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向读者还原了一段不被时间改变、不因际遇转移的纯粹的爱情故事,这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尤其显得珍贵与震撼。
饶先生以“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完成家族史,他的私人记忆不仅记录下有大半个世纪中国家与民族的风风雨雨,更是大历史叙事下的普通人/家庭的个体体验,感人至深。
非专业的素人创作本身具有强大的原创性,作者以自己单纯的美学来完美表达出这段爱情故事与家族历史,画作受到专业人士肯定,本身极具收藏价值。
媒体推荐
央视知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最先发现这个故事,其发表于博客上的采访手记《赤白干净的骨头》短时间内就达到三十多万的浏览量!
优酷网拍摄名为《我俩的故事》之微电影,列入“恋爱季”专题,于5-20在优酷视频网重磅推出,和所有人一起见证这份平淡却又美好的爱情。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新周刊》封面故事之《爱过》 :讲述平如美棠的故事。
姚晨微博转载《新周刊》,数日之内转发量即超过七万!她感慨:爱是永不止息!
《东方早报》头版标题故事,整整三个内版的详细报道,《六十年爱情书》感动无数读者。
“中国最美图书”的多次得奖者朱赢椿亲自操刀本书设计,他说:老爷爷的故事里的情感,让沒有这种情感的人找到了体会,让曾经拥有过的人找到了印证。
作者简介
87岁时,饶老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那之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后来终于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
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就这样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的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最美、很好的精神世界。
目录
序:赤白干净的骨头
一 少年时
二 从军行
三 点绛唇
四 携手游
五 十字街头
六 问归期
七 君竟归去
附录一:寒来暑往(1973~1978年通信节录)
附录二:未尽意
序言
1
认识美棠那一年,饶平如二十六岁,从黄埔军校毕业,在一百军六十三师一八八团迫击炮连二排,打湘西雪峰山外围战,差点丢了性命。身边战友被打中肚腹,肠子流了出来,惨叫之声让他“多年无法忘记”。他被枪弹压得趴在山坡上,手紧紧抓着草茎,抬眼看青山之巅,深蓝天上,白云滚滚而过。
“这就是葬身之地了,也好。”他说,“那时候一个人,不怕,不知道怕,男孩子的心是粗的。”
战争结束,1946年夏天,饶平如的父亲来了一封信,希望他借着假期回家订亲。“父亲即带我前往临川周家岭3号毛思翔伯父家……我们两家是世交。走至第三进厅堂时,我忽见左面正房窗门正开着,有个年约二十面容娇好的女子正在揽镜自照,涂抹口红——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美棠的印象。”
“觉得美吗?”我问。
“那时觉得是女的都好看的。”老先生老实说。
两个人也没讲什么话,父亲走过去把戒指戴在姑娘指上,人生大事就这么定了。两个青年都觉得好笑,笑之余,去她房间坐,妹妹们绕床玩,美棠拿张报纸卷筒,唱歌,还拿相册给他看。
他觉得她大概是喜欢自己的,从相册中抽了几张带走。
回军营路上,他穿军装站在船头,看滚滚长江上波光,觉得自己的命从此轻慢不得,因为命里多了一个人。
他喜欢美棠的一张照片,石榴花底下少女鲜明的脸,卷发尖脸细弯眉,放大贴在军营墙上,还把照片分赠战友——我简直不能明白男生这种心理,问他,他承认“还是有几分得意的”。之前邻居有十四五岁的少女常来,有日,看到照片,问:“你女朋友?”脸色一黯,后来再没来过。
内战之后开始,他不想打,请假回家成婚。
八十岁时,美棠去世,他今年九十岁,画十几本画册,叫做《我俩的故事》。把石榴下的黑白照片重新冲洗,涂一点唇红,底下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笔一笔,从她童年画起,幼年时如何在课室里羡慕小丫鬟在外打秋千,如何与好朋友卷发旗袍去舞场跳舞……都按她当年所讲画来。两人婚礼的照片在“文革”中烧了,他靠记忆,把当时的建筑、场景、人都画进去。画的时候并没什么用意,只是觉得全景的角度可以把大家都画进去,一个不少。
看的人不免觉得,这个角度像是对两个人的背影隔了岁月的凝视。
2
婚后时局动荡,饶平如带着美棠,在贵州当雇员,为了躲劫匪,首饰藏在车轮子里头。又在南昌经商,他画下那个年代里的细节,写“开面店生意不佳、上夜校学会计、面试粮食局、投简历给测量队、卖干辣椒搞不清楚秤——美棠嘲笑我根本不像个生意人,我自思也的确如此,至今还未弄明白称盘秤要扣除盘重是怎么一回事”。
居然这一段回忆最快乐,他画年轻人无事打“梭哈”——我根本不知这是什么纸牌法,他兴味地向我解释半天,我也不解。只看他画五人,座次都标得清楚,还像小孩子一样标上每个人的身份“老吴”“定姐”……还有“平如”和“美棠”在板凳上紧靠着,相视而笑。
两夫妇住的房子只是一个亭子加了四面板改成的房间。
“那个时候真的不觉得苦,好玩,为什么?一到那个下雨,狂风大作,那窗噼里啪啦地响,又打雷,风呼呼吹,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诗意,水泥房子领略不到这种山间的野趣。”
“中国人爱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你为什么觉得有诗意?”
“我想跟那个心境有关系。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域,什么人生,有些诗意的人,他看什么都是有诗意的。”
3
到了1949年,饶平如本来要随众去台湾,又想,“岳父把他女儿嫁给我,是希望总要有个依靠,我要走就不负责任”。就留下来,觉得总有地方容下个寒素的家庭。
1958年,他被劳动教养。没人告诉他原委,也没有手续,直接从单位带走。单位找他妻子:“这个人你要划清界限。”
关口上,美棠说的话透出一股脆利劲儿:“他要是搞什么婚外情,我就马上跟他离婚,但是我现在看他第一不是汉奸卖国贼,第二不是贪污腐败,第三不是偷拿卡要,我知道这个人是怎么一个人,我怎么能跟他离婚。”
饶平如去了安徽一个厂子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他每年只能回来一次,二十二年,一直如此。
他干的活是独轮车运土修坝。两三百斤的土,拉车还可以两个人一起,轻松些,但他选推车,为的是一个人自由,可以把英语单词放在衣服里,一边默背,知道没什么用,只是不愿意生命都消磨过去了。
这二十多年里,夫妻二人,他写回来的信件都没有保留,妻子写的信他大多留着,全贴在画册里。这些信里几乎没有情感的字样,都是艰辛的生活:怎么搞点吃的,怎么让他弄点鸡蛋回来,怎么让孩子参加工作,怎么能够给他们找一个对象……他依日期贴好,信件有日久残缺的地方,他用笔填补好。
十几本画册沉又大,放在桌上,都不好铺开。我就趴在床上看,一边摘些字句,看到有的地方失笑——美棠是个小暴脾气,信里有时写“我很气你,我很生气,我越写越气”,笔一扔,后边不写了,要过一两个月才又有新的信。 “你看了是什么感觉?”我问饶先生。
“我同情她。”
我没想到:“同情?”
