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与《众包》作者,《连线》杂志特约撰稿人杰夫·豪携手历经4年完成,精辟总结出应对未来的9大原则。
这9大原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指导原则,更是一本为适应现代社会新系统编写的说明书,应该出现在每个正在思考的人的书架上。李开复称两位作者极富远见,吴军说这本书他很受启发一读再读;
正如作者在开篇提到的,我们人类在19世纪末对待电影技术出现的态度那样,现在,当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工程等各种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对待这些技术的理解也没有好多少。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快速变话的时代,我们亟待转变思维,而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行动指南;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国际跨学科研究学术重要阵地,致力于技术、多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的融合。他们做的工作设计多个领域,进行的项目天马行空,如同天方夜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尼葛洛庞帝创立,伊藤穰一接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9大指导原则,作为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极大的学习、借鉴价值。
名人推荐
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
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做更新迭代。这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
——李开复 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暨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爆裂》一书可读性非常好,它不是专门写给IT(信息技术)行业的人士或者创业者的,而是针对大众的。书里面的例子非常生动有趣,因此我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在此之后,我思考着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于是又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吴军 博士 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爆裂》并没有讲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过去默认的常识,必须得重新定义了!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讲师
《爆裂》非比寻常、颇具娱乐性地,而且重要的是,乐观地阐释了指数进化时代的关键背景。这个过程让我们不断发现自我,继而提供了一条通往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道路。总之,这是一部精彩之作。
——J.J.艾布拉姆斯 美国知名导演、制作人、《S.》作者
这本书是预测未来科技变化的精彩指南,令人兴奋。书中有丰富的故事、分析,还有实用的建议。不读此书,你就会落后于时代。
——沃尔特·艾萨克森,热卖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主席、CEO
本书是驾驭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未来的必要、实用指南。伊藤穰一和杰夫·豪精炼出了9条精湛的原则,忽略这些原则将后果堪忧。阅读这本书,加速思考,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里德·霍夫曼 领英共同创始人
一本无比重要的书,一本值得读了又读的书。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将会打开你的双眼,激发你的灵感,帮助你教会他人。每隔三页,你便会找到一个重新定义你所认识的世界的原因。一本必读书。
——赛斯·高汀 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作者
媒体推荐
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这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米。
——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场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爆裂》·书可读性非常好,它不是专门写给IT(信息技术)行业的人士或者创业者的,而是针对大众的。书里面的例子非常生动有趣,冈此我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在此之后,我思考着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于是又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吴军博士,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爆裂》并没有讲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探讨了瓦联网时代的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过去默认的常识,必须得重新定义了!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讲师
《爆裂》非比寻常、颇具娱乐性地,而且最重要的是,乐观地阐释了指数进化时代的关键背景。这个过程让我们不断发现自我,继而提供了一条通往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道路。总之,这是一部精彩之作。
——J.J.艾布拉姆斯,美国著名导演、制作人,《S.》作者
这本书是预测未来科技变化的绝佳指南,令人兴奋。书中有丰富的故事、分析,还有实用的建议。不读此书,你就会落后于时代。
——沃尔特·艾萨克森,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主席、首席执行官
本书是驾驭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未来的必要、实用指南。伊藤穰一和杰夫·豪提炼出了9条的原则,忽略这些原则将后果堪忧。阅读这本书,加速思考,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里德·霍夫曼,领英共同创始人
一本无比重要的书,一本值得读了又读的书。伊藤穰一和杰大·豪将会打开你的舣眼,激发你的灵感,帮助你教会他人。每隔三页,你便会找到一个重新定义你所认识的世界的原因。一本必读书。
——赛斯·高汀,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
作者简介
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它有一群“疯子”,它的研究方向是没有方向。它创造出许多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在诸如可穿戴技术、人机交互、情感计算、3D打印、编程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出突破性的成果。从音乐、阅读、电影、到人工智能和各类识别技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技术及其衍生已经覆盖了超过 80% 的互联网生活。或者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覆盖了你80%的互联网生活。 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则是这群“疯子”的领头人。他曾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牛津互联网学院还为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以此表彰他作为全世界倡导互联网自由的领头人的贡献。他一开口讲话,全世界的精英都纷纷侧耳倾听。 1997年,伊藤穰一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
1997年,被《商业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
2001 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他选为“明日全球领导人”之一。
2005 年,伊藤穰一被《新闻周刊》评为“高科技产业领导人”
2007年,被《名利场》选入“下一代豪强”。
2008年,《商业周刊》将其称为“网络25位具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2011年,伊藤被日经商业周刊评为对日本未来影响深远的100位人士,
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
2011年,获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终身成就奖”。
