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门楣》除介绍了当今美国主要经济学派的林林总总之外,作者以其“神笔”精辟地概述了一二十种重要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二十九位伟大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对世界的突出贡献和他们德才兼优的特质;并对有志和已涉足经济研究领域的年轻学子和学者“求学”“探路”指点了迷津。
《经济门楣》成书于2002年2月,出版后多次连印,再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此领域的重要书籍。《经济门楣》主要是汇集了作者几十篇脍炙人口的经济散文,散文视界开阔、文笔清新,论点精辟,经济评论以"快"、"狠"而震惊文化界。是读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编辑推荐
《经济门楣》作者林行止,原名林山木,为香港《信报》创办人。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自1973年开始至今天,每日《信报》的评论几乎均出自他之妙笔。其知识渊博,文字从容,名家风范。其作品时常结集出版,至今已有72本书问世。
"张五常在《壹周刊》里写《香江第一笔》,说他在飞机上瞄到一位乘客手上拿着的报纸有一幅大字广告:'香江第一健笔独领风骚'。他说:'我对自己说:我可没有发这广告,难道是阿康发了神经?忍不住向该乘客借报一读,原来文中的主角是林行止。心想:那也说得是,山木兄真的是香江第一笔!'好一句'我可没有发这广告'!张教授向来自负,视自己文章如别人老婆,既非敝帚,更当自珍,甚至自诩,那是早就传为佳话了。这回连他都承认林山木是香江第一笔,足见独领风骚之说是定论了。"《苹果日报》董桥
"在我以中文下笔的一个小去处上,山木(林行止)和我曾经是难得一遇的最佳拍档。我们大家都有信念,但没有成见;我们大家都愿意冒险、愿意尝试;我们大家都不滞于物,不管他人说什么;我们大家都认为文章之道是要简而明,要诚恳,而老气横秋是不可取的。"张五常
"林山木(林行止)和查良镛(金庸)都可说是香港文化界的特殊产品。如果说查良镛是香港六十年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一代宗师,那么系出"明"门、师承查良镛的林山木,则可说是八十年代的个中翘楚。"方卡谬
请读片断: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异同
随着十八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的所谓"双重革命"(Double Revolutions)即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来临,经济活动亦愈趋复杂,经济盛衰循环日益明显,通货膨胀、通货收缩交替出现;失业现象更令当政者非常困扰。
在这种情形下,试图以一套理论、一家之言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学说便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思(K.Marx,1818~1883),在他的共产主义圣经《资本论》里,他指出要稳定经济发展,必须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要削减贫困,资本财产私有的制度必须连根拔起;马克思主张工人阶级财富创造者,应该集体拥有和管理这些资本财产。
显而易见,马克思这套理论,对于信服斯密学说的人而言,根本不具说服力,但它对一般人尤其是家无恒产者的吸引力不容忽视。
不过,到了现在,苏东国家纷纷直接或间接"走资"之后,这种形势的转变强而有力地说明了治句之道只有破坏性而无建设性它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的大敌!不过,正如数天前笔者在此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精深博大,因此而全盘否定,是不客观的。
马克思学说在西方国家虽不吃香,但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亦令西方经济学界开始怀疑"自由放任"、"无形之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知识革命"就逐渐酝酿,而凯恩斯就是这场思想革命的领袖。
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一度使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预言快成事实,但凯恩斯认为此说荒谬无稽,因为,通过政府的有限度干预,资本主义寿比南山、长春不老。
一利生一弊生
说起来非常简单,凯恩斯的处方是通过公营部门的投资,令市场对货物和劳务的需求上升,结果失业情况得以纤缓,一场经济危机就可以化解。凯恩斯的处方果然奏效,这是战后以来西方经济能享受三十年繁荣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马克思和凯恩斯都主张政府干预,只是前者主张财产公有,后者极力维护私有制;这二种看法,如今胜负已见!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原是通货膨胀的温床,当政府发现通胀恶化至失却控制时,采取相反方法抽紧银根收缩开支,便将经济推入更痛苦的通货收缩、经济衰退的深渊!
