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作为“教师”“知识分子”“公民”,在李镇西老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他无惧争议,欢迎“碰撞”,对近两年来的教育现象、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思考和剖析,以责任之名汇集成册,对学生对好的公民进行教育示范。
推荐文章:
序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P008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P018
……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P147
《校名上的文化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P173
名人推荐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教师从事的绝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
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我是教师,所以我同时是一名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公民。何况在一个真正的教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
作者简介
李镇西,男,1958年生。一位深受孩子爱戴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实践,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并任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负责人。获得各级荣誉若干项,出版教育专著数十部。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目录
序 言
不平则鸣
祖国到底多少岁? \ 003
凭什么要我给你投票? \ 006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 \ 008
试问“冷血院长”陈玲 \ 012
别用“法盲”二字为陈玲的冷血开脱 \ 015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 018
假话何以春风得意? \ 022
抽象的“爱国”并不能说明什么 \ 028
抵制“正能量谣言” \ 031
谁给谁“抹了黑”? \ 035
请饶了教育吧! \ 041
任何靠抢夺生源而取得中高考辉煌的都是“耍流氓” \ 045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 \ 049
观点碰撞
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 059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 \ 062
其实所谓“好学生”也不好教 \ 066
教师和医生“没有可比性”吗? \ 073
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 077
教师节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取消 \ 080
教师从事的绝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 \ 085
教育,请别以“严”的名义对钱文忠们让步 \ 088
“人”是高于一切的目的 \ 102
虽然无奈,却有必要,且很光荣 \ 106
不是“神话”,谈何“破灭”? \ 117
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 \ 131
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 136
有些家长为何要逃离中国教育? \ 141
叩问教育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 147
以人为本,还是以“证”为本 \ 149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公德教育 \ 153
法制教育不是“听话教育”,更不是“恐吓教育” \ 155
校长应该少听课,多谈心 \ 157
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 \ 160
版面费何以长盛不衰? \ 165
母校以什么为骄傲? \ 169
校名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 \ 173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 177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允许学校体罚学生吗? \ 180
惩戒不等于体罚,但如何有效地惩戒? \ 186
细思碎想
赋予红领巾更丰富的内涵 \ 193
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战历史教育? \ 195
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 199
微小而真实的善良 \ 203
陶行知研究会最该做什么? \ 205
请称校长为“老师” \ 208
校长一定要“兼课”吗? \ 211
民主校长,请从小事做起 \ 216
我为这张领导“靠边站”的照片点赞 \ 220
请给班主任松绑 \ 223
被勤奋的教师、家长和孩子 \ 226
真课改三问 \ 230
“办学校、做教育、当老师就必须讲正气!” \ 234
序言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我近两年来关于社会评论、教育思考的一些文字。有的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或争议。
曾经有人好心地劝我:“你就是一个教师,多谈谈教育,不要去碰社会问题,容易惹火烧身,何苦呢?”我总是这样回答:“我是教师,所以我同时是一名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公民。何况在一个真正的教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所以我评论“刺死辱母案”(《我该如何给学生讲于欢?》),谴责屯留县纪委对几名自费吃饭教师的荒唐“处分”(《谁给谁“抹了黑”?》),批评各种类似“创卫”活动对教育的严重干扰(《请饶了教育吧!》)……我这样做,无非是承担一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对学生对好的公民的教育示范。
至于谈论教育话题,更是我的“分内事”了。长期以来,包括教师在内的不少人习惯于关闭自己的大脑,迷信书本,迷信领导,迷信权威,从不独立思考,而且还视独立思考为“危险”,叫学生“不要乱说乱写”。这样的教师,企盼他培养一代公民,不但缘木求鱼,而且南辕北辙。其实,我的许多思考并不“深刻”,说的都是常识。我们有太多的“前沿观点”“新潮理念”,而常识却被遮蔽了。因此,我一旦谈本来众所周知却几乎人人遗忘的常识时,便显得“独特”而“深刻”了。其实不然。比如《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人”是高于一切的目的》《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等等,说的都是前人已经说过的常识,只是这些常识现在被淹没了。因此,我最近几年不断言说的主题,就是让教育回到起点,遵循常识。
思考必然也应该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这也是常识。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过“君子和而不同”,但其实中国思想史总体上看还是党同伐异的时候多,尽管也有过“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把观点不同往人际关系上扯,甚至一言不合便互相谩骂,而且吵着吵着便离开了观点而直奔对方的道德人品。于是一旦遇上争论,君子大多变成了小人。这是中国当代一直没有学术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一直认为,做人和为学在“道”的层面是相通的,都需要“真”(诚挚和严谨);但在“术”的层面,二者还是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的,那就是为人处世以“曲”为善——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彬彬有礼、婉约和善,研究学问以“直”为美——观点鲜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针见血。这样且行且思且写且争(争论),几年下来,我除了因为观点不同被一些人讽刺挖苦攻击谩骂之外,也交了不少真正的朋友。比如,我曾因争论而结识了三位君子。