2014年,加入西南偏南大会名人堂。
2014年,被美国成就学会授予“金盘奖”。
2015年,获美国塔夫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杰夫·豪 (Jeff Howe)
《连线》杂志特约编辑。2006年,他在写给该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众包”这一概念。“众包”的提出者,出版专著《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10种语言出版发行(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
目录
序言
正如历史上电影技术、电话、电脑刚刚诞生时,人们对这些新出现事物的前景表现出的无知那样,当下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人驾驶等一系列技术的到来,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和固执。技术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类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在重大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将我们的思维与世界对接。这本书中总结的9大原则是MIT媒体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被视为为适应和使用全球“全新操作系统”的通用准则。
1.涌现优于权威
从蚁群到维基百科,从人体到经济系统,都是符合“涌现”特征的典型系统,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系统的力量可以完成单独个体能力无法完成的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涌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通道,大众的声音能够被传递可以被倾听,同时,也推动了更多人参与讨论、思考和协作,使得群体智慧不断“涌现”出。,过去建立的权威可能随时会瓦解,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改变着很多机构的未来,它会催生新智慧的诞生,从而推动重塑未来社会。
2.拉力优于推力
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有更好的表现,“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的“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将资源推向他们觉得有用的地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3.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捷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一份详细的地图或许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和成本指引你到达目的地,而好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仅能发挥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还能让你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探索之路上也许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
4.风险优于安全
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应对未来,新规则是我们应该拥抱风险,拥抱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和方式运行。押注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创意或许比阅读华丽的商业计划书,与西装革履的工商管理硕士对话回报更高。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折扣价学习机会。
5.违抗优于服从
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要摆脱束缚,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在解决问题时,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例如计算机安全便是在黑客打击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而为了使创新能力增强,人们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公平性,并拥有无须获准便能采取行动的自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
6. 实践优于理论
“从理论上讲,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却有差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加快,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随即应对。通过工作来学习,或用非长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领域的创新都能降低创新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机器替代,社会需要创新型学习者。比如在教育中应当着重于教学生如何学习,并避免学习于社会生活脱节。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追求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毕业后,依旧能透过自主学习了解所需知识的能力。否则,他们将极容易被持续发展的社会淘汰。
7.多样性优于能力
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有效方式,是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来确定谁具备完成任务的潜质,而不是基于传统地将任务分配给适合的人的管理模式。因为,自我复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领域差异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决一些难题。因此,当今社会的每个职场都需要多样性,多文化的职员分配,这使得消除无意识偏见,努力实现种族,性别平等变得极为重要。多样性将使创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8.韧性优于力量
通常而言,大公司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失败,但一旦真的失败,便因成本过高,很难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恰允许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自由的变换核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不断改变的,无法预测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护力。面对攻击者,不断的从错误中学习和适应才是好的抵抗方式。
9.系统优于个体
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干预必须考虑到对全球网络的整体影响。这样的策略,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从客户体验着手在返回技术层面。这样的共同设计激发用户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了个性化定制的可行性。
序言
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不被抛在脑后
在2017年年初的世界达沃斯论坛上,我有幸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负责人伊藤穰一(Joi Ito)就“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那是一场非常有意义且有趣的对谈,我们在很多观点上不谋而合,他富有远见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让我思路更加开阔。
仅仅时隔半年多,伊藤穰一和杰夫·豪(Jeff Howe)的新书(中文版)就要付梓面世了。为了完成这本书,他们花了4年的时间,采访了大量与媒体实验室有关联的人士,包括学生、工作人员和老师。从书中大量翔实的案例和资料中,能够看出两位作者的扎实功底、勤勉和努力。在此,向他们表示祝贺。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九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
这9个原则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这些原则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伊藤穰一带领下的媒体实验室每天都在践行的工作方式。它们极大地激发了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媒体实验室始终保持独特性、新颖性和神奇性。
