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从工程开发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开发思想和方法,以及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与方法,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维护与评价,高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发展,UML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实例丰富,详略得当,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市场营销、物流、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员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管理信息系统》是21世纪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之一。 目录
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1 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管理的概念
1.1.2 管理的职能
1.1.3 管理的层次
1.1.4 典型的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1.1.5 运筹学
1.2 数据与信息
1.2.1 数据概念
1.2.2 信息概念
1.2.3 信息分类
1.2.4 信息的属性
1.2.5 管理信息
1.3 系统的概念
1.3.1 系统概念
1.3.2 系统的特点
1.3.3 系统的分类
1.3.4 系统工程思想
1.4 信息系统
1.4.1 信息系统概念
1.4.2 信息系统功能
1.5 管理信息系统
1.5.1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1.5.2 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1.5.3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5.4 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补充内容沃尔玛借助管理信息系统登上世界企业500强之首
第2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信息技术
2.1 条码技术
2.1.1 条码技术概述
2.1.2 一维条码
2.1.3 二维条码
2.1.4 条码阅读器
2.1.5 条码应用
2.2 GPS技术
2.2.1 GPS技术概述
2.2.2 GPS技术应用
2.3 GIS
2.3.1 GIS技术概述
2.3.2 GIS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2.3.3 GIS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4 EDI
2.4.1 EDI概述
2.4.2 EDI工作原理
2.4.3 EDI标准
2.4.4 UN/EDIFACT标准的组成
2.4.5 EDI应用
2.4.6 EDI与E-mail的运作区别
2.5 CTI
2.5.1 CTI概述
2.5.2 CTI技术
2.5.3 CTI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与方法
3.1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3.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
3.3 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3.4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3.4.1 结构化方法思想
3.4.2 结构化开发过程——生命周期
3.4.3 结构化方法特点
3.5 快速原型法
3.5.1 结构化方法的不足之处
3.5.2 快速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3.5.3 快速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3.5.4 快速原型法软件支持环境
3.5.5 快速原型法的特点
3.6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3.6.1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3.6.2 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
3.6.3 面向对象的建模——模型化工具
3.6.4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3.7 开发方法选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补充内容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中心项目管理
第4章 系统总体规划
4.1 系统总体规划概述
4.1.1 系统总体规划阶段的目标和工作任务
4.1.2 企业战略规划
4.1.3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4.1.4 影响系统总体规划工作的关键因素
4.2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
4.2.1 战略集合转换法
4.2.2 关键成功因素法
4.2.3 企业系统规划法
4.3 业务流程重组
4.3.1 业务流程重组
4.3.2 业务流程改进
4.4 立项分析
4.4.1 项目的提出
4.4.2 用户类型
4.4.3 明确用户
4.5 初步调查
4.5.1 系统调查的类型
4.5.2 初步调查的目的
4.5.3 初步调查的内容
4.5.4 调查方法
4.6 项目可行性分析
4.6.1 可行性分析内容
4.6.2 可行性分析步骤
4.6.3 可行性报告
4.7 系统规划的报告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补充内容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概述
第5章 系统分析
5.1 系统分析的目标和内容
5.1.1 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任务
5.1.2 系统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5.1.3 系统分析的原则
5.1.4 对系统分析人员的要求
5.2 详细调查
5.3 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5.3.1 组织结构调查分析
5.3.2 业务功能调查分析
5.3.3 业务关系调查分析
5.4 业务流程调查和分析
5.5 过程建模与分析
5.5.1 数据流程图基本组成要素及符号
5.5.2 绘制数据流程图
5.6 数据字典
5.6.1 外部实体
5.6.2 数据流
5.6.3 数据存储
5.6.4 数据项
5.6.5 数据结构
5.6.6 处理过程
5.7 处理过程的逻辑描述
5.7.1 结构化语言
5.7.2 决策表