“她平时对我很好,她说这样的话了,一定是心里受了很大的刺激。”
他常念及一个女人带几个孩子,工资不够,需要背二十斤一包的水泥挣点钱,从孩子口中省下糖块寄半包给丈夫,他拿手绢包着放枕头下,吃半个月吃完。她过世后,他现在每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都停一停,“这个台阶里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抬的水泥,但是我知道,她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她背啊,她的腰、肾脏受损了,恐怕也就是这样引起的”。
每到过年前,他在安徽买了鸡蛋、花生、黄豆、油,一层层,用锯末隔好,租个扁担,拿棉袄垫着肩膀,坐火车挑回上海,就等妻与子开门的这一下热腾腾的欢喜,“一晚上这些小孩子可以吃掉差不多一麻袋”。
我问:“中间二十年,一直在两地,没有怕过感情上出问题吗?”
“想都没想过。那首歌里唱的,白石为凭,日月为证,我心照相许,今后天涯愿长相依,爱心永不移。这个诗说得很好,天涯,这个爱心是永远不能够移的。”
这是美棠喜欢的《魂断蓝桥》里的歌词。青年时代没有那么重的忧烦时,家中如有客,她让他吹口琴,自己唱和。现在她不在了,他九十岁才学弹钢琴,为的是常常弹这支曲子,是一个缅怀。
4
“你什么也不会做!”——这是美棠一生对他讲得最多的话,“不管做什么,都被说‘你什么都不会做’,比如炒菜炒得不好,抽屉没有关上,给孙女买的书是错误的等等。”他嘻嘻笑。
有时子女也觉得母亲苛刻些,老先生赶紧摆摆手,意思是“人家教育自己老公,跟你们什么相干”。
他说:“她其实一直在埋怨我,一直在笑我。但这个笑当中,不是讥笑,也不是讽刺,就是好像好玩儿:你看你连这个都搞不清楚。”
“有的男人可能会觉得,会不会对自己有点太挑剔,觉得面子上下不来。”
“根本没这个事儿。什么面子?没有。”
几个年轻姑娘在现场听采访,听到这里都笑了。饶先生也笑,说他小时候,母亲觉得他傻乎乎的,他辩解“我看着傻,心里不傻”,母亲笑,又讲给父亲听,边讲边乐,小孩子也跟着高兴。
这么些年,妻子买菜他都跟着,怕她拎着重。“我拿着篮子,跟在后边培训培训,她教教,带徒弟,‘这个菜怎么样,那个菜怎么样’。我说:‘你不买你问他干什么?’她说:‘你傻,多问几个地方,心里有数,再去买不是有比较了嘛。’她就嫌我脑子太简单。东挑西挑。” “一般男人都会说‘我不去了,你去买’吧?”
“我从来不欺骗她。我对她不讲什么谎话。”
“你也不发火吗?”
“不不,我从来没发过火。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男的也五六十岁了,跟老伴儿吵架了,这个男的说他老婆如何如何不好。她没你文化高,她智力不如你,你的逻辑好,你会分析,她不会分析,她讲不出理由,她对你好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有理,可是你无情。”
他说人生总有起伏,有钱了,但可能会没钱,今年他升官了,明年他可能倒霉了,这都不是人生的价值,“人应该不改初衷”。
“有人觉得这个初衷只是你们父母之间的一个约定?”
“那是一个引子,后来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是最宝贵,人生当中一个最真切的东西。”
5
1992年,美棠肾病加重,饶平如当时还在政协工作,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从那以后,他都是五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四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记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您心里有烦燥的时候?”
“没有,没有,这个一点没有,这个是我的希望。”
她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他就画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饶老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说:“唉,不得了,恐怕是不行了。像杨绛写的这句话,‘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饶先生的孙女说奶奶那以后很少清醒,“所有人都只当她是说胡话的时候,只有老爷爷还一直拿她的话当真。她从来就是挑剔品质的人,她要什么,老爷爷还是会骑车很远去买哪个字号的糕点哪个店铺的熟食。等他买了回来她早就忘记自己说的什么,也不会再要吃了。劝不听,奶奶说她那件并不存在的黑底子红花的衣裳到哪里去了,老爷爷会荒谬地说要去找裁缝做一件”。
她写:“想不到老爷子神经那么脆弱,亏他是当过兵放过炮的。恩爱夫妻是很多的,但是那些事情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小辈都在制止,觉得做来也是徒增自己的伤心,不知道他是特别天真还是特别勇敢。”
我问饶先生:“小辈的人劝你,说这个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这样做,我心就不安,理就不得,就这么一句话,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做了,我心里没有什么愧疚,不做,倒是一个永远的谴责,那一辈子,就不会好过的,拷问自己,人生当中,你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
我听到这儿,有所触动,心里一塌,几乎失去再继续问下去的勇气。
6
“2008年3月19号下午,她去世,4:23分,我一进去,远远地看见她睡床上,她已经……她的生命已经没有力量了,已经耗尽了,她理智还有一点。她看见我了,流了一滴泪,只有这一点力气,看见我了,但是她讲不出,她不能动,她的生命就是这么一点点。”
“您当时说什么了吗?”
