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人类学学者的生活、学术和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徐杰舜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高级论坛创建人;桂林金钟山旅游研究院院长;广西文史馆研究馆员。2005年—2010年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执行主编。2005年-2012年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1995年-2007年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2年。人类学高级论坛顾问、旅游高峰论坛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英国华夏文化协会荣誉顾问等学术职务。1993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9年、2011年两次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目录
只要文化存在草原就能够得到保存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
从“学术浪子”到学术带头人
人类学一定会在中国扎根
《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下子吸引了我
人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
把人类学与统战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
她是一个天生的人类学者
一个为壮族文化鸣锣开道的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块新天地
视野决定境界
胆大包天 硕果累累
一个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
在田野中获得文化感
文化之道
大器晚成
“古苗疆走廊”的提出及意义
沅水女儿 沅水情结
文化决定历史的走向
学术是要积累的
来自厦门大学的人类学思考
从人出发再回到人
文化表达与文化转型
乡村人类学视野中的《九族与乡土》
我血管里流淌的是人类学的血液
玉教伦理与华夏文明
审美人类学:从边缘起步
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研究的回忆
落地才能生根
我在中东做田野
我在非洲做人类学的田野考察
向原住民学习:一种互惠的人类学
筚路褴褛创建族群文化博物馆
汉民族研究:历史的建构与建构的历史
序言
中国人类学访谈录真有当代人类学别史的学术意义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教授在《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之时,就说:“这是中国人类学的族谱!”中国人类学泰斗——李亦园先生更是饱含关怀之情,写《序》云:
从1999年开始,在徐杰舜教授主持之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人类学学者访谈录”的专栏。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访问了廿多位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以翔实长篇幅刊登于专栏中。由于我一直是学报的忠实读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访谈录都浏览阅读过,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内故事,因此也常常对这些访谈录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今,徐教授将这三十多篇访谈录编汇出版为《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学者们的“坦言”,实在是很值得庆贺的事。徐先生来信要我为本书写序,我也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徐杰舜教授与他的同事们访问的学者们,在年龄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所以在时间上代表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记忆;在区域空间分布上除去有台港的学者外,也包括北中南各地区的人类学工作者,所以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训练背景学者的经验。在单一访问时也许并没有真正很有计划的谈话原则,但是集结编辑成书后却似乎已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口述历史”,虽说少了较早期学者的访谈,却也代表较近代的发展过程。
从我个人的观点看,这部非正式的口述史最少展示了下面几项意义:
一、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
二、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
三、说明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与建构的情况;
四、展示出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
五、阐述了人类学者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六、显示了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
七、凸显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
八、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
由于有上述这几点很值得重视的意义,所以这本集三代中国人类学者的访谈口述史的出版确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取名为《人类学世纪坦言》,更是十分贴切。我们从这些坦率诚恳,翔实道出我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与评论中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国境内发展的前景,我个人作为中国人类学工作者的一分子,当然乐于为本书写序谨为推介[1]。
李亦园先生13年前说的话,至今份量仍重。
因为13年来,中国人类学的队伍已更新换代,大批70、80代的新生代已开始活跃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的舞台上。他们不少是海归,几乎全是博士,受过比较专业的人类学理论训练,且懂外语,有囯际学术视野,有较扎实的田野功夫,对国际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有自己的看法。这批新生代与60年代的中生代—起,形成为今天中国人类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以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所等组成的“京城雅集”;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组成的“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有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组成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加上中国人类学传统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大基地,以及中国各地的民族大学,比起13年前中国人类学的状况,现在已是全面开花,给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带来了巨大希望。
?在这种新的态势下,再读中国人类学的访谈录,重温李亦园先生所说的访谈录展示的八点意义,是不是可以认为有指引中国人类学发展方向的启示呢?