拙文《请称校长为“老师”》提出一个观点:校园平等,从称呼做起。因此我建议(在我的学校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无论校长还是主任,一律称“老师”。文章发表后,重庆一位叫杨德发的老师立即撰文和我商榷,他问:“现在有多少老师敢叫校长为‘老师’?”又说,现在不少校长根本就没上课,已经不是“老师”了,凭什么还要被称作“老师”?于是我又写了《民主校长,请从小事做起》,予以真诚严肃的回应。这么一来二去,我们越“吵”越亲热,各自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全面而完整——本来我俩就是从不同的侧面谈同一个问题的。再后来,2016年8月,我去重庆讲学,杨老师特意来听我的讲座,结束后又陪我吃饭,席间我俩畅谈甚欢。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正是重庆“火炉”的季节,可杨老师为了表示对我的尊重,特意西装革履,尽管汗流不止,他却依然保持君子风度。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后,反响强烈。赞成者如著名学者石中英先生说我提了一个“李镇西之问”;反对者则讥讽“李镇西太扯了”。不久,《中国教育报》发表《假如最“好”学校招最“差”学生》一文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我商榷,作者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说实话,我当时感觉姚校长和我说的“对不上号”,所以没回应,但我对姚校长行文的严肃认真心升敬意。几个月后,我读了姚校长的另一篇文章《给班主任减负比加薪更现实》,谈的是校长如何减轻班主任的无效劳动。当时我很感动,感到这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校长。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对他的文章表示认同和赞许。再后来,我偶然读到姚校长的大作《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被他富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深打动,忍不住写了一篇书评《“人要生活在‘人’当中”》,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而当时我和姚跃林校长还素不相识,但因为“商榷”,我俩后来在微信上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该如何给学生讲于欢?》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推出后,阅读量达三百万。此文在引起广泛点赞的同时,也引起不少争议。有朋友转给我一篇批评我的文章,题目是《不能继续宣扬“以暴制暴”的历史逻辑》,作者是陕西师大附中的杨林柯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李镇西先生认为于欢不仅杀人无罪,而且应该成为英雄,他捍卫的是孝道,保护的是母亲,面对这种羞辱母亲尊严的恶劣行为,挥刀指向那些恶人没有什么罪过,恰恰是值得表彰的英雄行为。但这个逻辑依然是‘水浒化’的了,没有走出‘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用这样的历史逻辑思考现实问题,指导普通教师对学生言说‘辱母杀人案’,我认为是危险的。”他还对我“自诩‘法盲’”感到忧虑。
杨老师我不认识,不过“杨林柯”这个名字我眼熟,时不时读到他富有见地的文字,但这篇文章我实在难以苟同。也许是站的角度不同,也许是他没细读我的文章,总之,他说我在宣扬“以暴制暴”是严重误解了我。不过我能理解他的思路,其实他的忧虑也是我在教育中所尽量避免的,而且杨老师行文严肃却态度温和,文风很正,字里行间洋溢着君子风范。于是我主动把他的文章转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以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按语是:“我虽然不同意本文观点,但我看作者态度是严肃的,没有恶意。我欢迎不同观点。只是有一点,我没有自诩‘法盲’,我已经被删的那篇文章中有一句‘恕我“法盲”……’,特意加了引号,是有特定含义的。其他不解释了,任人评说吧!”我还在他的文章后面留言,感谢他的直言,并解释:“我这几天特别忙,没有时间写应对的文章了。有机会再向您请教,好吗?问好!”他很快作出回应:“我没见过李老师,但读过您许多文章,也很受教,许多文章观点我是赞同的,理性、客观、温和,显示出长者风度,引导基层教师进步。但这一篇我与您观点不同,不是有意求异,而是发自内心地担心,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理性清明的公民。文中有些引述不当,是因为写这篇文章时已经看不到李老师的文章了,如记忆或理解错误,也请李老师多包涵,毕竟,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永恒存在的事实,误解也是世界的真实。问好!”其实,我估计在这个问题上我俩最终都没说服对方——至少他没说服我,但这不妨碍我们尊重对方。我想,求同存异固然好,有时候不求同只存异也无妨。对我来说,这一“碰撞”的收获是,我和杨林柯老师成了好朋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微信上见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说话很直率,包括我的文字,但我对向我提出不同观点的人向来尊重。如果对方说得对,我就接受,并致以谢意——哪怕对方语言不那么中听。举一个例子,曾有一位特级教师说我在文中自称“公共符号”不妥,我当即公开承认我说错了,并向他表示感谢。如果对方是对我观点的误解,我就当作是对自己的提醒,以后避免那种错误的观点,我同样表示感谢;如果对方确实不怀好意,阴阳怪气,讽刺挖苦,那我不理他就算了。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哪有精力和他吵架?套用一句网络用语:“理他算输!”我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和他一样的人格境界。
曾经有一句话被当作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广为流传,后来有学者考证出这话并非伏尔泰所说,而是《伏尔泰之友》的作者霍尔说的,但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想,这就是君子风度,也是学者的气度。真希望思想争鸣能够成为君子之交的标志,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够成为真正好朋友之间的交往常态。我愿意从自己做起。
李镇西
2017年4月7日
文摘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P008 在某中学的运动会开幕式上,一个学生方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一边喊着高昂的口号,一边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主席台前精神抖擞地走过。方队前排的孩子举着一条横幅:“低调是仅有牛逼的高调!”也许这个班的孩子想表达一种班级自豪感吧,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自以为很个性的“牛逼”二字,已经让他们班的形象黯然失色。 很难说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什么恶意,因为“牛逼”这个词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常用语了,包括这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词的本意。于是,粗鄙的语言就这样无知地侵入了校园。 侵入校园的当然不只是“牛逼”,还有“傻逼”“逗逼”等“逼”系列词语,还有“尼玛”“卧槽”“我靠”“哇塞”等网络语。似乎不用大惊小怪,放眼社会,包括网络社会,这些词都很“正常”,许多名人,包括我真心尊敬的文人学者,也都这样说。比如,我看过某著名画家接受采访的视频,“牛逼”时不时从他嘴里冒出来,的确“很显个性”;还有我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相当不错,但题目是《谁有问题谁牛逼》。 过去不能明说,仅有多私下朋友间在口语里面说说的词,现在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公共平台。