5.7.3 决策树
5.8 新系统逻辑模型
5.9 系统分析报告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补充内容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第6章 系统设计
6.1 系统设计的任务
6.1.1 系统设计的任务
6.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6.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6.2.1 功能模块结构图
6.2.2 子系统划分的原则
6.2.3 功能模块结构图设计方法
6.2.4 软件模块划分的原则
6.2.5 模块分类
6.3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流程设计
6.4 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设计
6.4.1 系统的处理方式平台设计
6.4.2 系统的网络设计
6.4.3 数据库系统选择
6.4.4 数据的文件组织技术选择
6.4.5 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6.5 代码设计
6.5.1 代码的作用
6.5.2 代码设计的原则
6.5.3 代码设计方法
6.5.4 代码管理与维护
6.6 数据库设计
6.6.1 MIS数据库设计基本概念
6.6.2 概念结构设计
6.6.3 逻辑结构设计
6.6.4 数据库详细设计的工作内容
6.7 软件模块处理流程设计
6.8 输出设计
6.8.1 输出信息内容
6.8.2 确定输出方式
6.8.3 输出格式的设计
6.8.4 输出设计的一般规范
6.9 输入设计
6.9.1 输入数据分析
6.9.2 输入格式的设计
6.9.3 确定输入方式
6.9.4 确定输入设备
6.9.5 输入数据校验
6.9.6 人机对话设计
6.9.7 输入设计的指导原则
6.9.8 输入设计举例
6.1 0系统设计报告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补充内容网站项目开发报告
第7章 系统实施.维护与评价
7.1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7.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7.2.1 系统硬件平台
7.2.2 系统软件平台
7.3 程序设计
7.3.1 模块结构化设计顺序
7.3.2 结构化程序设计
7.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7.4.1 项目管理概述
7.4.2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管理内容
7.4.3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特点
7.4.4 项目管理方法
7.4.5 项目管理应用软件Project
7.5 系统测试
7.5.1 系统测试步骤
7.5.2 系统测试方法
7.5.3 系统测试计划
7.6 系统的转换
7.6.1 系统转换的方式
7.6.2 系统转换的时机选择
7.6.3 系统转换前的准备工作
7.7 系统的运行管理
7.8 系统的维护
7.8.1 硬件维护
7.8.2 数据维护
783软件维护
7.9 系统的评价
7.9.1 系统评价的目的
7.9.2 系统评价的内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高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8.1 概述
8.1.1 系统目标
8.1.2 系统功能结构
8.1.3 系统网络结构
8.1.4 系统设计流程
8.2 系统分析
8.2.1 业务流程分析
8.2.2 数据流程图
8.2.3 系统功能模块
8.3 数据存储设计
8.3.1 设计表
8.3.2 视图设计
8.4 输入设计-窗体设计
8.5 输出设计-报表设计
8.6 查询设计
8.7 程序模块设计
8.8 菜单设计
8.9 调试运行
8.1 0打包.制作安装程序和使用说明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9.1 企业资源规划
9.1.1 物料需求计划
9.1.2 制造资源计划
9.1.3 企业资源规划
9.2 电子商务概念
9.2.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9.2.2 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
9.2.3 B2B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
9.2.4 B2C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
9.3 决策支持系统
9.3.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9.3.2 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9.3.3 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9.3.4 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举例
9.4 电子标签与EPC全球网络系统
9.4.1 电子标签概念及原理
9.4.2 EPC全球网络系统
9.4.3 EPC系统应用
9.5 数据仓库
9.5.1 数据仓库概念
9.5.2 数据仓库的特点
9.5.3 数据仓库的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UML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10.1 UML概述
10.1.1 UML概述
10.1.2 模型元素
10.1.3 图
10.1.4 UML的模型
10.1.5 UML的应用领域
10.2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10.2.1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10.2.2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特征
10.2.3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架构
10.2.4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四种模型元素
10.2.5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工作流
10.2.6 工作流程.模型与UML图之间的关系
10.2.7 迭代式开发
10.2.8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开发阶段
10.2.9 有迭代进化模型
10.3 CASE工具
10.4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和UML开发实例
10.4.1 理解需求-业务建模
10.4.2 需求分析
10.4.3 关键类及其他分析
10.4.4 设计
10.4.5 实现
