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第一辑 750174500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代序 让经济学家走近读者 让读者走近现代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迅猛而剧烈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长足的发展,与二十年前相比,恍若隔世。 二十年来,经济学理论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可以说,这二十年中,经济学和经济是相伴而行的。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时,不用说一般老百姓,就是很多现在已经成了经济学家、在当时还是“知识青年”的人,也不知道“经济学”为何物。那个时候,政治就是一切,发展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学自然不可能有它应有的地位,不可能为人们所了解,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后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人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全党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经济学也因此获得了新生,神秘的面纱被揭去,逐渐走到了社会生活的前台。以后每一次的思想大解放,都是经济学自身的革命。现在,经济学已成为一种“显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被认为是一门经邦济世的学问。 如今,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审定,我国经济学的一类核心课程就有11门,包括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公共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工业组织理论、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等。而且经济学的许多分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军事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甚至,不少经济学家还涉足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经济伦理学”也已经呼之欲出了。这样看来,经济学似乎拥有了“包打天下”的地位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那么事情的另一方面是什么呢? 首先,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还不尽如人意,我们经济学教学体制和研究体制仍有不少僵化的东西,教材与现实脱节,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从总体上讲,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员规模上看,差距就显而易见: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介绍,美国现在拥有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10万人;而据《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刘晓东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版)介绍,当时我国经济科学各个学科的学者只有3309名,若考虑到人口基数的因素,则两者的差距还要大。 其次,对普通读者来讲,对经济学缺少基本的认识。我们常说,经济发展与人们的观念是否解放有很高的相关性,而观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知识的贫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以前只是政府需要经济学家,而现在,不仅政府需要经济学家,企业也需要经济学家,家庭和个人也都需要经济学家,需要经济学知识。在发达国家大学里,选修经济学的学生最多。 尽管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经济学的发展与普及之间是脱节的。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