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古人开蒙启智的基础指南
当今语文学习的技法宝典
识字&练字方向解析
阅读&写作方法传承
披沙沥金,一线写作培训讲师精注细评
古为今用,注重蒙学心理,读书育人并行
作者简介
唐彪,字翼修,浙江瀫水(一名兰溪,今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代教育家。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家塾教学法》作序,仇兆鳌序中称其曾“秉铎(学官名)武林(今杭州),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后来,唐彪解职后,益力于学,毛奇龄序中称:“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辞官回乡),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毛奇龄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
王刚,中学名师,写作培训讲师。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大公报》《意林》等报刊杂志。曾注释点评过《长物志》《随园食单》《琴史》《文房四谱》《曾国藩家书》等书。
目录
父师善诱法
上卷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
(二)尊师择师之法
(三)学问成就全赖师传
(四)明师指点之益
(五)经蒙宜分馆
(六)师不宜轻换
(七)学生少则训诲周详
(八)教法要务
(九)读书分少长又当分月日多寡法
(十)父师当为子弟择友
(十一)损友宜远
(十二)劝学
(十三)字画毫厘之辨
下卷
(一)童子初入学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三)教授童子书法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五)读书讹别改正有法
(六)童子读注法
(七)觅书宜请教高明
(八)背书宜用心细听
(九)童子学字法
(十)童子宜歌诗习礼
(十一)童子讲书复书法
(十二)童子读古文法
(十三)童子读文课文法
(十四)改文有法
(十五)童子宜学切音
(十六)教学杂务
附:不习举业子弟工夫
附:村落教童蒙法
读书作文谱
卷一
(一)学基
(二)文源
(三)读书总要
卷二
(一)看书总论
(二)能记由于能解
(三)讲书、看书当求实际,不可徒藉讲章
(四)看史实际并要决
(五)看书须熟思又须卓识
(六)读书、作文当阙所疑
(七)看书进一层法
(八)书文标记、圈点、评注法
(九)看书会通法
(十)看书须分界限、段落、节次
(十一)看书分层次法
(十二)看书查考审问,更当虚心体认,不可参入偏见
(十三)论古人读书同异之故
(十四)成人讲书之法及问难之理
卷三
(一)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二)课程量力始能永久
附:记课程式
(三)为学有优游渐积一法
(四)学有专功深造之法
(五)深思
(六)下问
(七)请问大儒有法
(八)良师友切磋之法
卷四
(一)书法总论
(二)运腕运指法
(三)笔锋
(四)方圆
(五)钩
(六)真、行、草书
(七)摹书临书
(八)名人书法不一体
卷五
(一)文章宜分类读
(二)读文贵...
(三)读文贵极熟
(四)读文不可有弊病
(五)读文不可一例
(六)风气转移,文章新旧
(七)读书贵深造,不可贪多
(八)文章阅读评注之法
(九)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
(十)文章全藉改窜
(十一)作文有精研一法
(十二)作文上乘工夫
(十三)三先生实事
(十四)补遗:改窜法
卷六
(一)临文体认工夫
(二)布格
(三)时文有取用、自撰有端
(四)修词
(五)论文疏密、长短、奇正
(六)作文引用经史典故
(七)论应试文
(八)临场涵养
卷七
(一)文章诸法
1总论
2深浅虚实
3开阖
4描写
附:对面描写
5衬贴
附:对面衬贴
6跌宕
7详略
8先后
9宾主
10翻论
11进退
12转折
13推原
14推广
15反正
16照应
17关锁
18代
19咏叹
20遥接
21带叙、附叙
22抑扬
23顿挫
24虚衍
25顺逆
26预伏
27补法
28挨讲、穿插
29省笔
30分总
31一意推出三四层
32牵上搭下法、类叙法
(二)文中用字法
(三)文章诸要
1笔姿
2势
3气
4机
卷八
诸题作法
1口气题
2暗比题
3明喻题
4叠句题
5搭题吊法
6代语题
7单问答题
8长题
9记事题
10引证四种题
11记言题
12难结构题
卷九
(一)制艺体裁
(二)制艺有六位
(三)制艺发题面与所以然之分
卷十
评古文
1左传
2孟子
3国策
4史记
5韩文
6欧文
7大苏
8总评
卷十一
(一)论读古文
(二)论选古文
(三)后场体式
1策问
2经论体裁
3表
(四)诸文体式
1记
2序、小序
3碑文
4墓志铭
5祭文
卷十二
(一)惜书
(二)杂论
序言
唐彪,字翼修,浙江瀫水(一名兰溪,今金华)人,明末清初教育家,蒙学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学法专家,“金华名宿”。
唐彪历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是典型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康熙朝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家塾教学法》作序,仇兆鳌续中称其曾“秉铎(学官名)武林(今杭州),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后来,唐彪解职后,益力于学,毛奇龄序中称:“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辞官回乡),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毛奇龄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代以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一闾,一闾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以教子弟。私塾可分家塾、村塾或族塾,以及坐馆或教馆三类,也有人以家塾与私塾并用。家塾作为官方教育的补充,多为殷实的富户人家,或者书香门第专门设立供子弟读书的地方,有的专门设在家中,但大多设立在宗庙祠堂或寺庙中,族中请来塾师教授本族子弟,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传承,并从家塾中走出了诸多治国栋梁和文学大师。