“没有说什么,她已经不能讲话,我摸摸她的手,还有一点点温。后来我意识到真的是冰凉了,我就拿剪刀把她一缕头发剪下来,用红丝线扎一扎,放在家里……这是她仅有剩下的东西,那就作个纪念。一个戒指,很小的戒指,她平常戴的。我平常不戴,我今天戴着来了。”
他小指上细细一圈金戒指。当年父亲赠给新人的那个,家境后来贫寒,她已经变卖了,晚年他买了另一只送妻子。
“这是她的戒指。我说我到北京来,我都带着她来,让她也来,让她也来经历一番。我不离开手的这个戒指,我今天带来了……”
采访的灯,罩了层柔光纸,打在老先生脸上。老人穿白衬衣,外面是深色格子外衣。白发细密如缕,戒指一点微微的金光,四周都是黑暗。
“……反正是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我今天戴来了,让她也看看。我的故事,就是这一段。人人都要经过这一番风雨,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白居易写,‘相思始觉海非深’……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7
美棠去世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她的骨灰就放在他卧室里,要等到他离世后两人再一起安葬。“我不愿意把她单独摆下去。把她放在房间里,没有离开过。我每天早上晚上,上一炷香,祝愿她,天上也好,地上也好,反正是……那种安息。”
他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他没学过画,这本画册里不少画是他喜爱丰子恺,临摹来的。他喜爱苏轼、林语堂、杨绛、章诒和的句子,就抄下来。谁的印刻得好,自己也学着刻一方印上。诗、口琴、画,老人说,都是少年时代受惠于母亲和学校的那一点记忆,描摹仿写,也许谈不上技艺,是情动于中,无可奈何而已。
他说:“古人有一种说法,‘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重的人头发容易白,所以我头发白了这么多。”
“您已经九十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
“磨平?怎么讲能磨得平呢?爱这个世界可以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他现在与一只普通家猫一起生活。猫陪伴他与美棠十年,因为肝中毒被宠物医院诊断没救了,他花了四千多块钱,在家吊针救活了。猫爱出去玩,他在阳台门上贴“don'tbeout”;写字台下面压着他自己写给自己的提醒,一个字,“慢”。每年春节他自制春联,孙女说看到每个门洞都不会漏贴的一个小小的“春”字,都觉得有点可爱,“给人感觉在他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曾被日常生活磨蚀掉过,好像现实再不济也未敢玩世不恭”。
我问他:“家人觉得你怎么能够一直这么特别天真?”
他说:“外国有这么一句话,《圣经》里有,说只有儿童的心才会上天堂。”
“你原来是一个当过兵、经历过炮火的人,人们可能说你怎么会这么脆弱?”
“善与恶之间,我有一个判断力,我要坚持做善的,我不做恶的,我有这个坚强的信心。我是这样想,一个人要有力控制自己,你可以不危害于人,你可以有这个力量,这不是他的心脆弱,这是他道义的坚强。”
采访中有段话,没有编辑进片子,我一直记得。饶先生说上个月有天在院中看到二十公分长一个黑的东西,是有人丢的骨头,几百只蚂蚁围住啃。他说:“像我从前,扫掉倒了算了,这次觉得,我的力量比它大,我要扫就扫,不扫就不扫,它对我也没妨碍,何必?我不去动它,我进屋,不动它。”
我当时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第二天,我再到院子一看,这个骨头变成白色的了。原来蚂蚁把它外面的这些肉隙都吃得干干净净,就剩下骨头,蚂蚁也没有了,这个是我想不到的。”
我问他:“这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它是生命,我也是生命。为什么我有能力,我有权,我要它死?我一踩,它就死了,但又何必呢?它对我没有影响。它也是生命,它也要生活。”
这个采访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我记得这些话,但没细想过,有天看书看到黄永玉说,“美比好看好,但好,比美好”。 我看到这儿,想起那根赤白干净的骨头,这就是好。
8
前阵子,编导王瑾(外号“蚂蚁”)拿来一封信,老先生给摄像、编导每人画了一张肖像,还注明,“给小王的裤子上画了八个洞,为了时尚起见”。
送我的是这张画:一对男女靠窗对书而坐,上面写“推窗时有蝶飞来”。
这期节目,每个参与的人,蚂蚁、小余、天舒、老范、李伦、邹根涛、沈超、陈曦……对画册都珍视宝爱。蚂蚁把画册从上海运到北京,再运回去。我平时马虎,这次也怕掉了哪怕一个纸片,看完一本本摞好,放在小茶几上。夜半三点一声巨响,小几塌了一半,还好没损失画册。装在大纸箱里封好,挪到楼下,蚂蚁和天舒嘻嘻哈哈把它们抬走了。
这一期不过是寻常巷陌的情理,也没什么传奇可言,就是一个世纪来一对普通男女的生活,我们也明知收视不会太好,但还是要做这一期。老先生的孙女舒舒在信中写过“时代是不一样的了,像他的画册里有一页‘相思始觉海非深’那么严重的句子,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和有勇气可以引到自己身上的”,策划小余回信说:“换了我,我也会问自己,会不会不遗余力长久做一些无望的事。但我想,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时光可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也让另外一些人愈加清晰。”
我问过饶先生:“这画册中写了很多的内容,你最希望后代能够记住什么?”
