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杨大民主编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白银库伦回忆文集)》的突出特点是“七情俱佳”,彰显崇高之美。这里说的“七情”,不是儒家所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是亲情、友情、乡情、激情、豪情、才情、家国情。书中的生动,则展示了作者们等的才情。全书每篇,各具特点,异彩纷呈。在记述真实的基点上,有的以散文的自由纵横捭阖,有的则以小说的细腻刻人雕事,有的则以政论的姿态夹叙夹议,还有的以调侃的智慧妙语连珠,各种艺术手法把亲情、友情、乡情、激情、豪情凝固在家国之情上。
媒体推荐
神奇的白银库伦草原,曾经军马驰骋,如今柳兰花开,最重要的是有一群生龙活虎的“马二代”,他们不忘初心,用文字与孝心书写草原,怀念父辈,我为你们点赞。
——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文字和音符一样,能感染人感动人就是好作品。祝贺杨大民主编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白银库伦回忆文集出版发行。
——郎朗(著名钢琴演奏家)
用这样特殊的形式,怀念草原,思念父母,向父辈致敬,是我们草原儿女最好的祝福。
——斯琴高娃(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
有情、有义、有眼泪、有故事。祝福所有在白银库伦出生成长的“光腚娃娃”,健康快乐,笑口常开。
——潘长江(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
高原上盛开的野花,最懂得阳光雨露的恩德;草原上长大的孩子,最懂得思念与感恩!……(这)是草原长大的孩子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表达的就是这样美好、自然、纯真、朴素的感情。
——腾格尔(著名歌唱家,作曲家)
白银库伦军马场时期的生活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但军歌嘹亮而且骏马奔腾。……《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就是一个缩影。希望影视界的朋友关注并且拍摄出军马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相信一定会非常好看。
——石钟山(著名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
作者简介
杨大民,男,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银库伦军马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为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业律师。《京都律师》杂志主编。著有《明星维权》(法律出版社),编有《田文昌谈律师》(法律出版社)等。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律政》杂志社评选为“十大精英律师”之年度“文化律师”。
目录
难忘的岁月
“七情”俱佳崇高美
致敬白银库伦铭记故乡草原
愿你出走三生三世,归来仍是少年
第一篇永不相忘
不忘军马人
时光回想
远赴新疆接运军马纪行
集宁赶马纪行
理发·钉鞋·打菜窖
那片热土
巴彦河畔牧马人
识途老马忆草原
狼窝擒幼崽守崽待群狼
心中的忏悔
看羊群照想当年事
一本书的情谊
第二篇父亲草原
草原上的人们
我爱马场我爱马
青青的草原亲亲的人
怀念我的老师
匆匆走过那些年
“军马魂”: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记忆(节选)
父亲的宝马
永恒的丰碑
父亲的故事
草原,生命的故乡
军马场之魂
怀念父亲
情深广兮恒久远
父爱如山
追忆妈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场虚惊
马四连的点滴记忆
仨老汉
母亲
额尔登塔娜——我的额吉
我的老娘
忆往事念战友
在文艺宣传队的日子
父亲,永远的思念
我的师傅高湛
父亲的药箱
我的父亲崔河
虎子的回忆
父辈的军马场
母亲
父辈们草原上的激情燃烧岁月
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
老照片的回忆
我在马场开小车
草原往事
洒给大地一片绿荫
秋收
思故乡,恋草原
难忘那首歌
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怀念姥爷
第三篇遥远家乡
故乡,就在那片草原
回家
绿色草原绿色童年
最忆是白银库伦
我的白银库伦
忆童年
黄城子童年
兄弟姐妹
记忆中的军马场
童年拾忆
奶奶家的童年时光
永远的故乡白银库伦
我的老师
童年记忆开始的地方
儿时的记忆
赶牛车
随风而飘
九连生活点滴
儿时的记忆
赶牛车
忆苦思甜饭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白银库伦
目不去的童年,走不出的草原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
马场姐弟
走近我们的“马二代”
第四篇心中的歌
回马场
梦回白银库伦
我的名字——“马二代”
“马二代”
“马二代”的心声
寻找那份永远的眷恋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故乡童年的记忆
心中的那片草原
峻岭诗四首
梦乡
梦中登上万岁山……
马蹄随想
梦与魂
父亲的味道
亲吻草原母亲
母亲没有走
让我们回去吧
忆军马场
欢迎儿女们回家
我们都是军马场的孩子(代后记)
序言
难忘的岁月
奉国全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即将成书付印时,本书的发起组织者杨大民同志登门来访,说他偶尔查到我曾在总后勤部军马局工作过,希望我能写点文字录入书中。感其诚意,欣然应允。