中华文明以科举制度、私塾教育和文言文这三驾马车形成了自己稳定而独特的传承机制。但实际上,当科举制被废除,当私塾教育的“非理解背诵”理念被扬弃,当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之后,我们同时失去的,还有儿童期接受文明启蒙的另一种可能性。相比于台湾教育重视传统文化,国民学校以“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却远远不够。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在中华文明领先世界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独立的知识分子人群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塾教育作为古代世家大族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先由蒙师教授儿童启蒙之学,读书,认字,识句读,然后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再教授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和史论典籍。这便是所谓的“经蒙分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台湾曾用法律条文明订“父母教育孩子”,在台湾的《家庭教育法》中,家庭教育被定义为“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实施难易及有效程度,并反作用于形成并改变社会教育。
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提出了诸多教学方法,唐彪在本书的第1节首先谈到了《父兄教子弟之法》,然后才是《尊师择师之法》。从时间跨度上讲,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最长;从人格成长来看,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从知识积累来看,学校教育最有力度。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从幼儿园期间的 80%,降低到大学时期的 10%,而社会教育则由幼儿园时期的5%上升到大学期间的60%。
显然,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唐彪非常明白父兄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彪能够认识到儿童得遇一位优秀蒙师启蒙的重要性。他说:“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知尊敬蒙师。抑知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经数倍。且人生平学问,得力全在十年内外……工夫得失,全赖蒙师,非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夫蒙师劳苦如此,关系又如此,岂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轻视先生也哉!”很多人注重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育,殊不知,如果儿童在负责启蒙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胜过日后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补救。
作为我国第1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育理论著作,相比于《父师善诱法》的“教法”,《家塾教学法》将更多笔墨用在了《读书作文谱》的“学法”上。唐彪在总结我国传统读写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介绍了阅读方法和技巧,并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包括一般规律和各种技巧,兼及八股文等应试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写作程式,并对历代古文名家名作名选加以点评,使人可以有总体的了解。
唐彪论述了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唐彪强调“凡教童蒙,须先令认字”,并引科举考试说明写字的重要性:“考试之日,倘字不佳,又兼差错涂抹,纵是锦绣文章,亦不动人爱慕矣。”对于阅读教学,唐彪强调读书要有“卓识”,读书方法要因书、因人而异,诵读与理解结合,“驳难”与“驳问”共用。对于写作教学,唐彪提倡三多,即多读,多做,多修改。对于写作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技巧,唐彪进行了详尽论述,其中许多独到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身处科举时代的唐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能够从教学实际出发,系统整理历代语文教学法理论,阐述了读写教学的规律,有总结,有创新,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诸多教学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突破科举局限,强调面向社会实际、面向日常生活,以育人为本,注重人的身心修养的教学理念是和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的。而他的许多阅读、写作教学主张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具实践意义。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社会和科举时代的语文教育家,书中难免有迂腐之见与陈旧之辞,但如果能够沙中沥金,去粗存精,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亦快哉?