“一个人做人要忠厚。忠厚的人总归是可以持久的。”
这二字他践行一生,像一点润如酥的雨,落下无形无迹,远看才草色青青,无际无涯。
本文来自柴静新浪博客
文摘
战事结束,一九四六年春,我时年二十五,在八三师六十三炮兵营任中尉观测员。部队驻守在江苏泰州。夏天,炮兵营移驻泰兴。这时,父亲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弟弟兆掄近期将要结婚,望我能回家参加庆贺,同时也希望借此次回家机会,把我的婚事谈好。
我依计划去镇江乘船,赴江西九江。到达镇江时近晚上八九点,码头强烈的灯光映亮夜空。我顺着石级一路下行,登上一艘开赴九江的大轮船。七月里天气燠热,大多数乘客不愿进舱,或坐或卧,提着行李铺盖在甲板上吹凉风。我不喜混杂在哄闹的人群里,就进船舱找了个铺位休息。犹忆船舷边有一个圆形的小窗口,隐约还听得到甲板上小贩在叫卖食品,而我想是疲累,很快就睡着了。
船至九江,再转南浔铁路抵达南昌,然后直奔陈家桥18号。假期不长,父亲抓紧时间,第二天就拉了我坐长途车去临川。抵达的时候天色已晚,父子二人便投宿一家“高昇客栈”,住定,父亲方向我介绍起亲家的大致情况,大抵是说毛思翔伯伯是他的至交,家道亦殷实等等。次日,我们就去了美棠家。
屋子很大,我走过第三进的天井,正要步入堂屋时候,忽见两边正房小窗正开。再一眼望去,恰见一位面容姣好、年约二十的小姐在窗前借点天光揽镜自照,左手则拿了支口红在专心涂抹——她没有看到我,我心知是她,这便是我初见美棠之第一印象。天气很好,熏风拂面,我也未停步,仍随父亲进堂屋,思翔伯与伯母出来迎接,接着就叫了美棠出来与我见面。
稍歇了一会儿,父亲便取出一枚金戒指,大约是母亲生前早已备好了的,交给思翔伯,思翔伯也随即就把戒指拿给竹床上的美棠,又给她套到手指上——我俩的订婚便是这样完成了。
在南昌的那几日,白天她在家里帮忙,每吃过晚饭,我便和她去南昌当时最繁华的两条街,洗马池和中山马路。其间名牌商店林立,卖的都是时髦商品,又有各色的小吃店。说繁华,其实那时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是只有往来行人织成的人间世象。
美棠和我就信步闲逛,或者买点喜欢的小物件,或者吃点小食。
洗马池以东因为没什么商埠,人群一下子疏少下来。但一路走去有湖滨公园。湖滨是指那里一个很大的东湖,中有湖心亭。湖畔古树蔽天,藤条缠绕,我们每每夜游,就爱看幽幽的荫翳里透射出路灯的光亮,当时观之竟似有奇趣一般。园中还设露天茶座,是特别辟一块地方,将一串串的彩色灯泡点缀在花丛草木之间,而草地上置藤椅茶几,供应清茶。美棠和我就在这里闲坐清谈,总到夜深。
三弟婚事既毕,我的假期也将结束。美棠随家人同返临川,我就带着她的照片回部队。此时63旅炮兵营已移回泰州驻地,故我回部队仍走原先的路线:先到九江乘轮船返镇江,不过此次是早晨十点的船次。我站在甲板上看风景,听着汽笛长鸣。江上船只往返,水光闪动帆影,远处红日时现。同样这一江水,一座轮,归途上的我心中所思却和来时殊异。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过地思虑起将来。
我于一九四八年七月间回到江西南昌。美棠和我的婚事定在农历八月中旬。
婚礼前一日,我独坐在新房的小圆桌前想起了母亲。想她今日如能在这里,如能目睹我结婚成家的人生一幕,竟该何等高兴,而我又该何等美满。悲从中来,我终是伏在桌上痛哭起来。后来是八舅母进房来,坐在对面细声抚慰我良久,我才渐渐止住。
第二天一早,陈家桥这边的人就急急带着布置礼堂和婚礼用品赶去江西大旅社;岳父母本就住在那里;美棠也在定姐一家的陪同下来到旅社里新娘的休息室化妆打扮。江西大旅社的大门前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左侧有一排精致的小店铺——一家美容美发店,一家摄影店和一家租借婚纱礼服的店。我去美发店最后修理发型,美棠则去选婚纱,我俩各顾各的。
江西大旅社是西式风格建筑,大厅宽广高大,挑高了两层楼。厅当中建有一个大的花台,置满各色花草。两侧有走廊,屋顶则是玻璃天窗,那天的阳光就透射而下,直照到婚礼的现场。这时的大厅也已经布置好了,地上铺了正红色地毯,正中前方摆了长方形的条桌,也铺了红绸桌布,其上放着结婚证书、美棠与我的印章和印泥等物,两边点燃了大红囍烛。
证婚人请的是时任江西省省主席的胡家凤。胡家凤因与父亲是从前北京法政大学堂的同学而相熟,出任省主席后劝父亲出来做点事,故父亲后来做了江西省的省参议员。胡家凤为人正直自持,先前任省政府秘书长的时候,因为家贫付不起“电灯费”而被电力部门以土政策剪断了电线。谁知不到一个月,胡家凤就擢任省主席,惊得电力部门连夜接通电线登门道歉,事情在全南昌传为笑谈,大家也都敬重主席的清廉。
客人们陆陆续续都到了,有两百余众。按礼,新郎官应该亲自去接证婚人。而这时胡家凤的专车也到了,我便上车,车辆往省政府驶去。省政府也许是前朝遗留下的府台衙门,陈旧而透着幽雅之气。未几胡家凤便从厅中走出,着一身淡黄褐色的中山装。汽车缓缓开去旅社,因路上时有人群想围观一下省主席的真容,开不快。及至下车,父亲和亲友们已在门口迎接。随着证婚人的到来,现场的气氛又掀起一个小小高潮。
美棠和我这时并肩立于台下,她披一袭洁白婚纱,我着一身淡黄军装。那是当时军人里流行的美式卡其布军便服。两位傧相——大峥表弟和大忻表妹立在我俩身边,此刻也是光彩照人。证婚人立于前方中央,右侧站着父亲作主婚人,左侧站着婚礼司仪。我还记得司仪喊:“请证婚人致辞!”胡家凤便从衣袋里拿出发言稿,原来都是四字一句的祝词,全是文言词句,念了有三五分钟,可惜我俩都没听懂。接着司仪又喊:“请主婚人致辞!”父亲因是律师,口才好,他不用发言稿即兴讲,倒讲了有近一刻钟。以后便是“新郎新娘向证婚人鞠躬”、“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盖章”,乃告礼成。
我们在江西大旅社大厅门口的入口处拍结婚照。这个门口并不十分宽大,呈扇形,四级台阶,两侧各有一根爱奥尼柱,檐亦扇形有纹饰。六十年来人世沉浮如飘萍无定,这张相片也散失在岁月里,然而回想起当日拍照时的情境,当时的光线怎样伏上这一檐一柱,至今历历眼前。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二零零八年,我独自一人回到了江西大旅社。大旅社的门前因为曾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如今已成为南昌起义纪念馆。建筑格局也多有变化。昔日宽敞开放的大厅现在改为方形封闭的中式堂屋,厅前的花木依旧,只是当年的花台也不再。玻璃天窗已拆毁,唯阳光朗照的庭前,仍是当年携手处。
本书向读者还原了一段不被时间改变、不因际遇转移的纯粹的爱情故事,这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尤其显得珍贵与震撼。
饶先生以“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完成家族史,他的私人记忆不仅记录下有大半个世纪中国家与民族的风风雨雨,更是大历史叙事下的普通人/家庭的个体体验,感人至深。
非专业的素人创作本身具有强大的原创性,作者以自己单纯的美学来完美表达出这段爱情故事与家族历史,画作受到专业人士肯定,本身极具收藏价值。
媒体推荐
央视知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最先发现这个故事,其发表于博客上的采访手记《赤白干净的骨头》短时间内就达到三十多万的浏览量!
