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长子,台湾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授给未来精英的15条真诚建议。夏教授是台湾独有美国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者,受邀在哈佛、普林斯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北大等名校演讲,场场爆满。
一位土木工程师以父母传承的文学心,透视人生的幽回曲径与社会变迁的重重纠葛,委婉道来,让即将面对职场生涯的年轻学生,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与选择,也让成年人产生生命的共鸣。
名人推荐
夏祖焯教授博学博识,没有保留地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及生殖医学教授 李小玉
洞彻人生智慧的夏教授,对培养青年学子健全的人生观,及历练他们成为未来国家社会的中坚,的确是功不可没。
——美国哈佛大学磁共振实验室及贵重仪器中心主任黄绍光
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珍爱生命的每一秒;生命是美好的,可以在不违反公德的有限范围内,随心所欲享受人生,却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自我的努力是要贡献给这永恒的生命。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真正涵义。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 陈敏
人生是各种经验的累积,您看得多、走得远、想得深,您的人生会更丰富、更顺畅。夏祖焯教授从一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博士,展现人文艺术的修为成就,其历练、思维自有不同的见地与心得。好好的欣赏这本著作,保证会给您内心有所震撼。
——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 黄煌辉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他的经验及思考是多层面的,细腻而言简意赅,不同于一般老生常谈。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及斯坦福大学教授 项武忠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学生们常来向我倾诉心事。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颇多焦虑与困惑,而这些最令学生们纠结苦痛、辗转反侧的问题, 反而是我们不会在大学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我发现,在夏祖焯教授的这本书中,青年的学生可以寻得他们上下求索的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林峥
一位土木工程师以父母传承的文学心,透视人生的幽回曲径与社会变迁的重重纠葛,委婉道来,让即将面对职场生涯的年轻学生,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与选择,也让成年人产生生命的共鸣。
——台湾大学前校长李嗣涔
媒体推荐
我相信夏教授这本书必然能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不仅仅是他所写的内容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夏教授以他在台湾和海外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倾注给年轻学子们的是一股具有海峡对岸特质的温馨之风。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
夏教授博学博识,没有保留地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及生殖医学教授李小玉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夏教授的经验及思考是多层面的,细腻而言简意赅,不同于一般老生常谈。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及斯坦福大学教授项武忠
人生是各种经验的累积,你看得多、走得远、想得深,你的人生会更丰富、更顺畅。夏教授从一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博士,展现人文艺术的修为成就,其历练、思维自有不同的见地与心得。好好地欣赏这本著作,保证会给您内心有所震撼。
——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黄煌辉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学生们常来向我倾诉心事。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颇多焦虑与困惑,而最令学生们纠结苦痛、辗转反侧的问题,反而是我们不会在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我发现,在夏教授的这本书中,青年的学生可以寻得他们上下求索的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林峥
作者简介
夏烈,原名夏祖焯。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何凡(原名夏承楹)长子。台湾建国中学及成功大学毕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工程博士。现任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世新大学教授,是台湾有史以来独有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者。