褒贬无碍功能依旧
究竟经济学能否帮助经济顺利发展?这个问题,除了经济学学者,其他大部分学科的学者都予否定,此中的原因,不言自明,但经济学在众多社会科学中特别吃香(如可得诺贝尔奖,这是其他社会科学所无的殊荣)。有地位(如受聘为统治者的顾问)及财源广进(经济研究报告十分昂贵,经济学家的顾问费特别高),令人"眼红",于是在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比如失业通胀衰退齐来时,提出经济学无用论,便很易为一般人接受。
不过,由于经济学是"研究日常生活的学问"(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宗师马歇尔语),奥国学派大宗师米赛斯则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几乎所有人们的活动包括作爱以至精神患病者都可包容在经济学范畴内,因此,经济学仍是探讨经济问题以至社会现象不可或缺的工具。
(摘选《经济门楣》)
媒体推荐
序
传真机的普及,令笔者晚间可安坐家中,撰写《政经短评》;在把原搞传至报社,等待修改、校核清样这段大约30-60分钟不等的空当,笔者“废时利用”,写点和《政经短评》完全不同的东西,愿意是希望借比较轻松的内容,松弛神经,哪知许多时也要绞尽脑汁……。这便是在《信报》经济评论版刊出的《欣然忘食》栏。
《政经短评》的题材在脑里思索多时才动笑,《欣然忘食》每天虽只刊出短短六七百字,写作耗时有限,但资料的翻查、数字的日期的复核以至相片的搜寻,往往用去大量时间;这是笔者意料不及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经济学确是“沉闷的科学”(The Dismal Science),不易为读者接受,大众传媒以经济学理论解释日常事象的文字并不多J儿,即使《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亦难得一见,这是消费者导向市场的正常现象。
香港是典型商埠,不讳言是“经济人”的港人数不胜数,他们对能够解释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理论,只要不是满纸术语、程式及生硬的“外来语”(翻译者亦不明白的名词或造句),是有兴趣阅读的。纵情犬马声色的香港人有兴趣阅读笔锋不带感情通常干涩难明的经济学文章,如亚当·斯密所说,是为了私利而已!数十年的兴盛繁荣及低税率,香港固然造就了不少世界级富豪,中产阶级亦迅速膨胀,他们行有余力,了解一点把其功利行为(香港人理解的功利是惟利是图的同义词,和Utilitarian的功利颇不同)提升至抽象层次的经济学理论,便大有需要。
为了冲淡经济学的沉闷感,笔者因此从经济学家人手,即从普通读者较有兴趣的人的因素,引出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从读者的反应,这种试尝并非没有效果。
笔者用笔名林行止写《政经短评》,《欣然忘食》则以史威德出之,两名毫不相干,以为可把读者蒙在鼓里,但细心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揣测史威德出自林行止之手的询问信“如雪片般飞来”,有位远在多伦多的读者叶国威先生还为了“史威德是否林行止”而和家人打赌(以洗碗碟及洗车一个月为赌注),加上同事拘谨而充满怀疑的打探,促使笔者决心“暴露”身
份,而《欣然忘食》结集出版,正是最适当的机会。
众所周知,《欣然忘食》来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说写出笔者浏览“闲书”时的心情(读课本有此“收获”,笔者已成为名学者!),“因以为栏名焉”。
林山木
一九九三年二月五日于《信报》
作者简介
林行止原名林山木,原籍广东澄海。1940年生,是香港《信报》创办人、著名评论家、素被誉为"香江第一健笔"。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自1973年开始至今,每日《信报》的评论几乎均出自他之妙笔。尤其擅长财经方面的评论,深入浅出,透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的专栏为国内金融界高层必读。
目录
走近林行止:共思想及其人易宪容
序
人工培植的学问
凯恩斯父子无缘当教授
院士·寒士
古书有价
南海泡沫与账目监督
舒华茨与弗里德曼
夫妇合“作”
经济人绝对理性
计算物价的理想指数
会计师不应兼任商业顾问
出世与入世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界通天晓——萨缪尔森
女经济学家何时最宜生儿育女
医生与经济学家
高伯德最早主张“自由放任”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异同
凯恩斯知交夏禄德
精通专业长于表达
经济学补法律之足
机会成本与经济学
以最小代价换最大报酬
阿丽思闯进经济学
北欧学派开山祖
经济学家IQ第一
经济学人书店
贱视劳工的社会主义
韦伯夫妇领导社会运动
凯恩斯为谁倾倒
熊彼特的好太太
米寒斯夫人发扬夫业
经济学家和书
计划经济的叛徒
贝克尔扩阔经济学视野
官场逃兵费斯坦
理性预期大师卢卡斯
梭罗听太太话入行
和凯恩斯大唱反调
年少有成的大行家
塔外经济学家十诫
[附录]我们是不自觉的奥国学派
文摘
书摘
艺术品拍卖,由于珍品以天文数字成交,而数字愈大对读者吸引力愈高,因此传媒争相报道:古书(Antiquarian book)的拍卖会虽然非常热闹,只因金额不够大,对读者吸引力不强,传媒报道少得可怜。其实,古书的爱好者未必少于艺术品爱好者,今年2月三藩市及5月纽约的古书展,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好者参观,参与拍卖者更以百计。