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历年的图书销售榜单中,育儿类书籍始终居高不下。在经历过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康熙的《庭训格言》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后,唐彪的《家塾教学法》进入我的视野。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家塾教学法》在不少学术专著和毕业论文中被广泛提及,却并未真正引起大众的广泛重视。1987年,台湾将该书整理出版,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了《读书作文谱》点校本,而真正有影响的尚属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家塾教学法》选注本。2006年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教授携其研究生进行了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本次《家塾教学法》主要以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选注本为依据,对唐彪教学思想中符合当下“大语文改革”教学思想及启蒙教育理念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给那些对教子育儿有困惑的人以启迪。治学犹如登山,码字犹如码砖,障目之叶难免,学力不逮之处,“幸海内大雅君子,矜其意而教正之,则幸矣。”本书写作过程中,阅读并参考了大量书籍史料,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
丁酉年暮春于鲁西勤忍斋
文摘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唐彪曰: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于工作谓可以谢己责也,必多方陶淑(诱导之意)。于幼稚时,即教以幼仪;稍长,择明师与之斟酌,尽善课程,某书为正课,某书为兼课,某书读毕某书继之(言书文在其中)。通体定其正兼、先后,使确有成规可守,则所学自然允当矣。更择良朋,切磋夹辅。必不使亲近狡仆、损友,导之以色声并诱其嬉游博奕。如此,则子弟之学必有成,庶可谓克尽父兄之职也。唐彪曰:父子之间,不过不责善而已,然致功之法与所读之书,不可不自我授了。故孔子于伯鱼亦有读诗、读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与之诵读,事事皆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师窥我意淡漠,恐亦不尽心训诲矣。 唐彪曰:父兄于子弟课程,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指写文章的才能),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当转质之于人,始知所学之虚实也。 注释: (1)延:引进,聘请。 (2)工作:操作,做事。 (3)陶淑:诱导,陶冶使之美好。 (4)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庄子?刻意》:“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5)伯鱼:孔子之子孔鲤的字。孔子生子时,适鲁昭公以鲤赐孔子,名与字皆缘于此。比孔子早故。 (6)文艺:撰述、写作之事。此处指写文章的才能《礼记》:“有隐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 译文: 唐彪说:父兄教导子弟,并非仅仅在其六七岁时为他聘请私塾师傅训诫教诲以便于操作,而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多方陶冶,循循善诱。在他幼稚时期,就教他以幼时的礼仪;稍微年长,就要为他反复考虑筛选明师,并完善他的课程,哪本书是正课,哪本书是兼课,什么书读完接着读什么书。大体上先确定书的主辅、先后,使学习的确有成规可守,那么所学知识自然明确恰当了。还要为他选择择良益友朋,互相切磋辅助。一定不要让他接近狡黠的仆人和对自己有害的朋友,那些人只会以声色犬马和嬉游赌博等诱导自己。这样,子弟学必有成,才算得上竭力尽到父兄的责任。 唐彪说:父子之间,不过是不求全责备而已,然而专注力的培养和所需要读的书,不能不从我们这里传授。所以孔子对伯鱼也有读诗、读礼的训诫。如今一些为人父、为人兄的人忽略怠慢这些事,不能够设立良好的方法教育其子弟,又不寻觅购买好书给他背诵朗读,凡事都委托给老师来做,岂不知如果自己缺乏谆切教育子弟之心,老师发现我对子弟教育不上心,恐怕也不会尽心竭力训导教诲。 唐彪说:父兄对于子弟的课程,一定要详细检查点验。对于文字、书籍,应不时让他当面背诵;对于写作,应不时当面测试。如果自己不熟悉文学,应当转而求诸于人,才知道子弟所学水平与虚实。 点评: 今人谈及家庭教育,多言母亲之责,实际上,父兄教育同样重要。北宋诗人邵雍四十七岁时老来得子,作《生男吟》,有句云:“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其殷殷舔犊情,拳拳慈父心,跃然纸上。 唐彪历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和方法。唐彪强调不因学校教育而放松废弃家庭教育,反要多方熏陶,互为补益。父兄要为子弟择明师斟酌、择良朋切磋,买好书一起诵读,并传授所读书目与学习之法功,并对课程详加检查。 唐彪注重孩子的交友问题,并强调要远“狡仆、损友”唐彪太谈及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问题。《孟子?离娄上》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责善”即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如果求全责备,会因为期望落空而使父子关系疏远。古人有时会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这对于身为教师的父母教子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古人开蒙启智的基础指南
当今语文学习的技法宝典
识字&练字方向解析
阅读&写作方法传承
