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经济科学译丛:经济地理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威廉·P.安德森(William P.Anderson) 译者:安虎森 吴浩波 陈飞 王磊
威廉·P.安德森(William P.Anderson)加拿大温莎大学安大略省跨界运输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
目录
第一编
基本概念
第1章导言
1.1离散空间和连续空间
1.2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
1.3地点和位置
1.4本书的结构
第2章距离障碍
2.1运输成本
2.2运输和时间
2.3通信和信息经济
2.4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2.5距离障碍、效率和环境
附录:运输网络和市场接近性
第3章聚集
3.1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
3.2聚集经济的分类和起因
3.3聚集经济的经验证据
3.4聚集总是好的吗?
3.5聚集中的发散
第4章市场
4.1市场理论
4.2不完全竞争
4.3空间中的市场
4.4空间市场
附录:垄断下的价格决定
第5章空间相互作用
5.1空间相互作用的三要素
5.2引力模型
附录:引力模型的标定
第6章资源与环境
6.1资源与人口
6.2公共资源的困境
6.3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6.4空间、时间与环境
附录:贴现与环境
第7章生产技术
7.1生产性投入
7.2生产技术
7.3技术进步
7.4生产技术与经济地理
7.5家庭、效用与消费
附录: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
第二编
多区域经济
第8章专业化与贸易
8.1绝对优势
8.2比较优势
8.3区域专业化的经验证据
第9章劳动力和资本的区际流动
9.1劳动力迁移
9.2资本的区际流动
9.3工资趋同的经验证据
9.4区际工资差距的持续性
第10章多区域经济中的极化现象
10.1自我强化的区域经济增长
附录:投入产出乘数
第11章多区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11.1垄断竞争
11.2差异化产品和多样化偏好
11.3两部门两区域经济
11.4区际贸易和运输成本
第12章失业与区域政策
12.1自愿性失业
12.2非自愿性失业和工资刚性
12.3区域政策
附录:单个厂商的劳动力需求
第三编
区位论
第13章运输和区位
13.1韦伯区位模型
13.2直线上的区位选择
13.3平面上的区位选择:韦伯的区位三角形
13.4网络上的区位选择
附录:数学方程
第14章规模经济和投入替代
14.1规模经济和直线市场上的区位
14.2规模经济和韦伯三角形
14.3规模经济和为多个市场服务的厂商
14.4投入替代性和韦伯三角形
第15章劳动力、租金、税收和补贴
15.1劳动力成本
15.2租金
15.3税收、补贴和区位
附录
第16章相互关联的区位选择
16.1空间产业综合体
16.2战略性区位
16.3其他相关关系
第四编
空间市场
第17章农业土地利用
17.1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理论
17.2冯·杜能的模型
17.3冯·杜能和现代农业分布模式
附录冯·杜能模型中农产品供给函数的推导
第18章城市土地利用:单中心城市
18.1城市土地利用
18.2程式化的事实
18.3简单的居住区模型
18.4厂商的土地利用
附录:同时决定居住租金和密度
第19章城市扩张和多中心城市
19.1城市扩张和单中心城市模型
19.2多中心城市
19.3公路、开发商和城市形态
19.4公共部门的作用
19.5规划和管理
19.6提供公共服务
第五编
城镇体系
第20章城市化
20.1城市的起源
20.2城市的功能和区位
20.3城市发展模式的出现
20.4首位城市
第21章城市规模分布和等级体系
21.1齐普法则和位序—规模法则
21.2位序—规模与城市等级体系
21.3城市等级体系类型
第22章中心地理论
22.1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2.2中心地等级体系
22.3比率k的意义
22.4中心地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23章网络城市系统
23.1网络与等级体系
23.2单中心城市网络
23.3不同尺度上的城市网络
23.4多中心城市区域
第六编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
第24章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
24.1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
24.2全球市场的自由化
24.3外国直接投资
附录:关税的福利效应
第25章生产系统的全球化
25.1生产系统一体化
25.2边界
25.3跨国企业
25.4全球化和经济地理学
第26章知识经济
26.1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地理
26.2知识经济下的产业聚集
26.3知识经济下的区域差距收敛
26.4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举这种例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居住在纽约城相对于居住在艾奥瓦州小镇的优越性,其实居住在纽约的人必须要面对高犯罪率、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高税率等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举这种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在核心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远高于在外围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其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因此,核心区的乘数大于边缘区的乘数,而乘数效应促使极化现象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从需求的门槛效应角度解释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乘数差异。