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结合对国外有关经验的调查研究,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后等具体具体特点为基础,针对如何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水权制度,如何推进我国水价体系改革等一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且根据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应该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水利,水利已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等一系列创新观点和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据可靠,可供有关领导、有关单位及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参考。
前言
水是生活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1994年用水量约为4.3万亿立方米,到2000年已增至约7万亿立方米,已经超出全球河流和湖泊中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这意味着开发新的供水水源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更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再加上污染严重,使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异常短缺,这已成为我国实现新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和与水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等多个方面,使得水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按计划经济的模式对水资源进行配置,原有的水资源产权、水价管理体系和形成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特别是缺少水权合理的流转机制,使水资源配置效益低下,出现了水资源的紧缺与水资源浪费严重并存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法规建设,建立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的水权管理制度、水价管理体系与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市场,对解决我国资源紧缺问题,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完善其水资源管理制度,如实行水资源所有权的国有化,将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完善水价管理体系与水价形成机制,提倡或推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等方式,力求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其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本书系水利部委托发展研究中心作的专项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改研究利用现代化检索手段,收集了几十个国家的近千万字资料,并经筛选从中翻译整理了近百万字的典型核心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有关国家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水权制度和水市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特点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与建议。由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都与其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研究中首先对国外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法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广泛的分析研究,以避免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在研究中,我们注意从大量国外资料中提取了一些特点鲜明并具有典型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相关方面的具体做法与经验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法、水权制度、水价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其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市场建设等一系列相关内容。
本项研究是在水利部政法司及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对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从而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水利部原总工程师高安泽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本研究项目成果审定专家为:高安泽(教授级高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原总工)、曹楚生(院士、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何孝俅(教授级高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司志明(教授级高工、水利部规划总院原副总工)、韩亦方(教授级高工、水利部南水北调设计规划管理局原副总工)。在此,我们对他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研究与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下列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是:张伟、张岚、梁宁、吴珊、冯立强、马智俐、崔秀英、尹子泽、王萍、俞瑞堂、荣瑛、孔德辉、丁秀霞、洪松、贾南、王俊英、薛倩、朱化广、王晓红、熊明武、席延林、张宝瑞、耿振云、张文生等。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与分析研究能力有限,调研的深度与广度可能还不够,如书中有疏漏,甚至是谬误,恳切希望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正。
编者
2003年9月于北京
ISBN | 7800876918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