在书中,我惊喜地看到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创作的、用6000多只蚕的吐丝包裹成的复杂圆顶结构“丝绸亭”(silk PaVilion);合成生物学家汤姆·奈特(Tom Night)组织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及赢得2013年大奖的“贝当古小组”(Team Bettencourt),后者致力于研究肺结核的根治办法;神经科学家埃德·博伊登(Ed Boyden)主导了雄心勃勃的大脑揭秘计划,他们通过基因改造神经元成功治愈了老鼠的失明,未来这项技术将可以用于治疗人类从帕金森综合征到应激障碍等许多大脑紊乱病症。
本书作者之一的伊藤穰一的成长经历颇为传奇。他曾两次从大学退学,做过夜店DJ(唱片骑士),经营过一家书店,并参与创建了多家公司。他还是一位风险投资人,投资了推特(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并担任索尼(Sony)、《纽约时报》的董事会成员。
创业和投资的经历让伊藤穰一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有诸多体会。书中提到的美国在线(AOL)的案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2000年,我在美国担任微软(Microsofl)全球副总裁,旁观了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的收购。这在当时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那时正值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股价飞涨,美国在线意气风发。可是随着纳斯达克股市崩盘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互联网产业瞬时进入寒冬。合并后的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陷人长期亏损,最终在2009年正式分离。现在,美国在线已经不存在了。
这件事带给我思考,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企业该如何保持创造力。作者在研究维基百科、推特的案例后发现,成功的运营策略是通过网络将需要的资源吸附过来,而不是将材料和信息集中存储起来。这也是我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的理念之一,鼓励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以开放的心态,用“拉力”而非“推力”原则,将优秀的人才和资源组织起来,同时通过持续的迭代和调整,实现低成本的创新。
2011年,伊藤穰一被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聘为主任。不少人好奇甚至怀疑,没有学士学位的伊藤穰一如何能实现如此成就?这本书也给出了答案,秘诀就是自我驱动式学习。
伊藤穰一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单向、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是接受别人教授的知识的过程。而一个人只有将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个人关系以及可能追求的机会联系起来时,才会学得最好。人们必须培养兴趣驱动式、自主式和终身式学习的能力,否则将永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处于劣势。
这和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的未来,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现在社会中50%以上的工作会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在逐步发生的事实。例如,《纽约时报》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写稿,摩根大通即将启用机器人来进行全球股票算法交易;机器视觉的进化不可避免地会给安保行业造成冲击;2016年我尝试采用的智能投资算法,获得了比我的私人理财顾问高8倍的收益等。
在与强大的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人类必须变成创新型学习者,无论是理工科学的发明,还是人文艺术的创意,否则将会被“没有人性”的机器无情替代。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主张了多样性的价值,认为身处这个极端复杂的时代,多样性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对雇主还是雇员、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多样性都将带来全面的好处,拥有不同背景的员工的机构在解决问题时更有优势。
多样性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而是维系了共同的价值。接纳多样性是一种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增强的能力,也是一种随时让自己增强“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学习新事物的绝佳习惯。回到我和伊藤穰一关于人类未来工作的那场对话,人工智能会带给人们比工业革命更为巨大、猛烈的变化,此时,学习和适应能力最强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准备,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后记
一旦学会观察一种特定的模式,你就可以开始在任何目光所及之处识别出它来。举例来说,如果所有生物体的进化都是断断续续的——长期的稳定会被短暂的爆炸性改变所打断,这通常被称作“间断平衡”——人类玩的游戏也是如此,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比如篮球迷们可能会把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Irving)在1980年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总决赛中的反身上篮当作篮球这一运动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时刻。冰球球迷们则可能会认为,证明竞技运动最伟大的举动是当你没有接触冰球时的行为,韦恩·格列茨基(Wayne Gretsky)将冰球变成了一项真正的团队运动。
认真学习围棋的学生们也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即一名围棋手的复盘。他们这么做是在学习历史经验。著名的有“一子解双征”,这是中国唐代一名围棋大师击败当时来访的日本王子的招式;或1846年的“赤耳之局”,其中冒险的一步棋改变了未来几代人对弈的方式。这些“妙手”(表现出令人惊讶有洞见的棋招,这使得它们获得了某种传奇般的地位)或许数十年之久都难得一见。如此一来,在2016年3月初的一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出现了两步或被看成是“妙手”的棋招,这着实不同寻常。
人们在提到围棋时总同时提起国际象棋,但两者除了都是两人坐在桌子两端面对面进行的一场战略游戏之外,围棋相比于国际象棋规则更加简单,它只有两个规则,同时也更加复杂,从数量级来说,围棋可能的步数甚至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数量。高水平的围棋棋手将很小体积的黑白子落在由横向和纵向各19条线构成的棋盘上,而初学者可能会选择更为简单的横纵各9条线或13条线的棋盘。无论棋盘大小,最终目标都是占领尽可能多的领地,并吃掉对手尽可能多的棋子。
德国国际象棋大师里夏德·泰希曼(Richard Teichmann)曾说过:“国际象棋99%都是战术。”要想获得胜利就要能看出每一步的长久影响。然而,地球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面对一张空白围棋棋盘时算出所有361步的所有可能后果。围棋天才似乎都拥有神秘的模式识别技能,并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中,围棋选手们掌管视觉意识和全局意识的大脑右半球要比左半球的活动更强。事实上,由于有着无限可能,与国际象棋相比,一幅围棋棋盘更像是画家的空白画布。大约在《旧约》写就的同一时期,发明围棋的中国人一定是这么认为的。围棋与作画、书法、琴艺一同被认为是每一名君子应该掌握的“四艺”。
直到最近,围棋的这些特点——接近于无限的可能性、更多依靠直觉而非逻辑,使得编程一台电脑让其能够下围棋成了数学领域一个“艰难的问题”,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委婉说法。这个问题也无法用与解决国际象棋表面上相似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IBM的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团队花了12年时间研制出了深蓝(Deep Blue),这台电脑拥有击败国际象棋大师的能力。深蓝于1997年取得了成功,它在6局对弈中战胜了加里·卡斯帕罗夫(GarTV Kasparov)。深蓝拥有每秒钟分析2亿个棋位的能力,它依靠的是“暴力”(braate force)算法,能够评估每一步棋未来20步的每一个可能后果。
