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丁·西克史密斯著的《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和面对面采访,并结合马丁先生多年作为BBC驻莫斯科的通讯记者的个人经历,将俄罗斯令人神往的历史娓娓道来。从九世纪横跨到二十一世纪,从动乱的过去讲到纷纭复杂的当代时局,从政治、经济、音乐、文学、艺术到俄国人创造的奇迹,从历史尽头探索俄罗斯人多样性格的形成原因。
这个复杂的大国令西方人费解,可一旦我们抓住了俄罗斯历史的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它风云变幻的行为。本书呈现在俄罗斯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上俄罗斯人作出的选择,以及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媒体推荐
这是本值得推广的好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它。
——《每日快报》
马丁·西克史密斯为我们拨开重重疑云,带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个故事……他凭借自己高妙的叙事手法将这样的题材写的扣人心弦,一目了然。
——《每日电报》
马丁·西克史密斯凭借翔实的调查带我们理清克里姆林能源王国盘根错节的线索。
——爱德华·卢卡斯 (《经济学家》驻中东欧记者)
极为精细的调查,生动的叙述……想了解今日俄罗斯的必备图书。
——安格斯·罗克斯伯勒 (20世纪80年代为《星期日泰晤士报》驻莫斯科记者,后成为普京的新闻顾问)
这本书是对俄罗斯核心部门潜规则入木三分的揭露。
——唐·默拉里 (CBC驻莫斯科前首席记者)
作者简介
作者:(英)马丁·西克史密斯 译者:张婷婷 译者:王玮
马丁·西克史密斯,1954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西部的柴郡,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巴黎大学。1980-1997年作为BBC通讯记者到过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日内瓦以及华沙实地采访。1997-2002年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他写过的纪实类作品有《普京的石油:尤科斯事务和为俄国而战》《利特维年科事件:预知死亡的真实故事》《莫斯科政变:苏联体制的终结》等。
目录
前言和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基辅和民主雏形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和扩张运动
第三章 革命的兴起
第四章 狂热年代
第五章 战战兢兢的民主党人
大事年表
序言
乔治·马戛尔尼在1917年写道:“俄罗斯不再是遥远星空中发着微光的一点星火,而是宇宙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伟大星球,它的运行影响着周围星球的轨迹。”俄罗斯的确有这样的影响力。对这个伟大国度研究得越深入,对它的故事写得越多,我越不能自拔地被它吸引。
BBC系列之《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的制作小组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亚当、安娜·富勒和尼尔·加德纳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杰弗里·霍斯金为我审稿,感谢唐·墨菲帮我指正写作中的错误。我还要感谢我的儿子,感谢他不知疲倦地帮助我做调查研究。还有我的妻子玛丽,感谢她对我这样一个常常没时间陪她的丈夫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
感谢康提尼允许我引用《普京的石油》中的句子,感谢麦克米伦让我引用《利特维年科事件:预知死亡的真实故事》中的材料,以及西蒙与舒斯允许我引用《莫斯科政变:苏联体制的终结》里的段落。
写于伦敦,2011.3
文摘
一
拂晓时分,我抵达了诺夫哥罗德。这班从莫斯科北上彼得堡的高速列车是夕发朝至的卧铺车。头5个小时在昏睡中不知不觉过去了。车子一转到路况不好的诺夫哥罗德支线上,就开始颠簸起来,剧烈的震动生生将我从睡梦中拽起来。我只好穿戴好,啜着俄罗斯红茶,圆睁双眼静待终点站的到达。清晨6时整,我出了诺夫哥罗德车站,走进清新的晨雾里。
此时的诺夫哥罗德城还在沉睡中,我便让司机拉我到沃尔霍夫河的另一端——大诺夫哥罗德。世世代代的商人在这个古集市进行实物交易,散市后便聚集到白墙蓝顶的教堂做祈祷。而此时的古集市,一片静谧,一片冷清,呼出的热气都看得清。河对岸,一轮满月在诺夫哥罗德城克里姆林宫(译者注:“克里姆林宫”并非莫斯科专利。凡是旧日王公们“带城墙的城堡”,都叫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上浮起,构成欧洲最无懈可击,最超凡脱俗的一大景观——中世纪的红色城墙根植在绿油油的河岸,上方依稀可见索菲亚大教堂
9世纪中叶,那时的诺夫哥罗德城还不叫俄罗斯,它是作为北边的波罗的海到南边的拜占庭帝国商道上的一个中转站。当时斯拉夫部落定居于此,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暗暗较劲。就在骨肉相残不可避免之际,各部落的首领达成了共识。在那个武力至上的年代,这次事件有着重大意义。
“那时,法律尚未诞生,”俄罗斯《原初编年史》中记载,“各部落势力争相露头,矛盾渐渐激化,战争接二连三地爆发。他们最终意识到情况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于是达成共识:‘让我们推选出一位首领,以法律的名义为我们主持公道吧’。”诺夫哥罗德在9世纪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以后几个世纪里,这座城市能依法治理,人们更容易安抚——与其发动内战,人民更愿意在外来中立统治者的领导下达成共识。