本书是自称“马二代”的群体撰写的回忆文章。回忆的是他们的父辈“马一代”当年响应党的号召,为军马事业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父辈崇高风范的景仰,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的挚爱。文章激情似火,如歌如泣,把我也带进了那终生难忘的岁月。
我在20世纪60年代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济南军区锻炼,1969年年底被选调到总后机关。同时,通知我先到总后勤部太原办事处军马局工作。军马局驻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银库伦,下辖白、黑、红、黄四个军马场(白银库伦军马场、达里诺尔军马场、红格勒军马场、黄城子军马场)。我于1970年年初到军马局报到,直至12月30日离开,历时将近一年。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经常与军马人打交道,我逐渐熟悉了草原,也开始走进军马人,对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有了深入了解,从而更加喜欢他们,敬仰他们。
军马局紧邻白银库伦军马场。我到那里时,正逢军马场的鼎盛时期。在辽阔的草原上已经建起了办公区、家属宿舍、学校、医院、商店、粮站、车库、配种站、马棚,有水有电,生活设施基本齐全。各马场除了主业养军马外,还有农业生产连、副业连,种粮种菜,饲养牛羊,以供马场职工生活所需。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但环境气候依然恶劣。春天的“黄毛风”飞沙走石,眯得人双眼难睁,冬天的“白毛风”雪花狂舞,对面不见人影。气温经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极寒时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我人生中第一次尝到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滋味。
上溯到60年代初军马场初创时期,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为实现“军队团以下部队骡马化”,祖国一声召唤,接到调令的军人、地方干部、职工、大中学生和知识青年,肩负着“为保国防养军马”的使命,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告别亲人和战友,远离故乡和繁华都市,来到陌生的草原,开始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马一代”初到草原时,只见草滩不见路,缺水无电,没有宿舍,住的是帐篷,还有半地下的窝棚。春天黄沙呛醒睡中人,冬天大雪封门难出户。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们忍饥挨饿,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直脊梁,在茫茫雪原上开辟道路,一边建设生活、办公设施,一边引进种马,一心要尽快繁育出更多更好的军马,以供应部队急需。他们视马驹如幼子,待马群如亲人。因为他们深知,当时部队驮运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需要骡马,骑兵部队、边防巡逻更需要优良军马。军马是骑兵的无言战友,骑兵是军马人心中的英雄。骑兵胯骑战马,肩背钢枪,手持战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保卫祖国的安宁,是军马人的最大心愿,也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每当这时,他们就会忘记一切艰难困苦和个人得失,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蓝天白云下望着II!,II体壮的马群,唱起军马人的战歌:“我爱马场哎,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我的家……风霜雪雨全不怕,我为革命养军马。”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军马人,在他们身上洋溢着可贵的精神,就是特别顾大局、特别能吃苦、特别忍耐、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深深印刻在我心中,鼓舞着我一路前行。直到多年我晋升将军后,还特意回了一次草原,留影怀旧。因为,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写到这里,我记起了军马局机关后面有座小山,军马人用石子砌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这是当年马场的一道风景。那座山上的字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但军马人的精神是应该也可以万岁的。“马一代’’把他们的血液注入了“马二代”的躯体,在草原出生成长的“马二代”们正在把军马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他们虽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向了全国各地,但还是毅然拿起笔来追忆幼年、童年、青年,这就是一种传承,书中的文字和故事一定会传至他们的子孙后代。