比如“屌丝”和“牛逼”,本来——恕我不得不明说了——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及阴毛、牛的生殖器,但现在无论男女,都喜欢大大方方地自称“屌丝”,或理直气壮地说“牛逼”。包括电视台的主持人,我不止一次看到电视里女主持人毫无羞赧地谈“屌丝”说“牛逼”。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的电影《老炮儿》。该片中的主角六爷满口粗话。我曾经在微信上对此表达忧虑,说如果我的孩子还小,我是不会让她去看的。而且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也会这样想。但马上有北京的朋友跟我说:“李老师,您不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有理解上的隔膜。”我的确不理解,为什么北京胡同的文化就是满口脏话的文化?幸好有同样是北京的朋友告诉我:“我就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我就见不惯这种美丑扭曲的东西!”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其实老北京人一般不会满嘴脏话,就是骂人也要骂得优雅,不用脏字。从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仅有底层的人力车夫,说话也不带脏字眼的。说脏话的,都是坏人。这是一种积淀的教养,而这份教养与文凭没有必然联系。我小时候回乡下老家,长辈之间、同辈之间以及上下辈之间,都那么客客气气,互相谦让。我不敢说他们都没说过脏话,但至少在公众场合(现在叫“社交场合”),彼此都是很文明的——他们叫“讲礼”。 不只是语言学家,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些粗鄙语言因网络而日常化,表明了一种优雅文明正在面临挑战。我同意这个判断。这不是保守。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表明粗鄙词汇的流行都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一个民族优美得体的语言还是应该以文明为内核。而现在,所谓“诗书之国”“礼仪之邦”的百姓甚至文人,都以语言粗鄙为正常,这绝不是正常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严峰教授说:“今天,好像你要做好人,也得带脏字,因为脏字眼好像代表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反而说话像我们以前这么文雅的,感觉有点假,人家就觉得你做作,可能是伪君子。”我认为,这种“正常”恰恰是可怕的。 还有一种情况,倒不是出于“个性”而是因为无知。本文开篇所说就是一例。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我不止一次听我身边的一些女孩说“哇塞”。心里真的不舒服,因为这词的本意非常不雅。当然,我也知道说这个词的女孩大多不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只是将这两个字当作表示惊叹的词罢了。但是,说的女孩不知道,不等于听的人也不知道。如果她们后来知道了这个词的本义,该多么脸红啊! 五彩缤纷的语言泡沫淹没了我们的庄严的思想与纯真的情感。我们在轻松搞笑的调侃中,失去了某些应该有的神圣与敬畏。干脆说,我们赖以娱乐的网络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20多年前写的这段话,当然不是针对今天网络粗鄙语言的,但我读着却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的今天,古老而典雅的汉语正在被“牛逼”与“屌丝”追杀得无路可逃,濒临绝境。——也许我言重了,但沉重的现实让我无法不悲观。 有朋友说:“官方语言无权替代更无权逼迫强奸民间语言。”甚至还有朋友说:“如果动用文化权力压制民间语言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这不但有悖民主自由的理念,而且是赤裸裸的文化专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第一,我批评的只是粗鄙的语言形式,而非具体词汇所表达的内容。虽然语言形式总是和一定的内容相联系,但毕竟不直接绝对等同于语言内容。同一个意思,所能选择的词并非仅有。我的意思是,在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时候,仅有好避开不雅词汇。第二,不能把民间语言与粗鄙语言画等号。民间语言其实并不全是鄙陋不堪的,正如所谓“官方语言”未必都纯洁高雅一样。第三,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不一概反对,诸如“颜值”“点赞”“高大上”“你懂的”“也是醉了”“吓死宝宝了”等等,或简洁或幽默或含蓄,丰富了语言表达,不也挺好吗?完全可以广泛使用。 还想强调的是,我这里只说的是语言形式,不涉及言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二者显然不能截然绝对分开,如果要仔细从学术上去探讨,这篇文章将没完没了,我只是大体这么说说。如果把粗鄙语言等同于民间语言,把高雅语言等同于官方语言,只要粗鄙的语言便是“民间”的,只要高雅的语言便是“官方”的,进而上升到“民主”与“专制”的“政治高度”,这是不是典型的“上纲上线”或“站队思维”呢? 当然,语言的流行与淘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且很学术,我不可能在这篇幅有限的短文里深入探讨;我也没那个使命更没那个能力“扭转乾坤”,让这些粗鄙语言一夜之间在生活中消失。 其实,“粗鄙”这个概念也是含混不清的,谁能界定什么是“粗鄙”?的确要警惕强权以“纯洁语言”为由实施语言专制。但我这篇文章所说的“粗鄙语言”特指赤裸裸直指男女生殖器的不雅词汇,这些词汇在公共场合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我还是认为不妥。当然,如果这些赤裸裸的不雅词汇在私人场合彼此开玩笑说说,也无伤大雅,因为这并不妨碍任何人,更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不良影响。然而在正式的媒体上,在课堂上,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还是不说为好。 我反对粗鄙语言在公共场合流行,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半点文化权力在手的我,即使想“压制”谁也无计可施。但是,我是教师,而且是语文教师。我觉得我能做到的是:第一,我不说这些词;第二,让我的学生也不说这些词。请别给我说什么“社会环境就这样,学校和教师洁身自好有什么用”,守住我们的课堂与校园,如士兵保卫城堡一样,自然而神圣。理由我不用多说,对于教育而言,没有教师的优雅,就没有学生的优雅,而没有学生的优雅,就没有未来中国的优雅。更不用“论证”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话教师就是不能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不说脏话,还需要论证吗? 2016年2月2日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P018 前天上午,我乘坐大巴从千岛湖前往杭州,心里却惦记着里约的女排决赛。无法看电视,我便用手机分别跟我的学生和高中同学聊微信,让他们给我“现场播报”比赛情况。我一边看手机微信上的比分,一边给全车的人“转播”:22∶21、22∶22、23∶22……每一个比分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当比分打到23∶23时,大家一起喊:“女排雄起!”“女排加油!”好像我们不是在大巴上,而是在里约奥运会的决赛现场。仅有后,当中国女排以25∶23赢得胜利时,车厢里一片欢呼! 我相信,在那一刻,整个中国都在沸腾。我感觉又回到了80年代。对我来说,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就是我青春的记忆,这记忆有1981年我在大学校园的学生宿舍楼下,第一次通过小小的黑白电视看到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也有几年后我在中学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围着讲台上尺寸稍大一些的黑白电视,见证中国女排的第五次夺冠。30多年来,很少有人像郎平那样成为能够同时让几代中国人激动、振奋和心血澎湃的偶像。前天,“郎平”二字毫无疑问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嘴里出现频率仅有高的名字。套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她是真正的“国民女神”。 