每秒钟计算2亿个棋位,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深蓝却无法挑战能力适中的围棋八段棋手。那360颗黑白棋子所蕴含的可能性之多会令人头晕目眩。全新的游戏理论和数学领域被创造出来,以使我们微弱的大脑甚至能够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深蓝这样的使用暴力算法的机器智能,下围棋将需要比我们所处宇宙的1000兆年预期寿命更长的运算处理时间。
2006年,一位名叫雷米·库隆(Remi Coulom)的法国计算机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暗示将发起新一轮的冲击。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搜索算法为核爆炸的效果建模,它是以蒙特卡洛大赌场命名的。因无法探索每种可能的结果,蒙特卡洛搜索了全体的一个统计学样本。这种算法本身并不能运用在围棋上面,但库隆进一步改善了这种算法,使得这种软件能够识别出一些棋步应该获得比其他棋步更多的关注。其中一些是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节点。库隆对他的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进行编程,以确定采用哪种顺序下出的棋步获胜概率最大,然后再关注在这一特别节点引发的结果。这使得该软件能够学习成功的游戏模式,而人类棋手通过无数小时的下棋将这些模式潜意识地内化于心。
……
如果说工业时代是关于命令一控制式的管理系统、等级制度和事实,网络时代的逻辑则反映了我们——美国人,同时也是全人类——数十年来不断重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命令或控制天气;事实上,我们在控制自己创造的复杂系统领域也鲜有成功;在保护敏感网络免遭网络袭击或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市场方面同样如此。如果说本书中的各派研究人员、科学家和思想家在一件事情上或许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到了足够多的知识,以至发现自己的所知依然十分有限。很难相信,1894年,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阿尔贝特·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曾经说:“看上去,绝大多数最为重要的基础科学原则已经牢固地确立了。”他似乎认为,剩下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事情。在30年的时间里,相对论将让所有此类言论成为狂妄自大的荒唐表现。
世界正处在根本结构性变革中。我们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下意识地适应和发现因为不适应我们的旧习惯而被忽视的事情。我们正在经历整个世界发生大变革的阶段,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世界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适应性的。我们创造的社会更加重视我们的生产力而非我们的适应性。这些原则将有助于你做好准备,变得更加灵活,能够学习新的角色,并在它们不再管用的时候将之抛弃。当我们为追求速度放弃跑鞋选择超音速飞机时,如果社会能经受住最初的爆击,我们可能依然发现,这架飞机上的风景正是我们所一直追寻的。
文摘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多年来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
然而,如果那些生活在更简单、更慢速时代的先辈们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又有什么机会呢?我们很难回答。核裂变代表着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成就,同时也给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哈伯制氨法导致了合成肥料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制氨方法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获得了人们的称赞,人们认为他帮助数十亿人免于忍饥挨饿,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同样是他,引发了化学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监督释放氯气,造成6.7 万人伤亡。17 事实就是这样,未来犯罪研究所创始人、安全专家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指出,一些网络安全技术被黑客所用,同时也被人们用于防御黑客进攻。古德曼曾写道:“最原始的技术—火可以被用来取暖、烹饪食物,也可以焚烧邻近的村子。”
事实是,技术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哈伯的另外一项研究成果—齐克隆B 只不过是一种气体而已,这种有利用价值的杀虫剂同样在大屠杀期间被用于杀害数百万人。核裂变是普通的原子反应。互联网只不过是发布信息、重新组合信息的渠道。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科学技术的真正用途通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当你读到本书时, 虚拟现实头盔厂商奥克勒斯(Oculus)应该已经发布了消费版的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Oculus Rift。我们如何使用这种虚拟现实头盔?开发者已经开始研发视频游戏,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头盔所带来的极强的真实感。总值达 1 000 亿美元的色情行业不会落后;医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远程实施手术,或者为那些无法亲自到医院的病人进行身体检查;你还可以探访火星和南极洲,不需花钱便可欣赏丹佛公寓外的景色。但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人类将如何使用这一科技的第二代或第十代产品。进步来自最不可能的方面。如果你专门去找人发明电话,或许不会光顾聋哑学校。然而,事后看来,作为一位失聪母亲的儿子、失聪妻子的丈夫的贝尔教授似乎是选择,他是声波研究的先驱,也懂得利用振弦作为声音通信系统的方法。
在电报发明之后充满奇迹的那个世纪,新鲜事物的冲击成为常态:从缝纫机到安全别针,从电梯到蒸汽轮机,人类不断向前进步,技术的发展速度经常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基因工程是否会治愈癌症,还是将成为廉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人知道答案。正如摩尔定律所展示的那样,技术是根据指数定律发展的。我们的大脑,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在机构、公司、政府和其他组织中工作的智慧总和,在其之后缓慢发展,努力理解上帝或人类创造了何等奇迹。
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经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21 与毫无争议的现实相比这只不过是心智滞后的观察而已。即便是在美国波士顿—本书两位作者称之为家的地方,当你驱车从麻省理工学院繁忙的实验室到河对岸缺少资金的公立小学,数十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似乎正在消失殆尽。
回到卢米埃尔兄弟以及他们那振奋人心、跌宕起伏的在活动影像方面的尝试上。在将近10 年的时间里,事情的发展与当时的情况是一致的。1903 年,作为催眠师、通灵师,热衷电影这一新媒介的英国人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 当时正在拍摄两名衣着整洁的儿童照看一只受伤的小猫的画面。这是最受史密斯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观众欢迎的场景。有一名观众提出难以看清楚片中小女孩用汤匙喂小猫的画面。因此,史密斯做出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变。他将镜头推近,直至镜头中只剩下了小猫和女孩的手。在此之前,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样的构图可能会让观影人群陷入本体论的困境:女孩怎么了?她是否被切成了两半?史密斯冒着风险,将这一镜头编辑到最终的影片中。观众们的反响很积极,如此一来,史密斯便发明了特写镜头。22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经历了8 年时光、数百名电影拍摄人员、数千部电影之后,才终于有人不再把(电影)新技术当作二维空间的把戏。这一简单的创新助推电影产业出现了一个试验和进步的阶段。然而,又过了12 年才出现了一部能够被当代观众视为电影的电影,即D. W. 格里菲斯(D. W. Griffiths)的《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23 原因并非缺乏技术,技术最终只是工具而已。技术除非被人类的思想所驱动,否则就是无用、静止之物。
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与《众包》作者,《连线》杂志特约撰稿人杰夫·豪携手历经4年完成,精辟总结出应对未来的9大原则。