[1]李亦园:《中国人类学的口述史——〈人类学世纪坦言〉序》,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走进人类学之后,人类学逐渐成了我学术生命的主心骨和灵魂。
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和田野,到了90年代,已担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执行主编的我,被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
一件是1996年和1997年,我连续参加了两届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看到如我一样不少非人类学专业出身的学者走进人类学。2003年我记述说: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类学知识,也使我结识了人类学界的许多前辈和朋友。在研讨班热烈、活跃的浓烈学术氛围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仰俯天地、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胸怀和气魄。在与中国人类学的精英和中坚交流、碰撞、沟通之中,又不断感悟到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和走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
另一件是1998年7月,我到美国威廉斯堡出席了第15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看到国际人类学界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肯定和认同,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华琛(James
L.Watson)教授认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是权威学术刊物,托人把自己的论文交我发表;德国巴伐利亚大学专程派人到编辑部购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情景……
一些念头总是在脑中缠绕:如何为国际人类学添点砖,加点瓦?如何记录下中国人类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人类学留点鲜活的史料?于是,我萌发了要对中国人类学家进行访谈的想法。说干就干,1998年底我向中国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访谈约稿信。我在约稿信中说: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为了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我国中青年人类学家;三是为了加强中国人类学家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理解。我们深感正在崛起的中国人类学还十分年轻,要与国际人类学界接轨对话,要为国际人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她还有许多许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事要办,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努力、努力、再努力!”[3]
得道多助。
我的这个约稿很快得到回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从1999年第2期开始到2003年第6期为止,先后发表了26位人类学家的访谈录,此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在2000年发表了3篇访谈录,5年来共发表了29位人类学家的访谈录。
访谈录的发表,在中国人类学界获得良好的反映,举二例可见一斑:其一,四川大学文学院一个硕士研究生爱不释手,把访谈录全部下载保存。后来我去川大开会,她在会上服务见到我,兴奋地告诉我她下载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发表的访谈录。其二,有一次我到北京开会,报到时见到北京大学的王铭铭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王教授向我介绍他的学生时说:“这些学生都是看着你的访谈长大的!”影响如此之好,我心中更有底了。2003年就将访谈录汇编成集,主编出版了《人类学世纪坦言》。在这里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学世纪坦言》的书名源于庄孔韶教授的访谈,他作为中国第1个民族学博士,在访谈中畅谈了世纪之交中国人类学的方方面面,故称“坦言”。
《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后,影响继续扩大。2010年4月我在采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萍教授时,一开始,黄教授就开门见山地讲:“我是2005年看到你的《人类学世纪坦言》的。我博士论文的选题曾受到你这本书的影响。”有这样的学术影响,我深以为幸、以为荣!
我决定坚持把访谈做下去。2004年到2007年,我先后又访谈了25位人类学家。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19篇后,由于我2007年从广西民族大学退休,其余几篇就分别发表在《中国民族》(1篇)、《百色学院学报》(1篇)、《怀化学院学报》(1篇)、《民族论坛》(3篇)上。2009年,上述访谈录汇编成《人类学世纪真言》,由荣仕星和我主编出版了。此书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刚出版时,读者争相购买的境况,让出版社着实高兴了!
从退休后,没有了平台,我暂停了一段时间的访谈。但机缘巧合,2012年4月,在贵州大学“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上,碰到与会的《民族论坛》杂志社的龙晔生社长,相见很晚,谈到我的访谈录,龙社长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交流之后,他决定在《民族论坛》上开辟访谈录专栏,发表我的访谈录。于是我的访谈录起死回生。从2012年6月开始,先后又发表了33篇访谈录,其中在《民族论坛》发表了28篇,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2篇,在《青海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百色学院学报》上各发一篇。现在汇编成《人类学世纪欢言》,由我与龙晔生、李晓明联合主编出版。在这里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学世纪欢言》的书名源于与田敏教授的访谈,他作为我的母校——中南民族大学的民社院院长,在访谈中畅谈了母校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刚启动我的第三次访谈计划,田教授问我为计么又要挑起这个重担?我告诉他:“我过去做的访谈,已出了《人类学世纪坦言》和《人类学世纪真言》两本集子,毛主席说过‘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次完成访谈后,再出一本集子,就可取名《人类学世纪欢言》了!”