遥想当年,郎平和她的战友们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时,一个民族刚刚从“文革”的废墟上站起来,一个国家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十年浩劫”让许多人理想破灭,精神迷茫——《中国青年》杂志关于“潘晓来信”的讨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那时候,中国需要精神支柱,需要民族凝聚力,需要国家尊严感,于是“中国女排”应运而生。应该说,那时候各行各业都学“女排精神”,虽然有官方的宣传意图和效应,但不可否认,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望。毕竟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太希望崛起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高歌猛进:从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各项赛事“捷报频传”,仅有后成为“金牌大国”——当然也有我们至今想起来就很痛心的一些“不争气”的项目。与此同时,中国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女排精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这里面也有中国女排本身一度低谷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面对“金牌”,越来越专注于体育本身而不是体育以外的“民族精神”——换句话说,我们不再动辄就把夺得金牌与“为国争光”捆绑在一起,不再简单地把体育比赛的胜利和“民族振兴”甚至“实现中国梦”画等号。我认为,这不但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个民族的成熟。 当然,前天女排夺冠表面上似乎又重现了35年前女排首夺冠军的情景。毕竟中国女排好多年没有这么扬威世界、扬眉吐气了,这让许多人找回了“当年的感觉”。而且,和以往相比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夺金的亮点不多,现在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一下便“击中”了亿万中国人的兴奋点。于是,“万众一心”“热血沸腾”“中国必胜”“祖国万岁”……这些熟悉的短语不但又出现在媒体上,也情不自禁地出现在许多国人(比如我)的心里;一个久违的概念被唤醒了:“女排精神”。 我至今不否认“女排精神”曾经起到过的积极作用,我也曾经为“女排精神”而激动过。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所谓“女排精神”从来就没有特定的内涵。我刚才百度了一下,得知“女排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这个解释正好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所谓“女排精神”并没有特定的内涵。“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四条并不是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品质,它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单位)。我进而再想到,几十年来,我们盛产了许多“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精神”,甚至还有“抗非典精神”。总之,一次灾难就会诞生一种“精神”,而这些“精神”大多由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概括,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否认精神的力量,所谓“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女排姑娘的胜利当然也和她们为国争光、刻苦训练、立志夺冠、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精神分不开,但是难道前几年女排处于低谷的时候,队员们就不愿意“为国争光”吗?难道她们就没有“刻苦训练”吗?所以仅仅有“精神”是靠不住的,还要有专业的素质与技能。郎平也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听听,这话说得多好,多实在!的确,没有过硬的技术,什么“精神”都没用!郎平本人从中国的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世界级的教练,绝不仅仅是因为有“爱国”“敬业”“奉献”等精神,而更有“精神”之外的品质:作为运动员,她具有高度精湛、真正“过硬”的排球技术,还具有排球运动所需要的一流的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弹跳力、调整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作为教练,她注重对体制的突破与创新,对新人的发现与培养,具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她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仅有早具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而这一切,都与人们通常所谓的“女排精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因此,“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郎平这话值得热血沸腾的我们冷静咀嚼。更不可因为一场女排的胜利,又将中国女排的精神力量无限拔高,再次上升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是的,当女排姑娘站在领奖台上含泪高唱国歌的时候,我们也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因而同样热泪盈眶,这是非常自然的情感;但如果因而再次把每一块金牌和“祖国荣辱”捆绑在一起,那便远离了体育。就在女排夺冠的前夜,林丹输了,无缘奖牌,但国人舆论依然把他视为英雄,没有人责怪林丹“为祖国丢脸”。这就是中国的进步。 我在微信上用“伟大”来评价郎平,我觉得并不过分。包括对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我也愿意真诚地把赞美献给她们。但是我注意到,有些文章在歌颂郎平和女排姑娘时,或含蓄或公开点名地贬低傅园慧们。比如我就看到一篇文章,批评“个别运动员对于胜负过于无所谓的态度”,还直接以中国女排为对比,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虽然没有傅园慧那样的‘洪荒女’段子手”云云。在这些作者眼里,只有郎平才是“满满的正能量”(其实,这个短语在我看来简直俗不可耐),而傅园慧们自然就是“负能量”了。我毫不掩饰我对这种“二元思维”的极度反感。请问,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个性?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想法?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语言?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表情?非要中国再回到千人一面万人一语的时代吗?我承认,从比赛名次上说,中国女排的金牌和傅园慧的铜牌的确“不是一个档次”,但顽强拼搏、努力发挥出自己仅有好的水平、从容面对胜败、让体育回到体育本身……无论中国女排还是傅园慧不都是这样的吗?20岁的傅园慧不是56岁的郎平,如果让她说出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郎平才能够说出的话,那不是很滑稽吗?就像如果让郎平说出类似“洪荒之力”的话也会让人感到滑稽一样。 我为郎平喝彩,也为傅园慧叫好。郎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坚毅、超越、气势如虹、横扫千军……傅园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乐观、从容、妙趣横生、阳光活泼……都在“为国争光”啊!没必要以“这个”去贬低否定“那个”。中国,需要这样的千姿百态;中国体坛,需要这样的五彩缤纷。 这才是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健全的中国人。 2016年8月23日
作为“教师”“知识分子”“公民”,在李镇西老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他无惧争议,欢迎“碰撞”,对近两年来的教育现象、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思考和剖析,以责任之名汇集成册,对学生对好的公民进行教育示范。