优酷网拍摄名为《我俩的故事》之微电影,列入“恋爱季”专题,于5-20在优酷视频网重磅推出,和所有人一起见证这份平淡却又美好的爱情。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新周刊》封面故事之《爱过》 :讲述平如美棠的故事。
姚晨微博转载《新周刊》,数日之内转发量即超过七万!她感慨:爱是永不止息!
《东方早报》头版标题故事,整整三个内版的详细报道,《六十年爱情书》感动无数读者。
“中国最美图书”的多次得奖者朱赢椿亲自操刀本书设计,他说:老爷爷的故事里的情感,让沒有这种情感的人找到了体会,让曾经拥有过的人找到了印证。
作者简介
87岁时,饶老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那之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后来终于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
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就这样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的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最美、很好的精神世界。
目录
序:赤白干净的骨头
一 少年时
二 从军行
三 点绛唇
四 携手游
五 十字街头
六 问归期
七 君竟归去
附录一:寒来暑往(1973~1978年通信节录)
附录二:未尽意
序言
1
认识美棠那一年,饶平如二十六岁,从黄埔军校毕业,在一百军六十三师一八八团迫击炮连二排,打湘西雪峰山外围战,差点丢了性命。身边战友被打中肚腹,肠子流了出来,惨叫之声让他“多年无法忘记”。他被枪弹压得趴在山坡上,手紧紧抓着草茎,抬眼看青山之巅,深蓝天上,白云滚滚而过。
“这就是葬身之地了,也好。”他说,“那时候一个人,不怕,不知道怕,男孩子的心是粗的。”
战争结束,1946年夏天,饶平如的父亲来了一封信,希望他借着假期回家订亲。“父亲即带我前往临川周家岭3号毛思翔伯父家……我们两家是世交。走至第三进厅堂时,我忽见左面正房窗门正开着,有个年约二十面容娇好的女子正在揽镜自照,涂抹口红——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美棠的印象。”
“觉得美吗?”我问。
“那时觉得是女的都好看的。”老先生老实说。
两个人也没讲什么话,父亲走过去把戒指戴在姑娘指上,人生大事就这么定了。两个青年都觉得好笑,笑之余,去她房间坐,妹妹们绕床玩,美棠拿张报纸卷筒,唱歌,还拿相册给他看。
他觉得她大概是喜欢自己的,从相册中抽了几张带走。
回军营路上,他穿军装站在船头,看滚滚长江上波光,觉得自己的命从此轻慢不得,因为命里多了一个人。
他喜欢美棠的一张照片,石榴花底下少女鲜明的脸,卷发尖脸细弯眉,放大贴在军营墙上,还把照片分赠战友——我简直不能明白男生这种心理,问他,他承认“还是有几分得意的”。之前邻居有十四五岁的少女常来,有日,看到照片,问:“你女朋友?”脸色一黯,后来再没来过。
内战之后开始,他不想打,请假回家成婚。
八十岁时,美棠去世,他今年九十岁,画十几本画册,叫做《我俩的故事》。把石榴下的黑白照片重新冲洗,涂一点唇红,底下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笔一笔,从她童年画起,幼年时如何在课室里羡慕小丫鬟在外打秋千,如何与好朋友卷发旗袍去舞场跳舞……都按她当年所讲画来。两人婚礼的照片在“文革”中烧了,他靠记忆,把当时的建筑、场景、人都画进去。画的时候并没什么用意,只是觉得全景的角度可以把大家都画进去,一个不少。
看的人不免觉得,这个角度像是对两个人的背影隔了岁月的凝视。
2
婚后时局动荡,饶平如带着美棠,在贵州当雇员,为了躲劫匪,首饰藏在车轮子里头。又在南昌经商,他画下那个年代里的细节,写“开面店生意不佳、上夜校学会计、面试粮食局、投简历给测量队、卖干辣椒搞不清楚秤——美棠嘲笑我根本不像个生意人,我自思也的确如此,至今还未弄明白称盘秤要扣除盘重是怎么一回事”。
居然这一段回忆最快乐,他画年轻人无事打“梭哈”——我根本不知这是什么纸牌法,他兴味地向我解释半天,我也不解。只看他画五人,座次都标得清楚,还像小孩子一样标上每个人的身份“老吴”“定姐”……还有“平如”和“美棠”在板凳上紧靠着,相视而笑。
两夫妇住的房子只是一个亭子加了四面板改成的房间。
“那个时候真的不觉得苦,好玩,为什么?一到那个下雨,狂风大作,那窗噼里啪啦地响,又打雷,风呼呼吹,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诗意,水泥房子领略不到这种山间的野趣。”
“中国人爱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你为什么觉得有诗意?”
“我想跟那个心境有关系。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域,什么人生,有些诗意的人,他看什么都是有诗意的。”
3
到了1949年,饶平如本来要随众去台湾,又想,“岳父把他女儿嫁给我,是希望总要有个依靠,我要走就不负责任”。就留下来,觉得总有地方容下个寒素的家庭。
1958年,他被劳动教养。没人告诉他原委,也没有手续,直接从单位带走。单位找他妻子:“这个人你要划清界限。”
关口上,美棠说的话透出一股脆利劲儿:“他要是搞什么婚外情,我就马上跟他离婚,但是我现在看他第一不是汉奸卖国贼,第二不是贪污腐败,第三不是偷拿卡要,我知道这个人是怎么一个人,我怎么能跟他离婚。”
饶平如去了安徽一个厂子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他每年只能回来一次,二十二年,一直如此。
他干的活是独轮车运土修坝。两三百斤的土,拉车还可以两个人一起,轻松些,但他选推车,为的是一个人自由,可以把英语单词放在衣服里,一边默背,知道没什么用,只是不愿意生命都消磨过去了。
这二十多年里,夫妻二人,他写回来的信件都没有保留,妻子写的信他大多留着,全贴在画册里。这些信里几乎没有情感的字样,都是艰辛的生活:怎么搞点吃的,怎么让他弄点鸡蛋回来,怎么让孩子参加工作,怎么能够给他们找一个对象……他依日期贴好,信件有日久残缺的地方,他用笔填补好。
十几本画册沉又大,放在桌上,都不好铺开。我就趴在床上看,一边摘些字句,看到有的地方失笑——美棠是个小暴脾气,信里有时写“我很气你,我很生气,我越写越气”,笔一扔,后边不写了,要过一两个月才又有新的信。 “你看了是什么感觉?”我问饶先生。
“我同情她。”
我没想到:“同情?”
