助学习;
2.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二维码的形式进行讲解,形象生动、重难点突出;
3.每章节配以操作技能、阅读材料、习题思考等栏目。
作者简介
赵艳霞,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2005年就职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在湖北马应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为期两年的企业锻炼,并获得执业药师资格证。
在学校工作期间,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完善了分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其间担任了省级“仪器分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主要负责人,院级重点课题“仪器分析应用技术学习领域课程与开发”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首届生物技能大赛(分析检测)获一等奖,横向课题“鞋材纸板厂废水的处理与循环” 项目负责人;主编《仪器分析》、《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参编《应用微生物技术》教材;仪器分析课件获国家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微课《认识气相色谱仪》获省级二等奖、国家三等奖;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结合了上述两方面的工作经历所积累的思路与经验,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咨询工作,同时与时俱进,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积极探索体现信息化技术的特色教材。
目录
绪论
一、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1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2
三、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2
四、样品的前处理技术3
第一章电位分析法
第一节电位分析法概述7
一、电位分析法的特点7
二、电位分析法的分类7
三、电位分析法预备知识———原电池9
第二节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1
一、电位分析法的理论依据11
二、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12
第三节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16
一、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的原理16
二、酸度计的基本构造17
三、酸度计的基本操作18
四、酸度计的维护与保养19
第四节直接电位法测定其他离子活(浓)度21
一、直接电位法测定其他离子活(浓)度的工作原理21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22
三、离子计的基本结构与操作23
四、测定离子活度(浓度)的方法25
五、影响测定的主要因素26
第五节电位滴定法的工作原理28
一、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方法和工作装置28
二、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基本结构与操作29
三、电位滴定仪终点的确定方法30
第二章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34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特点34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预备知识———光的认识34
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6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37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38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39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维护与保养40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42
一、物质对光的吸收本质42
二、吸收光谱曲线43
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4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应用45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48
一、朗伯—比尔定律48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50
第五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条件选择55
一、测量条件的选择55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56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62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62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预备知识———电子跃迁62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64
一、共振线64
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65
三、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65
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6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6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72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74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维护与保养79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81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81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方法82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应用83
第五节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实验技术85
一、样品的制备85
二、标准样品溶液的配制86
三、测定条件的选择87
四、干扰及其消除技术90
五、灵敏度、检出限和回收率91
第四章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气相色谱法概述96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96
二、气相色谱法预备知识———色谱法96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100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100
二、色谱流出曲线100
第三节气相色谱仪104
一、气相色谱仪的构造104
二、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108
三、气相色谱仪的维护和保养113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分析116
一、气相色谱法的定性依据116
二、气相色谱法的定性方法116
三、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应用118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120
一、气相色谱法的定量依据120
二、气相色谱法的定量方法120
第六节气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124
一、气相色谱法的理论依据124
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26
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132
一、液相色谱法的分类133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133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135
一、液相色谱分离原理135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136
三、固定相与流动相选择137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仪140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造140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143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修与保养146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149
一、定性分析149
二、定量方法149
三、应用150
第六章其他分析方法
第一节原子荧光光谱法154
一、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154
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的测定原理154
三、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155
四、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157
第二节红外吸收光谱法159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160
二、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161
三、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操作163
第三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65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组成165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性分析167
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量分析168
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168
实训项目检验报告(样本)
实训项目1直接电位法测定青霉素注射液的pH170
实训项目2电位滴定法测定食醋的总酸度171
实训项目3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牙膏中氟离子的含量172
实训项目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认识和调校173
实训项目5分光光度法测定生血片中铁的存在175
实训项目6标准曲线法测定生血片中铁的含量176
实训项目7生血片中测铁条件优化实验177