推荐文章:
序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P008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P018
……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P147
《校名上的文化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P173
名人推荐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教师从事的绝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
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我是教师,所以我同时是一名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公民。何况在一个真正的教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
作者简介
李镇西,男,1958年生。一位深受孩子爱戴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实践,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并任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负责人。获得各级荣誉若干项,出版教育专著数十部。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目录
序 言
不平则鸣
祖国到底多少岁? \ 003
凭什么要我给你投票? \ 006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 \ 008
试问“冷血院长”陈玲 \ 012
别用“法盲”二字为陈玲的冷血开脱 \ 015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 018
假话何以春风得意? \ 022
抽象的“爱国”并不能说明什么 \ 028
抵制“正能量谣言” \ 031
谁给谁“抹了黑”? \ 035
请饶了教育吧! \ 041
任何靠抢夺生源而取得中高考辉煌的都是“耍流氓” \ 045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 \ 049
观点碰撞
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 059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 \ 062
其实所谓“好学生”也不好教 \ 066
教师和医生“没有可比性”吗? \ 073
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 077
教师节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取消 \ 080
教师从事的绝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 \ 085
教育,请别以“严”的名义对钱文忠们让步 \ 088
“人”是高于一切的目的 \ 102
虽然无奈,却有必要,且很光荣 \ 106
不是“神话”,谈何“破灭”? \ 117
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 \ 131
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 136
有些家长为何要逃离中国教育? \ 141
叩问教育
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 \ 147
以人为本,还是以“证”为本 \ 149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公德教育 \ 153
法制教育不是“听话教育”,更不是“恐吓教育” \ 155
校长应该少听课,多谈心 \ 157
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 \ 160
版面费何以长盛不衰? \ 165
母校以什么为骄傲? \ 169
校名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 \ 173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 177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允许学校体罚学生吗? \ 180
惩戒不等于体罚,但如何有效地惩戒? \ 186
细思碎想
赋予红领巾更丰富的内涵 \ 193
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战历史教育? \ 195
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 199
微小而真实的善良 \ 203
陶行知研究会最该做什么? \ 205
请称校长为“老师” \ 208
校长一定要“兼课”吗? \ 211
民主校长,请从小事做起 \ 216
我为这张领导“靠边站”的照片点赞 \ 220
请给班主任松绑 \ 223
被勤奋的教师、家长和孩子 \ 226
真课改三问 \ 230
“办学校、做教育、当老师就必须讲正气!” \ 234
序言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我近两年来关于社会评论、教育思考的一些文字。有的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或争议。
曾经有人好心地劝我:“你就是一个教师,多谈谈教育,不要去碰社会问题,容易惹火烧身,何苦呢?”我总是这样回答:“我是教师,所以我同时是一名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公民。何况在一个真正的教师眼中,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教育’!”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所以我评论“刺死辱母案”(《我该如何给学生讲于欢?》),谴责屯留县纪委对几名自费吃饭教师的荒唐“处分”(《谁给谁“抹了黑”?》),批评各种类似“创卫”活动对教育的严重干扰(《请饶了教育吧!》)……我这样做,无非是承担一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对学生对好的公民的教育示范。
至于谈论教育话题,更是我的“分内事”了。长期以来,包括教师在内的不少人习惯于关闭自己的大脑,迷信书本,迷信领导,迷信权威,从不独立思考,而且还视独立思考为“危险”,叫学生“不要乱说乱写”。这样的教师,企盼他培养一代公民,不但缘木求鱼,而且南辕北辙。其实,我的许多思考并不“深刻”,说的都是常识。我们有太多的“前沿观点”“新潮理念”,而常识却被遮蔽了。因此,我一旦谈本来众所周知却几乎人人遗忘的常识时,便显得“独特”而“深刻”了。其实不然。比如《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人”是高于一切的目的》《动辄标榜“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教育不是拿给别人欣赏的》《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等等,说的都是前人已经说过的常识,只是这些常识现在被淹没了。因此,我最近几年不断言说的主题,就是让教育回到起点,遵循常识。
思考必然也应该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这也是常识。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过“君子和而不同”,但其实中国思想史总体上看还是党同伐异的时候多,尽管也有过“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把观点不同往人际关系上扯,甚至一言不合便互相谩骂,而且吵着吵着便离开了观点而直奔对方的道德人品。于是一旦遇上争论,君子大多变成了小人。这是中国当代一直没有学术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一直认为,做人和为学在“道”的层面是相通的,都需要“真”(诚挚和严谨);但在“术”的层面,二者还是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的,那就是为人处世以“曲”为善——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彬彬有礼、婉约和善,研究学问以“直”为美——观点鲜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针见血。这样且行且思且写且争(争论),几年下来,我除了因为观点不同被一些人讽刺挖苦攻击谩骂之外,也交了不少真正的朋友。比如,我曾因争论而结识了三位君子。