古书拍卖成交价事实上相当惊人,比如1989年11月纽约苏富比便以210万(美元,下同)卖出一套四册对开本的莎士比亚剧本;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传世巨构《唐·吉珂德》第一版一套二卷,开价30万,越叫越高,卒以160万为一西班牙富翁投得。笔者记下这点资料,目的无非说明古书市场十分活跃。
名著初版稀世珍
亚当·斯密的《原富论》于1776年美国独立之年出版,第一版印了750套(二册),在这个时期一版书印750套是不算少的。比如比《原富论》更“大众化”的鲍士威的《约翰生传》[Boswell'sLife of Johnson,(约翰生博士为英国大儒、第一部英文字典编汇者),1791年初版,印了1750套(二册),吉朋的《罗马帝国兴亡史》亦于1776年出版(出版商与《原富论》同为Cadell and Davies],数量只有500册。以二百多年前的人口,识字率和大学生之人数,当年的印书数量是相当高的。
发烧友古书店
《伦敦时报》的前总编辑李思莫勋爵(Lord W.Rees-Mogg,该报为梅铎收购后改走大众路线,李思莫即辞职),现在除任英国艺术委员会主席外,尚与友人合作出版投资通讯《投资策略》(Strategic lnvestment,在华盛顿出版),同时在伦敦收购一家古书店Pickering &
Chatto;他之收购这家颇有名气的古书店,目的当然在牟利,而他所以会人此行,则因他本人酷爱古书之故。
昆奈从御医变为经济思想家,但他并不是第一位医而优则经济的医生,比他年长二十六岁的医生孟德威(Bernard MandeviUe,1670—1773),据笔者所见资料,起码比他早四十四年从医学跨进经济学门槛。1714年,他根据1705年所写的小册子《嗡嗡的蜂巢——浪子回头》(The Grumbling Hive:or Kraves Turn'd Honest),写成一套二卷、现在仍未绝版的《蜜蜂寓言,或个人的恶行、大众的利益》(The Fable of the Bees,or Private Vices,Public Benifits)一书;笔者手上的一套为1988年自由古籍(Liberty Classics)出版社出版,书前附有F.B.Kaye百余页的介绍,是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所谓“善本”(Definitive Edition)的翻版。
盂德威生于荷兰鹿特丹(或鹿特丹近郊)一个世代业医之家。1691年得Leydon大学医学博士;他担任的大概是现在称的临床心理医生,因为据说他擅长于医治忧郁症及歇斯底里症(Hypochon Driack and Hysterick Diseases)。1699年他二十九岁,前赴英国行医,不但在
那儿成家立室,而且一住三十四年,1733年殁于伦敦Hackney区住所。
盂德威并非经济学家,不过他的著作对稍后经济学思潮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他认为私人恶行能成为社会繁荣的动力,成为经济学上自由放任思想的先驱!哈耶克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理念的新研究》(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 andthe History of ldeas)一书,便有专章论孟德威,正式肯定他对经济学的贡献。
“私人的恶行是公众的利益”,是孟德威学说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奢侈、骄傲、贪心、嫉妒及贪欲等恶行,都有利于经济繁荣;这种观点,对于现在这个消费时代,尤具意义。
自此之后,什么才是合理的选择规则,成为数学家研究对象,而《阿丽思漫游仙境》的作者,便因为写了三本有关小册子,被研究同类问题的公共选择学派视为他们的鼻祖。“公共选择理论”既为现代经济学一大流派,陶逊因此亦在经济学界占一席位!
布莱克是苏格兰人,在格拉斯哥大学获数学及物理学学士、继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再获经济学博士,他长期任威尔斯Bangor大学经济学系讲座教授;60年代初期在牛津研究时,不但发现Borda的著作,同时找到陶逊那二本根本已被学界遗忘的小册子。布莱克研读之下,发现它们与当时开始萌芽的《公共选择理论》及引起重大争论的《博弈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引发他写“委员会和选补理论”一书的动机,并将陶逊这二本小册子作为该书附录,令陶逊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陶逊的有关著作亦渐为世人所知。
公共选择学派巨擘,长期和布坎南共事的图洛克(G.Tullock,50年代初期曾在香港美新处供职)和甘宝1965年曾合撰一文,盛赞布莱克的发现;布莱克本人在公共选择理论形成一个独立学派上贡献殊多,因此有人称他为“公共选择学派”之父。当然,现在此一荣誉已落在布坎南身上。
善讲故事的符号逻辑家
在《委员会理论》中,陶逊讨论的选举规则和波达相似,但据布莱克的引述,陶逊自认他的看法“是否创见我不敢肯定”,据布莱克的考证:“陶逊曾参考波达的书,可能性甚大;但陶逊亦可能独立地发现这个问题,并未读到波达(等人)的书。”
“议会代议制原则”同样是研究如何才能推出最适当参选者同时达致公平选举的目的。
有关“阿丽思漫游仙境”作者路易·卡路的生平,笔者所知有限。F.B.Lennon 1962年曾由麦克米伦出版过一部《路易·卡路的一生》(ALife of Lewis Carroll),笔者不曾寓目;布莱克的卡路传记,写的主要集中在卡路对“公共选择理论”及“博弈论”的贡献,可惜似乎尚未出版,这本书笔者倒有兴趣一读的。