随着军队骡马化时代的结束,军马场在70年代中期已改制归建地方。人民军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机械化、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更新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战争年代铸成的军魂还在,建军以来长期形成的拥政爱民、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还在。习近平主席为了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伟大战略,军民高科技互相转让,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必将使国家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把我们军队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这是“马一代”的心愿,也是“马二代”的心愿,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017年4月27日于北京
(奉国全,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宣传部部长、秘书长、军需大学政委,少将)
后记
我们都是军马场的孩子(代后记)
杨大民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无论是女诗人席慕蓉的那首诗,还是白银库伦“马二代”的这部书,都是草原的孩子,在讲述父母的故事;都是漂泊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当年出生成长在白银库伦军马场、如今遍布各地的“马二代”们回忆马场的过去,书写自己的父母——那些“为保国防养军马,风霜雪雨全不怕”的“马一代”——曾经的职业军人、地方干部、学校教师、马场职工、大中学生和知识青年。一篇篇激隋似火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把我们带回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军营牧场、70年代的军马场和80年代的白银库伦牧场,让我们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模样,听到父母为保国防养军马的故事,感受到父母在那年、那月、那片草原上的艰辛、艰苦与坚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马二代”记忆深处纯洁无瑕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少年时代、青春憧憬和浓浓乡愁,更令人回味无穷,永不相忘。每一篇文章都在回忆父母,每一首诗歌都在吟唱草原,诉说故乡。
从军马场的历史来说,白银库伦是当年军马局的所在地,下辖白银库伦军马场、达里诺尔军马场、黄城子军马场和红格勒军马场。在编选文章时,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我们分别在达、黄、红三个马场的“马二代”中甄选了相关文章,以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编这样一本书?其实,书中一篇篇精美的序言、朴实又感人的回忆文章、白银库伦的老照片和风景画,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军马已经远去,父母也渐行渐远。但是,父母们奉献的人生、优秀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崇高的精神是“马二代”最珍贵的人生宝藏,需要我们这些晚辈来记录、书写、发掘和继承。养育“马二代”的那片美丽草原——白银库伦——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需要我们来怀念、致敬、宣传和保护。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从草原来,要到远方去。昨天,我们从白银库伦草原出发;今天,我们从祖国四面八方归来。就在文集付梓之际,白银库伦的“马二代”们倡议在军马场旧址为父辈立一块“军马魂”纪念石,为所有的军马人、为我们的父辈“树碑立传”,表达所有“马二代”对父母、对故乡、对军马场、对白银库伦草原的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祝福。永远铭记父辈那段艰苦创业养军马的历史,永远怀念生我养我的那片草原。
贺茂之将军在为本书写完序言《“七情”俱佳崇高美》后总结道:军马人精神是“马二代”的父辈们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养育军马的艰苦岁月中,用生命和信仰,用忠诚和行动,用热血和青春铸就的创业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白银库伦马二代“树碑立传”就是对军马人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就是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就是对崇高文化的解读,对崇高精神的礼赞。
父母们这一生,风风雨雨不容易,坦坦荡荡为国家;苦尽甘来人已老,唯有儿女忆其生。
子欲孝,而亲已老;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让全体“马二代”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本书和“军马魂”纪念石永远陪伴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草原,我们的白银库伦。
感谢原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为文集题写书名。
感谢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秘书贺茂之少将,原总后勤部宣传部长、军需大学政委奉国全少将,最高人民检察院赵志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赵树清院长为本书作序。