拙文《请称校长为“老师”》提出一个观点:校园平等,从称呼做起。因此我建议(在我的学校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无论校长还是主任,一律称“老师”。文章发表后,重庆一位叫杨德发的老师立即撰文和我商榷,他问:“现在有多少老师敢叫校长为‘老师’?”又说,现在不少校长根本就没上课,已经不是“老师”了,凭什么还要被称作“老师”?于是我又写了《民主校长,请从小事做起》,予以真诚严肃的回应。这么一来二去,我们越“吵”越亲热,各自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全面而完整——本来我俩就是从不同的侧面谈同一个问题的。再后来,2016年8月,我去重庆讲学,杨老师特意来听我的讲座,结束后又陪我吃饭,席间我俩畅谈甚欢。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正是重庆“火炉”的季节,可杨老师为了表示对我的尊重,特意西装革履,尽管汗流不止,他却依然保持君子风度。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后,反响强烈。赞成者如著名学者石中英先生说我提了一个“李镇西之问”;反对者则讥讽“李镇西太扯了”。不久,《中国教育报》发表《假如最“好”学校招最“差”学生》一文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我商榷,作者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说实话,我当时感觉姚校长和我说的“对不上号”,所以没回应,但我对姚校长行文的严肃认真心升敬意。几个月后,我读了姚校长的另一篇文章《给班主任减负比加薪更现实》,谈的是校长如何减轻班主任的无效劳动。当时我很感动,感到这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校长。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对他的文章表示认同和赞许。再后来,我偶然读到姚校长的大作《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被他富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深打动,忍不住写了一篇书评《“人要生活在‘人’当中”》,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而当时我和姚跃林校长还素不相识,但因为“商榷”,我俩后来在微信上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该如何给学生讲于欢?》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推出后,阅读量达三百万。此文在引起广泛点赞的同时,也引起不少争议。有朋友转给我一篇批评我的文章,题目是《不能继续宣扬“以暴制暴”的历史逻辑》,作者是陕西师大附中的杨林柯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李镇西先生认为于欢不仅杀人无罪,而且应该成为英雄,他捍卫的是孝道,保护的是母亲,面对这种羞辱母亲尊严的恶劣行为,挥刀指向那些恶人没有什么罪过,恰恰是值得表彰的英雄行为。但这个逻辑依然是‘水浒化’的了,没有走出‘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用这样的历史逻辑思考现实问题,指导普通教师对学生言说‘辱母杀人案’,我认为是危险的。”他还对我“自诩‘法盲’”感到忧虑。
杨老师我不认识,不过“杨林柯”这个名字我眼熟,时不时读到他富有见地的文字,但这篇文章我实在难以苟同。也许是站的角度不同,也许是他没细读我的文章,总之,他说我在宣扬“以暴制暴”是严重误解了我。不过我能理解他的思路,其实他的忧虑也是我在教育中所尽量避免的,而且杨老师行文严肃却态度温和,文风很正,字里行间洋溢着君子风范。于是我主动把他的文章转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以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按语是:“我虽然不同意本文观点,但我看作者态度是严肃的,没有恶意。我欢迎不同观点。只是有一点,我没有自诩‘法盲’,我已经被删的那篇文章中有一句‘恕我“法盲”……’,特意加了引号,是有特定含义的。其他不解释了,任人评说吧!”我还在他的文章后面留言,感谢他的直言,并解释:“我这几天特别忙,没有时间写应对的文章了。有机会再向您请教,好吗?问好!”他很快作出回应:“我没见过李老师,但读过您许多文章,也很受教,许多文章观点我是赞同的,理性、客观、温和,显示出长者风度,引导基层教师进步。但这一篇我与您观点不同,不是有意求异,而是发自内心地担心,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理性清明的公民。文中有些引述不当,是因为写这篇文章时已经看不到李老师的文章了,如记忆或理解错误,也请李老师多包涵,毕竟,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永恒存在的事实,误解也是世界的真实。问好!”其实,我估计在这个问题上我俩最终都没说服对方——至少他没说服我,但这不妨碍我们尊重对方。我想,求同存异固然好,有时候不求同只存异也无妨。对我来说,这一“碰撞”的收获是,我和杨林柯老师成了好朋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微信上见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说话很直率,包括我的文字,但我对向我提出不同观点的人向来尊重。如果对方说得对,我就接受,并致以谢意——哪怕对方语言不那么中听。举一个例子,曾有一位特级教师说我在文中自称“公共符号”不妥,我当即公开承认我说错了,并向他表示感谢。如果对方是对我观点的误解,我就当作是对自己的提醒,以后避免那种错误的观点,我同样表示感谢;如果对方确实不怀好意,阴阳怪气,讽刺挖苦,那我不理他就算了。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哪有精力和他吵架?套用一句网络用语:“理他算输!”我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和他一样的人格境界。
曾经有一句话被当作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广为流传,后来有学者考证出这话并非伏尔泰所说,而是《伏尔泰之友》的作者霍尔说的,但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想,这就是君子风度,也是学者的气度。真希望思想争鸣能够成为君子之交的标志,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够成为真正好朋友之间的交往常态。我愿意从自己做起。
李镇西
2017年4月7日
文摘
《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P008 在某中学的运动会开幕式上,一个学生方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一边喊着高昂的口号,一边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主席台前精神抖擞地走过。方队前排的孩子举着一条横幅:“低调是仅有牛逼的高调!”也许这个班的孩子想表达一种班级自豪感吧,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自以为很个性的“牛逼”二字,已经让他们班的形象黯然失色。 很难说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什么恶意,因为“牛逼”这个词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常用语了,包括这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词的本意。于是,粗鄙的语言就这样无知地侵入了校园。 侵入校园的当然不只是“牛逼”,还有“傻逼”“逗逼”等“逼”系列词语,还有“尼玛”“卧槽”“我靠”“哇塞”等网络语。似乎不用大惊小怪,放眼社会,包括网络社会,这些词都很“正常”,许多名人,包括我真心尊敬的文人学者,也都这样说。比如,我看过某著名画家接受采访的视频,“牛逼”时不时从他嘴里冒出来,的确“很显个性”;还有我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相当不错,但题目是《谁有问题谁牛逼》。 过去不能明说,仅有多私下朋友间在口语里面说说的词,现在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公共平台。