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不要让关于“股神”的种种流言蜚语误导了你的投资
寻找巴菲特成功背后的真相,做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名人推荐
三言九鼎是一名乐意分享的雪球用户,我相信这本书是他在雪球分享的延续。
—— 雪球CEO 方三文
正如作者所说,搞不清楚“买多少”这个问题,“巴学”之路将会十分坎坷,且容易误入歧途。认真阅读本书的每一章内容,并认真实习之,你的“巴学”之路将有望越走越光明。
——《穿过迷雾》作者 任俊杰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没有人能成为常胜将军,“股神”巴菲特也多次踩到“地雷”,但并没有因此影响他的长期复利,这是为什么?
本书作者通过对伯克希尔基金持仓的研究,从仓位管理的角度为读者打开投资的另一扇窗。
——《低风险投资之路》作者 徐大为
投资如行军打仗,攻守有据方能进退自如,攻守之间,就是对风险的评估,并通过仓位的伸缩去达成作战意图,因此,仓位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投资领域对此研究也很多,但是从巴菲特理念的角度去聊这个话题,结合巴老投资的进攻性和防守性去谈仓位管理,是庞浩先生新作的亮点。或许,巴菲特身上所拥有的投资“防守”能力,正是许多投资者身上缺少的。本人拜读之后,受益颇多。
——《专注投资》作者 西点老A
媒体推荐
三言九鼎是一名乐意分享的雪球用户,我相信这本书是他在雪球分享的延续。
—— 雪球CEO 方三文
正如作者所说,搞不清楚“买多少”这个问题,“巴学”之路将会十分坎坷,且容易误入歧途。认真阅读本书的每一章内容,并认真实习之,你的“巴学”之路将有望越走越光明。
——《穿过迷雾》作者 任俊杰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没有人能成为常胜将军,“股神”巴菲特也多次踩到“地雷”,但并没有因此影响他的长期复利,这是为什么?
本书作者通过对伯克希尔基金持仓的研究,从仓位管理的角度为读者打开投资的另一扇窗。
——《低风险投资之路》作者 徐大为
投资如行军打仗,攻守有据方能进退自如,攻守之间,就是对风险的评估,并通过仓位的伸缩去达成作战意图,因此,仓位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投资领域对此研究也很多,但是从巴菲特理念的角度去聊这个话题,结合巴老投资的进攻性和防守性去谈仓位管理,是庞浩先生新作的亮点。或许,巴菲特身上所拥有的投资“防守”能力,正是许多投资者身上缺少的。本人拜读之后,受益颇多。
——《专注投资》作者 西点老A
作者简介
庞浩,网名“三言九鼎”,资深价值投资者、巴菲特迷、雪球平台活跃用户。热爱投资,倡导独立思考,偏好集中投资,尤为重视风险防控和仓位管理,推崇稳健的年化资本复利盈利模式。有超过十年的证券市场投资经历,对股票、债券、基金等均有涉猎,并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投资收益。
目录
第一章麒麟之才
股市“不倒翁”
巴菲特的11家合伙公司
资本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谁与争锋
不堪一击的“市场”先生
“股神”的下一个对手
青出于蓝却无法胜于蓝
“中国门徒”的落败
第三章何以解忧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投资成功的基石
狷介之士
浮存金:成功的终极秘密?
投资的奥义
第四章股市长寿诀
伟大投资者的必备特质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想要学会打人,必先学会挨打
投资体系的盲区
最后一道防线
第五章初识,再识
神奇的二八法则
越简单,越难
艺术之魂
巴菲特的AB面
第六章巴菲特的炼金术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鸡生蛋蛋生鸡
开源节流
排兵布阵
稳守江山
第七章例不虚发
非常之道
独门暗器之一:套利
独门暗器之二:特殊类型债券
独门暗器之三:特殊类型股权
独门暗器之四:现货白银
独门暗器之五:金融衍生品
第八章“下注手法”
保住本金
不要孤注一掷
何为“集中下注”?
不轻易下注
如何概率制胜?
