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978753216382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新一代文学批评,以笔下之微光,洞烛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转型与前进

王朔:既滑稽又悲壮地苦苦追求“永恒”
王小波:他自己以观众的眼光看着这场戏,即使他自己是剧中人物
韩寒:在一个确定性可疑的世界里,以不确定的方式游弋

王朔:虚无者的笑;王小波:局外人的笑;韩寒:小时代的笑

作者简介

1981年生于辽宁桓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学术兼职有《现代中文学刊》责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评委,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出版有《贾平凹小说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度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2011年度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目录



第1章 起源时刻的虚无者

第二章 参与的危机

第三章 局外人视角

第四章 小时代的笑

第五章 花腔的终结

第六章 一代人的历史出场

附录 重译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反讽”词条

作者后记


序言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策划人语
金 理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尝试获取对于“文学批评”的共识,恐非易事。不过,既然我们的集丛以此为名义来召集,势必需要提出若干“嘤鸣求友”般的呼声——
首先,文学批评“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弗莱:《批评的解剖》),其意义并不寄生于创作,批评与创作并肩而立,共同面对生机勃发的大千世界发言,“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这个说法来自陈世骧先生对夏济安文学批评特质的理解:“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界以内,深爱着作者的主题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为他计划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丰足完美的达到目的。……他在这里不是在评论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客观论列一般的现象,但是话尽管说的犀利俏皮,却决没有置身事外的风凉意,而处处是在关心的负责。”(陈世骧:《<夏济安选集>序》)
其次,在理性的赏鉴与评断之外,批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拒绝陈词滥调,置身于“陌生”的文学作品中,置身于新鲜的具体事物中。文学批评应该是美的、创造的,目击本源,“语语都在目前”。
再次,诚如韦勒克的分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么是‘文学史’。”但他尤其强调这三种方法互为结合、彼此支持,无法想象“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故而,凡在文学理论的阐释、文学史的建构方面有新发见的著述,均在本集丛收入之列。
丛书名中的“微光”二字,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1步……”借用“微光”大概表示两个意思:微光联系着新生的事物和谦逊的态度,本书是一套为青年学者开放的集丛;态度谦逊但也不自视为低,微光是黎明前刺破黑夜的第1束光,我们也寄望这套书能给近年来略显沉闷的学界带来希望。
此外,“微光”还让我们联想起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孤独烛火”,联想起巴什拉在《烛之火》中描绘的一幅动人图画:遐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想象的结合。“在所有的形象中,火苗的形象——无论是朴实的还是最细腻的,乖巧的还是狂乱的——载有诗的信息。一切火苗的遐想者都是灵感丰富的诗人。”(《烛之火·前言》)——在这一意义上,“微光”献给“一切火苗的遐想者”。
集丛第1辑的六位作者皆为一时俊彦自不待言,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师友加盟后续的出版计划。最后,集丛出版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的鼎力支持,胡远行先生与林雅琳女史亦献策出力,尤其远行先生本是集丛策划者,但他甘居幕后不愿列名,这都是我们要特为致谢的。
ISBN978753216382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黄平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