感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好莱坞著名导演吴宇森先生及夫人牛春龙女士,“中国刑辩第一人”田文昌律师,著名钢琴家朗朗先生,著名书法家庞中华先生,著名军旅作家石钟山先生,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斯琴高娃、潘长江、腾格尔为本书寄语与祝福。感谢所有关注并支持我们的朋友。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致谢,请见谅。我们会把感激藏在心里,将来用行动回报各位亲朋挚友。
由于本书作者人数较多,年龄、职业和表达水平各异,对过去的事和人难免出现回忆偏差,这就出现了很多人名、地名不一致之处。对于人名,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访问相关人员,更正修改;对地名不一致之处进行了统一。作者们表达的角度和风格自然也各有千秋,也难免会出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对这类文章,除了字词错讹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外,我们还是尽量保留了文章的原貌。
由于时间有限,本书难免还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大民
2017年7月4日于北京
文摘
那片热土
董国华“拆了,全拆了。”当夕阳用它最后一抹余晖点燃万家灯火之际,一位老人孤独的身影伫立在窗前,眼中流露出一种迷茫、一种无助、一种不舍。这位老者就是当年支起马场成立第一顶帐篷的创始者董喜,如今已到了垂暮之年,望着这片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的土地,他娓娓讲述了马场成立至今,几十年的演化变迁。
白银库伦军马场的前身是军营牧场,始建于1959年7月1日,因此军营牧场的电报挂号是597l,当时由6个单位组成,分别是:总政、总参、石家庄军事学院、张家口七九三外语学院、内蒙古军区、锡林郭勒盟军分区。
马场土地的主要来源是阿巴嘎旗,当时以锡(锡林郭勒)、昭(昭乌达)两盟为界,从渔场后的砧子山边墙往绍古木再向鲤鱼泡子拉一条直线归马场,1961年秋克旗开防火道开到斯格斯台门前,当时有个队长郑万祥阻止他们,双方发生了土地纠纷,历时一年。1962年8月,管理局局长纪景华出面解决了此次纠纷,从四连前面白音查干山向三连前边的苏米敖包再向鲤鱼泡子边墙为界,一次性让给克什克腾旗共计40万亩。军营牧场投资300万元,经营了三年左右,于1963年秋移交给总后,改为军马场,人员上至场长下到士兵一个不动,军马场第一任场长是刘占春。军马场的基础母马来源共有两批:一批是从蒙古国恰格图和二连浩特齐哈日格图进口的蒙古马,接回来后交给马五连和马三连饲养;第二批是从新疆伊犁伊吾军马场接的巴里坤马,是1964年秋由技术场长李守义带队,我当时任司务长,和技术员吴明远等几位同志几经辗转,历经艰辛在10月份接回1000多匹,交给马二连饲养。
白银库伦军马场经历了好多事情,其中军营牧场的事我经历得比较多。1959年7月1日决定成立军营牧场,10月份由我和总政十来个同志支起了建立军营牧场的第一顶帐篷,人们就在单帐篷里过冬。草原的冬天风雪肆虐狂扫着大地,早晨大雪掩盖了行李和枕头,可以形象地说,起床都是从雪里爬出来的。整个冬天都是全副武装地睡觉,从来不敢脱衣、脱鞋,可想当时的环境有多么恶劣。1960年春天才开始盖“地崩壳”房,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那种。就这样的房子还是带小孩的家属才能分到一间。直到改为军马场后,才有了土坯房。
我的主要工作成绩就是创建了十连,当时有个口号是“一匹马,一门炮,活在马场,干在马场,死了埋在马场”。我们这些人本着这个口号,为马场扩大地盘而努力。十连初建时那是相当艰苦,什么都没有。我们白手起家,几块荆笆一围往下一挖就是房子,白天晚上都在里面,还要坚持学习。那时的我们没有怨言,情绪高涨。十连这个地方可以说一开始大部分是克旗的地方,人家把牲畜都放到斯格斯台。1970年秋天,我在浑德楞修了一个草圈储备干草,让克旗牧民小嘎拉森把门弄开,放进牲畜把草全糟了。我不干就打起来了,他骑马往东跑,我用随身携带的762步枪指了指他,对其他同志说:“我要是现在开枪他能跑得了吗?”为此,1971年春天,克旗一纸电报把我给告了(那时克旗归辽宁省管),处理意见:原则上是承认历史,照顾现在,以现有为实。这样就从昌特敖包向东南拉一条直线到哈登哈拉到哈登大坎再到牙马图,在牙马图绕了一个弯,把牙马图整个给了军马场直接延伸到掌腾包勒(当时那里有个测绘三脚架也叫沙鱼岗),一直到蓝旗交界,就这样平息了这次土地归属纠纷问题,十连就是这样来的。
第二年在评四好创五好活动中,十连被评为“四好连队”,虽然官司赢了,为马场争得了大片土地,但就我个人来说,这次事件直接影响了前途。马场初建时,由于当时没有行政管理人员,为了建场,从北京总政借调我到马场建场,我放弃在首都的优越发展前程,凭着一腔热血来到这片草原,一待就是一生,为了马场的建设奉献了我的终生。可以形象地说,我借调来是什么级别,退休时仍然是什么级别。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成绩,认可了自己的付出。
马场土地的再一次变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割给储草站7万多亩,如今又归还了白银库伦牧场。马场人事来源,一部分是转业退伍军人,一部分是社会人员,还有黄城子军马场合并来了一批,再就是社会上招的沈阳下到昌图县的两批知青,第一批是1969—1970年招的,第二批是1971年春招的,后又在宝昌分别在1968年和1969年招了两批,还有一些是大同该下乡没下乡的知青直接到马场当了工人。
我细想了一下,军马场期间主要搞了两大工程,就是两条线路:一条自来水管道线,是由4740部队三营干了三年,1966年到1969年,全线贯通,全长50.7公里;另一条是高压电线,1973年10月完工,东起达马场西至洪格尔,保证了全场的水电供应,马场期间我主要管理这两大线路,无偿为百姓提供水电服务。就是在1977年大雪灾那样恶劣的气候环境里高压线路冻得结冰,冰有20多厘米粗,线路损坏严重。……
P23-24