披沙沥金,一线写作培训讲师精注细评
古为今用,注重蒙学心理,读书育人并行
作者简介
唐彪,字翼修,浙江瀫水(一名兰溪,今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代教育家。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家塾教学法》作序,仇兆鳌序中称其曾“秉铎(学官名)武林(今杭州),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后来,唐彪解职后,益力于学,毛奇龄序中称:“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辞官回乡),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毛奇龄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
王刚,中学名师,写作培训讲师。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大公报》《意林》等报刊杂志。曾注释点评过《长物志》《随园食单》《琴史》《文房四谱》《曾国藩家书》等书。
目录
父师善诱法
上卷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
(二)尊师择师之法
(三)学问成就全赖师传
(四)明师指点之益
(五)经蒙宜分馆
(六)师不宜轻换
(七)学生少则训诲周详
(八)教法要务
(九)读书分少长又当分月日多寡法
(十)父师当为子弟择友
(十一)损友宜远
(十二)劝学
(十三)字画毫厘之辨
下卷
(一)童子初入学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三)教授童子书法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五)读书讹别改正有法
(六)童子读注法
(七)觅书宜请教高明
(八)背书宜用心细听
(九)童子学字法
(十)童子宜歌诗习礼
(十一)童子讲书复书法
(十二)童子读古文法
(十三)童子读文课文法
(十四)改文有法
(十五)童子宜学切音
(十六)教学杂务
附:不习举业子弟工夫
附:村落教童蒙法
读书作文谱
卷一
(一)学基
(二)文源
(三)读书总要
卷二
(一)看书总论
(二)能记由于能解
(三)讲书、看书当求实际,不可徒藉讲章
(四)看史实际并要决
(五)看书须熟思又须卓识
(六)读书、作文当阙所疑
(七)看书进一层法
(八)书文标记、圈点、评注法
(九)看书会通法
(十)看书须分界限、段落、节次
(十一)看书分层次法
(十二)看书查考审问,更当虚心体认,不可参入偏见
(十三)论古人读书同异之故
(十四)成人讲书之法及问难之理
卷三
(一)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二)课程量力始能永久
附:记课程式
(三)为学有优游渐积一法
(四)学有专功深造之法
(五)深思
(六)下问
(七)请问大儒有法
(八)良师友切磋之法
卷四
(一)书法总论
(二)运腕运指法
(三)笔锋
(四)方圆
(五)钩
(六)真、行、草书
(七)摹书临书
(八)名人书法不一体
卷五
(一)文章宜分类读
(二)读文贵...
(三)读文贵极熟
(四)读文不可有弊病
(五)读文不可一例
(六)风气转移,文章新旧
(七)读书贵深造,不可贪多
(八)文章阅读评注之法
(九)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
(十)文章全藉改窜
(十一)作文有精研一法
(十二)作文上乘工夫
(十三)三先生实事
(十四)补遗:改窜法
卷六
(一)临文体认工夫
(二)布格
(三)时文有取用、自撰有端
(四)修词
(五)论文疏密、长短、奇正
(六)作文引用经史典故
(七)论应试文
(八)临场涵养
卷七
(一)文章诸法
1总论
2深浅虚实
3开阖
4描写
附:对面描写
5衬贴
附:对面衬贴
6跌宕
7详略
8先后
9宾主
10翻论
11进退
12转折
13推原
14推广
15反正
16照应
17关锁
18代
19咏叹
20遥接
21带叙、附叙
22抑扬
23顿挫
24虚衍
25顺逆
26预伏
27补法
28挨讲、穿插
29省笔
30分总
31一意推出三四层
32牵上搭下法、类叙法
(二)文中用字法
(三)文章诸要
1笔姿
2势
3气
4机
卷八
诸题作法
1口气题
2暗比题
3明喻题
4叠句题
5搭题吊法
6代语题
7单问答题
8长题
9记事题
10引证四种题
11记言题
12难结构题
卷九
(一)制艺体裁
(二)制艺有六位
(三)制艺发题面与所以然之分
卷十
评古文
1左传
2孟子
3国策
4史记
5韩文
6欧文
7大苏
8总评
卷十一
(一)论读古文
(二)论选古文
(三)后场体式
1策问
2经论体裁
3表
(四)诸文体式
1记
2序、小序
3碑文
4墓志铭
5祭文
卷十二
(一)惜书
(二)杂论
序言
唐彪,字翼修,浙江瀫水(一名兰溪,今金华)人,明末清初教育家,蒙学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学法专家,“金华名宿”。
唐彪历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是典型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康熙朝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家塾教学法》作序,仇兆鳌续中称其曾“秉铎(学官名)武林(今杭州),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后来,唐彪解职后,益力于学,毛奇龄序中称:“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辞官回乡),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毛奇龄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代以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一闾,一闾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以教子弟。私塾可分家塾、村塾或族塾,以及坐馆或教馆三类,也有人以家塾与私塾并用。家塾作为官方教育的补充,多为殷实的富户人家,或者书香门第专门设立供子弟读书的地方,有的专门设在家中,但大多设立在宗庙祠堂或寺庙中,族中请来塾师教授本族子弟,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传承,并从家塾中走出了诸多治国栋梁和文学大师。