“她平时对我很好,她说这样的话了,一定是心里受了很大的刺激。”
他常念及一个女人带几个孩子,工资不够,需要背二十斤一包的水泥挣点钱,从孩子口中省下糖块寄半包给丈夫,他拿手绢包着放枕头下,吃半个月吃完。她过世后,他现在每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都停一停,“这个台阶里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抬的水泥,但是我知道,她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她背啊,她的腰、肾脏受损了,恐怕也就是这样引起的”。
每到过年前,他在安徽买了鸡蛋、花生、黄豆、油,一层层,用锯末隔好,租个扁担,拿棉袄垫着肩膀,坐火车挑回上海,就等妻与子开门的这一下热腾腾的欢喜,“一晚上这些小孩子可以吃掉差不多一麻袋”。
我问:“中间二十年,一直在两地,没有怕过感情上出问题吗?”
“想都没想过。那首歌里唱的,白石为凭,日月为证,我心照相许,今后天涯愿长相依,爱心永不移。这个诗说得很好,天涯,这个爱心是永远不能够移的。”
这是美棠喜欢的《魂断蓝桥》里的歌词。青年时代没有那么重的忧烦时,家中如有客,她让他吹口琴,自己唱和。现在她不在了,他九十岁才学弹钢琴,为的是常常弹这支曲子,是一个缅怀。
4
“你什么也不会做!”——这是美棠一生对他讲得最多的话,“不管做什么,都被说‘你什么都不会做’,比如炒菜炒得不好,抽屉没有关上,给孙女买的书是错误的等等。”他嘻嘻笑。
有时子女也觉得母亲苛刻些,老先生赶紧摆摆手,意思是“人家教育自己老公,跟你们什么相干”。
他说:“她其实一直在埋怨我,一直在笑我。但这个笑当中,不是讥笑,也不是讽刺,就是好像好玩儿:你看你连这个都搞不清楚。”
“有的男人可能会觉得,会不会对自己有点太挑剔,觉得面子上下不来。”
“根本没这个事儿。什么面子?没有。”
几个年轻姑娘在现场听采访,听到这里都笑了。饶先生也笑,说他小时候,母亲觉得他傻乎乎的,他辩解“我看着傻,心里不傻”,母亲笑,又讲给父亲听,边讲边乐,小孩子也跟着高兴。
这么些年,妻子买菜他都跟着,怕她拎着重。“我拿着篮子,跟在后边培训培训,她教教,带徒弟,‘这个菜怎么样,那个菜怎么样’。我说:‘你不买你问他干什么?’她说:‘你傻,多问几个地方,心里有数,再去买不是有比较了嘛。’她就嫌我脑子太简单。东挑西挑。” “一般男人都会说‘我不去了,你去买’吧?”
“我从来不欺骗她。我对她不讲什么谎话。”
“你也不发火吗?”
“不不,我从来没发过火。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男的也五六十岁了,跟老伴儿吵架了,这个男的说他老婆如何如何不好。她没你文化高,她智力不如你,你的逻辑好,你会分析,她不会分析,她讲不出理由,她对你好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有理,可是你无情。”
他说人生总有起伏,有钱了,但可能会没钱,今年他升官了,明年他可能倒霉了,这都不是人生的价值,“人应该不改初衷”。
“有人觉得这个初衷只是你们父母之间的一个约定?”
“那是一个引子,后来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是最宝贵,人生当中一个最真切的东西。”
5
1992年,美棠肾病加重,饶平如当时还在政协工作,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从那以后,他都是五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四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记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您心里有烦燥的时候?”
“没有,没有,这个一点没有,这个是我的希望。”
她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他就画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饶老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说:“唉,不得了,恐怕是不行了。像杨绛写的这句话,‘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饶先生的孙女说奶奶那以后很少清醒,“所有人都只当她是说胡话的时候,只有老爷爷还一直拿她的话当真。她从来就是挑剔品质的人,她要什么,老爷爷还是会骑车很远去买哪个字号的糕点哪个店铺的熟食。等他买了回来她早就忘记自己说的什么,也不会再要吃了。劝不听,奶奶说她那件并不存在的黑底子红花的衣裳到哪里去了,老爷爷会荒谬地说要去找裁缝做一件”。
她写:“想不到老爷子神经那么脆弱,亏他是当过兵放过炮的。恩爱夫妻是很多的,但是那些事情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小辈都在制止,觉得做来也是徒增自己的伤心,不知道他是特别天真还是特别勇敢。”
我问饶先生:“小辈的人劝你,说这个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这样做,我心就不安,理就不得,就这么一句话,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做了,我心里没有什么愧疚,不做,倒是一个永远的谴责,那一辈子,就不会好过的,拷问自己,人生当中,你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
我听到这儿,有所触动,心里一塌,几乎失去再继续问下去的勇气。
6
“2008年3月19号下午,她去世,4:23分,我一进去,远远地看见她睡床上,她已经……她的生命已经没有力量了,已经耗尽了,她理智还有一点。她看见我了,流了一滴泪,只有这一点力气,看见我了,但是她讲不出,她不能动,她的生命就是这么一点点。”
“您当时说什么了吗?”