第九章穿越牛熊
生于熊市,成于熊市
置之死地而后生
价值向左,技术向右
急流勇退
该出手时就出手
结束语
后记
序言
屡屡犯错却能最终胜出的投资奥秘
6·18这一天,我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与一群一见如故的读者相聚。此前一天,在厦门与吴晓波频道举办了读书会。抽空专门去了一趟厦大,那是我二十年前对厦门仅有的依稀印象。毕业离别之际,成群的年轻人在校园留影、在食堂齐唱同一首歌,令人仿佛回到了纯真年代。往来的过客恍然之间内心若有感动的话,多是因为这音乐、这画面也承载着自己曾经的青春。
距厦门不远的另一个城市,素昧平生的庞浩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言,书名是《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籍虽不至于汗牛充栋,但也数以百计,再多一本,是否会有新意?
作者并非财经专业出身,但对投资却有执着的热爱。在通读各种关于巴菲特的书籍之后,发现市面流传的关于巴菲特的故事多有不实之处,既有恶意的诋毁、也有善意的谎言。
对此,作者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伪存真,寻求真相。经过多方面的搜集资料、阅读思考,包括查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备案的伯克希尔公司季度、年报,秉承“实事求是、原汁原味”两大原则,在保持资料信息准确性前提下,逐渐成文,终成此书。
人们总结巴菲特的成功,或说是“长期持股”,或说“安全边际”,或说找到“超级成长明星股”等,作者通过分析后认为巴菲特除了“进攻”之外,还有一套“防守”体系,包括五个环节:买什么、何时买、买多少、何时卖、卖多少。总结了巴菲特投资成功的九个字诀:“好标的、好价格、好仓位。”
这个“好仓位”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位年轻读者在读了《20年》一书后的读后感:“杨先生在八年的交易中涉及个股数量仅有76只。其中,盈利卖出的为46只,亏损卖出的为30只。按此比例,他买对股票的概率仅为60%。”那100万怎么就变成了700万呢?
这本关于巴菲特仓位管理的书,与这篇读后感的出发点异曲同工:一个经常犯错误的投资者,为何最终能胜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解释,为何总是自谦犯错的人却成了世界首富,而那些声称赚了十倍、百倍的人却未能解决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一项经常“失败”的成功投资》,提到了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大比例正确、伴随着小比例试错”。以“守正出奇”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正”的部分配置大部资金、以稳为主;“奇”的部分配置小部资金,以期达到“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的目的。只不过,大众出于猎奇心理,往往关注非常之事较多,格外留意了“奇”的部分而已。
今天,庞浩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能用去一次麦当劳的价钱,得到一个人生疑问的答案,用“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
本书分为九章。前三章是过渡章节作为引线,具有史料价值。第四章主要论述仓位管理的作用和地位。第五章从仓位管理的角度重新解读巴菲特的投资。第六、七、八章是本书的高潮部分,主要涉及巴菲特的仓位布局与具体手法等。第九章是关于巴菲特如何在牛熊周期中进行仓位管理。
书中还一些有趣的小话题。例如提到人工智能对于投资的影响,这个话题我近来也经常遇到。另外,对于那些希望提高预测能力的股民,可以参考书中提到的“巴菲特指数”判读股市的高低。
对于书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君子和而不同”,正如作者当初秉承“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才有此书的面世。广征博览,才能达到“兼听,以求全景之世界”的效果。
在行文结束之际,随手翻到书的前言,映入眼帘的一段: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赚了100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笔投资一开始就遭遇了四年之久的亏损,期间最大跌幅到达40%。面对如此情况,你将如何抉择?”
这种“先败后胜”的秘密,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杨天南
2017年6月
后记
寻找最真实的巴菲特
在当今投资界,涉及巴菲特的流言可畏是五花八门。在与巴菲特有关的各种流言中,既有赞颂式的流言,也有诋毁式的流言。例如,“沃伦·巴菲特8岁就去参观纽约股票交易所了,而且是身为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这种诋毁式的谣言,无非是想告诉你:你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巴菲特,无法成功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仔细读过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的人都清楚,这就是个谣言。沃伦的父亲霍华德立有家规:在每个孩子满十岁时都会带其去美国东部海岸旅行一次,而旅游目的地则由每个孩子自己决定。沃伦·巴菲特提出的三个要求是“我想去看看斯科特邮票一钱币公司,我想去看看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我想去看看纽约股票交易所”。很显然,巴菲特是10岁参观的纽约股票交易所,而且此时的霍华德也不是什么国会议员,而是与两个合伙人在奥马哈经营一家名叫“巴菲特一思克莱尼公司”的股票经纪行。除了这种诋毁式的谣言,更多的则是赞颂式的谣言。例如,“巴菲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造了从100美元到700多亿美元的财富神话。”这里所说的100美元是指巴菲特在1956年成立了第二家合伙公司时,他象征性地出资100美元。根据《滚雪球》一书中的描述,此时的巴菲特刚从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辞职,他的个人资产已经高达17.4万美元。很明显,巴菲特的成功并非是什么“草根逆袭”的传奇,但也绝不是什么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豪门“富二代”,而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奋斗史。因此,如果你没有成功,不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家世、人脉、学历、运气……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古今中外在这些方面比巴菲特优越的绝不在少数,却为何没有产生“第二个巴菲特”呢?