杨大民主编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白银库伦回忆文集)》的突出特点是“七情俱佳”,彰显崇高之美。这里说的“七情”,不是儒家所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是亲情、友情、乡情、激情、豪情、才情、家国情。书中的生动,则展示了作者们等的才情。全书每篇,各具特点,异彩纷呈。在记述真实的基点上,有的以散文的自由纵横捭阖,有的则以小说的细腻刻人雕事,有的则以政论的姿态夹叙夹议,还有的以调侃的智慧妙语连珠,各种艺术手法把亲情、友情、乡情、激情、豪情凝固在家国之情上。
媒体推荐
神奇的白银库伦草原,曾经军马驰骋,如今柳兰花开,最重要的是有一群生龙活虎的“马二代”,他们不忘初心,用文字与孝心书写草原,怀念父辈,我为你们点赞。
——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文字和音符一样,能感染人感动人就是好作品。祝贺杨大民主编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白银库伦回忆文集出版发行。
——郎朗(著名钢琴演奏家)
用这样特殊的形式,怀念草原,思念父母,向父辈致敬,是我们草原儿女最好的祝福。
——斯琴高娃(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
有情、有义、有眼泪、有故事。祝福所有在白银库伦出生成长的“光腚娃娃”,健康快乐,笑口常开。
——潘长江(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
高原上盛开的野花,最懂得阳光雨露的恩德;草原上长大的孩子,最懂得思念与感恩!……(这)是草原长大的孩子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表达的就是这样美好、自然、纯真、朴素的感情。
——腾格尔(著名歌唱家,作曲家)
白银库伦军马场时期的生活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但军歌嘹亮而且骏马奔腾。……《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就是一个缩影。希望影视界的朋友关注并且拍摄出军马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相信一定会非常好看。
——石钟山(著名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
作者简介
杨大民,男,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银库伦军马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为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业律师。《京都律师》杂志主编。著有《明星维权》(法律出版社),编有《田文昌谈律师》(法律出版社)等。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律政》杂志社评选为“十大精英律师”之年度“文化律师”。
目录
难忘的岁月
“七情”俱佳崇高美
致敬白银库伦铭记故乡草原
愿你出走三生三世,归来仍是少年
第一篇永不相忘
不忘军马人
时光回想
远赴新疆接运军马纪行
集宁赶马纪行
理发·钉鞋·打菜窖
那片热土
巴彦河畔牧马人
识途老马忆草原
狼窝擒幼崽守崽待群狼
心中的忏悔
看羊群照想当年事
一本书的情谊
第二篇父亲草原
草原上的人们
我爱马场我爱马
青青的草原亲亲的人
怀念我的老师
匆匆走过那些年
“军马魂”: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记忆(节选)
父亲的宝马
永恒的丰碑
父亲的故事
草原,生命的故乡
军马场之魂
怀念父亲
情深广兮恒久远
父爱如山
追忆妈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场虚惊
马四连的点滴记忆
仨老汉
母亲
额尔登塔娜——我的额吉
我的老娘
忆往事念战友
在文艺宣传队的日子
父亲,永远的思念
我的师傅高湛
父亲的药箱
我的父亲崔河
虎子的回忆
父辈的军马场
母亲
父辈们草原上的激情燃烧岁月
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
老照片的回忆
我在马场开小车
草原往事
洒给大地一片绿荫
秋收
思故乡,恋草原
难忘那首歌
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怀念姥爷
第三篇遥远家乡
故乡,就在那片草原
回家
绿色草原绿色童年
最忆是白银库伦
我的白银库伦
忆童年
黄城子童年
兄弟姐妹
记忆中的军马场
童年拾忆
奶奶家的童年时光
永远的故乡白银库伦
我的老师
童年记忆开始的地方
儿时的记忆
赶牛车
随风而飘
九连生活点滴
儿时的记忆
赶牛车
忆苦思甜饭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白银库伦
目不去的童年,走不出的草原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
马场姐弟
走近我们的“马二代”
第四篇心中的歌
回马场
梦回白银库伦
我的名字——“马二代”
“马二代”
“马二代”的心声
寻找那份永远的眷恋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故乡童年的记忆
心中的那片草原
峻岭诗四首
梦乡
梦中登上万岁山……
马蹄随想
梦与魂
父亲的味道
亲吻草原母亲
母亲没有走
让我们回去吧
忆军马场
欢迎儿女们回家
我们都是军马场的孩子(代后记)
序言
难忘的岁月
奉国全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即将成书付印时,本书的发起组织者杨大民同志登门来访,说他偶尔查到我曾在总后勤部军马局工作过,希望我能写点文字录入书中。感其诚意,欣然应允。