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支付固定成本,因此所有这些经济活动都要有某种水平的最低需求与此相对应。从空间角度看,这意味着任何经济活动只能在那些拥有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收入因而能够满足某种门槛需求的地方出现。考虑一下两种不同的门槛效应。对销售面包、牛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而言,只要有较小规模的人口就可以了,因为这些活动的固定成本相对较低且总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经常在此处购买所需的必需品。所以,这种经济活动是一个具有较低人口门槛的经济活动。歌剧却是典型的具有很大人口规模门槛的经济活动,因为该活动的固定成本非常高且总人口中的很小一部分人有能力欣赏歌剧。这就是为什么便利店可以存在于很小的社区而歌剧院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缘故。
核心区的乘数很大,是因为核心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大,以至能满足核心区许多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另外,门槛效应也能够自我强化,因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规模能够满足更多类型的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从而乘数也变得很大(这也意味着在现实中,居住型经济部门收入与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之比并非像经济基地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是固定的)。
经济基地模型给出的乘数效应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忽略了购买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在区域内,除了生产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部门和以满足区内居民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居住型经济部门以外,还有许多为基本经济部门和居住型经济部门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活动。假设汽车生产是某区域的基本经济部门之一。汽车组装厂必须购买钢材、玻璃、电子设备、轮胎以及一系列零部件。如果汽车需求规模变得很大,那么不仅要扩大汽车生产行业本身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那些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
《经济科学译丛:经济地理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威廉·P.安德森(William P.Anderson) 译者:安虎森 吴浩波 陈飞 王磊
威廉·P.安德森(William P.Anderson)加拿大温莎大学安大略省跨界运输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
目录
第一编
基本概念
第1章导言
1.1离散空间和连续空间
1.2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
1.3地点和位置
1.4本书的结构
第2章距离障碍
2.1运输成本
2.2运输和时间
2.3通信和信息经济
2.4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2.5距离障碍、效率和环境
附录:运输网络和市场接近性
第3章聚集
3.1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
3.2聚集经济的分类和起因
3.3聚集经济的经验证据
3.4聚集总是好的吗?
3.5聚集中的发散
第4章市场
4.1市场理论
4.2不完全竞争
4.3空间中的市场
4.4空间市场
附录:垄断下的价格决定
第5章空间相互作用
5.1空间相互作用的三要素
5.2引力模型
附录:引力模型的标定
第6章资源与环境
6.1资源与人口
6.2公共资源的困境
6.3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6.4空间、时间与环境
附录:贴现与环境
第7章生产技术
7.1生产性投入
7.2生产技术
7.3技术进步
7.4生产技术与经济地理
7.5家庭、效用与消费
附录: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
第二编
多区域经济
第8章专业化与贸易
8.1绝对优势
8.2比较优势
8.3区域专业化的经验证据
第9章劳动力和资本的区际流动
9.1劳动力迁移
9.2资本的区际流动
9.3工资趋同的经验证据
9.4区际工资差距的持续性
第10章多区域经济中的极化现象
10.1自我强化的区域经济增长
附录:投入产出乘数
第11章多区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11.1垄断竞争
11.2差异化产品和多样化偏好
11.3两部门两区域经济
11.4区际贸易和运输成本
第12章失业与区域政策
12.1自愿性失业
12.2非自愿性失业和工资刚性
12.3区域政策
附录:单个厂商的劳动力需求
第三编
区位论
第13章运输和区位
13.1韦伯区位模型
13.2直线上的区位选择
13.3平面上的区位选择:韦伯的区位三角形
13.4网络上的区位选择
附录:数学方程
第14章规模经济和投入替代
14.1规模经济和直线市场上的区位
14.2规模经济和韦伯三角形
14.3规模经济和为多个市场服务的厂商
14.4投入替代性和韦伯三角形
第15章劳动力、租金、税收和补贴
15.1劳动力成本
15.2租金
15.3税收、补贴和区位
附录
第16章相互关联的区位选择
16.1空间产业综合体
16.2战略性区位
16.3其他相关关系
第四编
空间市场
第17章农业土地利用
17.1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理论
17.2冯·杜能的模型
17.3冯·杜能和现代农业分布模式
附录冯·杜能模型中农产品供给函数的推导
第18章城市土地利用:单中心城市