所以,这些斯拉夫部落和其他部落的人飘洋过海来到了维京人的地盘,那时的维京人被叫作“罗斯人”(就像其他的群落被称作瑞典人、诺曼底人或盎格鲁人一样)。他们对罗斯人说:“我们的疆土辽阔富饶,却没有法度。来做我们的首领吧,来治理我们的部落吧!”他们最终找到了三位罗斯兄弟作为首领候选人,最年长的留里克来到了诺夫哥罗德,俄罗斯一名正是由他而来。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无数俄罗斯人都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然而和俄国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一样,对于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俄罗斯人却往往各执一词。记载留里克的到来以及那整个时代的唯一可靠史料是《原初编年史》。这部书只是编年体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而这套丛书大部分是由后来的僧侣们陆续写成的。故事扣人心弦,诗意盎然,令人回味不已,其真实性自然值得商榷。留里克或许确有其人,抑或只是凭空虚构,再或者是那些统治过俄罗斯的维京王子们的结合体。
然而,俄罗斯的历史绝非仅限于这些事实。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杂糅于浪漫的传奇故事里,亦真亦幻,像部历史神话,塑成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和其他民族一样,俄罗斯人对自己的历史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朋友甚至也能费力地想起一些重要的日期。然而,他们一定会记得862这个年份,正是在这一年,留里克王子来到这里,建立了俄罗斯。
诺夫哥罗德时间7时整。
克里姆林宫渐渐从睡梦中醒来,我沿着河上的人行桥一路漫步下去,一直走到巍巍的木门处。木门里,历史建筑群鳞次栉比,美轮美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7世纪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大教堂。草坪中央矗立着诺夫哥罗德的千禧年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862年(俄罗斯巨大变革的一个时期),一个身披铠甲,头戴北欧民族头盔的骑士铜像俯视众生,铜像底座标有862这个年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指点着铜像告诉孩子这就是维京人留里克。我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诉我:留里克的到来标志着这个国家的诞生。
“在我看来,留里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缔造了俄罗斯第一个王朝,是俄罗斯第一个沙皇。”语言学的学生斯维特拉娜如是说。“毫无疑问,留里克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统一了各国,成立了我们这个国家,”艾利克斯附和道,“在他来之前,这里还不过是几个分散的部落;在他走后,却留下了一个国家!”玛莎进一步补充说:“留里克建立了俄罗斯,组成了政府,为我国的整个体系打下了根基……他是罗斯王朝的第一人。所以说,他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领袖,更是这个国家的象征。”(P3-5)
马丁·西克史密斯著的《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和面对面采访,并结合马丁先生多年作为BBC驻莫斯科的通讯记者的个人经历,将俄罗斯令人神往的历史娓娓道来。从九世纪横跨到二十一世纪,从动乱的过去讲到纷纭复杂的当代时局,从政治、经济、音乐、文学、艺术到俄国人创造的奇迹,从历史尽头探索俄罗斯人多样性格的形成原因。
这个复杂的大国令西方人费解,可一旦我们抓住了俄罗斯历史的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它风云变幻的行为。本书呈现在俄罗斯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上俄罗斯人作出的选择,以及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媒体推荐
这是本值得推广的好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它。
——《每日快报》
马丁·西克史密斯为我们拨开重重疑云,带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个故事……他凭借自己高妙的叙事手法将这样的题材写的扣人心弦,一目了然。
——《每日电报》
马丁·西克史密斯凭借翔实的调查带我们理清克里姆林能源王国盘根错节的线索。
——爱德华·卢卡斯 (《经济学家》驻中东欧记者)
极为精细的调查,生动的叙述……想了解今日俄罗斯的必备图书。
——安格斯·罗克斯伯勒 (20世纪80年代为《星期日泰晤士报》驻莫斯科记者,后成为普京的新闻顾问)
这本书是对俄罗斯核心部门潜规则入木三分的揭露。
——唐·默拉里 (CBC驻莫斯科前首席记者)
作者简介
作者:(英)马丁·西克史密斯 译者:张婷婷 译者:王玮
马丁·西克史密斯,1954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西部的柴郡,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巴黎大学。1980-1997年作为BBC通讯记者到过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日内瓦以及华沙实地采访。1997-2002年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他写过的纪实类作品有《普京的石油:尤科斯事务和为俄国而战》《利特维年科事件:预知死亡的真实故事》《莫斯科政变:苏联体制的终结》等。
目录
前言和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基辅和民主雏形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和扩张运动
第三章 革命的兴起
第四章 狂热年代
第五章 战战兢兢的民主党人
大事年表
序言
乔治·马戛尔尼在1917年写道:“俄罗斯不再是遥远星空中发着微光的一点星火,而是宇宙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伟大星球,它的运行影响着周围星球的轨迹。”俄罗斯的确有这样的影响力。对这个伟大国度研究得越深入,对它的故事写得越多,我越不能自拔地被它吸引。