这9大原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指导原则,更是一本为适应现代社会新系统编写的说明书,应该出现在每个正在思考的人的书架上。李开复称两位作者极富远见,吴军说这本书他很受启发一读再读;
正如作者在开篇提到的,我们人类在19世纪末对待电影技术出现的态度那样,现在,当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工程等各种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对待这些技术的理解也没有好多少。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快速变话的时代,我们亟待转变思维,而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行动指南;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国际跨学科研究学术重要阵地,致力于技术、多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的融合。他们做的工作设计多个领域,进行的项目天马行空,如同天方夜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尼葛洛庞帝创立,伊藤穰一接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9大指导原则,作为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极大的学习、借鉴价值。
名人推荐
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
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做更新迭代。这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
——李开复 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暨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爆裂》一书可读性非常好,它不是专门写给IT(信息技术)行业的人士或者创业者的,而是针对大众的。书里面的例子非常生动有趣,因此我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在此之后,我思考着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于是又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吴军 博士 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爆裂》并没有讲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过去默认的常识,必须得重新定义了!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讲师
《爆裂》非比寻常、颇具娱乐性地,而且重要的是,乐观地阐释了指数进化时代的关键背景。这个过程让我们不断发现自我,继而提供了一条通往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道路。总之,这是一部精彩之作。
——J.J.艾布拉姆斯 美国知名导演、制作人、《S.》作者
这本书是预测未来科技变化的精彩指南,令人兴奋。书中有丰富的故事、分析,还有实用的建议。不读此书,你就会落后于时代。
——沃尔特·艾萨克森,热卖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主席、CEO
本书是驾驭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未来的必要、实用指南。伊藤穰一和杰夫·豪精炼出了9条精湛的原则,忽略这些原则将后果堪忧。阅读这本书,加速思考,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里德·霍夫曼 领英共同创始人
一本无比重要的书,一本值得读了又读的书。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将会打开你的双眼,激发你的灵感,帮助你教会他人。每隔三页,你便会找到一个重新定义你所认识的世界的原因。一本必读书。
——赛斯·高汀 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作者
媒体推荐
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这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米。
——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场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爆裂》·书可读性非常好,它不是专门写给IT(信息技术)行业的人士或者创业者的,而是针对大众的。书里面的例子非常生动有趣,冈此我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在此之后,我思考着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于是又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吴军博士,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爆裂》并没有讲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探讨了瓦联网时代的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过去默认的常识,必须得重新定义了!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讲师
《爆裂》非比寻常、颇具娱乐性地,而且最重要的是,乐观地阐释了指数进化时代的关键背景。这个过程让我们不断发现自我,继而提供了一条通往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道路。总之,这是一部精彩之作。
——J.J.艾布拉姆斯,美国著名导演、制作人,《S.》作者
这本书是预测未来科技变化的绝佳指南,令人兴奋。书中有丰富的故事、分析,还有实用的建议。不读此书,你就会落后于时代。
——沃尔特·艾萨克森,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主席、首席执行官
本书是驾驭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未来的必要、实用指南。伊藤穰一和杰夫·豪提炼出了9条的原则,忽略这些原则将后果堪忧。阅读这本书,加速思考,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里德·霍夫曼,领英共同创始人
一本无比重要的书,一本值得读了又读的书。伊藤穰一和杰大·豪将会打开你的舣眼,激发你的灵感,帮助你教会他人。每隔三页,你便会找到一个重新定义你所认识的世界的原因。一本必读书。
——赛斯·高汀,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
作者简介
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它有一群“疯子”,它的研究方向是没有方向。它创造出许多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在诸如可穿戴技术、人机交互、情感计算、3D打印、编程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出突破性的成果。从音乐、阅读、电影、到人工智能和各类识别技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技术及其衍生已经覆盖了超过 80% 的互联网生活。或者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覆盖了你80%的互联网生活。 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则是这群“疯子”的领头人。他曾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牛津互联网学院还为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以此表彰他作为全世界倡导互联网自由的领头人的贡献。他一开口讲话,全世界的精英都纷纷侧耳倾听。 1997年,伊藤穰一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
1997年,被《商业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
2001 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他选为“明日全球领导人”之一。
2005 年,伊藤穰一被《新闻周刊》评为“高科技产业领导人”
2007年,被《名利场》选入“下一代豪强”。
2008年,《商业周刊》将其称为“网络25位具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2011年,伊藤被日经商业周刊评为对日本未来影响深远的100位人士,
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
2011年,获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终身成就奖”。
2014年,加入西南偏南大会名人堂。
2014年,被美国成就学会授予“金盘奖”。
2015年,获美国塔夫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杰夫·豪 (Jeff Howe)