实训项目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铜的含量178
实训项目9原子吸收法测定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的含量179
实训项目10GC测定丁醇异构体的含量(归一化法)180
实训项目11GC测定八角茴香油中茴香脑的含量(内标法)181
实训项目12GC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外标法)183
实训项目13反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甲苯的含量184
实训项目1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185
实训项目15依诺沙星片鉴别与含量测定186
实训项目16氯霉素滴眼液pH与含量测定187
参考文献
序言
目前,仪器分析技术在药品、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分析检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教材充分与岗位能力需求接轨,在借鉴近年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对“仪器分析”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材编写形式进行了创新,着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从事分析检测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仪器分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坚持“学生易学、教师易教”和“终身学习、能力本位、岗位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的教材编写理念; 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教材编写原则; 坚持“三贴近”的教材编写方针,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分析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贴近分析检测职业的岗位需求、更贴近学生的现状和学习兴趣。
为充分体现高职教材的特色,我们在本书的编排上做了一些尝试,力求打造立体化的、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一是体现“实用、够用"原则。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本书介绍了企业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同时加大了实验技术方面的介绍,如样品的预处理、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等。二是体现“内容配套”原则。该教材内容将仪器分析素材有机结合,设置了“二维码扫描微课视频",将教学图片、课件、动画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扩宽了学习空间。三是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原则。全书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实训项目来自于企业典型的工作案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工作需求,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四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全书分“案例导入"、“思维导图"、“课程导入"、“阅读材料"、“思考与练习”等部分,使教、学、做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书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赵艳霞、王大红担任主编。绪论、第六章由罗超编写,第一、第二章由赵艳霞编写,第三章由侯鹏飞编写,第四章由谢克英编写,第五章由赵荣敏编写,实训项目由王大红编写。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有关专家和编者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尽管编者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经验也较为丰富,但鉴于编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及学术水平有限,尤其是和教学资源库的接轨尚需进一步完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二)化学干扰
由于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所产生的干扰就是化学干扰。这类干扰具有选择性,对试样中各种元素的影响各不相同,并随火焰强度、火焰状态和部位、其他组分的存在等条件而变化。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主要干扰来源。
典型的化学干扰是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在火焰中容易生成难挥发氧化物的元素有:铝、硅、硼、钛、铍等。例如硫酸盐、磷酸盐、氧化铝对钙的干扰,是由于它们与钙可形成难挥发的化合物所致。应该指出,这种形成稳定化合物而引起干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焰温度和火焰气体的组成。使用高温火焰可降低这种干扰。
为了消除化学干扰,可以在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中均加入某种试剂,常常可以抑制化学干扰,这类试剂有如下几种。
1.《仪器分析》以典型案例为引导,以思维导图为主线帮助学习;
2.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二维码的形式进行讲解,形象生动、重难点突出;
3.每章节配以操作技能、阅读材料、习题思考等栏目。
作者简介
赵艳霞,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2005年就职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在湖北马应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为期两年的企业锻炼,并获得执业药师资格证。
在学校工作期间,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完善了分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其间担任了省级“仪器分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主要负责人,院级重点课题“仪器分析应用技术学习领域课程与开发”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首届生物技能大赛(分析检测)获一等奖,横向课题“鞋材纸板厂废水的处理与循环” 项目负责人;主编《仪器分析》、《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参编《应用微生物技术》教材;仪器分析课件获国家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微课《认识气相色谱仪》获省级二等奖、国家三等奖;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结合了上述两方面的工作经历所积累的思路与经验,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咨询工作,同时与时俱进,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积极探索体现信息化技术的特色教材。
目录
绪论
一、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1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2
三、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2
四、样品的前处理技术3
第一章电位分析法
第一节电位分析法概述7
一、电位分析法的特点7
二、电位分析法的分类7
三、电位分析法预备知识———原电池9
第二节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1
一、电位分析法的理论依据11
二、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12
第三节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16
一、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的原理16
二、酸度计的基本构造17
三、酸度计的基本操作18
四、酸度计的维护与保养19
第四节直接电位法测定其他离子活(浓)度21
一、直接电位法测定其他离子活(浓)度的工作原理21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22
三、离子计的基本结构与操作23
四、测定离子活度(浓度)的方法25
五、影响测定的主要因素26
第五节电位滴定法的工作原理28
一、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方法和工作装置28
二、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基本结构与操作29
三、电位滴定仪终点的确定方法30
第二章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34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特点34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预备知识———光的认识34
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6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37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38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39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维护与保养40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42
一、物质对光的吸收本质42
二、吸收光谱曲线43
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4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应用45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48
一、朗伯—比尔定律48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50
第五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条件选择55
一、测量条件的选择55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56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62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62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预备知识———电子跃迁62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64
一、共振线64
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65
三、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65