10.4.6 测试和配置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与网站 序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将迎接全面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一家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信息技术使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有效管理信息资源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进行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使用的人机系统。它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而是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运筹学、数理统计、决策科学、系统科学的新型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形成了包含原理、方法、技术和理论较完善的学科体系。
本书共分10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地讲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评价。本书以经典的结构化方法的应用为主,简要阐述了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并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新应用领域进行了叙述,最后简要介绍了UML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本书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注重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读者在学习时应掌握基本的开发理论并了解前沿理论,更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建立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认为,要学好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先了解组织管理和软件开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应用实践中学习。
第1章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第2章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第3章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第4章介绍系统规划,第5章介绍系统分析,第6章介绍系统设计,第7章介绍系统实施、维护和评价,第8章介绍一个开发实例,第9章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如电子商务),第10章介绍UML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本书由尹涛主编,张良智副主编。张良智参加编写了第1章和第10章,何必参加编写了第2章,宋义法参加编写了第3章,张丽彩参加编写了第4章,姜华参加编写了第5章,刘秋明参加编写了第6章,刘华群参加编写了第7章和第9章,陈璐参加编写了第8章。最后由尹涛统稿。王恩波和李存斌两位教授审阅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较紧,书中欠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多多赐教,以使本书更加完善。 文摘
插图:
管理者进行组织设计时要尽可能地综合两种结构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设计出满足市场竞争需要、高效率的组织机构。
通常由位居组织顶层的管理者(如董事长和董事会)来处理公司所面临的重大事件,这层通常称为战略规划层。中层管理者包括地区经理、生产指挥部门经理,他们所处的管理层被称为管理控制层,将计划付诸实施确保达到目标是这些管理者的职责。管理控制层也称战术层。底层管理者包括科室负责人、监理、项目指挥,他们的职责是完成上层管理者下达的计划。因为公司的经营操作发生在此层,所以这一级的管理层被称为作业控制层或操作层。
设计信息系统时把管理者所处的层面纳入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系统会影响到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输出格式,影响到信息系统功能的设计。
1.1.4典型的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任何一个具体企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形式,如果对不同的结构加以分析并取其共性,可以看到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占实际主导地位的典型结构有以下几种:简单式结构、职能式结构、事业部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
1.简单式结构
采用简单式结构的企业组织,一般只有两三个纵向层次,决策权集中在企业所有人或经理手中。这类组织结构的规模一般较小,经营业务单一,职能简单,没有进行业务活动分类和职能划分的必要。简单结构的特点是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职责明确,适用于业务稳定的小型企业组织。但当组织壮大之后,这种结构会变得日益不适应其经营规模,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简单式结构也称为直线式结构。
2.职能式结构
职能式结构(如图1-3所示)主要是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划分部门。这类企业组织划分依靠员工的专业素质,注重组织内部的运行效率。
职能式结构的优势是在部门内部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意味着所有同类员工在同一个地方工作,采用大规模生产线。每一条生产线建设一个在工厂而不是几个分开的工厂里,可以减少重复和浪费。职能式结构可以促使员工发展更高层次的技能。同类人员集中安排,有利于培训,避免重复浪费。员工在自己的部门里有进行各种职能活动的交流机会。部门主管易于规划、管理和控制。
职能结构的主要缺点是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当环境变化时,部门之间需要充分协调,反应速度很慢。如果环境多变,技术不规范,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那么垂直层级将超载,导致决策很慢,高层管理者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员工的专业化部门所有制会使他们视野狭窄保守,缺乏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当环境稳定且技术相对常规的时候,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很低。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