毫无疑问,无论是哪一种流言,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者而言,都是有害的——赞颂式的流言会导致极端的崇拜,诋毁式的流言则可能导致思维混乱。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说过的:“让你陷入困境不是无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长此以往,不仅容易混淆视听,还会让许多人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毕竟,资本界最不缺的就是人云亦云。当无数人一遍又一遍地向你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很少有人不被“洗脑”。被誉为“纳粹喉舌”的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即“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而关于巴菲特的流言一旦被重复千百遍,你同样也会深信不疑。正因为如此,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因为这些谣言只会让我们的认识走向极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彻底否定。面对这些源自不同“声音”的流言,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喜欢看的一档电视节目——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播出的《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的确,流言需要终结了!因此,从撰写本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将“全面、真实、客观”这三大准则作为研究和分析巴菲特投资行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溢美之词,更不需要毫无根据的谣言,我们只需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与数据来尽量追溯历史,还原真相。
在终结流言的道路上,除了要靠事实和数据,还要学会用常识来思考问题。因为投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谣言,且常常真假难辨,常识往往是最有用却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例如,有观点认为:“巴菲特之所以不投资黄金而投资白银,是因为黄金市场难以垄断操纵,白银市场易于垄断操纵,巴菲特正是通过垄断操纵在白银投资上大赚了一笔。”很显然,这种观点我们无法直接认定它是错误的,而只能基于事实以及我们的常识来思考和判断。首先是交易时间,如果白银市场易于垄断操纵,为什么巴菲特却很少参与白银投资?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有钱不赚吧?其次是时间跨度,这笔白银投资巴菲特从买进到卖出相隔十年之久。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坐庄”十年吧?最后再来看看卖出后导致的结果,在巴菲特抛出全部现货白银之后,白银价格一路走高,连巴菲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卖早了。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提前出货让别人捡便宜吧?基于这三点常识性的思考和判断,就可以对所谓的“垄断操纵”论立辨真伪。对于巴菲特投资白银的真实逻辑,详见本书的第七章。当然,在本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流言被澄清。因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让大家对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古人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鉴于目前国内关于巴菲特的参考资料都是翻译而来,因此在筛选资料时我给自己制定了“实事求是、原汁原味”两大原则。首先,优先选择和采纳英文参考资料,包括巴菲特相关的英文书籍。其次,对于翻译过来的中文参考资料,必须对照英文原文逐字逐句检视翻译的准确性。再次,当不同来源的资料存在矛盾时,参考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年报、季报、致股东的信等)在内的最权威资料。最后,对于仅出现在中文资料中但无其他来源的资料进行佐证的信息,一律不予采用。当然,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最真实的还原,同时也是让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正是基于大量的中、英文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研究巴菲特投资体系的思考心得,最终汇集成《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一书。希望这本书能对你们的投资有所助益,同时也预祝你们在未来的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庞浩
雪球ID:三言九鼎
文摘
版权页:
巴菲特人生中的第一位“巨人”,就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被称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和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代表性著作有《证券分析》(1934年,该书第一作者)以及《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1950年,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攻渎硕士研究生,开始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在巴菲特“钦定”的个人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以下简称《滚雪球》)一书中,作者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根据巴菲特的回忆描述了他的这段学习生涯并总结道:“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沃伦·巴菲特学到了三大主要原则:一股股票即代表着拥有一家企业一小部分的权利,是你愿意为整个企业所支付价格的一部分。使用安全边际。投资是建立在估算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的。大范围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不要让关于“股神”的种种流言蜚语误导了你的投资
寻找巴菲特成功背后的真相,做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名人推荐
三言九鼎是一名乐意分享的雪球用户,我相信这本书是他在雪球分享的延续。
—— 雪球CEO 方三文
正如作者所说,搞不清楚“买多少”这个问题,“巴学”之路将会十分坎坷,且容易误入歧途。认真阅读本书的每一章内容,并认真实习之,你的“巴学”之路将有望越走越光明。
——《穿过迷雾》作者 任俊杰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没有人能成为常胜将军,“股神”巴菲特也多次踩到“地雷”,但并没有因此影响他的长期复利,这是为什么?
