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故宫是至为神秘的宫殿,是每个中国人心之所向的地方。残留在屋檐上的一抔细雪,旋落在香茗中的一片叶,都能让人遥想历史上的中国。不妨以一种“图像”的角度去了解故宫,或许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
李文儒著的《故宫院长说故宫》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的笔调,描绘出一帧帧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图像,再现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大、保护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将它的历史、兴衰重新展示给人们。
作者简介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目录
【序一】谁的紫禁城
【序二】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壹】规划至尊
【贰】走向太和
【叁】坐拥天下
【肆】宫墙柳
【伍】墙墙墙
【陆】千门万户
【柒】皇家大院
【捌】皇帝的广场
【玖】中国大屋顶
【拾】天地之“吻”
【拾壹】栏杆拍遍
【拾贰】窗里窗外
【拾叁】谁持彩练
【拾肆】琉璃花
【拾伍】大器朝天
【拾陆】流动的皇权
【拾柒】宫里山河
【拾捌】死生有“命”
【拾玖】哭泣的宫殿
【贰拾】雪舞禁城
序言
谁的紫禁城
中国皇宫紫禁城,明朝永乐四年(1406)筹建,永乐十五年(1417)开工,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从明成祖朱棣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历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居住。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帝制。1914年,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以明、清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
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宫从此成为公众自由出入的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紫禁城的伟大在于它早已凝结为经典图像。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
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
属于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文摘
到底是谁设计了伟大的紫禁城?虽然没有如知名人物那样厚厚的传记,连浩瀚的史料里也只有只言片语,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紫禁城的设计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家,甚至是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设计家。
紫禁城之前的中国皇宫、宫城建筑。尽管有记载的文字,有残存的遗迹,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毕竟非眼见之实,只能做考古和想象的依据;紫禁城之后的不可能再有,自不必说了。因此,每每向中外人士说起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的时候,我总有些掩饰不住的“炫耀”。
我经常站在高处凝望紫禁城。大多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凝视、感觉、捕捉从连绵铺排的黄色屋顶上浮动升腾着的辉煌。
我也经常穿行在宫殿之间,在一座隔着一座或一处连一处的迷宫般的院落里转来转去。
我也曾在薄云遮月的寒冷冬夜,触摸寒风窜过夹道时发出的奇怪声音,寻找和等待在剪影般的高墙、屋脊、檐角间时隐时现的月亮。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总会产生一些奇隆的想法。
我会觉得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不可以用常理来解释。我想竭力推翻我认为的关于紫禁城的设计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家的想法。我曾经找出一个我认为很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皇帝一人说了算,只要他愿意、他同意,他就能办得到。
但是,这个理由还是不能说服我自己。最后,我还是认为紫禁城源自一个伟大的构思,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
紫禁城落成后,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宫落成后一样,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颂德的诗赋。永乐皇帝朱棣让他认为最有才华的臣子去写。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各自写了《皇都大一统赋》,李时勉写了《北京赋》。除了照例的歌颂“圣王”永乐皇帝外,主体还是隆重描述紫禁城的。从那些华丽铺排的辞藻中,大体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观念。
杨荣赋中有这样的词句: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经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极闽越,西跨流沙,东涉溟渤;势拔地,气摩空;梢横青天,根连地辜由;包络经纬,混沌无穷;仰在天之神灵,隆万古之尊号……
这些词句看起来很玄虚、缥缈,其实,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于紫禁城的营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古代绝没有现代的科技水平,没有航测遥感,没有卫星定位,没有精确到毫厘的精密仪器,但古人有古人的遥感、遥看、遥测。
古人,中国人,是相信天地相应,天地感应的。天上有北辰贯中天,地上有南面听天下。天有天轴,地有地轴。天上有紫微星垣,地上有紫禁城。山水融结在天,裁定在人。大靠想象力、眼力,小靠功夫工巧。
如果说这是中国人认识天、地、人的宏大的宇宙观的话,如果以这样的宇宙观做紫禁城的创意、指导紫禁城的规划的话,那么,紫禁城规划设计的指导核心实在是一种精神状态,一个理念、意念,因而是高深莫测的,无比神秘的,庄严神圣的,至上至尊的。在永乐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事的人们心中,他们将要建造的和将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
P3-5
