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与监管 978750499046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与监管》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技术篇
第一章区块链
一、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优势与劣势
(一)什么是区块链
(二)区块链的优势
(三)区块链的劣势
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潜在的应用场景
(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三)区块链应用的趋势及启示
三、区块链技术的风险与监管
(一)区块链技术的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监管面临的挑战
(三)总结
第二章大数据技术
一、大数据的概念和内涵
(一)大数据的缘起
(二)大数据的政策环境
(三)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四)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二、大数据的基本原理
(一)物联网
(二)云计算
三、大数据技术
(一)数据采集
(二)数据存储
(三)数据处理
(四)数据挖掘
四、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征信领域
(二)反洗钱领域
(三)银行领域
(四)证券投资领域
(五)保险领域
(六)互联网金融
(七)金融监管
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
(二)挖掘非结构化数据价值
(三)大数据迁移上云
(四)开源软件将推动大数据技术进步
第三章云计算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云计算发展概况
二、云计算的基本模式和关键技术
(一)云计算的基本模式和构架
(二)云计算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三、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云
(一)金融云的功能与作用
(二)金融云标准体系建设
四、金融云服务案例分析——银银平台
(一)银银平台云服务构架和内容
(二)银银平台的服务特色
五、结语
第四章人工智能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二)人工智能的实现途径
(三)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三)人工智能得以较快发展的原因
三、人工智能技术
(一)人工智能底层技术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
四、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有望重塑传统金融服务模式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第五章数字技术
一、数字普惠金融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
(二)《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三)以科技金融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
二、数字货币
(一)探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
(二)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
(三)数字货币助推普惠金融
(四)数字货币的应用领域
三、数字技术运用典型案例
(一)中央银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测试成功
(二)中国的蚂蚁金服
(三)印度的数字化政府G2P转移支付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二篇应用篇
第六章网络借贷
一、国内外网贷行业概况
(一)国内总体情况
(二)国外总体情况
(三)国内外重点平台近况
二、行业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平台数量
(二)平台的地域分布
(三)整体规模
(四)借款期限及投资利率
(五)问题平台数量
(六)分析总结
三、行业年度七大事件
(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终稿落地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网贷行业信息披露标准
(三)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
(四)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行业监管
(五)《焦点访谈》点名“借贷宝”为负面典型
(六)恒昌正式续签利宝保险,“互联网金融+保险”合作模式升级
(七)招财宝——侨兴债逾期事件引发金交所整顿,网贷平台转型路径之一受阻
四、行业发展趋势
(一)平台合规成本提高,市场规模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上升
(二)行业依靠新技术发展,深化科技应用
(三)转型与传统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新业态
第七章互联网支付
一、互联网支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运作原理与资金流动
(二)互联网支付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
(三)互联网支付的创新
(四)互联网发展趋势及监管动向
二、第三方支付文献梳理
三、移动支付技术架构、支付标准与安全性分析
(一)移动支付技术架构与移动支付标准
(二)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
四、国际互联网支付平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
(一)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三)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
(四)技术战略规划
(五)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
五、国内互联网支付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管理规定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职责不清、监管对象不明确
(三)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缺乏信息交流机制
(四)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六、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风险
(一)安全技术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三)洗钱风险
(四)互联网支付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七、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的指导意见及管理规定
八、针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建议
(一)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
(二)设立大额赎回准备基金和类存款保险基金
(三)加强征信系统建设
(四)尽快出台独立完整的法律
(五)明确监管机构责任,强化分类监管
(六)组建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九、全球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
第八章我国股权众筹现状、发展趋势与监管
一、众筹发展现状
(一)股权众筹概述
(二)股权众筹的概念
(三)股权众筹运行的主体架构
(四)股权众筹的融资模式
(五)股权众筹的价值
二、众筹相关研究
三、中国股权众筹发展的风险、不足及问题
(一)我国股权众筹发展面临的风险
(二)中国股权众筹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三)对我国股权众筹的创新性建议
四、众筹平台管理及交易制度
(一)众筹平台管理制度
(二)项目估值制度
(三)交易制度
(四)投后管理制度
(五)股权转让锁定期与退出机制
五、构建股权众筹安全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探讨
(一)信息披露制度
(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三)众筹门户的审核义务
(四)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
六、股权众筹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股权众筹法律法规
(二)构建立体交叉监管机制
(三)维护股权众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信用体系建设
第九章金融科技给财富管理行业带来的变革
一、金融科技在财富管理领域应用的四大模式
(一)社交投资:交易高手与跟单者的交流平台
(二)智能分析平台:“众人参与”的金融分析平台
(三)量化交易平台:量化策略的去中介化
(四)智能投顾平台:人人都能享受的投资理财服务
二、智能投顾,开启财富管理新时代
(一)智能投顾兴起的背景
(二)智能投顾的内涵
(三)智能投顾带来的新变革
(四)智能投顾的风险
三、国内外智能投顾发展的情况
(一)美国的智能投顾
(二)中国智能投顾的发展情况
第十章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给保险行业商业模式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一)互联网技术对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互联网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二、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全面升级改造
(一)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中的特征
(二)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三、云计算技术是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一)云计算服务的主要类型
(二)云计算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四、区块链技术给保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一)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
(二)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五、物联网技术将颠覆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一)什么是物联网技术
(二)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颠覆了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
(三)车联网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应用
第十一章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信用管理技术
一、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征信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中国征信业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及其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现状
(二)发达国家互联网征信发展现状、模式及启示
(三)基于大数据科技的互联网征信的PEST分析
三、我国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
(一)我国大数据征信的主要模式及范例
(二)我国大数据征信模式特征总结
四、基于大数据科技发展我国互联网征信的建议
(一)法律体系支持方面
(二)社会数据共享的制度设计
(三)互联网征信行业发展的制度设计
第十二章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
一、数据化
(一)银行业积极布局,拓展数据来源
(二)大数据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三)大数据在银行客户拓展与维护中的应用
二、移动化
(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对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移动化发展的方向
三、智能化
(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二)打造智能网点
(三)建设智慧银行
四、平台化
(一)电子商务平台
(二)金融服务平台
(三)社交生活平台
五、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创新
(一)银行卡服务创新
(二)移动支付创新
六、直销银行的创新实践
(一)直销银行的特点
(二)直销银行的模式
(三)直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四)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直销银行案例
……
第三篇监管篇
第四篇案例篇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003年,国务院在“三定”方案中确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能,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了一个组织——征信管理局,这是中国征信历史上首个国家职能部门,在征信管理局的推动下,几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了一个专业征信机构。国家政策引导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启动了征信业发展试点,一批征信机构相继设立并迅速发展,同时,国外征信机构如D&B等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
在征信管理局大力推动和支持下,2004—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3月,中编办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同时,为落实《物权法》关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职责要求,200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下辖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整合国内信贷机构的数据,整合后形成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向机构和个人提供征信服务。2013年1月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定位为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ISBN9787504990464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徐忠;孙国峰;姚前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