《连线》杂志特约编辑。2006年,他在写给该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众包”这一概念。“众包”的提出者,出版专著《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10种语言出版发行(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
目录
序言
正如历史上电影技术、电话、电脑刚刚诞生时,人们对这些新出现事物的前景表现出的无知那样,当下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人驾驶等一系列技术的到来,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和固执。技术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类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在重大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将我们的思维与世界对接。这本书中总结的9大原则是MIT媒体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被视为为适应和使用全球“全新操作系统”的通用准则。
1.涌现优于权威
从蚁群到维基百科,从人体到经济系统,都是符合“涌现”特征的典型系统,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系统的力量可以完成单独个体能力无法完成的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涌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通道,大众的声音能够被传递可以被倾听,同时,也推动了更多人参与讨论、思考和协作,使得群体智慧不断“涌现”出。,过去建立的权威可能随时会瓦解,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改变着很多机构的未来,它会催生新智慧的诞生,从而推动重塑未来社会。
2.拉力优于推力
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有更好的表现,“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的“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将资源推向他们觉得有用的地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3.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捷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一份详细的地图或许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和成本指引你到达目的地,而好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仅能发挥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还能让你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探索之路上也许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
4.风险优于安全
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应对未来,新规则是我们应该拥抱风险,拥抱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和方式运行。押注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创意或许比阅读华丽的商业计划书,与西装革履的工商管理硕士对话回报更高。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折扣价学习机会。
5.违抗优于服从
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要摆脱束缚,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在解决问题时,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例如计算机安全便是在黑客打击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而为了使创新能力增强,人们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公平性,并拥有无须获准便能采取行动的自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
6. 实践优于理论
“从理论上讲,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却有差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加快,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随即应对。通过工作来学习,或用非长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领域的创新都能降低创新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机器替代,社会需要创新型学习者。比如在教育中应当着重于教学生如何学习,并避免学习于社会生活脱节。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追求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毕业后,依旧能透过自主学习了解所需知识的能力。否则,他们将极容易被持续发展的社会淘汰。
7.多样性优于能力
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有效方式,是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来确定谁具备完成任务的潜质,而不是基于传统地将任务分配给适合的人的管理模式。因为,自我复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领域差异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决一些难题。因此,当今社会的每个职场都需要多样性,多文化的职员分配,这使得消除无意识偏见,努力实现种族,性别平等变得极为重要。多样性将使创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8.韧性优于力量
通常而言,大公司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失败,但一旦真的失败,便因成本过高,很难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恰允许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自由的变换核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不断改变的,无法预测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护力。面对攻击者,不断的从错误中学习和适应才是好的抵抗方式。
9.系统优于个体
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干预必须考虑到对全球网络的整体影响。这样的策略,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从客户体验着手在返回技术层面。这样的共同设计激发用户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了个性化定制的可行性。
序言
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不被抛在脑后
在2017年年初的世界达沃斯论坛上,我有幸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负责人伊藤穰一(Joi Ito)就“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那是一场非常有意义且有趣的对谈,我们在很多观点上不谋而合,他富有远见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让我思路更加开阔。
仅仅时隔半年多,伊藤穰一和杰夫·豪(Jeff Howe)的新书(中文版)就要付梓面世了。为了完成这本书,他们花了4年的时间,采访了大量与媒体实验室有关联的人士,包括学生、工作人员和老师。从书中大量翔实的案例和资料中,能够看出两位作者的扎实功底、勤勉和努力。在此,向他们表示祝贺。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极富远见的思考者。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革快速出现,而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本书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世界生存的九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
这9个原则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这些原则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伊藤穰一带领下的媒体实验室每天都在践行的工作方式。它们极大地激发了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媒体实验室始终保持独特性、新颖性和神奇性。