故宫是至为神秘的宫殿,是每个中国人心之所向的地方。残留在屋檐上的一抔细雪,旋落在香茗中的一片叶,都能让人遥想历史上的中国。不妨以一种“图像”的角度去了解故宫,或许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
李文儒著的《故宫院长说故宫》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的笔调,描绘出一帧帧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图像,再现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大、保护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将它的历史、兴衰重新展示给人们。
作者简介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目录
【序一】谁的紫禁城
【序二】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壹】规划至尊
【贰】走向太和
【叁】坐拥天下
【肆】宫墙柳
【伍】墙墙墙
【陆】千门万户
【柒】皇家大院
【捌】皇帝的广场
【玖】中国大屋顶
【拾】天地之“吻”
【拾壹】栏杆拍遍
【拾贰】窗里窗外
【拾叁】谁持彩练
【拾肆】琉璃花
【拾伍】大器朝天
【拾陆】流动的皇权
【拾柒】宫里山河
【拾捌】死生有“命”
【拾玖】哭泣的宫殿
【贰拾】雪舞禁城
序言
谁的紫禁城
中国皇宫紫禁城,明朝永乐四年(1406)筹建,永乐十五年(1417)开工,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从明成祖朱棣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历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居住。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帝制。1914年,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以明、清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
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宫从此成为公众自由出入的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紫禁城的伟大在于它早已凝结为经典图像。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
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
属于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文摘
到底是谁设计了伟大的紫禁城?虽然没有如知名人物那样厚厚的传记,连浩瀚的史料里也只有只言片语,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紫禁城的设计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家,甚至是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设计家。
紫禁城之前的中国皇宫、宫城建筑。尽管有记载的文字,有残存的遗迹,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毕竟非眼见之实,只能做考古和想象的依据;紫禁城之后的不可能再有,自不必说了。因此,每每向中外人士说起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的时候,我总有些掩饰不住的“炫耀”。
我经常站在高处凝望紫禁城。大多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凝视、感觉、捕捉从连绵铺排的黄色屋顶上浮动升腾着的辉煌。
我也经常穿行在宫殿之间,在一座隔着一座或一处连一处的迷宫般的院落里转来转去。
我也曾在薄云遮月的寒冷冬夜,触摸寒风窜过夹道时发出的奇怪声音,寻找和等待在剪影般的高墙、屋脊、檐角间时隐时现的月亮。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总会产生一些奇隆的想法。
我会觉得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不可以用常理来解释。我想竭力推翻我认为的关于紫禁城的设计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家的想法。我曾经找出一个我认为很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皇帝一人说了算,只要他愿意、他同意,他就能办得到。
但是,这个理由还是不能说服我自己。最后,我还是认为紫禁城源自一个伟大的构思,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
紫禁城落成后,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宫落成后一样,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颂德的诗赋。永乐皇帝朱棣让他认为最有才华的臣子去写。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各自写了《皇都大一统赋》,李时勉写了《北京赋》。除了照例的歌颂“圣王”永乐皇帝外,主体还是隆重描述紫禁城的。从那些华丽铺排的辞藻中,大体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观念。
杨荣赋中有这样的词句: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经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极闽越,西跨流沙,东涉溟渤;势拔地,气摩空;梢横青天,根连地辜由;包络经纬,混沌无穷;仰在天之神灵,隆万古之尊号……
这些词句看起来很玄虚、缥缈,其实,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于紫禁城的营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古代绝没有现代的科技水平,没有航测遥感,没有卫星定位,没有精确到毫厘的精密仪器,但古人有古人的遥感、遥看、遥测。
古人,中国人,是相信天地相应,天地感应的。天上有北辰贯中天,地上有南面听天下。天有天轴,地有地轴。天上有紫微星垣,地上有紫禁城。山水融结在天,裁定在人。大靠想象力、眼力,小靠功夫工巧。
如果说这是中国人认识天、地、人的宏大的宇宙观的话,如果以这样的宇宙观做紫禁城的创意、指导紫禁城的规划的话,那么,紫禁城规划设计的指导核心实在是一种精神状态,一个理念、意念,因而是高深莫测的,无比神秘的,庄严神圣的,至上至尊的。在永乐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事的人们心中,他们将要建造的和将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
P3-5
ISBN | 9787545527100 |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作者 | 李文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