1948年,他随家人挤坐一架小货机离开北京,经上海辗转到达母亲林海音的故乡——台湾。因父母在台湾文坛的影响力,他家的客厅被誉为“半个台湾文坛”。受台湾文化名流影响,他成长为爱跳舞、打斯诺克、谈论尼采与斯坦贝克的翩翩青年。
在台湾服兵役期间,任职陆军少尉,被分发到野战部队轻装师的步兵连,驻守过岛屿、山顶、海滩、田野。期间,发表处女作《白门,再见》。
成功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读研,博士毕业,留美成为桥梁工程师,后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数十年,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后回归台湾任教,重拾文学梦。长篇小说《夏猎》获台湾1994年“国家文艺奖”。2006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颁“科技与人文奖”。2015年获成功大学“优秀教师奖”。另出版《城南少年游》、《流光逝川》、《最后的一只红头乌鸦》、《近代外国文学思潮》、《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等著作。
目录
序 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第 1 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
第 2 章 你需要转系、辅修或修双学位吗
第 3 章 如何与大学老师打交道
第 4 章 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
第 5 章 恋爱,大学里的选修还是必修
第 6 章 大学期间如何更好地阅读
第 7 章 职场规则及准备
第 8 章 你要考公务员吗
第 9 章 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道路?听职场导师的
第10章 职场社会的男女关系
第11章 理财,从现在开始
第12章 大学生的公民素养
第13章 未来社会的科技与人文趋势
第14章 你应了解的中国与世界
第15章 你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附录:
附录1 成功大学与橄榄球
附录2 昨日
附录3 美丽中国的林间海音——我与母亲林海音
序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拉丁文 :此地乃其启蒙之 所及智慧之泉)
——剑桥大学校训
海明威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 of Kilimanjaro )一开头写到该山位于赤道上,山巅却终年积雪,被当地土著视为一座神圣之山。有人在山顶发现一只风干的豹子尸体,豹子到山顶去做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对猫头鹰雕像。猫头鹰不是讨人喜欢的鸟,但在希腊神话里它代表智慧。
聪明 (intelligent) 是智商高、学资历优良,或反应灵敏、耳聪目明;智慧 (wisdom) 则是一种深刻的体认, 慧由心生。有智慧的人不见得聪明,但知进退,顾全大方向,寻求永恒。
两年前台北联合文学出版我的书《建中生这样想——给高中生的20堂人生要课》,北京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龙彬彬立刻邀约出该书大陆版《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上万册短短数月内销售一空。旋即,台大附近专出大学用书的五南出版社陈念祖副总邀我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书名为《大学的阳光与森林》。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龙彬彬表示要出此书大陆版,数度来回,此书付梓。
写书给大学生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学阶段,没有那么多好写的,而应包括为“未来”做准备。其实一个人40岁出头,各方面成熟已达到90%以上,再过30年只能增长不到10%,这包括生活、专业、人生观等各方面,而过了80岁可能越老越胡涂,也可能越有智慧。这本书有8章与大学生活有关,有7章是与毕业后的社会相连,最后附加数篇已发表过与我大学生活相关的散文,以追怀那个逝去的年代。你要问我,大学时快不快乐?我的回答似是而非:快乐也不快乐。
这本书以社会现象及知性报告为主,涉及到大学的理想与现实、就业职场、个人财务经济、生命过程等。理性的分析及结论不多,因为人的性格及价值观在大学时期已定型,以后随环境改变或受其他理论影响有限。如果大学生已成年,是否有为他们写一本书的必要?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摸索做判断?实际上,这本书我只是勾画出一个方向,多是铺陈事实及思考模式,大致写出应注意哪些,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最后做决定还是读者自己的。我看过一些鼓励青年上进的励志书籍,多是八股或高调,看了和没看一样。这种书有人写,有人出版,还有人看,和“我的座右铭”一样,是一种鸦片,很难促进有效的改进。
我曾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叛逆性强的青年,在台北因为“为匪宣传”(那时在台湾“共匪”就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案件几乎不能出国念研究生。一转身,大学已离去那么多年,现在坐在桌子的另一边,转变为一个传统的老师,教起书来了。课堂上也教课本之外那些生活上、人性上、职场上、政治上、宗教上、公民道德上有关的物事,还有教发达国家欧美人及日本人的文化习俗及心态,这是因为我教外国文学,而且在国外住很久,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未来的饭碗做准备及预习,那索性就像欧洲一样设立许多职业学校算了。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外,还要培养各行业的领袖或栋梁,所以大学生应该对所处社会及世界有多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才是一个成功的大学教育。