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6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6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72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74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维护与保养79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81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81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方法82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应用83
第五节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实验技术85
一、样品的制备85
二、标准样品溶液的配制86
三、测定条件的选择87
四、干扰及其消除技术90
五、灵敏度、检出限和回收率91
第四章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气相色谱法概述96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96
二、气相色谱法预备知识———色谱法96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100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100
二、色谱流出曲线100
第三节气相色谱仪104
一、气相色谱仪的构造104
二、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108
三、气相色谱仪的维护和保养113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分析116
一、气相色谱法的定性依据116
二、气相色谱法的定性方法116
三、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应用118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120
一、气相色谱法的定量依据120
二、气相色谱法的定量方法120
第六节气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124
一、气相色谱法的理论依据124
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26
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132
一、液相色谱法的分类133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133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135
一、液相色谱分离原理135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136
三、固定相与流动相选择137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仪140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造140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143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修与保养146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149
一、定性分析149
二、定量方法149
三、应用150
第六章其他分析方法
第一节原子荧光光谱法154
一、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154
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的测定原理154
三、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155
四、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157
第二节红外吸收光谱法159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160
二、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161
三、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操作163
第三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65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组成165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性分析167
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量分析168
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168
实训项目检验报告(样本)
实训项目1直接电位法测定青霉素注射液的pH170
实训项目2电位滴定法测定食醋的总酸度171
实训项目3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牙膏中氟离子的含量172
实训项目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认识和调校173
实训项目5分光光度法测定生血片中铁的存在175
实训项目6标准曲线法测定生血片中铁的含量176
实训项目7生血片中测铁条件优化实验177
实训项目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铜的含量178
实训项目9原子吸收法测定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的含量179
实训项目10GC测定丁醇异构体的含量(归一化法)180
实训项目11GC测定八角茴香油中茴香脑的含量(内标法)181
实训项目12GC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外标法)183
实训项目13反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甲苯的含量184
实训项目1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185
实训项目15依诺沙星片鉴别与含量测定186
实训项目16氯霉素滴眼液pH与含量测定187
参考文献
序言
目前,仪器分析技术在药品、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分析检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教材充分与岗位能力需求接轨,在借鉴近年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对“仪器分析”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材编写形式进行了创新,着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从事分析检测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仪器分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坚持“学生易学、教师易教”和“终身学习、能力本位、岗位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的教材编写理念; 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教材编写原则; 坚持“三贴近”的教材编写方针,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分析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贴近分析检测职业的岗位需求、更贴近学生的现状和学习兴趣。
为充分体现高职教材的特色,我们在本书的编排上做了一些尝试,力求打造立体化的、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一是体现“实用、够用"原则。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本书介绍了企业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同时加大了实验技术方面的介绍,如样品的预处理、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等。二是体现“内容配套”原则。该教材内容将仪器分析素材有机结合,设置了“二维码扫描微课视频",将教学图片、课件、动画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扩宽了学习空间。三是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原则。全书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实训项目来自于企业典型的工作案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工作需求,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四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全书分“案例导入"、“思维导图"、“课程导入"、“阅读材料"、“思考与练习”等部分,使教、学、做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书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赵艳霞、王大红担任主编。绪论、第六章由罗超编写,第一、第二章由赵艳霞编写,第三章由侯鹏飞编写,第四章由谢克英编写,第五章由赵荣敏编写,实训项目由王大红编写。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有关专家和编者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尽管编者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经验也较为丰富,但鉴于编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及学术水平有限,尤其是和教学资源库的接轨尚需进一步完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二)化学干扰
由于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所产生的干扰就是化学干扰。这类干扰具有选择性,对试样中各种元素的影响各不相同,并随火焰强度、火焰状态和部位、其他组分的存在等条件而变化。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主要干扰来源。
典型的化学干扰是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在火焰中容易生成难挥发氧化物的元素有:铝、硅、硼、钛、铍等。例如硫酸盐、磷酸盐、氧化铝对钙的干扰,是由于它们与钙可形成难挥发的化合物所致。应该指出,这种形成稳定化合物而引起干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焰温度和火焰气体的组成。使用高温火焰可降低这种干扰。
为了消除化学干扰,可以在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中均加入某种试剂,常常可以抑制化学干扰,这类试剂有如下几种。
ISBN | 9787122298324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赵艳霞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