表面上看,原名陶逊的路易·卡路一生平平无奇。他出生在曼彻斯特近郊一个牧师家庭,有十二名弟妹,可能二名夭折,因为一般介绍说他在“十三名孩子中居长”,又说他母亲为十一名,子女操劳。卡路十四岁考入Rugby地方的著名公学(贵族私校)Rugby(英式足球在此发源因而得名),身体孱弱,不但不会玩Rugby,连板球亦应付不了;他读书成绩甚佳,尤以数学为然。
出身贵族家庭的韦伯夫人,因为对事物本质缺乏了解而“误人歧途”,背叛了她的阶级,“大义灭亲”,成为社会主义的积极鼓吹者!米塞斯在一本题为《经济政策》(EconomicPolicy,ThoughtsforTodayandTomorrow,1979年出版:本书为作者1958年应邀赴阿根廷讲学的讲稿)的小册子;第二章《社会主义》中,指出韦伯夫人年轻时曾担任她的企业家父亲的秘书,“在公司内,只有父亲发号施令,所有人都得听从……。”她认为乃父专横独断,对此流露了不满情绪,亦是促成她成为社会主义信徒的因素之一。米塞斯认为韦伯夫人完全被表象所误导,因为她的父亲是听从市场——消费者的意见后才下命令的!
韦伯夫人自幼从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哲学家兼社会学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研究社会学,曾长期在兰开夏和伦敦贫民区实地调查,对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影响甚大。
1905年,韦伯夫人被英国政府委为“济贫调查委员会”委员,因不同意调查报告的论调,单独发表《少数报告书》;她与委员会其他成员分歧之处在于她力主济贫应从消灭穷困的根源人手,而“大多数意见”则着力于制订救济计划;她认为这根本没有意义!
有一点可能使当今妇解分子不解的是,1918年9月一项由政府委任的顾问团发表的报告,主张男女应“同工同酬”,韦伯夫人身为顾问团成员,欲力排众议,认为“工资的决定,应以努力与需求为基础”,换句话说,如果工作能力有别,同样的职位便不应得到同样的报酬!
佳偶天成始子“合作”
1891年,韦伯夫人(当时仍是Beatrice Potter,她成年后才不用其封衔Lady Passfield)出版《英国的合作运动》(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一书;韦伯大为倾倒,翌年“恋爱成熟”,宣布结婚,时新娘三十四岁新郎三十三岁。此后他们双剑合璧,同共研究,几乎所有在婚后的著作都以两人联署合著出版;就连这本《英国的合作运动》,于1921年修订再版时,亦加上韦伯的名字!
志趣相投的夫妇世所多有,偶然合写一本书的亦不罕见,但像韦伯夫妇合作多本著作的情况,堪称空前绝后。韦伯夫人的自传第二卷以《合伙》(Partnership)为名,笔者未读过这本书,相信写的主要是他们夫妻在领导社会运动和著述上如何合作的过程吧。
赫布隆纳认为马克思思想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已证实政经破产而被遗弃。他指出,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的不及百分之一,因此,赫布隆纳强调我们不可因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变天,便连马克思思想一并抹煞掉。赫布隆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历史观的学术价值很高。
现在,保守经济学家将西方国家经济不景,归咎于政府过分干预;自由学派则把一切推到石油危机身上。大家把责任推个一千二净,但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确存在着马克思一早指出的许多结构性缺点,这些缺点不仅会令资本主义经济经常陷入困境,最终还会给它孕育出来的无产阶级推翻!
异化变为赤贫
亚当·斯密指出,自爱(Self-Love)为人类的本性,以此为基础,他深入地分析了经济社会、政治社会、道德法律和知识艺术的演变,这些演变的结果是一个富裕的自由社会。但马克思认为“异化”Alienation,亦译疏离)才是人的本性,而以“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为起点,以“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ur)为中心,推演出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成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具有敌意的制度……。同时,资产阶级社会所孕育、发展的生产力量,创造了解决这种对立敌意的物质条件”。这里所指的“生产力量”,当然是无产阶级;在较早前
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明白地预言“资产阶级正在挖掘他们自己的坟墓。资产阶级必将崩溃,无产阶级终将获胜”!
赫布隆纳长期相信马克思这种偏激的说法,即使自称成为叛徒之后,笔者以为他仍“半信半疑”。他之所以和社会主义划清界线,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创造财富,在这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并非资本主义的对手。
不过,赫布隆纳仍认为社会主义比较平等和有公义!当然,他所指的是瑞典式社会主义。
……
ISBN | 7801496388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林行止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