本书作者通过对伯克希尔基金持仓的研究,从仓位管理的角度为读者打开投资的另一扇窗。
——《低风险投资之路》作者 徐大为
投资如行军打仗,攻守有据方能进退自如,攻守之间,就是对风险的评估,并通过仓位的伸缩去达成作战意图,因此,仓位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投资领域对此研究也很多,但是从巴菲特理念的角度去聊这个话题,结合巴老投资的进攻性和防守性去谈仓位管理,是庞浩先生新作的亮点。或许,巴菲特身上所拥有的投资“防守”能力,正是许多投资者身上缺少的。本人拜读之后,受益颇多。
——《专注投资》作者 西点老A
媒体推荐
三言九鼎是一名乐意分享的雪球用户,我相信这本书是他在雪球分享的延续。
—— 雪球CEO 方三文
正如作者所说,搞不清楚“买多少”这个问题,“巴学”之路将会十分坎坷,且容易误入歧途。认真阅读本书的每一章内容,并认真实习之,你的“巴学”之路将有望越走越光明。
——《穿过迷雾》作者 任俊杰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没有人能成为常胜将军,“股神”巴菲特也多次踩到“地雷”,但并没有因此影响他的长期复利,这是为什么?
本书作者通过对伯克希尔基金持仓的研究,从仓位管理的角度为读者打开投资的另一扇窗。
——《低风险投资之路》作者 徐大为
投资如行军打仗,攻守有据方能进退自如,攻守之间,就是对风险的评估,并通过仓位的伸缩去达成作战意图,因此,仓位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投资领域对此研究也很多,但是从巴菲特理念的角度去聊这个话题,结合巴老投资的进攻性和防守性去谈仓位管理,是庞浩先生新作的亮点。或许,巴菲特身上所拥有的投资“防守”能力,正是许多投资者身上缺少的。本人拜读之后,受益颇多。
——《专注投资》作者 西点老A
作者简介
庞浩,网名“三言九鼎”,资深价值投资者、巴菲特迷、雪球平台活跃用户。热爱投资,倡导独立思考,偏好集中投资,尤为重视风险防控和仓位管理,推崇稳健的年化资本复利盈利模式。有超过十年的证券市场投资经历,对股票、债券、基金等均有涉猎,并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投资收益。
目录
第一章麒麟之才
股市“不倒翁”
巴菲特的11家合伙公司
资本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谁与争锋
不堪一击的“市场”先生
“股神”的下一个对手
青出于蓝却无法胜于蓝
“中国门徒”的落败
第三章何以解忧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投资成功的基石
狷介之士
浮存金:成功的终极秘密?
投资的奥义
第四章股市长寿诀
伟大投资者的必备特质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想要学会打人,必先学会挨打
投资体系的盲区
最后一道防线
第五章初识,再识
神奇的二八法则
越简单,越难
艺术之魂
巴菲特的AB面
第六章巴菲特的炼金术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鸡生蛋蛋生鸡
开源节流
排兵布阵
稳守江山
第七章例不虚发
非常之道
独门暗器之一:套利
独门暗器之二:特殊类型债券
独门暗器之三:特殊类型股权
独门暗器之四:现货白银
独门暗器之五:金融衍生品
第八章“下注手法”
保住本金
不要孤注一掷
何为“集中下注”?
不轻易下注
如何概率制胜?