比如“屌丝”和“牛逼”,本来——恕我不得不明说了——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及阴毛、牛的生殖器,但现在无论男女,都喜欢大大方方地自称“屌丝”,或理直气壮地说“牛逼”。包括电视台的主持人,我不止一次看到电视里女主持人毫无羞赧地谈“屌丝”说“牛逼”。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的电影《老炮儿》。该片中的主角六爷满口粗话。我曾经在微信上对此表达忧虑,说如果我的孩子还小,我是不会让她去看的。而且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也会这样想。但马上有北京的朋友跟我说:“李老师,您不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有理解上的隔膜。”我的确不理解,为什么北京胡同的文化就是满口脏话的文化?幸好有同样是北京的朋友告诉我:“我就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我就见不惯这种美丑扭曲的东西!”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其实老北京人一般不会满嘴脏话,就是骂人也要骂得优雅,不用脏字。从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仅有底层的人力车夫,说话也不带脏字眼的。说脏话的,都是坏人。这是一种积淀的教养,而这份教养与文凭没有必然联系。我小时候回乡下老家,长辈之间、同辈之间以及上下辈之间,都那么客客气气,互相谦让。我不敢说他们都没说过脏话,但至少在公众场合(现在叫“社交场合”),彼此都是很文明的——他们叫“讲礼”。 不只是语言学家,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些粗鄙语言因网络而日常化,表明了一种优雅文明正在面临挑战。我同意这个判断。这不是保守。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表明粗鄙词汇的流行都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一个民族优美得体的语言还是应该以文明为内核。而现在,所谓“诗书之国”“礼仪之邦”的百姓甚至文人,都以语言粗鄙为正常,这绝不是正常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严峰教授说:“今天,好像你要做好人,也得带脏字,因为脏字眼好像代表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反而说话像我们以前这么文雅的,感觉有点假,人家就觉得你做作,可能是伪君子。”我认为,这种“正常”恰恰是可怕的。 还有一种情况,倒不是出于“个性”而是因为无知。本文开篇所说就是一例。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我不止一次听我身边的一些女孩说“哇塞”。心里真的不舒服,因为这词的本意非常不雅。当然,我也知道说这个词的女孩大多不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只是将这两个字当作表示惊叹的词罢了。但是,说的女孩不知道,不等于听的人也不知道。如果她们后来知道了这个词的本义,该多么脸红啊! 五彩缤纷的语言泡沫淹没了我们的庄严的思想与纯真的情感。我们在轻松搞笑的调侃中,失去了某些应该有的神圣与敬畏。干脆说,我们赖以娱乐的网络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20多年前写的这段话,当然不是针对今天网络粗鄙语言的,但我读着却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的今天,古老而典雅的汉语正在被“牛逼”与“屌丝”追杀得无路可逃,濒临绝境。——也许我言重了,但沉重的现实让我无法不悲观。 有朋友说:“官方语言无权替代更无权逼迫强奸民间语言。”甚至还有朋友说:“如果动用文化权力压制民间语言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这不但有悖民主自由的理念,而且是赤裸裸的文化专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第一,我批评的只是粗鄙的语言形式,而非具体词汇所表达的内容。虽然语言形式总是和一定的内容相联系,但毕竟不直接绝对等同于语言内容。同一个意思,所能选择的词并非仅有。我的意思是,在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时候,仅有好避开不雅词汇。第二,不能把民间语言与粗鄙语言画等号。民间语言其实并不全是鄙陋不堪的,正如所谓“官方语言”未必都纯洁高雅一样。第三,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不一概反对,诸如“颜值”“点赞”“高大上”“你懂的”“也是醉了”“吓死宝宝了”等等,或简洁或幽默或含蓄,丰富了语言表达,不也挺好吗?完全可以广泛使用。 还想强调的是,我这里只说的是语言形式,不涉及言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二者显然不能截然绝对分开,如果要仔细从学术上去探讨,这篇文章将没完没了,我只是大体这么说说。如果把粗鄙语言等同于民间语言,把高雅语言等同于官方语言,只要粗鄙的语言便是“民间”的,只要高雅的语言便是“官方”的,进而上升到“民主”与“专制”的“政治高度”,这是不是典型的“上纲上线”或“站队思维”呢? 当然,语言的流行与淘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且很学术,我不可能在这篇幅有限的短文里深入探讨;我也没那个使命更没那个能力“扭转乾坤”,让这些粗鄙语言一夜之间在生活中消失。 其实,“粗鄙”这个概念也是含混不清的,谁能界定什么是“粗鄙”?的确要警惕强权以“纯洁语言”为由实施语言专制。但我这篇文章所说的“粗鄙语言”特指赤裸裸直指男女生殖器的不雅词汇,这些词汇在公共场合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我还是认为不妥。当然,如果这些赤裸裸的不雅词汇在私人场合彼此开玩笑说说,也无伤大雅,因为这并不妨碍任何人,更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不良影响。然而在正式的媒体上,在课堂上,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还是不说为好。 我反对粗鄙语言在公共场合流行,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半点文化权力在手的我,即使想“压制”谁也无计可施。但是,我是教师,而且是语文教师。我觉得我能做到的是:第一,我不说这些词;第二,让我的学生也不说这些词。请别给我说什么“社会环境就这样,学校和教师洁身自好有什么用”,守住我们的课堂与校园,如士兵保卫城堡一样,自然而神圣。理由我不用多说,对于教育而言,没有教师的优雅,就没有学生的优雅,而没有学生的优雅,就没有未来中国的优雅。更不用“论证”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话教师就是不能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不说脏话,还需要论证吗? 2016年2月2日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P018 前天上午,我乘坐大巴从千岛湖前往杭州,心里却惦记着里约的女排决赛。无法看电视,我便用手机分别跟我的学生和高中同学聊微信,让他们给我“现场播报”比赛情况。我一边看手机微信上的比分,一边给全车的人“转播”:22∶21、22∶22、23∶22……每一个比分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当比分打到23∶23时,大家一起喊:“女排雄起!”“女排加油!”好像我们不是在大巴上,而是在里约奥运会的决赛现场。仅有后,当中国女排以25∶23赢得胜利时,车厢里一片欢呼! 我相信,在那一刻,整个中国都在沸腾。我感觉又回到了80年代。对我来说,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就是我青春的记忆,这记忆有1981年我在大学校园的学生宿舍楼下,第一次通过小小的黑白电视看到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也有几年后我在中学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围着讲台上尺寸稍大一些的黑白电视,见证中国女排的第五次夺冠。30多年来,很少有人像郎平那样成为能够同时让几代中国人激动、振奋和心血澎湃的偶像。前天,“郎平”二字毫无疑问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嘴里出现频率仅有高的名字。套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她是真正的“国民女神”。 