中华文明以科举制度、私塾教育和文言文这三驾马车形成了自己稳定而独特的传承机制。但实际上,当科举制被废除,当私塾教育的“非理解背诵”理念被扬弃,当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之后,我们同时失去的,还有儿童期接受文明启蒙的另一种可能性。相比于台湾教育重视传统文化,国民学校以“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却远远不够。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在中华文明领先世界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独立的知识分子人群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塾教育作为古代世家大族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先由蒙师教授儿童启蒙之学,读书,认字,识句读,然后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再教授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和史论典籍。这便是所谓的“经蒙分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台湾曾用法律条文明订“父母教育孩子”,在台湾的《家庭教育法》中,家庭教育被定义为“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实施难易及有效程度,并反作用于形成并改变社会教育。
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提出了诸多教学方法,唐彪在本书的第1节首先谈到了《父兄教子弟之法》,然后才是《尊师择师之法》。从时间跨度上讲,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最长;从人格成长来看,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从知识积累来看,学校教育最有力度。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从幼儿园期间的 80%,降低到大学时期的 10%,而社会教育则由幼儿园时期的5%上升到大学期间的60%。
显然,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唐彪非常明白父兄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彪能够认识到儿童得遇一位优秀蒙师启蒙的重要性。他说:“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知尊敬蒙师。抑知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经数倍。且人生平学问,得力全在十年内外……工夫得失,全赖蒙师,非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夫蒙师劳苦如此,关系又如此,岂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轻视先生也哉!”很多人注重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育,殊不知,如果儿童在负责启蒙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胜过日后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补救。
作为我国第1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育理论著作,相比于《父师善诱法》的“教法”,《家塾教学法》将更多笔墨用在了《读书作文谱》的“学法”上。唐彪在总结我国传统读写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介绍了阅读方法和技巧,并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包括一般规律和各种技巧,兼及八股文等应试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写作程式,并对历代古文名家名作名选加以点评,使人可以有总体的了解。
唐彪论述了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唐彪强调“凡教童蒙,须先令认字”,并引科举考试说明写字的重要性:“考试之日,倘字不佳,又兼差错涂抹,纵是锦绣文章,亦不动人爱慕矣。”对于阅读教学,唐彪强调读书要有“卓识”,读书方法要因书、因人而异,诵读与理解结合,“驳难”与“驳问”共用。对于写作教学,唐彪提倡三多,即多读,多做,多修改。对于写作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技巧,唐彪进行了详尽论述,其中许多独到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身处科举时代的唐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能够从教学实际出发,系统整理历代语文教学法理论,阐述了读写教学的规律,有总结,有创新,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诸多教学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突破科举局限,强调面向社会实际、面向日常生活,以育人为本,注重人的身心修养的教学理念是和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的。而他的许多阅读、写作教学主张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具实践意义。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社会和科举时代的语文教育家,书中难免有迂腐之见与陈旧之辞,但如果能够沙中沥金,去粗存精,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亦快哉?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历年的图书销售榜单中,育儿类书籍始终居高不下。