大学有它多彩多姿的一面,不同于高中的严谨及多方限制, 大学自由得多,起码有选课的自由、上课时间的自由、上课座位的自由。因为如此,有些学生鬼混、打牌、全职兼差打工,也能混毕业。甚至有些一流大学不签到不点名,考试作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因如此,以后国家栋梁的为人做事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加,各校教育方向不同,校内更具有着各种大学生。因为人的性格本来就不一样,由钻研学术到混学分的都有,尤其本科生是刚从高中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忽然飞入自由的天空,困惑与迷茫伴随而来,所以常有“如果我再回到大一” 这种文章出现。当然,许多大学生自律性颇强,成熟度够,很快看出自己需要什么。记得自己大二时就在犹豫是否由工学院转学到新闻系去,四年下来功课极糟,常常缺课,多数时间在橄榄球场、舞会、阅读尼采、电影院及约会女友中度过,几乎毕不了业。但是到美国念研究所却无问题,攻博士学位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因为年纪大心定了。友人李君与我小时玩在一起,不擅念书考试。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时看我们都考入好学校,他心里很慌, 不知自己以后下场如何。我说你一个中学少年能有这种担忧,就代表可能成功。后来他从台湾凤山陆军军官校毕业,带兵,退役, 成为成功富有的建筑开发商,在台北建大楼。我说这些,就是要告诉各位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因为有许多人不擅读书考试,这条路走不顺并不是这辈子就完了,人的一生上上下下,没有人永远是赢家。但是成功的人永远是那种在某一段时期相当努力,以及冒险。小聪明对读书或事业帮助有限,因为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了。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样?尊师重道吗?留学外国吗?重视成绩吗?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啊?我的回答是“难以相比”。今天时代不同,起码我的大学时代没有互联网,要去封闭式的图书馆查数据;我的时代还有处女情结;两岸的国民所得巨幅增长了十多倍至数十倍,由贫穷进到小康;我的时代没有两岸的竞争,只有战争;每家好几个孩子,现在人口零成长……如此, 大学生的心态也不可能相同,重点不同,资源更是不同,如何相比?请问:我那一代如何与抗战时的大学生比?那一代又如何与北洋军阀时的大学生比较?所谓“一代不如一代”正确吗?
人类早期由口语得到讯息,然后是报纸印刷物,再进步到收音机、电视、计算机,目前是用互联网(internet)及物联网(IOT) 来了解世界。近百年科技以幂数的速率发展,本书中有一篇介绍未来发展,不知一年后有多少已过时或被取代,我年轻的助教就修正了一条。书中还谈到公民道德,我观察到任何一个强大的民族, 如德、美、日,都是对自己民族有信心,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荣, 要自强才能坚强,我们的大学生有民族信心吗?如无,为什么? 书中还提到职场上的许多问题,因为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些问题应该提出来讨论。
我在台北念中、小学,台南念成功大学,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念硕士,又去北部的密执安州念博士,然后在美国各地工作, 做工程师,也做行政工作;再回台湾教书,却教文学,可说经历丰富,感触良多,应该适合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这本书不是理工, 不是文学,反而应该归类为社会科学。如此,我是跨三大领域了。
教书生涯始自教授近代欧洲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文学与电影及现代中文小说与散文等课程,也担任过自然科学组的召集人,这是因为我的学士、硕士、博士全部是工程。到成功大学及清华大学去教书,是在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菁英条款下被聘用。因为经历不同行业,居住不同国家,浸润不同文化, 也跨越人文与科技两大不同领域,与各国各类的人交往。我把这些经历、思索、谈论化为文字,尽量地写成广而浅的章篇,避免做结论式的论述。书最后附录有三篇是与过去大学生活有关的散文,转载于此,以纪念那个一去不返的年代。
坊间没有一本这样的写给大学生的书,但单篇文章不可能少, 多是励志性质或大道理铺陈,如溪水来来回回在山中回转。我已逐渐老去,这本书能否给年轻人一些指点,像堂堂流到山脚将出前村的那条涧流,还是了无新意的老生常谈?这种问题可能难以回答。
在快餐店写这篇前言,店内无其他客人,细细的阳光在我临窗的浅灰桌面洒下一条暗黄的光影,灰尘在影中飘浮,那是似曾相识,多年前大学对街一间早餐店,六月清晨的台南阳光,温润而柔和。我坐在其中,像个旁观者,困惑地观看着自己……回想那些在台湾大岛大学的日子,迷茫、愤怒、愉快、惶恐,那可曾是我永不凋零的花朵,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夏季,与我共舞的现实与梦幻?
我想,各位可以很明确地看清楚我写此书的意图。如果踏遍世界青山人犹未老,是否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中国!