本书是自称“马二代”的群体撰写的回忆文章。回忆的是他们的父辈“马一代”当年响应党的号召,为军马事业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父辈崇高风范的景仰,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的挚爱。文章激情似火,如歌如泣,把我也带进了那终生难忘的岁月。
我在20世纪60年代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济南军区锻炼,1969年年底被选调到总后机关。同时,通知我先到总后勤部太原办事处军马局工作。军马局驻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银库伦,下辖白、黑、红、黄四个军马场(白银库伦军马场、达里诺尔军马场、红格勒军马场、黄城子军马场)。我于1970年年初到军马局报到,直至12月30日离开,历时将近一年。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经常与军马人打交道,我逐渐熟悉了草原,也开始走进军马人,对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有了深入了解,从而更加喜欢他们,敬仰他们。
军马局紧邻白银库伦军马场。我到那里时,正逢军马场的鼎盛时期。在辽阔的草原上已经建起了办公区、家属宿舍、学校、医院、商店、粮站、车库、配种站、马棚,有水有电,生活设施基本齐全。各马场除了主业养军马外,还有农业生产连、副业连,种粮种菜,饲养牛羊,以供马场职工生活所需。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但环境气候依然恶劣。春天的“黄毛风”飞沙走石,眯得人双眼难睁,冬天的“白毛风”雪花狂舞,对面不见人影。气温经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极寒时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我人生中第一次尝到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滋味。
上溯到60年代初军马场初创时期,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为实现“军队团以下部队骡马化”,祖国一声召唤,接到调令的军人、地方干部、职工、大中学生和知识青年,肩负着“为保国防养军马”的使命,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告别亲人和战友,远离故乡和繁华都市,来到陌生的草原,开始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马一代”初到草原时,只见草滩不见路,缺水无电,没有宿舍,住的是帐篷,还有半地下的窝棚。春天黄沙呛醒睡中人,冬天大雪封门难出户。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们忍饥挨饿,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直脊梁,在茫茫雪原上开辟道路,一边建设生活、办公设施,一边引进种马,一心要尽快繁育出更多更好的军马,以供应部队急需。他们视马驹如幼子,待马群如亲人。因为他们深知,当时部队驮运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需要骡马,骑兵部队、边防巡逻更需要优良军马。军马是骑兵的无言战友,骑兵是军马人心中的英雄。骑兵胯骑战马,肩背钢枪,手持战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保卫祖国的安宁,是军马人的最大心愿,也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每当这时,他们就会忘记一切艰难困苦和个人得失,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蓝天白云下望着II!,II体壮的马群,唱起军马人的战歌:“我爱马场哎,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我的家……风霜雪雨全不怕,我为革命养军马。”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军马人,在他们身上洋溢着可贵的精神,就是特别顾大局、特别能吃苦、特别忍耐、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深深印刻在我心中,鼓舞着我一路前行。直到多年我晋升将军后,还特意回了一次草原,留影怀旧。因为,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写到这里,我记起了军马局机关后面有座小山,军马人用石子砌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这是当年马场的一道风景。那座山上的字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但军马人的精神是应该也可以万岁的。“马一代’’把他们的血液注入了“马二代”的躯体,在草原出生成长的“马二代”们正在把军马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他们虽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向了全国各地,但还是毅然拿起笔来追忆幼年、童年、青年,这就是一种传承,书中的文字和故事一定会传至他们的子孙后代。
随着军队骡马化时代的结束,军马场在70年代中期已改制归建地方。人民军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机械化、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更新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战争年代铸成的军魂还在,建军以来长期形成的拥政爱民、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还在。习近平主席为了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伟大战略,军民高科技互相转让,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必将使国家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把我们军队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这是“马一代”的心愿,也是“马二代”的心愿,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017年4月27日于北京
