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以此喻意丛书集合当代文学新锐青年批评家,以谦卑而又自信的态度,为文学批评界带来新的声音;以笔下之微光,洞烛世事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前进。
作者简介
李德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约80万字,著有《途中之镜》《有风自南》《小说:问题与方法》《遍地伤花》等。
目录
导论通往现象学的路 /
第一章“我”与“世界”的割裂与重构: 史铁生思想架构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我”与“世界”的割裂 /
第二节个体存在与总体话语的争执 /
第三节进入“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境域 /
第二章以“我”观我,以“心”证心: 史铁生的个体现象学
第一节有限之在:“我”的“原罪” /
第二节欲在:“我”的“本质” /
第三节动中之在:“我”的存在结构与生成方式 /
第三章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 史铁生的世界现象学
第一节《我与地坛》及其周边文本中的“世界” /
第二节残疾人及其“世界” /
第三节可能世界的生成与显现 /
第四章生命的亲证: 史铁生的宗教现象学
第一节个人宗教与制度宗教的辩证 /
第二节昼信基督夜信佛: 多元信仰如何可能 /
第三节作为生命实践的信仰及其意义 /
第五章回到源初的生存境况: 史铁生的写作现象学
第一节文学的功能与意义: 以比较作为方法 /
第二节“写作的零度”: 结构主义的所指与现象学的能指 /
第三节从知识论到生存论: 史铁生的写作路向 /
结语面向根本困境发问的生命哲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文摘
有待进一步追问的是,史铁生的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这种从自我经验出发,以“存在”作为核心问题的哲学,这种“一直在发问,问生命的意义,问上帝的意图”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然而,它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生命哲学?
对疾病的现象学描述,是理解史铁生与现象学之关联的重要面向。但是,史铁生与现象学的关联并未局限于此。在创作中,他一再涉及诸多的现象学命题,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现象学的方法和立场是一致的。尤其是史铁生的作品,与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著作具有“家族相似”的性质。大概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史铁生就不断地探讨“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将之视为写作的重要主题,甚至是运思和写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就和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发动的变革有暗合之处。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哲学家对诸多论题的探究意图并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不少工作起到了互为映照的效果。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曾指出:“阐明世界-概念乃是哲学的中心任务。世界这个概念,或者说以此标出的现象,乃是迄今为止的哲学根本尚未认知的东西。”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以此喻意丛书集合当代文学新锐青年批评家,以谦卑而又自信的态度,为文学批评界带来新的声音;以笔下之微光,洞烛世事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前进。
作者简介
李德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约80万字,著有《途中之镜》《有风自南》《小说:问题与方法》《遍地伤花》等。
目录
导论通往现象学的路 /
第一章“我”与“世界”的割裂与重构: 史铁生思想架构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我”与“世界”的割裂 /
第二节个体存在与总体话语的争执 /
第三节进入“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境域 /
第二章以“我”观我,以“心”证心: 史铁生的个体现象学
第一节有限之在:“我”的“原罪” /
第二节欲在:“我”的“本质” /
第三节动中之在:“我”的存在结构与生成方式 /
第三章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 史铁生的世界现象学
第一节《我与地坛》及其周边文本中的“世界” /
第二节残疾人及其“世界” /
第三节可能世界的生成与显现 /
第四章生命的亲证: 史铁生的宗教现象学
第一节个人宗教与制度宗教的辩证 /
第二节昼信基督夜信佛: 多元信仰如何可能 /
第三节作为生命实践的信仰及其意义 /
第五章回到源初的生存境况: 史铁生的写作现象学
第一节文学的功能与意义: 以比较作为方法 /
第二节“写作的零度”: 结构主义的所指与现象学的能指 /
第三节从知识论到生存论: 史铁生的写作路向 /
结语面向根本困境发问的生命哲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文摘
有待进一步追问的是,史铁生的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这种从自我经验出发,以“存在”作为核心问题的哲学,这种“一直在发问,问生命的意义,问上帝的意图”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然而,它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生命哲学?
对疾病的现象学描述,是理解史铁生与现象学之关联的重要面向。但是,史铁生与现象学的关联并未局限于此。在创作中,他一再涉及诸多的现象学命题,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现象学的方法和立场是一致的。尤其是史铁生的作品,与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著作具有“家族相似”的性质。大概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史铁生就不断地探讨“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将之视为写作的重要主题,甚至是运思和写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就和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发动的变革有暗合之处。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哲学家对诸多论题的探究意图并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不少工作起到了互为映照的效果。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曾指出:“阐明世界-概念乃是哲学的中心任务。世界这个概念,或者说以此标出的现象,乃是迄今为止的哲学根本尚未认知的东西。”
ISBN | 9787532163588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李德南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