文摘
版权页: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长子,台湾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授给未来精英的15条真诚建议。夏教授是台湾独有美国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者,受邀在哈佛、普林斯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北大等名校演讲,场场爆满。
一位土木工程师以父母传承的文学心,透视人生的幽回曲径与社会变迁的重重纠葛,委婉道来,让即将面对职场生涯的年轻学生,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与选择,也让成年人产生生命的共鸣。
名人推荐
夏祖焯教授博学博识,没有保留地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及生殖医学教授 李小玉
洞彻人生智慧的夏教授,对培养青年学子健全的人生观,及历练他们成为未来国家社会的中坚,的确是功不可没。
——美国哈佛大学磁共振实验室及贵重仪器中心主任黄绍光
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珍爱生命的每一秒;生命是美好的,可以在不违反公德的有限范围内,随心所欲享受人生,却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自我的努力是要贡献给这永恒的生命。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真正涵义。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 陈敏
人生是各种经验的累积,您看得多、走得远、想得深,您的人生会更丰富、更顺畅。夏祖焯教授从一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博士,展现人文艺术的修为成就,其历练、思维自有不同的见地与心得。好好的欣赏这本著作,保证会给您内心有所震撼。
——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 黄煌辉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他的经验及思考是多层面的,细腻而言简意赅,不同于一般老生常谈。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及斯坦福大学教授 项武忠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学生们常来向我倾诉心事。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颇多焦虑与困惑,而这些最令学生们纠结苦痛、辗转反侧的问题, 反而是我们不会在大学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我发现,在夏祖焯教授的这本书中,青年的学生可以寻得他们上下求索的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林峥
一位土木工程师以父母传承的文学心,透视人生的幽回曲径与社会变迁的重重纠葛,委婉道来,让即将面对职场生涯的年轻学生,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与选择,也让成年人产生生命的共鸣。
——台湾大学前校长李嗣涔
媒体推荐
我相信夏教授这本书必然能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不仅仅是他所写的内容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夏教授以他在台湾和海外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倾注给年轻学子们的是一股具有海峡对岸特质的温馨之风。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
夏教授博学博识,没有保留地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及生殖医学教授李小玉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夏教授的经验及思考是多层面的,细腻而言简意赅,不同于一般老生常谈。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及斯坦福大学教授项武忠
人生是各种经验的累积,你看得多、走得远、想得深,你的人生会更丰富、更顺畅。夏教授从一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博士,展现人文艺术的修为成就,其历练、思维自有不同的见地与心得。好好地欣赏这本著作,保证会给您内心有所震撼。
——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黄煌辉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学生们常来向我倾诉心事。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颇多焦虑与困惑,而最令学生们纠结苦痛、辗转反侧的问题,反而是我们不会在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我发现,在夏教授的这本书中,青年的学生可以寻得他们上下求索的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林峥
作者简介
夏烈,原名夏祖焯。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何凡(原名夏承楹)长子。台湾建国中学及成功大学毕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工程博士。现任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世新大学教授,是台湾有史以来独有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者。
