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彩绘版)·散文卷:七色书简 978755890194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呵护童心,守卫梦想,放飞青春
曹文轩 沈石溪 梅子涵 任溶溶 孙幼军 金波
郁雨君 饶雪漫 张之路 张抗抗等
25位世纪儿童文学大家联袂奉献
写给孩子的——
60个涤荡心灵的成长小说
28篇明朗轻快的哲理散文
59首炳炳烺烺的峥嵘诗歌
18则纯净灿烂的花信童话

名人推荐

上海《少年文艺》和它的优秀作品永远值得阅读,他的缅久意义既在从前的历史中也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总是经得住读者的检阅仪式。—— 梅子涵

历经60余年时间长河的洗濯,《少年文艺》的文学花园里群芳争艳、姹紫嫣红,这里精选出的则是其中最夺目的朵朵奇葩。——曹文轩

《少年文艺》因其刊载反映少年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各类文学作品而在小读者和家长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此次出版的精选合集,也必将为《少年文艺》的忠实读者朋友奉上一场阅读盛宴。——金波

情节生动的小说、语言清丽的散文、文字隽永的诗歌、趣味盎然的童话……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将带你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张之路

说起我和儿童文学的缘分,《少年文艺》是不可回避、无法忽略的。如果没有遇见这本刊物,我的职业和人生选择,完全可能是另一番模样。——殷健灵

媒体推荐

《少年文艺》和它的优秀作品永远值得阅读,它的绵久意义既在从前的历史中也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总是经得住读者的检阅仪式。
——梅子涵
《少年文艺》因其刊载反映少年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各类文学作品而在小读者和家长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此次出版的精选合集,也必将为《少年文艺》的忠实读者朋友奉上一场阅读盛宴。
——金波
历经60余年时间长河的洗濯,《少年文艺》的文学花园里群芳争艳、姹紫嫣红,这里精选出的则是其中最夺目的朵朵奇葩。
——曹文轩
情节生动的小说、语言清丽的散文、文字隽永的诗歌、趣味盎然的童话……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将带你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
——张之路
说起我和儿童文学的缘分,《少年文艺》是不可回避、无法忽略的。如果没有遇见这本刊物,我的职业和人生选择,完全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殷健灵

作者简介

金波:原名王金波,笔名金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近四十年来,结集出版的有诗歌、童话、散文、幼儿文学、文学评论以及诗词歌曲集四十余种,选集有《金波儿童诗选》《金波儿童诗集》《金波童话》《金波儿歌》《金波作品精选》等。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一、二届幼儿图书奖,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全国幼儿图书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目录