(奉国全,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宣传部部长、秘书长、军需大学政委,少将)
后记
我们都是军马场的孩子(代后记)
杨大民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无论是女诗人席慕蓉的那首诗,还是白银库伦“马二代”的这部书,都是草原的孩子,在讲述父母的故事;都是漂泊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当年出生成长在白银库伦军马场、如今遍布各地的“马二代”们回忆马场的过去,书写自己的父母——那些“为保国防养军马,风霜雪雨全不怕”的“马一代”——曾经的职业军人、地方干部、学校教师、马场职工、大中学生和知识青年。一篇篇激隋似火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把我们带回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军营牧场、70年代的军马场和80年代的白银库伦牧场,让我们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模样,听到父母为保国防养军马的故事,感受到父母在那年、那月、那片草原上的艰辛、艰苦与坚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马二代”记忆深处纯洁无瑕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少年时代、青春憧憬和浓浓乡愁,更令人回味无穷,永不相忘。每一篇文章都在回忆父母,每一首诗歌都在吟唱草原,诉说故乡。
从军马场的历史来说,白银库伦是当年军马局的所在地,下辖白银库伦军马场、达里诺尔军马场、黄城子军马场和红格勒军马场。在编选文章时,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我们分别在达、黄、红三个马场的“马二代”中甄选了相关文章,以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编这样一本书?其实,书中一篇篇精美的序言、朴实又感人的回忆文章、白银库伦的老照片和风景画,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军马已经远去,父母也渐行渐远。但是,父母们奉献的人生、优秀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崇高的精神是“马二代”最珍贵的人生宝藏,需要我们这些晚辈来记录、书写、发掘和继承。养育“马二代”的那片美丽草原——白银库伦——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需要我们来怀念、致敬、宣传和保护。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从草原来,要到远方去。昨天,我们从白银库伦草原出发;今天,我们从祖国四面八方归来。就在文集付梓之际,白银库伦的“马二代”们倡议在军马场旧址为父辈立一块“军马魂”纪念石,为所有的军马人、为我们的父辈“树碑立传”,表达所有“马二代”对父母、对故乡、对军马场、对白银库伦草原的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祝福。永远铭记父辈那段艰苦创业养军马的历史,永远怀念生我养我的那片草原。
贺茂之将军在为本书写完序言《“七情”俱佳崇高美》后总结道:军马人精神是“马二代”的父辈们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养育军马的艰苦岁月中,用生命和信仰,用忠诚和行动,用热血和青春铸就的创业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白银库伦马二代“树碑立传”就是对军马人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就是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就是对崇高文化的解读,对崇高精神的礼赞。
父母们这一生,风风雨雨不容易,坦坦荡荡为国家;苦尽甘来人已老,唯有儿女忆其生。
子欲孝,而亲已老;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让全体“马二代”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本书和“军马魂”纪念石永远陪伴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草原,我们的白银库伦。
感谢原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为文集题写书名。
感谢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秘书贺茂之少将,原总后勤部宣传部长、军需大学政委奉国全少将,最高人民检察院赵志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赵树清院长为本书作序。