遥想当年,郎平和她的战友们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时,一个民族刚刚从“文革”的废墟上站起来,一个国家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十年浩劫”让许多人理想破灭,精神迷茫——《中国青年》杂志关于“潘晓来信”的讨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那时候,中国需要精神支柱,需要民族凝聚力,需要国家尊严感,于是“中国女排”应运而生。应该说,那时候各行各业都学“女排精神”,虽然有官方的宣传意图和效应,但不可否认,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望。毕竟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太希望崛起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高歌猛进:从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各项赛事“捷报频传”,仅有后成为“金牌大国”——当然也有我们至今想起来就很痛心的一些“不争气”的项目。与此同时,中国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女排精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这里面也有中国女排本身一度低谷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面对“金牌”,越来越专注于体育本身而不是体育以外的“民族精神”——换句话说,我们不再动辄就把夺得金牌与“为国争光”捆绑在一起,不再简单地把体育比赛的胜利和“民族振兴”甚至“实现中国梦”画等号。我认为,这不但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个民族的成熟。 当然,前天女排夺冠表面上似乎又重现了35年前女排首夺冠军的情景。毕竟中国女排好多年没有这么扬威世界、扬眉吐气了,这让许多人找回了“当年的感觉”。而且,和以往相比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夺金的亮点不多,现在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一下便“击中”了亿万中国人的兴奋点。于是,“万众一心”“热血沸腾”“中国必胜”“祖国万岁”……这些熟悉的短语不但又出现在媒体上,也情不自禁地出现在许多国人(比如我)的心里;一个久违的概念被唤醒了:“女排精神”。 我至今不否认“女排精神”曾经起到过的积极作用,我也曾经为“女排精神”而激动过。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所谓“女排精神”从来就没有特定的内涵。我刚才百度了一下,得知“女排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这个解释正好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所谓“女排精神”并没有特定的内涵。“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四条并不是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品质,它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单位)。我进而再想到,几十年来,我们盛产了许多“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精神”,甚至还有“抗非典精神”。总之,一次灾难就会诞生一种“精神”,而这些“精神”大多由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概括,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否认精神的力量,所谓“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女排姑娘的胜利当然也和她们为国争光、刻苦训练、立志夺冠、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精神分不开,但是难道前几年女排处于低谷的时候,队员们就不愿意“为国争光”吗?难道她们就没有“刻苦训练”吗?所以仅仅有“精神”是靠不住的,还要有专业的素质与技能。郎平也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听听,这话说得多好,多实在!的确,没有过硬的技术,什么“精神”都没用!郎平本人从中国的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世界级的教练,绝不仅仅是因为有“爱国”“敬业”“奉献”等精神,而更有“精神”之外的品质:作为运动员,她具有高度精湛、真正“过硬”的排球技术,还具有排球运动所需要的一流的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弹跳力、调整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作为教练,她注重对体制的突破与创新,对新人的发现与培养,具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她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仅有早具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而这一切,都与人们通常所谓的“女排精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因此,“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郎平这话值得热血沸腾的我们冷静咀嚼。更不可因为一场女排的胜利,又将中国女排的精神力量无限拔高,再次上升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是的,当女排姑娘站在领奖台上含泪高唱国歌的时候,我们也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因而同样热泪盈眶,这是非常自然的情感;但如果因而再次把每一块金牌和“祖国荣辱”捆绑在一起,那便远离了体育。就在女排夺冠的前夜,林丹输了,无缘奖牌,但国人舆论依然把他视为英雄,没有人责怪林丹“为祖国丢脸”。这就是中国的进步。 我在微信上用“伟大”来评价郎平,我觉得并不过分。包括对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我也愿意真诚地把赞美献给她们。但是我注意到,有些文章在歌颂郎平和女排姑娘时,或含蓄或公开点名地贬低傅园慧们。比如我就看到一篇文章,批评“个别运动员对于胜负过于无所谓的态度”,还直接以中国女排为对比,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虽然没有傅园慧那样的‘洪荒女’段子手”云云。在这些作者眼里,只有郎平才是“满满的正能量”(其实,这个短语在我看来简直俗不可耐),而傅园慧们自然就是“负能量”了。我毫不掩饰我对这种“二元思维”的极度反感。请问,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个性?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想法?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语言?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表情?非要中国再回到千人一面万人一语的时代吗?我承认,从比赛名次上说,中国女排的金牌和傅园慧的铜牌的确“不是一个档次”,但顽强拼搏、努力发挥出自己仅有好的水平、从容面对胜败、让体育回到体育本身……无论中国女排还是傅园慧不都是这样的吗?20岁的傅园慧不是56岁的郎平,如果让她说出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郎平才能够说出的话,那不是很滑稽吗?就像如果让郎平说出类似“洪荒之力”的话也会让人感到滑稽一样。 我为郎平喝彩,也为傅园慧叫好。郎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坚毅、超越、气势如虹、横扫千军……傅园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乐观、从容、妙趣横生、阳光活泼……都在“为国争光”啊!没必要以“这个”去贬低否定“那个”。中国,需要这样的千姿百态;中国体坛,需要这样的五彩缤纷。 这才是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健全的中国人。 2016年8月23日
ISBN | 7567566087,9787567566088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镇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