《散文卷:七色书简》
1 你是一只小鸟孙云晓
2 数学简直让我的人生变成了黑白的 饶雪漫
3 他也会是你 梅子涵
4 和文井先生默默地对话 金波
5 那些事儿龚房芳
6 照相孙卫卫
7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金波
8 童年拾忆 马昇嘉
9 很蓝很蓝的李子毛芦芦
10 智仁勇的人迟书苍
11 猴子和鹰郑克西
12 西沙风情曾庆松
13 山村书简郭风
14 老师对我说何为
15 一个抱小孩的印度人 季羡林
16 春联琐记黎汝清
17 十八双鞋陈益
18 看斗峻青
19 听雷 董天柚
20 蝴蝶牧场 张祖渠
21 父亲戎林
22 松鼠伴行刘先平
23 古巷童谣张锦江
24 在周庄的静好岁月秦文君
25 我的第一次马昇嘉
26 “害虫”也有光辉灿烂的童年郑武文
27 母亲的巴掌 邓一光
28 自行车飞呀飞连城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获取知识、丰富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使青少年获得心灵的滋养、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提升文学素养、积累语文知识。为此,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少年文艺》名家精品文丛,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提供一套适合阅读的文学读本。
这套丛书中的作品均是在《少年文艺》上发表过的文学精品。《少年文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也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儿童文学刊物之一。自1953年诞生以来,《少年文艺》坚守纯文学理想,用纯净的文字记录了新中国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面貌。
在《少年文艺》走过的60多年的历程中,数以千计的儿童文学精品佳作竞相绽放。我们从中精选了165篇作品,辑成8册小书。体裁上,既有情节生动的小说(《守望麦田》《青柠时代》《行走的季节》《木桌分界线》《写给身边的你》),也有语言清丽的散文(《七色书简》),有文字隽永的诗歌(《诗与少年》),也有趣味盎然的童话(《时光邮差》)。这些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与精神面貌,既有表现祖辈童年感悟的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也有表现当下少年儿童生活的2016年刚刚发表的新作。这些文章的作者,既包含任溶溶、葛翠琳、孙幼军、金波等前辈作家,高洪波、曹文轩、张之路、沈石溪、梅子涵、陈丹燕、常新港等一线作家,也包含中青年实力派作家彭学军、汤素兰、王巨成、伍美珍、谢倩霓、饶雪漫、殷健灵、郁雨君等,以及小河丁丁、两色风景、廖小琴、王璐琪等儿童文学新锐。题材上则全面展现了少年儿童五彩斑斓的生活与丰富多样的情感,有与玩伴的纯真友谊,有与家人的真挚亲情,有学习生涯的趣闻,有家庭生活的琐事,有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也有青春年少时的懵懂……不同体裁、不同年代、不同作者、表现不同主题的文章均拥有着纯净的品质,可以为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的纯粹和美好。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成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最佳的成长伴侣,在阅读中洞察人生、汲取滋养,并能收获一份简单、纯粹的阅读的快乐。
编者
2017年6月