BBC系列之《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的制作小组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亚当、安娜·富勒和尼尔·加德纳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杰弗里·霍斯金为我审稿,感谢唐·墨菲帮我指正写作中的错误。我还要感谢我的儿子,感谢他不知疲倦地帮助我做调查研究。还有我的妻子玛丽,感谢她对我这样一个常常没时间陪她的丈夫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
感谢康提尼允许我引用《普京的石油》中的句子,感谢麦克米伦让我引用《利特维年科事件:预知死亡的真实故事》中的材料,以及西蒙与舒斯允许我引用《莫斯科政变:苏联体制的终结》里的段落。
写于伦敦,2011.3
文摘
一
拂晓时分,我抵达了诺夫哥罗德。这班从莫斯科北上彼得堡的高速列车是夕发朝至的卧铺车。头5个小时在昏睡中不知不觉过去了。车子一转到路况不好的诺夫哥罗德支线上,就开始颠簸起来,剧烈的震动生生将我从睡梦中拽起来。我只好穿戴好,啜着俄罗斯红茶,圆睁双眼静待终点站的到达。清晨6时整,我出了诺夫哥罗德车站,走进清新的晨雾里。
此时的诺夫哥罗德城还在沉睡中,我便让司机拉我到沃尔霍夫河的另一端——大诺夫哥罗德。世世代代的商人在这个古集市进行实物交易,散市后便聚集到白墙蓝顶的教堂做祈祷。而此时的古集市,一片静谧,一片冷清,呼出的热气都看得清。河对岸,一轮满月在诺夫哥罗德城克里姆林宫(译者注:“克里姆林宫”并非莫斯科专利。凡是旧日王公们“带城墙的城堡”,都叫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上浮起,构成欧洲最无懈可击,最超凡脱俗的一大景观——中世纪的红色城墙根植在绿油油的河岸,上方依稀可见索菲亚大教堂
9世纪中叶,那时的诺夫哥罗德城还不叫俄罗斯,它是作为北边的波罗的海到南边的拜占庭帝国商道上的一个中转站。当时斯拉夫部落定居于此,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暗暗较劲。就在骨肉相残不可避免之际,各部落的首领达成了共识。在那个武力至上的年代,这次事件有着重大意义。
“那时,法律尚未诞生,”俄罗斯《原初编年史》中记载,“各部落势力争相露头,矛盾渐渐激化,战争接二连三地爆发。他们最终意识到情况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于是达成共识:‘让我们推选出一位首领,以法律的名义为我们主持公道吧’。”诺夫哥罗德在9世纪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以后几个世纪里,这座城市能依法治理,人们更容易安抚——与其发动内战,人民更愿意在外来中立统治者的领导下达成共识。
所以,这些斯拉夫部落和其他部落的人飘洋过海来到了维京人的地盘,那时的维京人被叫作“罗斯人”(就像其他的群落被称作瑞典人、诺曼底人或盎格鲁人一样)。他们对罗斯人说:“我们的疆土辽阔富饶,却没有法度。来做我们的首领吧,来治理我们的部落吧!”他们最终找到了三位罗斯兄弟作为首领候选人,最年长的留里克来到了诺夫哥罗德,俄罗斯一名正是由他而来。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无数俄罗斯人都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然而和俄国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一样,对于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俄罗斯人却往往各执一词。记载留里克的到来以及那整个时代的唯一可靠史料是《原初编年史》。这部书只是编年体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而这套丛书大部分是由后来的僧侣们陆续写成的。故事扣人心弦,诗意盎然,令人回味不已,其真实性自然值得商榷。留里克或许确有其人,抑或只是凭空虚构,再或者是那些统治过俄罗斯的维京王子们的结合体。
然而,俄罗斯的历史绝非仅限于这些事实。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杂糅于浪漫的传奇故事里,亦真亦幻,像部历史神话,塑成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和其他民族一样,俄罗斯人对自己的历史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朋友甚至也能费力地想起一些重要的日期。然而,他们一定会记得862这个年份,正是在这一年,留里克王子来到这里,建立了俄罗斯。
诺夫哥罗德时间7时整。
克里姆林宫渐渐从睡梦中醒来,我沿着河上的人行桥一路漫步下去,一直走到巍巍的木门处。木门里,历史建筑群鳞次栉比,美轮美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7世纪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大教堂。草坪中央矗立着诺夫哥罗德的千禧年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862年(俄罗斯巨大变革的一个时期),一个身披铠甲,头戴北欧民族头盔的骑士铜像俯视众生,铜像底座标有862这个年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指点着铜像告诉孩子这就是维京人留里克。我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诉我:留里克的到来标志着这个国家的诞生。
“在我看来,留里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缔造了俄罗斯第一个王朝,是俄罗斯第一个沙皇。”语言学的学生斯维特拉娜如是说。“毫无疑问,留里克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统一了各国,成立了我们这个国家,”艾利克斯附和道,“在他来之前,这里还不过是几个分散的部落;在他走后,却留下了一个国家!”玛莎进一步补充说:“留里克建立了俄罗斯,组成了政府,为我国的整个体系打下了根基……他是罗斯王朝的第一人。所以说,他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领袖,更是这个国家的象征。”(P3-5)
ISBN | 9787229122980,7229122988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 [英]马丁·西克史密斯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