1948年,他随家人挤坐一架小货机离开北京,经上海辗转到达母亲林海音的故乡——台湾。因父母在台湾文坛的影响力,他家的客厅被誉为“半个台湾文坛”。受台湾文化名流影响,他成长为爱跳舞、打斯诺克、谈论尼采与斯坦贝克的翩翩青年。
在台湾服兵役期间,任职陆军少尉,被分发到野战部队轻装师的步兵连,驻守过岛屿、山顶、海滩、田野。期间,发表处女作《白门,再见》。
成功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读研,博士毕业,留美成为桥梁工程师,后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数十年,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后回归台湾任教,重拾文学梦。长篇小说《夏猎》获台湾1994年“国家文艺奖”。2006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颁“科技与人文奖”。2015年获成功大学“优秀教师奖”。另出版《城南少年游》、《流光逝川》、《最后的一只红头乌鸦》、《近代外国文学思潮》、《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等著作。
目录
序 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第 1 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
第 2 章 你需要转系、辅修或修双学位吗
第 3 章 如何与大学老师打交道
第 4 章 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
第 5 章 恋爱,大学里的选修还是必修
第 6 章 大学期间如何更好地阅读
第 7 章 职场规则及准备
第 8 章 你要考公务员吗
第 9 章 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道路?听职场导师的
第10章 职场社会的男女关系
第11章 理财,从现在开始
第12章 大学生的公民素养
第13章 未来社会的科技与人文趋势
第14章 你应了解的中国与世界
第15章 你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附录:
附录1 成功大学与橄榄球
附录2 昨日
附录3 美丽中国的林间海音——我与母亲林海音
序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拉丁文 :此地乃其启蒙之 所及智慧之泉)
——剑桥大学校训
海明威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 of Kilimanjaro )一开头写到该山位于赤道上,山巅却终年积雪,被当地土著视为一座神圣之山。有人在山顶发现一只风干的豹子尸体,豹子到山顶去做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对猫头鹰雕像。猫头鹰不是讨人喜欢的鸟,但在希腊神话里它代表智慧。
聪明 (intelligent) 是智商高、学资历优良,或反应灵敏、耳聪目明;智慧 (wisdom) 则是一种深刻的体认, 慧由心生。有智慧的人不见得聪明,但知进退,顾全大方向,寻求永恒。
两年前台北联合文学出版我的书《建中生这样想——给高中生的20堂人生要课》,北京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龙彬彬立刻邀约出该书大陆版《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上万册短短数月内销售一空。旋即,台大附近专出大学用书的五南出版社陈念祖副总邀我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书名为《大学的阳光与森林》。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龙彬彬表示要出此书大陆版,数度来回,此书付梓。
写书给大学生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学阶段,没有那么多好写的,而应包括为“未来”做准备。其实一个人40岁出头,各方面成熟已达到90%以上,再过30年只能增长不到10%,这包括生活、专业、人生观等各方面,而过了80岁可能越老越胡涂,也可能越有智慧。这本书有8章与大学生活有关,有7章是与毕业后的社会相连,最后附加数篇已发表过与我大学生活相关的散文,以追怀那个逝去的年代。你要问我,大学时快不快乐?我的回答似是而非:快乐也不快乐。
这本书以社会现象及知性报告为主,涉及到大学的理想与现实、就业职场、个人财务经济、生命过程等。理性的分析及结论不多,因为人的性格及价值观在大学时期已定型,以后随环境改变或受其他理论影响有限。如果大学生已成年,是否有为他们写一本书的必要?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摸索做判断?实际上,这本书我只是勾画出一个方向,多是铺陈事实及思考模式,大致写出应注意哪些,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最后做决定还是读者自己的。我看过一些鼓励青年上进的励志书籍,多是八股或高调,看了和没看一样。这种书有人写,有人出版,还有人看,和“我的座右铭”一样,是一种鸦片,很难促进有效的改进。
我曾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叛逆性强的青年,在台北因为“为匪宣传”(那时在台湾“共匪”就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案件几乎不能出国念研究生。一转身,大学已离去那么多年,现在坐在桌子的另一边,转变为一个传统的老师,教起书来了。课堂上也教课本之外那些生活上、人性上、职场上、政治上、宗教上、公民道德上有关的物事,还有教发达国家欧美人及日本人的文化习俗及心态,这是因为我教外国文学,而且在国外住很久,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未来的饭碗做准备及预习,那索性就像欧洲一样设立许多职业学校算了。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外,还要培养各行业的领袖或栋梁,所以大学生应该对所处社会及世界有多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才是一个成功的大学教育。