第九章穿越牛熊
生于熊市,成于熊市
置之死地而后生
价值向左,技术向右
急流勇退
该出手时就出手
结束语
后记
序言
屡屡犯错却能最终胜出的投资奥秘
6·18这一天,我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与一群一见如故的读者相聚。此前一天,在厦门与吴晓波频道举办了读书会。抽空专门去了一趟厦大,那是我二十年前对厦门仅有的依稀印象。毕业离别之际,成群的年轻人在校园留影、在食堂齐唱同一首歌,令人仿佛回到了纯真年代。往来的过客恍然之间内心若有感动的话,多是因为这音乐、这画面也承载着自己曾经的青春。
距厦门不远的另一个城市,素昧平生的庞浩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言,书名是《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籍虽不至于汗牛充栋,但也数以百计,再多一本,是否会有新意?
作者并非财经专业出身,但对投资却有执着的热爱。在通读各种关于巴菲特的书籍之后,发现市面流传的关于巴菲特的故事多有不实之处,既有恶意的诋毁、也有善意的谎言。
对此,作者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伪存真,寻求真相。经过多方面的搜集资料、阅读思考,包括查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备案的伯克希尔公司季度、年报,秉承“实事求是、原汁原味”两大原则,在保持资料信息准确性前提下,逐渐成文,终成此书。
人们总结巴菲特的成功,或说是“长期持股”,或说“安全边际”,或说找到“超级成长明星股”等,作者通过分析后认为巴菲特除了“进攻”之外,还有一套“防守”体系,包括五个环节:买什么、何时买、买多少、何时卖、卖多少。总结了巴菲特投资成功的九个字诀:“好标的、好价格、好仓位。”
这个“好仓位”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位年轻读者在读了《20年》一书后的读后感:“杨先生在八年的交易中涉及个股数量仅有76只。其中,盈利卖出的为46只,亏损卖出的为30只。按此比例,他买对股票的概率仅为60%。”那100万怎么就变成了700万呢?
这本关于巴菲特仓位管理的书,与这篇读后感的出发点异曲同工:一个经常犯错误的投资者,为何最终能胜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解释,为何总是自谦犯错的人却成了世界首富,而那些声称赚了十倍、百倍的人却未能解决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一项经常“失败”的成功投资》,提到了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大比例正确、伴随着小比例试错”。以“守正出奇”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正”的部分配置大部资金、以稳为主;“奇”的部分配置小部资金,以期达到“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的目的。只不过,大众出于猎奇心理,往往关注非常之事较多,格外留意了“奇”的部分而已。
今天,庞浩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能用去一次麦当劳的价钱,得到一个人生疑问的答案,用“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
本书分为九章。前三章是过渡章节作为引线,具有史料价值。第四章主要论述仓位管理的作用和地位。第五章从仓位管理的角度重新解读巴菲特的投资。第六、七、八章是本书的高潮部分,主要涉及巴菲特的仓位布局与具体手法等。第九章是关于巴菲特如何在牛熊周期中进行仓位管理。
书中还一些有趣的小话题。例如提到人工智能对于投资的影响,这个话题我近来也经常遇到。另外,对于那些希望提高预测能力的股民,可以参考书中提到的“巴菲特指数”判读股市的高低。
对于书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君子和而不同”,正如作者当初秉承“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才有此书的面世。广征博览,才能达到“兼听,以求全景之世界”的效果。
在行文结束之际,随手翻到书的前言,映入眼帘的一段: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赚了100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笔投资一开始就遭遇了四年之久的亏损,期间最大跌幅到达40%。面对如此情况,你将如何抉择?”
这种“先败后胜”的秘密,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杨天南
2017年6月
后记
寻找最真实的巴菲特
在当今投资界,涉及巴菲特的流言可畏是五花八门。在与巴菲特有关的各种流言中,既有赞颂式的流言,也有诋毁式的流言。例如,“沃伦·巴菲特8岁就去参观纽约股票交易所了,而且是身为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这种诋毁式的谣言,无非是想告诉你:你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巴菲特,无法成功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仔细读过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的人都清楚,这就是个谣言。沃伦的父亲霍华德立有家规:在每个孩子满十岁时都会带其去美国东部海岸旅行一次,而旅游目的地则由每个孩子自己决定。沃伦·巴菲特提出的三个要求是“我想去看看斯科特邮票一钱币公司,我想去看看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我想去看看纽约股票交易所”。很显然,巴菲特是10岁参观的纽约股票交易所,而且此时的霍华德也不是什么国会议员,而是与两个合伙人在奥马哈经营一家名叫“巴菲特一思克莱尼公司”的股票经纪行。除了这种诋毁式的谣言,更多的则是赞颂式的谣言。例如,“巴菲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造了从100美元到700多亿美元的财富神话。”这里所说的100美元是指巴菲特在1956年成立了第二家合伙公司时,他象征性地出资100美元。根据《滚雪球》一书中的描述,此时的巴菲特刚从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辞职,他的个人资产已经高达17.4万美元。很明显,巴菲特的成功并非是什么“草根逆袭”的传奇,但也绝不是什么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豪门“富二代”,而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奋斗史。因此,如果你没有成功,不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家世、人脉、学历、运气……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古今中外在这些方面比巴菲特优越的绝不在少数,却为何没有产生“第二个巴菲特”呢?