二
我所做的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它的学术效应究竟是什么呢?实打实的算来,从启动访谈录到今天,前前后后,已有18年了。18年来,访谈录伴随着中国人类学的成长,向国际人类学界展示了中国人类学的风采、风貌和风韵。2003年《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之时,我曾在说过: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从七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脚步:
1.展示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2.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3.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4.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5.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6.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7.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家对人类未来的关怀[4]。
[1]现因校名的变更,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3]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4]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人类学学者的生活、学术和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徐杰舜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高级论坛创建人;桂林金钟山旅游研究院院长;广西文史馆研究馆员。2005年—2010年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执行主编。2005年-2012年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1995年-2007年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2年。人类学高级论坛顾问、旅游高峰论坛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英国华夏文化协会荣誉顾问等学术职务。1993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9年、2011年两次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目录
只要文化存在草原就能够得到保存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
从“学术浪子”到学术带头人
人类学一定会在中国扎根
《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下子吸引了我
人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
把人类学与统战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
她是一个天生的人类学者
一个为壮族文化鸣锣开道的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块新天地
视野决定境界
胆大包天 硕果累累
一个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
在田野中获得文化感
文化之道
大器晚成
“古苗疆走廊”的提出及意义
沅水女儿 沅水情结
文化决定历史的走向
学术是要积累的
来自厦门大学的人类学思考
从人出发再回到人
文化表达与文化转型
乡村人类学视野中的《九族与乡土》
我血管里流淌的是人类学的血液
玉教伦理与华夏文明
审美人类学:从边缘起步
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研究的回忆
落地才能生根
我在中东做田野
我在非洲做人类学的田野考察
向原住民学习:一种互惠的人类学
筚路褴褛创建族群文化博物馆
汉民族研究:历史的建构与建构的历史
序言
中国人类学访谈录真有当代人类学别史的学术意义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教授在《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之时,就说:“这是中国人类学的族谱!”中国人类学泰斗——李亦园先生更是饱含关怀之情,写《序》云:
从1999年开始,在徐杰舜教授主持之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人类学学者访谈录”的专栏。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访问了廿多位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以翔实长篇幅刊登于专栏中。由于我一直是学报的忠实读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访谈录都浏览阅读过,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内故事,因此也常常对这些访谈录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今,徐教授将这三十多篇访谈录编汇出版为《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学者们的“坦言”,实在是很值得庆贺的事。徐先生来信要我为本书写序,我也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徐杰舜教授与他的同事们访问的学者们,在年龄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所以在时间上代表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记忆;在区域空间分布上除去有台港的学者外,也包括北中南各地区的人类学工作者,所以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训练背景学者的经验。在单一访问时也许并没有真正很有计划的谈话原则,但是集结编辑成书后却似乎已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口述历史”,虽说少了较早期学者的访谈,却也代表较近代的发展过程。
从我个人的观点看,这部非正式的口述史最少展示了下面几项意义:
一、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
二、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
三、说明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与建构的情况;
四、展示出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
五、阐述了人类学者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六、显示了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
七、凸显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
八、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
由于有上述这几点很值得重视的意义,所以这本集三代中国人类学者的访谈口述史的出版确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取名为《人类学世纪坦言》,更是十分贴切。我们从这些坦率诚恳,翔实道出我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与评论中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国境内发展的前景,我个人作为中国人类学工作者的一分子,当然乐于为本书写序谨为推介[1]。
李亦园先生13年前说的话,至今份量仍重。
因为13年来,中国人类学的队伍已更新换代,大批70、80代的新生代已开始活跃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的舞台上。他们不少是海归,几乎全是博士,受过比较专业的人类学理论训练,且懂外语,有囯际学术视野,有较扎实的田野功夫,对国际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有自己的看法。这批新生代与60年代的中生代—起,形成为今天中国人类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以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所等组成的“京城雅集”;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组成的“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有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组成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加上中国人类学传统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大基地,以及中国各地的民族大学,比起13年前中国人类学的状况,现在已是全面开花,给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带来了巨大希望。
?在这种新的态势下,再读中国人类学的访谈录,重温李亦园先生所说的访谈录展示的八点意义,是不是可以认为有指引中国人类学发展方向的启示呢?