大学有它多彩多姿的一面,不同于高中的严谨及多方限制, 大学自由得多,起码有选课的自由、上课时间的自由、上课座位的自由。因为如此,有些学生鬼混、打牌、全职兼差打工,也能混毕业。甚至有些一流大学不签到不点名,考试作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因如此,以后国家栋梁的为人做事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加,各校教育方向不同,校内更具有着各种大学生。因为人的性格本来就不一样,由钻研学术到混学分的都有,尤其本科生是刚从高中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忽然飞入自由的天空,困惑与迷茫伴随而来,所以常有“如果我再回到大一” 这种文章出现。当然,许多大学生自律性颇强,成熟度够,很快看出自己需要什么。记得自己大二时就在犹豫是否由工学院转学到新闻系去,四年下来功课极糟,常常缺课,多数时间在橄榄球场、舞会、阅读尼采、电影院及约会女友中度过,几乎毕不了业。但是到美国念研究所却无问题,攻博士学位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因为年纪大心定了。友人李君与我小时玩在一起,不擅念书考试。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时看我们都考入好学校,他心里很慌, 不知自己以后下场如何。我说你一个中学少年能有这种担忧,就代表可能成功。后来他从台湾凤山陆军军官校毕业,带兵,退役, 成为成功富有的建筑开发商,在台北建大楼。我说这些,就是要告诉各位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因为有许多人不擅读书考试,这条路走不顺并不是这辈子就完了,人的一生上上下下,没有人永远是赢家。但是成功的人永远是那种在某一段时期相当努力,以及冒险。小聪明对读书或事业帮助有限,因为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了。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样?尊师重道吗?留学外国吗?重视成绩吗?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啊?我的回答是“难以相比”。今天时代不同,起码我的大学时代没有互联网,要去封闭式的图书馆查数据;我的时代还有处女情结;两岸的国民所得巨幅增长了十多倍至数十倍,由贫穷进到小康;我的时代没有两岸的竞争,只有战争;每家好几个孩子,现在人口零成长……如此, 大学生的心态也不可能相同,重点不同,资源更是不同,如何相比?请问:我那一代如何与抗战时的大学生比?那一代又如何与北洋军阀时的大学生比较?所谓“一代不如一代”正确吗?
人类早期由口语得到讯息,然后是报纸印刷物,再进步到收音机、电视、计算机,目前是用互联网(internet)及物联网(IOT) 来了解世界。近百年科技以幂数的速率发展,本书中有一篇介绍未来发展,不知一年后有多少已过时或被取代,我年轻的助教就修正了一条。书中还谈到公民道德,我观察到任何一个强大的民族, 如德、美、日,都是对自己民族有信心,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荣, 要自强才能坚强,我们的大学生有民族信心吗?如无,为什么? 书中还提到职场上的许多问题,因为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些问题应该提出来讨论。
我在台北念中、小学,台南念成功大学,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念硕士,又去北部的密执安州念博士,然后在美国各地工作, 做工程师,也做行政工作;再回台湾教书,却教文学,可说经历丰富,感触良多,应该适合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这本书不是理工, 不是文学,反而应该归类为社会科学。如此,我是跨三大领域了。
教书生涯始自教授近代欧洲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文学与电影及现代中文小说与散文等课程,也担任过自然科学组的召集人,这是因为我的学士、硕士、博士全部是工程。到成功大学及清华大学去教书,是在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菁英条款下被聘用。因为经历不同行业,居住不同国家,浸润不同文化, 也跨越人文与科技两大不同领域,与各国各类的人交往。我把这些经历、思索、谈论化为文字,尽量地写成广而浅的章篇,避免做结论式的论述。书最后附录有三篇是与过去大学生活有关的散文,转载于此,以纪念那个一去不返的年代。
坊间没有一本这样的写给大学生的书,但单篇文章不可能少, 多是励志性质或大道理铺陈,如溪水来来回回在山中回转。我已逐渐老去,这本书能否给年轻人一些指点,像堂堂流到山脚将出前村的那条涧流,还是了无新意的老生常谈?这种问题可能难以回答。
在快餐店写这篇前言,店内无其他客人,细细的阳光在我临窗的浅灰桌面洒下一条暗黄的光影,灰尘在影中飘浮,那是似曾相识,多年前大学对街一间早餐店,六月清晨的台南阳光,温润而柔和。我坐在其中,像个旁观者,困惑地观看着自己……回想那些在台湾大岛大学的日子,迷茫、愤怒、愉快、惶恐,那可曾是我永不凋零的花朵,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夏季,与我共舞的现实与梦幻?
我想,各位可以很明确地看清楚我写此书的意图。如果踏遍世界青山人犹未老,是否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中国!
文摘
版权页:
ISBN | 9787515348001,7515348003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 夏烈(夏祖焯)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