毫无疑问,无论是哪一种流言,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者而言,都是有害的——赞颂式的流言会导致极端的崇拜,诋毁式的流言则可能导致思维混乱。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说过的:“让你陷入困境不是无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长此以往,不仅容易混淆视听,还会让许多人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毕竟,资本界最不缺的就是人云亦云。当无数人一遍又一遍地向你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很少有人不被“洗脑”。被誉为“纳粹喉舌”的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即“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而关于巴菲特的流言一旦被重复千百遍,你同样也会深信不疑。正因为如此,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因为这些谣言只会让我们的认识走向极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彻底否定。面对这些源自不同“声音”的流言,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喜欢看的一档电视节目——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播出的《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的确,流言需要终结了!因此,从撰写本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将“全面、真实、客观”这三大准则作为研究和分析巴菲特投资行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溢美之词,更不需要毫无根据的谣言,我们只需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与数据来尽量追溯历史,还原真相。
在终结流言的道路上,除了要靠事实和数据,还要学会用常识来思考问题。因为投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谣言,且常常真假难辨,常识往往是最有用却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例如,有观点认为:“巴菲特之所以不投资黄金而投资白银,是因为黄金市场难以垄断操纵,白银市场易于垄断操纵,巴菲特正是通过垄断操纵在白银投资上大赚了一笔。”很显然,这种观点我们无法直接认定它是错误的,而只能基于事实以及我们的常识来思考和判断。首先是交易时间,如果白银市场易于垄断操纵,为什么巴菲特却很少参与白银投资?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有钱不赚吧?其次是时间跨度,这笔白银投资巴菲特从买进到卖出相隔十年之久。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坐庄”十年吧?最后再来看看卖出后导致的结果,在巴菲特抛出全部现货白银之后,白银价格一路走高,连巴菲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卖早了。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垄断操纵白银市场的庄家,不会傻到提前出货让别人捡便宜吧?基于这三点常识性的思考和判断,就可以对所谓的“垄断操纵”论立辨真伪。对于巴菲特投资白银的真实逻辑,详见本书的第七章。当然,在本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流言被澄清。因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让大家对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古人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鉴于目前国内关于巴菲特的参考资料都是翻译而来,因此在筛选资料时我给自己制定了“实事求是、原汁原味”两大原则。首先,优先选择和采纳英文参考资料,包括巴菲特相关的英文书籍。其次,对于翻译过来的中文参考资料,必须对照英文原文逐字逐句检视翻译的准确性。再次,当不同来源的资料存在矛盾时,参考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年报、季报、致股东的信等)在内的最权威资料。最后,对于仅出现在中文资料中但无其他来源的资料进行佐证的信息,一律不予采用。当然,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最真实的还原,同时也是让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正是基于大量的中、英文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研究巴菲特投资体系的思考心得,最终汇集成《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一书。希望这本书能对你们的投资有所助益,同时也预祝你们在未来的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庞浩
雪球ID:三言九鼎
文摘
版权页:
巴菲特人生中的第一位“巨人”,就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被称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和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代表性著作有《证券分析》(1934年,该书第一作者)以及《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1950年,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攻渎硕士研究生,开始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在巴菲特“钦定”的个人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以下简称《滚雪球》)一书中,作者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根据巴菲特的回忆描述了他的这段学习生涯并总结道:“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沃伦·巴菲特学到了三大主要原则:一股股票即代表着拥有一家企业一小部分的权利,是你愿意为整个企业所支付价格的一部分。使用安全边际。投资是建立在估算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的。大范围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ISBN | 9787513647434,7513647437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庞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