在书中,我惊喜地看到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创作的、用6000多只蚕的吐丝包裹成的复杂圆顶结构“丝绸亭”(silk PaVilion);合成生物学家汤姆·奈特(Tom Night)组织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及赢得2013年大奖的“贝当古小组”(Team Bettencourt),后者致力于研究肺结核的根治办法;神经科学家埃德·博伊登(Ed Boyden)主导了雄心勃勃的大脑揭秘计划,他们通过基因改造神经元成功治愈了老鼠的失明,未来这项技术将可以用于治疗人类从帕金森综合征到应激障碍等许多大脑紊乱病症。
本书作者之一的伊藤穰一的成长经历颇为传奇。他曾两次从大学退学,做过夜店DJ(唱片骑士),经营过一家书店,并参与创建了多家公司。他还是一位风险投资人,投资了推特(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并担任索尼(Sony)、《纽约时报》的董事会成员。
创业和投资的经历让伊藤穰一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有诸多体会。书中提到的美国在线(AOL)的案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2000年,我在美国担任微软(Microsofl)全球副总裁,旁观了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的收购。这在当时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那时正值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股价飞涨,美国在线意气风发。可是随着纳斯达克股市崩盘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互联网产业瞬时进入寒冬。合并后的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陷人长期亏损,最终在2009年正式分离。现在,美国在线已经不存在了。
这件事带给我思考,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企业该如何保持创造力。作者在研究维基百科、推特的案例后发现,成功的运营策略是通过网络将需要的资源吸附过来,而不是将材料和信息集中存储起来。这也是我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的理念之一,鼓励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以开放的心态,用“拉力”而非“推力”原则,将优秀的人才和资源组织起来,同时通过持续的迭代和调整,实现低成本的创新。
2011年,伊藤穰一被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聘为主任。不少人好奇甚至怀疑,没有学士学位的伊藤穰一如何能实现如此成就?这本书也给出了答案,秘诀就是自我驱动式学习。
伊藤穰一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单向、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是接受别人教授的知识的过程。而一个人只有将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个人关系以及可能追求的机会联系起来时,才会学得最好。人们必须培养兴趣驱动式、自主式和终身式学习的能力,否则将永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处于劣势。
这和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的未来,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现在社会中50%以上的工作会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在逐步发生的事实。例如,《纽约时报》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写稿,摩根大通即将启用机器人来进行全球股票算法交易;机器视觉的进化不可避免地会给安保行业造成冲击;2016年我尝试采用的智能投资算法,获得了比我的私人理财顾问高8倍的收益等。
在与强大的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人类必须变成创新型学习者,无论是理工科学的发明,还是人文艺术的创意,否则将会被“没有人性”的机器无情替代。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主张了多样性的价值,认为身处这个极端复杂的时代,多样性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对雇主还是雇员、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多样性都将带来全面的好处,拥有不同背景的员工的机构在解决问题时更有优势。
多样性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而是维系了共同的价值。接纳多样性是一种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增强的能力,也是一种随时让自己增强“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学习新事物的绝佳习惯。回到我和伊藤穰一关于人类未来工作的那场对话,人工智能会带给人们比工业革命更为巨大、猛烈的变化,此时,学习和适应能力最强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准备,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后记
一旦学会观察一种特定的模式,你就可以开始在任何目光所及之处识别出它来。举例来说,如果所有生物体的进化都是断断续续的——长期的稳定会被短暂的爆炸性改变所打断,这通常被称作“间断平衡”——人类玩的游戏也是如此,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比如篮球迷们可能会把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Irving)在1980年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总决赛中的反身上篮当作篮球这一运动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时刻。冰球球迷们则可能会认为,证明竞技运动最伟大的举动是当你没有接触冰球时的行为,韦恩·格列茨基(Wayne Gretsky)将冰球变成了一项真正的团队运动。
认真学习围棋的学生们也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即一名围棋手的复盘。他们这么做是在学习历史经验。著名的有“一子解双征”,这是中国唐代一名围棋大师击败当时来访的日本王子的招式;或1846年的“赤耳之局”,其中冒险的一步棋改变了未来几代人对弈的方式。这些“妙手”(表现出令人惊讶有洞见的棋招,这使得它们获得了某种传奇般的地位)或许数十年之久都难得一见。如此一来,在2016年3月初的一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出现了两步或被看成是“妙手”的棋招,这着实不同寻常。
人们在提到围棋时总同时提起国际象棋,但两者除了都是两人坐在桌子两端面对面进行的一场战略游戏之外,围棋相比于国际象棋规则更加简单,它只有两个规则,同时也更加复杂,从数量级来说,围棋可能的步数甚至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数量。高水平的围棋棋手将很小体积的黑白子落在由横向和纵向各19条线构成的棋盘上,而初学者可能会选择更为简单的横纵各9条线或13条线的棋盘。无论棋盘大小,最终目标都是占领尽可能多的领地,并吃掉对手尽可能多的棋子。
德国国际象棋大师里夏德·泰希曼(Richard Teichmann)曾说过:“国际象棋99%都是战术。”要想获得胜利就要能看出每一步的长久影响。然而,地球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面对一张空白围棋棋盘时算出所有361步的所有可能后果。围棋天才似乎都拥有神秘的模式识别技能,并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中,围棋选手们掌管视觉意识和全局意识的大脑右半球要比左半球的活动更强。事实上,由于有着无限可能,与国际象棋相比,一幅围棋棋盘更像是画家的空白画布。大约在《旧约》写就的同一时期,发明围棋的中国人一定是这么认为的。围棋与作画、书法、琴艺一同被认为是每一名君子应该掌握的“四艺”。
直到最近,围棋的这些特点——接近于无限的可能性、更多依靠直觉而非逻辑,使得编程一台电脑让其能够下围棋成了数学领域一个“艰难的问题”,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委婉说法。这个问题也无法用与解决国际象棋表面上相似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IBM的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团队花了12年时间研制出了深蓝(Deep Blue),这台电脑拥有击败国际象棋大师的能力。深蓝于1997年取得了成功,它在6局对弈中战胜了加里·卡斯帕罗夫(GarTV Kasparov)。深蓝拥有每秒钟分析2亿个棋位的能力,它依靠的是“暴力”(braate force)算法,能够评估每一步棋未来20步的每一个可能后果。