文摘

他也会是你
梅子涵
我叫梅子涵。我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有些涵养,有些文化。我从小就是按照父母亲的希望做的,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小学毕业以后考取了很好的控江中学。可是中学毕业以后却正逢文化大革命,我不能继续上高中,下乡上山,到农场去了。那是一场劫难,从此使许多人失去走向学院、走向文化高层的机会。我在农场待了十年。在十年的农场日子里,每逢一个月的发工资的那天,我会到镇上去,那是一个古老的镇,久远的围墙仍可见它的残垣。到镇上去,有三条路可走,两条基本是笔直的,只要在到公路的时候拐一个弯,而另一条路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农民的屋宇间穿行,拐过来再拐过去。可是我就是喜欢走这条拐过来又拐过去的小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条路上有一个中学。这是一个很有历史、名字也好听的中学,校园里树木葱茏,一幢幢的教室楼在林荫道的那一头。那个年代校园里没有读书声,可是因为它是一个校园,猛然地出现在这寂寞的路上,所以便好强烈地吸引了我。于是每个月发工资的那天,我到镇上去,就总是走这条路,就总是在这个学校的篱墙外很沉浸地站一会儿,感受着校园,想起曾经有过的读书日子,想象着我还能走回校园吗,捡起一点心里的失落和茫然。十年里,多少次这样的沉浸和捡起啊。后来我考取了大学,当了教授,每天走在校园里,可是我总也忘不了那些个站在学校篱墙外的时间,那些事总是恍若在眼前。我想,我后来每天能够走在大学校园阳光之下的日子,它是不是那些个站在那个学校篱墙外的时间的必然的延续呢?它是不是我灵魂里向往校园、向往知识和文化的如愿以偿呢?我想,一个向往校园和文化的人总会是有出息的,无论生活把他放逐到哪里,多么失落和茫然,总有可能重归文化,走向不俗的境界。
在一个大学招生的日子里,我作为主考官面试一个考生。这个考生正是来自那个小路边的学校,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她了。我是用第三人称讲的,讲完故事,我问她:“这个故事里的那个人是谁啊?”她说是谁啊?我说就是我。她愣了愣,笑起来。
我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生。故事和一条不热闹的路上的一个很小的书店有关。中学生的家在这条路的这一头,他的学校在这条路的那一头,很小的书店在当中。中学生去上学,或是放学回家,总是要经过很小的书店。中学生竟然几乎每天都会走进书店。是什么吸引他呢?是里面的书啊。为数不多的一些书,而且也不是经常翻新的那些书。是那些由一本本放在书架上的书所凝成的气息吸引了他,是那翻开的一页页书里的令他肃然起敬的知识吸引了他。那几乎是初中的整整六个学期,六个学期的几乎每一天。这个中学生总共买了多少本书呢?不多,很少。他没能买很多书,那时的一个中学生,口袋里不会天天有钱,如果有钱,那也是很少的一点点钱,可以买一个大饼,但买不起一本书。但是他买过一本《叶圣陶谈修改作文》,一本《因式分解》,一本《袖珍英汉小词典》,还有两本什么他忘记了。一些年之后,这个中学生成了作家,当了教授,他家里的书是那个小书店的很多倍,人家到他家来,第一句话总是说:“啊,你家有这么多书啊!”可是他却一直会想起那路上的那个小书店,想起它的气息,想起那每一次走进去的激动心情。有一天晚上,坐在灯下,他突然这样想,我现在这样,当着作家和教授,和我那时天天走进那个书店有什么关系呢?这天晚上他写了一篇散文,他在散文里写道:哦,有的,有的,我想是有的,我总感到自己后来的道路、人生、精神、趣味……都跟它有一些什么关系,好像它正是有着一种隐隐约约的“奠定”与“开辟”的意义,讲不清楚的,但是感觉得到。感受到的时候内心充满诗意和激动。他又写道:哦,是的,一个小时候就常常走向书、走向书的感觉的人,长大了大概不会平庸的,不会平庸的吧!
现在那个小书店不存在了,就像上海马路上无数的昔日景点一个个消失了一样。有的时候走过那条马路,他会这样想,如果这个书店现在还在,那么他走进去一定会在书架上发现一样以前没有的东西,它放在《叶圣陶谈修改作文》的位置,放在《因式分解》的位置,放在《袖珍英汉小词典》的位置,这就是他写的书!他写的书没有他曾经买的书那样不朽,那样实用,但是这是他写出来的,它被放在了他少年时代天天走进的书店里,会有一个个年轻的中学生来翻看它,买走了它,想到这一点,心里如画如诗。只感到生命迷离般地美好,恍恍惚惚。
我如果问你们,这个故事里的中学生是谁,你们不会说不知道了,是的,他也是我。
可是我突然想到,他可以不可以也是你呢?是若干年之后你讲给别人听的故事里的你。
因为我的用意,正是想以我的这些个人故事,来唤起你们写出自己的故事的激情和灵感,而且你们一定会写得出色得多,因为你们现在所逢的时代是多么好。
我所讲的这两个和校园有关的、和书有关的故事未必会多么深切地打动你,因为你们今天沉重而劳累的学习生活,已经使你们恨不得快些逃离校园,走出书本。可是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出色的、高贵的、蓬蓬勃勃的生命,它在现在和未来,是注定逃离不了校园和书本的,它们的巨大的光照和绿绿的浓荫,会覆盖你生命的一辈子,洒在你一路行走的全程——这一点,你现在也许不甚理解,但是你可以用一生去慢慢理解的。
在我的这个校园的故事和书店的故事里,都有着一条路,人的一生总是由某一条路上走来、往某一条路走去的。后来走到了什么路上,故事是不是精彩,常和在曾经的路上看见过什么,沉湎于什么风景,渴望的是什么,向往的又是什么……有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曾经的路上啊和未来的路,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但听着已经走过来的人的讲述时,你便可能就不想去拒绝留意了。不拒绝经验,往往也就是不拒绝真理,你说对不对呢?
P10-14
ISBN9787558901942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金波、孙云晓、孙卫卫等著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