在经历过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康熙的《庭训格言》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后,唐彪的《家塾教学法》进入我的视野。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家塾教学法》在不少学术专著和毕业论文中被广泛提及,却并未真正引起大众的广泛重视。1987年,台湾将该书整理出版,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了《读书作文谱》点校本,而真正有影响的尚属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家塾教学法》选注本。2006年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教授携其研究生进行了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本次《家塾教学法》主要以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选注本为依据,对唐彪教学思想中符合当下“大语文改革”教学思想及启蒙教育理念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给那些对教子育儿有困惑的人以启迪。治学犹如登山,码字犹如码砖,障目之叶难免,学力不逮之处,“幸海内大雅君子,矜其意而教正之,则幸矣。”本书写作过程中,阅读并参考了大量书籍史料,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
丁酉年暮春于鲁西勤忍斋
文摘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唐彪曰: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于工作谓可以谢己责也,必多方陶淑(诱导之意)。于幼稚时,即教以幼仪;稍长,择明师与之斟酌,尽善课程,某书为正课,某书为兼课,某书读毕某书继之(言书文在其中)。通体定其正兼、先后,使确有成规可守,则所学自然允当矣。更择良朋,切磋夹辅。必不使亲近狡仆、损友,导之以色声并诱其嬉游博奕。如此,则子弟之学必有成,庶可谓克尽父兄之职也。唐彪曰:父子之间,不过不责善而已,然致功之法与所读之书,不可不自我授了。故孔子于伯鱼亦有读诗、读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与之诵读,事事皆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师窥我意淡漠,恐亦不尽心训诲矣。 唐彪曰:父兄于子弟课程,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指写文章的才能),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当转质之于人,始知所学之虚实也。 注释: (1)延:引进,聘请。 (2)工作:操作,做事。 (3)陶淑:诱导,陶冶使之美好。 (4)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庄子?刻意》:“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5)伯鱼:孔子之子孔鲤的字。孔子生子时,适鲁昭公以鲤赐孔子,名与字皆缘于此。比孔子早故。 (6)文艺:撰述、写作之事。此处指写文章的才能《礼记》:“有隐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 译文: 唐彪说:父兄教导子弟,并非仅仅在其六七岁时为他聘请私塾师傅训诫教诲以便于操作,而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多方陶冶,循循善诱。在他幼稚时期,就教他以幼时的礼仪;稍微年长,就要为他反复考虑筛选明师,并完善他的课程,哪本书是正课,哪本书是兼课,什么书读完接着读什么书。大体上先确定书的主辅、先后,使学习的确有成规可守,那么所学知识自然明确恰当了。还要为他选择择良益友朋,互相切磋辅助。一定不要让他接近狡黠的仆人和对自己有害的朋友,那些人只会以声色犬马和嬉游赌博等诱导自己。这样,子弟学必有成,才算得上竭力尽到父兄的责任。 唐彪说:父子之间,不过是不求全责备而已,然而专注力的培养和所需要读的书,不能不从我们这里传授。所以孔子对伯鱼也有读诗、读礼的训诫。如今一些为人父、为人兄的人忽略怠慢这些事,不能够设立良好的方法教育其子弟,又不寻觅购买好书给他背诵朗读,凡事都委托给老师来做,岂不知如果自己缺乏谆切教育子弟之心,老师发现我对子弟教育不上心,恐怕也不会尽心竭力训导教诲。 唐彪说:父兄对于子弟的课程,一定要详细检查点验。对于文字、书籍,应不时让他当面背诵;对于写作,应不时当面测试。如果自己不熟悉文学,应当转而求诸于人,才知道子弟所学水平与虚实。 点评: 今人谈及家庭教育,多言母亲之责,实际上,父兄教育同样重要。北宋诗人邵雍四十七岁时老来得子,作《生男吟》,有句云:“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其殷殷舔犊情,拳拳慈父心,跃然纸上。 唐彪历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和方法。唐彪强调不因学校教育而放松废弃家庭教育,反要多方熏陶,互为补益。父兄要为子弟择明师斟酌、择良朋切磋,买好书一起诵读,并传授所读书目与学习之法功,并对课程详加检查。 唐彪注重孩子的交友问题,并强调要远“狡仆、损友”唐彪太谈及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问题。《孟子?离娄上》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责善”即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如果求全责备,会因为期望落空而使父子关系疏远。古人有时会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这对于身为教师的父母教子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ISBN | 9787514615258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作者 | 唐彪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