18.1城市土地利用
18.2程式化的事实
18.3简单的居住区模型
18.4厂商的土地利用
附录:同时决定居住租金和密度
第19章城市扩张和多中心城市
19.1城市扩张和单中心城市模型
19.2多中心城市
19.3公路、开发商和城市形态
19.4公共部门的作用
19.5规划和管理
19.6提供公共服务
第五编
城镇体系
第20章城市化
20.1城市的起源
20.2城市的功能和区位
20.3城市发展模式的出现
20.4首位城市
第21章城市规模分布和等级体系
21.1齐普法则和位序—规模法则
21.2位序—规模与城市等级体系
21.3城市等级体系类型
第22章中心地理论
22.1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2.2中心地等级体系
22.3比率k的意义
22.4中心地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23章网络城市系统
23.1网络与等级体系
23.2单中心城市网络
23.3不同尺度上的城市网络
23.4多中心城市区域
第六编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
第24章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
24.1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
24.2全球市场的自由化
24.3外国直接投资
附录:关税的福利效应
第25章生产系统的全球化
25.1生产系统一体化
25.2边界
25.3跨国企业
25.4全球化和经济地理学
第26章知识经济
26.1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地理
26.2知识经济下的产业聚集
26.3知识经济下的区域差距收敛
26.4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举这种例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居住在纽约城相对于居住在艾奥瓦州小镇的优越性,其实居住在纽约的人必须要面对高犯罪率、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高税率等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举这种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在核心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远高于在外围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其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因此,核心区的乘数大于边缘区的乘数,而乘数效应促使极化现象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从需求的门槛效应角度解释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乘数差异。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支付固定成本,因此所有这些经济活动都要有某种水平的最低需求与此相对应。从空间角度看,这意味着任何经济活动只能在那些拥有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收入因而能够满足某种门槛需求的地方出现。考虑一下两种不同的门槛效应。对销售面包、牛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而言,只要有较小规模的人口就可以了,因为这些活动的固定成本相对较低且总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经常在此处购买所需的必需品。所以,这种经济活动是一个具有较低人口门槛的经济活动。歌剧却是典型的具有很大人口规模门槛的经济活动,因为该活动的固定成本非常高且总人口中的很小一部分人有能力欣赏歌剧。这就是为什么便利店可以存在于很小的社区而歌剧院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缘故。
核心区的乘数很大,是因为核心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大,以至能满足核心区许多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另外,门槛效应也能够自我强化,因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规模能够满足更多类型的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从而乘数也变得很大(这也意味着在现实中,居住型经济部门收入与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之比并非像经济基地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是固定的)。
经济基地模型给出的乘数效应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忽略了购买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在区域内,除了生产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部门和以满足区内居民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居住型经济部门以外,还有许多为基本经济部门和居住型经济部门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活动。假设汽车生产是某区域的基本经济部门之一。汽车组装厂必须购买钢材、玻璃、电子设备、轮胎以及一系列零部件。如果汽车需求规模变得很大,那么不仅要扩大汽车生产行业本身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那些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
ISBN | 9787300245447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威廉·P.安德森 (William P.Anderso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