每秒钟计算2亿个棋位,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深蓝却无法挑战能力适中的围棋八段棋手。那360颗黑白棋子所蕴含的可能性之多会令人头晕目眩。全新的游戏理论和数学领域被创造出来,以使我们微弱的大脑甚至能够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深蓝这样的使用暴力算法的机器智能,下围棋将需要比我们所处宇宙的1000兆年预期寿命更长的运算处理时间。
2006年,一位名叫雷米·库隆(Remi Coulom)的法国计算机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暗示将发起新一轮的冲击。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搜索算法为核爆炸的效果建模,它是以蒙特卡洛大赌场命名的。因无法探索每种可能的结果,蒙特卡洛搜索了全体的一个统计学样本。这种算法本身并不能运用在围棋上面,但库隆进一步改善了这种算法,使得这种软件能够识别出一些棋步应该获得比其他棋步更多的关注。其中一些是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节点。库隆对他的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进行编程,以确定采用哪种顺序下出的棋步获胜概率最大,然后再关注在这一特别节点引发的结果。这使得该软件能够学习成功的游戏模式,而人类棋手通过无数小时的下棋将这些模式潜意识地内化于心。
……
如果说工业时代是关于命令一控制式的管理系统、等级制度和事实,网络时代的逻辑则反映了我们——美国人,同时也是全人类——数十年来不断重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命令或控制天气;事实上,我们在控制自己创造的复杂系统领域也鲜有成功;在保护敏感网络免遭网络袭击或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市场方面同样如此。如果说本书中的各派研究人员、科学家和思想家在一件事情上或许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到了足够多的知识,以至发现自己的所知依然十分有限。很难相信,1894年,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阿尔贝特·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曾经说:“看上去,绝大多数最为重要的基础科学原则已经牢固地确立了。”他似乎认为,剩下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事情。在30年的时间里,相对论将让所有此类言论成为狂妄自大的荒唐表现。
世界正处在根本结构性变革中。我们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下意识地适应和发现因为不适应我们的旧习惯而被忽视的事情。我们正在经历整个世界发生大变革的阶段,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世界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适应性的。我们创造的社会更加重视我们的生产力而非我们的适应性。这些原则将有助于你做好准备,变得更加灵活,能够学习新的角色,并在它们不再管用的时候将之抛弃。当我们为追求速度放弃跑鞋选择超音速飞机时,如果社会能经受住最初的爆击,我们可能依然发现,这架飞机上的风景正是我们所一直追寻的。
文摘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多年来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
然而,如果那些生活在更简单、更慢速时代的先辈们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又有什么机会呢?我们很难回答。核裂变代表着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成就,同时也给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哈伯制氨法导致了合成肥料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制氨方法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获得了人们的称赞,人们认为他帮助数十亿人免于忍饥挨饿,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同样是他,引发了化学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监督释放氯气,造成6.7 万人伤亡。17 事实就是这样,未来犯罪研究所创始人、安全专家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指出,一些网络安全技术被黑客所用,同时也被人们用于防御黑客进攻。古德曼曾写道:“最原始的技术—火可以被用来取暖、烹饪食物,也可以焚烧邻近的村子。”
事实是,技术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哈伯的另外一项研究成果—齐克隆B 只不过是一种气体而已,这种有利用价值的杀虫剂同样在大屠杀期间被用于杀害数百万人。核裂变是普通的原子反应。互联网只不过是发布信息、重新组合信息的渠道。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科学技术的真正用途通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当你读到本书时, 虚拟现实头盔厂商奥克勒斯(Oculus)应该已经发布了消费版的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Oculus Rift。我们如何使用这种虚拟现实头盔?开发者已经开始研发视频游戏,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头盔所带来的极强的真实感。总值达 1 000 亿美元的色情行业不会落后;医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远程实施手术,或者为那些无法亲自到医院的病人进行身体检查;你还可以探访火星和南极洲,不需花钱便可欣赏丹佛公寓外的景色。但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人类将如何使用这一科技的第二代或第十代产品。进步来自最不可能的方面。如果你专门去找人发明电话,或许不会光顾聋哑学校。然而,事后看来,作为一位失聪母亲的儿子、失聪妻子的丈夫的贝尔教授似乎是选择,他是声波研究的先驱,也懂得利用振弦作为声音通信系统的方法。
在电报发明之后充满奇迹的那个世纪,新鲜事物的冲击成为常态:从缝纫机到安全别针,从电梯到蒸汽轮机,人类不断向前进步,技术的发展速度经常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基因工程是否会治愈癌症,还是将成为廉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人知道答案。正如摩尔定律所展示的那样,技术是根据指数定律发展的。我们的大脑,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在机构、公司、政府和其他组织中工作的智慧总和,在其之后缓慢发展,努力理解上帝或人类创造了何等奇迹。
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经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21 与毫无争议的现实相比这只不过是心智滞后的观察而已。即便是在美国波士顿—本书两位作者称之为家的地方,当你驱车从麻省理工学院繁忙的实验室到河对岸缺少资金的公立小学,数十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似乎正在消失殆尽。
回到卢米埃尔兄弟以及他们那振奋人心、跌宕起伏的在活动影像方面的尝试上。在将近10 年的时间里,事情的发展与当时的情况是一致的。1903 年,作为催眠师、通灵师,热衷电影这一新媒介的英国人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 当时正在拍摄两名衣着整洁的儿童照看一只受伤的小猫的画面。这是最受史密斯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观众欢迎的场景。有一名观众提出难以看清楚片中小女孩用汤匙喂小猫的画面。因此,史密斯做出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变。他将镜头推近,直至镜头中只剩下了小猫和女孩的手。在此之前,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样的构图可能会让观影人群陷入本体论的困境:女孩怎么了?她是否被切成了两半?史密斯冒着风险,将这一镜头编辑到最终的影片中。观众们的反响很积极,如此一来,史密斯便发明了特写镜头。22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经历了8 年时光、数百名电影拍摄人员、数千部电影之后,才终于有人不再把(电影)新技术当作二维空间的把戏。这一简单的创新助推电影产业出现了一个试验和进步的阶段。然而,又过了12 年才出现了一部能够被当代观众视为电影的电影,即D. W. 格里菲斯(D. W. Griffiths)的《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23 原因并非缺乏技术,技术最终只是工具而已。技术除非被人类的思想所驱动,否则就是无用、静止之物。
ISBN | 9787508680231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 伊藤穰一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