感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好莱坞著名导演吴宇森先生及夫人牛春龙女士,“中国刑辩第一人”田文昌律师,著名钢琴家朗朗先生,著名书法家庞中华先生,著名军旅作家石钟山先生,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斯琴高娃、潘长江、腾格尔为本书寄语与祝福。感谢所有关注并支持我们的朋友。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致谢,请见谅。我们会把感激藏在心里,将来用行动回报各位亲朋挚友。
由于本书作者人数较多,年龄、职业和表达水平各异,对过去的事和人难免出现回忆偏差,这就出现了很多人名、地名不一致之处。对于人名,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访问相关人员,更正修改;对地名不一致之处进行了统一。作者们表达的角度和风格自然也各有千秋,也难免会出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对这类文章,除了字词错讹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外,我们还是尽量保留了文章的原貌。
由于时间有限,本书难免还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大民
2017年7月4日于北京
文摘
那片热土
董国华“拆了,全拆了。”当夕阳用它最后一抹余晖点燃万家灯火之际,一位老人孤独的身影伫立在窗前,眼中流露出一种迷茫、一种无助、一种不舍。这位老者就是当年支起马场成立第一顶帐篷的创始者董喜,如今已到了垂暮之年,望着这片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的土地,他娓娓讲述了马场成立至今,几十年的演化变迁。
白银库伦军马场的前身是军营牧场,始建于1959年7月1日,因此军营牧场的电报挂号是597l,当时由6个单位组成,分别是:总政、总参、石家庄军事学院、张家口七九三外语学院、内蒙古军区、锡林郭勒盟军分区。
马场土地的主要来源是阿巴嘎旗,当时以锡(锡林郭勒)、昭(昭乌达)两盟为界,从渔场后的砧子山边墙往绍古木再向鲤鱼泡子拉一条直线归马场,1961年秋克旗开防火道开到斯格斯台门前,当时有个队长郑万祥阻止他们,双方发生了土地纠纷,历时一年。1962年8月,管理局局长纪景华出面解决了此次纠纷,从四连前面白音查干山向三连前边的苏米敖包再向鲤鱼泡子边墙为界,一次性让给克什克腾旗共计40万亩。军营牧场投资300万元,经营了三年左右,于1963年秋移交给总后,改为军马场,人员上至场长下到士兵一个不动,军马场第一任场长是刘占春。军马场的基础母马来源共有两批:一批是从蒙古国恰格图和二连浩特齐哈日格图进口的蒙古马,接回来后交给马五连和马三连饲养;第二批是从新疆伊犁伊吾军马场接的巴里坤马,是1964年秋由技术场长李守义带队,我当时任司务长,和技术员吴明远等几位同志几经辗转,历经艰辛在10月份接回1000多匹,交给马二连饲养。
白银库伦军马场经历了好多事情,其中军营牧场的事我经历得比较多。1959年7月1日决定成立军营牧场,10月份由我和总政十来个同志支起了建立军营牧场的第一顶帐篷,人们就在单帐篷里过冬。草原的冬天风雪肆虐狂扫着大地,早晨大雪掩盖了行李和枕头,可以形象地说,起床都是从雪里爬出来的。整个冬天都是全副武装地睡觉,从来不敢脱衣、脱鞋,可想当时的环境有多么恶劣。1960年春天才开始盖“地崩壳”房,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那种。就这样的房子还是带小孩的家属才能分到一间。直到改为军马场后,才有了土坯房。
我的主要工作成绩就是创建了十连,当时有个口号是“一匹马,一门炮,活在马场,干在马场,死了埋在马场”。我们这些人本着这个口号,为马场扩大地盘而努力。十连初建时那是相当艰苦,什么都没有。我们白手起家,几块荆笆一围往下一挖就是房子,白天晚上都在里面,还要坚持学习。那时的我们没有怨言,情绪高涨。十连这个地方可以说一开始大部分是克旗的地方,人家把牲畜都放到斯格斯台。1970年秋天,我在浑德楞修了一个草圈储备干草,让克旗牧民小嘎拉森把门弄开,放进牲畜把草全糟了。我不干就打起来了,他骑马往东跑,我用随身携带的762步枪指了指他,对其他同志说:“我要是现在开枪他能跑得了吗?”为此,1971年春天,克旗一纸电报把我给告了(那时克旗归辽宁省管),处理意见:原则上是承认历史,照顾现在,以现有为实。这样就从昌特敖包向东南拉一条直线到哈登哈拉到哈登大坎再到牙马图,在牙马图绕了一个弯,把牙马图整个给了军马场直接延伸到掌腾包勒(当时那里有个测绘三脚架也叫沙鱼岗),一直到蓝旗交界,就这样平息了这次土地归属纠纷问题,十连就是这样来的。
第二年在评四好创五好活动中,十连被评为“四好连队”,虽然官司赢了,为马场争得了大片土地,但就我个人来说,这次事件直接影响了前途。马场初建时,由于当时没有行政管理人员,为了建场,从北京总政借调我到马场建场,我放弃在首都的优越发展前程,凭着一腔热血来到这片草原,一待就是一生,为了马场的建设奉献了我的终生。可以形象地说,我借调来是什么级别,退休时仍然是什么级别。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成绩,认可了自己的付出。
马场土地的再一次变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割给储草站7万多亩,如今又归还了白银库伦牧场。马场人事来源,一部分是转业退伍军人,一部分是社会人员,还有黄城子军马场合并来了一批,再就是社会上招的沈阳下到昌图县的两批知青,第一批是1969—1970年招的,第二批是1971年春招的,后又在宝昌分别在1968年和1969年招了两批,还有一些是大同该下乡没下乡的知青直接到马场当了工人。
我细想了一下,军马场期间主要搞了两大工程,就是两条线路:一条自来水管道线,是由4740部队三营干了三年,1966年到1969年,全线贯通,全长50.7公里;另一条是高压电线,1973年10月完工,东起达马场西至洪格尔,保证了全场的水电供应,马场期间我主要管理这两大线路,无偿为百姓提供水电服务。就是在1977年大雪灾那样恶劣的气候环境里高压线路冻得结冰,冰有20多厘米粗,线路损坏严重。……
P23-24
ISBN | 7511547826,9787511547828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编者:杨大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