“没有说什么,她已经不能讲话,我摸摸她的手,还有一点点温。后来我意识到真的是冰凉了,我就拿剪刀把她一缕头发剪下来,用红丝线扎一扎,放在家里……这是她仅有剩下的东西,那就作个纪念。一个戒指,很小的戒指,她平常戴的。我平常不戴,我今天戴着来了。”
他小指上细细一圈金戒指。当年父亲赠给新人的那个,家境后来贫寒,她已经变卖了,晚年他买了另一只送妻子。
“这是她的戒指。我说我到北京来,我都带着她来,让她也来,让她也来经历一番。我不离开手的这个戒指,我今天带来了……”
采访的灯,罩了层柔光纸,打在老先生脸上。老人穿白衬衣,外面是深色格子外衣。白发细密如缕,戒指一点微微的金光,四周都是黑暗。
“……反正是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我今天戴来了,让她也看看。我的故事,就是这一段。人人都要经过这一番风雨,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白居易写,‘相思始觉海非深’……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7
美棠去世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她的骨灰就放在他卧室里,要等到他离世后两人再一起安葬。“我不愿意把她单独摆下去。把她放在房间里,没有离开过。我每天早上晚上,上一炷香,祝愿她,天上也好,地上也好,反正是……那种安息。”
他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他没学过画,这本画册里不少画是他喜爱丰子恺,临摹来的。他喜爱苏轼、林语堂、杨绛、章诒和的句子,就抄下来。谁的印刻得好,自己也学着刻一方印上。诗、口琴、画,老人说,都是少年时代受惠于母亲和学校的那一点记忆,描摹仿写,也许谈不上技艺,是情动于中,无可奈何而已。
他说:“古人有一种说法,‘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重的人头发容易白,所以我头发白了这么多。”
“您已经九十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
“磨平?怎么讲能磨得平呢?爱这个世界可以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他现在与一只普通家猫一起生活。猫陪伴他与美棠十年,因为肝中毒被宠物医院诊断没救了,他花了四千多块钱,在家吊针救活了。猫爱出去玩,他在阳台门上贴“don'tbeout”;写字台下面压着他自己写给自己的提醒,一个字,“慢”。每年春节他自制春联,孙女说看到每个门洞都不会漏贴的一个小小的“春”字,都觉得有点可爱,“给人感觉在他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曾被日常生活磨蚀掉过,好像现实再不济也未敢玩世不恭”。
我问他:“家人觉得你怎么能够一直这么特别天真?”
他说:“外国有这么一句话,《圣经》里有,说只有儿童的心才会上天堂。”
“你原来是一个当过兵、经历过炮火的人,人们可能说你怎么会这么脆弱?”
“善与恶之间,我有一个判断力,我要坚持做善的,我不做恶的,我有这个坚强的信心。我是这样想,一个人要有力控制自己,你可以不危害于人,你可以有这个力量,这不是他的心脆弱,这是他道义的坚强。”
采访中有段话,没有编辑进片子,我一直记得。饶先生说上个月有天在院中看到二十公分长一个黑的东西,是有人丢的骨头,几百只蚂蚁围住啃。他说:“像我从前,扫掉倒了算了,这次觉得,我的力量比它大,我要扫就扫,不扫就不扫,它对我也没妨碍,何必?我不去动它,我进屋,不动它。”
我当时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第二天,我再到院子一看,这个骨头变成白色的了。原来蚂蚁把它外面的这些肉隙都吃得干干净净,就剩下骨头,蚂蚁也没有了,这个是我想不到的。”
我问他:“这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它是生命,我也是生命。为什么我有能力,我有权,我要它死?我一踩,它就死了,但又何必呢?它对我没有影响。它也是生命,它也要生活。”
这个采访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我记得这些话,但没细想过,有天看书看到黄永玉说,“美比好看好,但好,比美好”。 我看到这儿,想起那根赤白干净的骨头,这就是好。
8
前阵子,编导王瑾(外号“蚂蚁”)拿来一封信,老先生给摄像、编导每人画了一张肖像,还注明,“给小王的裤子上画了八个洞,为了时尚起见”。
送我的是这张画:一对男女靠窗对书而坐,上面写“推窗时有蝶飞来”。
这期节目,每个参与的人,蚂蚁、小余、天舒、老范、李伦、邹根涛、沈超、陈曦……对画册都珍视宝爱。蚂蚁把画册从上海运到北京,再运回去。我平时马虎,这次也怕掉了哪怕一个纸片,看完一本本摞好,放在小茶几上。夜半三点一声巨响,小几塌了一半,还好没损失画册。装在大纸箱里封好,挪到楼下,蚂蚁和天舒嘻嘻哈哈把它们抬走了。
这一期不过是寻常巷陌的情理,也没什么传奇可言,就是一个世纪来一对普通男女的生活,我们也明知收视不会太好,但还是要做这一期。老先生的孙女舒舒在信中写过“时代是不一样的了,像他的画册里有一页‘相思始觉海非深’那么严重的句子,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和有勇气可以引到自己身上的”,策划小余回信说:“换了我,我也会问自己,会不会不遗余力长久做一些无望的事。但我想,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时光可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也让另外一些人愈加清晰。”
我问过饶先生:“这画册中写了很多的内容,你最希望后代能够记住什么?”