[1]李亦园:《中国人类学的口述史——〈人类学世纪坦言〉序》,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走进人类学之后,人类学逐渐成了我学术生命的主心骨和灵魂。
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和田野,到了90年代,已担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执行主编的我,被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
一件是1996年和1997年,我连续参加了两届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看到如我一样不少非人类学专业出身的学者走进人类学。2003年我记述说: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类学知识,也使我结识了人类学界的许多前辈和朋友。在研讨班热烈、活跃的浓烈学术氛围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仰俯天地、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胸怀和气魄。在与中国人类学的精英和中坚交流、碰撞、沟通之中,又不断感悟到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和走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
另一件是1998年7月,我到美国威廉斯堡出席了第15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看到国际人类学界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肯定和认同,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华琛(James
L.Watson)教授认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是权威学术刊物,托人把自己的论文交我发表;德国巴伐利亚大学专程派人到编辑部购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情景……
一些念头总是在脑中缠绕:如何为国际人类学添点砖,加点瓦?如何记录下中国人类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为中国人类学留点鲜活的史料?于是,我萌发了要对中国人类学家进行访谈的想法。说干就干,1998年底我向中国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访谈约稿信。我在约稿信中说: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为了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我国中青年人类学家;三是为了加强中国人类学家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理解。我们深感正在崛起的中国人类学还十分年轻,要与国际人类学界接轨对话,要为国际人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她还有许多许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事要办,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努力、努力、再努力!”[3]
得道多助。
我的这个约稿很快得到回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从1999年第2期开始到2003年第6期为止,先后发表了26位人类学家的访谈录,此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在2000年发表了3篇访谈录,5年来共发表了29位人类学家的访谈录。
访谈录的发表,在中国人类学界获得良好的反映,举二例可见一斑:其一,四川大学文学院一个硕士研究生爱不释手,把访谈录全部下载保存。后来我去川大开会,她在会上服务见到我,兴奋地告诉我她下载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发表的访谈录。其二,有一次我到北京开会,报到时见到北京大学的王铭铭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王教授向我介绍他的学生时说:“这些学生都是看着你的访谈长大的!”影响如此之好,我心中更有底了。2003年就将访谈录汇编成集,主编出版了《人类学世纪坦言》。在这里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学世纪坦言》的书名源于庄孔韶教授的访谈,他作为中国第1个民族学博士,在访谈中畅谈了世纪之交中国人类学的方方面面,故称“坦言”。
《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后,影响继续扩大。2010年4月我在采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萍教授时,一开始,黄教授就开门见山地讲:“我是2005年看到你的《人类学世纪坦言》的。我博士论文的选题曾受到你这本书的影响。”有这样的学术影响,我深以为幸、以为荣!
我决定坚持把访谈做下去。2004年到2007年,我先后又访谈了25位人类学家。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19篇后,由于我2007年从广西民族大学退休,其余几篇就分别发表在《中国民族》(1篇)、《百色学院学报》(1篇)、《怀化学院学报》(1篇)、《民族论坛》(3篇)上。2009年,上述访谈录汇编成《人类学世纪真言》,由荣仕星和我主编出版了。此书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刚出版时,读者争相购买的境况,让出版社着实高兴了!
从退休后,没有了平台,我暂停了一段时间的访谈。但机缘巧合,2012年4月,在贵州大学“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上,碰到与会的《民族论坛》杂志社的龙晔生社长,相见很晚,谈到我的访谈录,龙社长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交流之后,他决定在《民族论坛》上开辟访谈录专栏,发表我的访谈录。于是我的访谈录起死回生。从2012年6月开始,先后又发表了33篇访谈录,其中在《民族论坛》发表了28篇,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2篇,在《青海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百色学院学报》上各发一篇。现在汇编成《人类学世纪欢言》,由我与龙晔生、李晓明联合主编出版。在这里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学世纪欢言》的书名源于与田敏教授的访谈,他作为我的母校——中南民族大学的民社院院长,在访谈中畅谈了母校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刚启动我的第三次访谈计划,田教授问我为计么又要挑起这个重担?我告诉他:“我过去做的访谈,已出了《人类学世纪坦言》和《人类学世纪真言》两本集子,毛主席说过‘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次完成访谈后,再出一本集子,就可取名《人类学世纪欢言》了!”
二
我所做的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它的学术效应究竟是什么呢?实打实的算来,从启动访谈录到今天,前前后后,已有18年了。18年来,访谈录伴随着中国人类学的成长,向国际人类学界展示了中国人类学的风采、风貌和风韵。2003年《人类学世纪坦言》出版之时,我曾在说过: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从七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脚步:
1.展示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2.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3.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4.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5.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6.展示了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7.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家对人类未来的关怀[4]。
[1]现因校名的变更,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3]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4]徐杰舜:《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ISBN | 9787513049276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 徐杰舜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