“一个人做人要忠厚。忠厚的人总归是可以持久的。”
这二字他践行一生,像一点润如酥的雨,落下无形无迹,远看才草色青青,无际无涯。
本文来自柴静新浪博客
文摘
战事结束,一九四六年春,我时年二十五,在八三师六十三炮兵营任中尉观测员。部队驻守在江苏泰州。夏天,炮兵营移驻泰兴。这时,父亲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弟弟兆掄近期将要结婚,望我能回家参加庆贺,同时也希望借此次回家机会,把我的婚事谈好。
我依计划去镇江乘船,赴江西九江。到达镇江时近晚上八九点,码头强烈的灯光映亮夜空。我顺着石级一路下行,登上一艘开赴九江的大轮船。七月里天气燠热,大多数乘客不愿进舱,或坐或卧,提着行李铺盖在甲板上吹凉风。我不喜混杂在哄闹的人群里,就进船舱找了个铺位休息。犹忆船舷边有一个圆形的小窗口,隐约还听得到甲板上小贩在叫卖食品,而我想是疲累,很快就睡着了。
船至九江,再转南浔铁路抵达南昌,然后直奔陈家桥18号。假期不长,父亲抓紧时间,第二天就拉了我坐长途车去临川。抵达的时候天色已晚,父子二人便投宿一家“高昇客栈”,住定,父亲方向我介绍起亲家的大致情况,大抵是说毛思翔伯伯是他的至交,家道亦殷实等等。次日,我们就去了美棠家。
屋子很大,我走过第三进的天井,正要步入堂屋时候,忽见两边正房小窗正开。再一眼望去,恰见一位面容姣好、年约二十的小姐在窗前借点天光揽镜自照,左手则拿了支口红在专心涂抹——她没有看到我,我心知是她,这便是我初见美棠之第一印象。天气很好,熏风拂面,我也未停步,仍随父亲进堂屋,思翔伯与伯母出来迎接,接着就叫了美棠出来与我见面。
稍歇了一会儿,父亲便取出一枚金戒指,大约是母亲生前早已备好了的,交给思翔伯,思翔伯也随即就把戒指拿给竹床上的美棠,又给她套到手指上——我俩的订婚便是这样完成了。
在南昌的那几日,白天她在家里帮忙,每吃过晚饭,我便和她去南昌当时最繁华的两条街,洗马池和中山马路。其间名牌商店林立,卖的都是时髦商品,又有各色的小吃店。说繁华,其实那时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是只有往来行人织成的人间世象。
美棠和我就信步闲逛,或者买点喜欢的小物件,或者吃点小食。
洗马池以东因为没什么商埠,人群一下子疏少下来。但一路走去有湖滨公园。湖滨是指那里一个很大的东湖,中有湖心亭。湖畔古树蔽天,藤条缠绕,我们每每夜游,就爱看幽幽的荫翳里透射出路灯的光亮,当时观之竟似有奇趣一般。园中还设露天茶座,是特别辟一块地方,将一串串的彩色灯泡点缀在花丛草木之间,而草地上置藤椅茶几,供应清茶。美棠和我就在这里闲坐清谈,总到夜深。
三弟婚事既毕,我的假期也将结束。美棠随家人同返临川,我就带着她的照片回部队。此时63旅炮兵营已移回泰州驻地,故我回部队仍走原先的路线:先到九江乘轮船返镇江,不过此次是早晨十点的船次。我站在甲板上看风景,听着汽笛长鸣。江上船只往返,水光闪动帆影,远处红日时现。同样这一江水,一座轮,归途上的我心中所思却和来时殊异。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过地思虑起将来。
我于一九四八年七月间回到江西南昌。美棠和我的婚事定在农历八月中旬。
婚礼前一日,我独坐在新房的小圆桌前想起了母亲。想她今日如能在这里,如能目睹我结婚成家的人生一幕,竟该何等高兴,而我又该何等美满。悲从中来,我终是伏在桌上痛哭起来。后来是八舅母进房来,坐在对面细声抚慰我良久,我才渐渐止住。
第二天一早,陈家桥这边的人就急急带着布置礼堂和婚礼用品赶去江西大旅社;岳父母本就住在那里;美棠也在定姐一家的陪同下来到旅社里新娘的休息室化妆打扮。江西大旅社的大门前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左侧有一排精致的小店铺——一家美容美发店,一家摄影店和一家租借婚纱礼服的店。我去美发店最后修理发型,美棠则去选婚纱,我俩各顾各的。
江西大旅社是西式风格建筑,大厅宽广高大,挑高了两层楼。厅当中建有一个大的花台,置满各色花草。两侧有走廊,屋顶则是玻璃天窗,那天的阳光就透射而下,直照到婚礼的现场。这时的大厅也已经布置好了,地上铺了正红色地毯,正中前方摆了长方形的条桌,也铺了红绸桌布,其上放着结婚证书、美棠与我的印章和印泥等物,两边点燃了大红囍烛。
证婚人请的是时任江西省省主席的胡家凤。胡家凤因与父亲是从前北京法政大学堂的同学而相熟,出任省主席后劝父亲出来做点事,故父亲后来做了江西省的省参议员。胡家凤为人正直自持,先前任省政府秘书长的时候,因为家贫付不起“电灯费”而被电力部门以土政策剪断了电线。谁知不到一个月,胡家凤就擢任省主席,惊得电力部门连夜接通电线登门道歉,事情在全南昌传为笑谈,大家也都敬重主席的清廉。
客人们陆陆续续都到了,有两百余众。按礼,新郎官应该亲自去接证婚人。而这时胡家凤的专车也到了,我便上车,车辆往省政府驶去。省政府也许是前朝遗留下的府台衙门,陈旧而透着幽雅之气。未几胡家凤便从厅中走出,着一身淡黄褐色的中山装。汽车缓缓开去旅社,因路上时有人群想围观一下省主席的真容,开不快。及至下车,父亲和亲友们已在门口迎接。随着证婚人的到来,现场的气氛又掀起一个小小高潮。
美棠和我这时并肩立于台下,她披一袭洁白婚纱,我着一身淡黄军装。那是当时军人里流行的美式卡其布军便服。两位傧相——大峥表弟和大忻表妹立在我俩身边,此刻也是光彩照人。证婚人立于前方中央,右侧站着父亲作主婚人,左侧站着婚礼司仪。我还记得司仪喊:“请证婚人致辞!”胡家凤便从衣袋里拿出发言稿,原来都是四字一句的祝词,全是文言词句,念了有三五分钟,可惜我俩都没听懂。接着司仪又喊:“请主婚人致辞!”父亲因是律师,口才好,他不用发言稿即兴讲,倒讲了有近一刻钟。以后便是“新郎新娘向证婚人鞠躬”、“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盖章”,乃告礼成。
我们在江西大旅社大厅门口的入口处拍结婚照。这个门口并不十分宽大,呈扇形,四级台阶,两侧各有一根爱奥尼柱,檐亦扇形有纹饰。六十年来人世沉浮如飘萍无定,这张相片也散失在岁月里,然而回想起当日拍照时的情境,当时的光线怎样伏上这一檐一柱,至今历历眼前。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二零零八年,我独自一人回到了江西大旅社。大旅社的门前因为曾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如今已成为南昌起义纪念馆。建筑格局也多有变化。昔日宽敞开放的大厅现在改为方形封闭的中式堂屋,厅前的花木依旧,只是当年的花台也不再。玻璃天窗已拆毁,唯阳光朗照的庭前,仍是当年携手处。
ISBN | 754959922X,9787549599226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饶平如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