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金融博弈论》完整展现了作者在宏观与微观金融博弈研究方面的成果。《金融博弈论》共5编23章。第一编“博弈信息”,包括第2—5章,比较分析不同信息条件对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影响。第二编“政策因素”,包括第6—11章,重点讨论宏观金融博弈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对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影响。第三编“政策目标”,包括第12—17章,重点分析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对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影响。第四编“金融机构”,包括18—20章,分析金融机构的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第五编“金融市场”,包括第21一24章,重点讨论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违规之间的博弈和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
作者简介
陈学彬 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经济对策论研究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货币银行理论、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博弈分析、金融数量分析。
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价格宏观调控论》(1995)、《宏观金融博弈分析》(1997)、《博弈学习理论》(1999)、《当代金融危机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2002)等
目录
1 引言
1.1 金融活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核心
1.2 金融博弈:金融行为主体间的理性较量
1.3 金融博弈分析:理解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工具
1.4 博弈论:金融博弈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编 博 弈 信 息
2 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2.1 分析前提
2.2 中央银行和公众的决策目标
2.3 央行决策规则、公众理性预期与博弈均衡
2.4 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效应比较
2.5 小结
附录2A: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实证分析
3 中央银行具有最小信息优势的宏观金融博弈分析
3.1 引言
3.2 分析前提
3.3 中央银行决策目标函数及其最小信息优势
3.4 公众理性预期、中央银行决策规则与博弈均衡
3.5 不同信息博弈的政策行为及其效应比较
3.6 持久目标变化与暂时控制误差之间的模糊
3.7 小结
4 央行具有扩展信息优势的宏观金融博弈分析基本模型
4.1 引言
4.2 分析前提
4.3 中央银行决策目标、信息优势及其信息披露
4.4 央行具有扩展信息优势的公众理性预期
4.5 央行具有扩展信息优势的决策规则
附录4A: 公众理性预期求解(一)
附录4B: 公众理性预期求解(二)
附录4C: 央行决策规则求解(一)
附录4D: 央行决策规则求解(二)
附录4E:δ为r 的递减函数的证明
5 不同信息条件下宏观金融博弈的政策效应比较
5.1 引言
5.2 对称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相机抉择政策效应比较
5.3 有无政策信息披露的政策效应比较
5.4 披露信息准确度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5.5 小结
附录5A
附录5B
附录5C
第二编 政 策 因 素
6 公众学习速度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6.1 公众学习速度及其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6.2 影响公众学习速度的主要因素
6.3 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偏好和时间偏好的影响
6.4 货币需求预测、供给控制和信息披露误差的影响
6.5 其他因素的影响
6.6 小结
附录6A:δ为β 的递增函数证明
附录6B:δ为σ 的递增函数证明
7 违规获利的诱惑与信誉损失的强制
7.1 引言
7.2 基本模型
7.3 违规获利的诱惑与信誉损失的强制
7.4 最优可强制规则与因事而宜规则
7.5 小结
8 非对称信息博弈中的政策制定者信誉
8.1 引言
8.2 只有两种政策制定者的信誉模型
8.3 逐步调整的信誉模型
8.4 小结
9 政策可信度的决定及其影响
9.1 引言
9.2 完全信息博弈的政策可信度
9.3 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政策可信度
9.4 披露政策信息的可信度
9.5 小结
附录9A: 命题9.4的证明
附录9B: 央行具有扩展信息优势的政策可信度决定公式推导
附录9C:AC是δ和θ 的递减函数的证明
10 通货膨胀持续性与货币供给适应性
10.1 引言
10.2 基本模型
10.3 通货膨胀持续性与货币政策适应性
10.4 对称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通货膨胀分布
10.5 影响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因素
10.6 小结
附录10A: 公众预期求解
附录10B: 中央银行决策规则求解
附录10C: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求解
11 时间交错合同和工资利率指数化对通胀持续性的影响机制
11.1 引言
11.2 时间交错合同对通胀持续性的影响
11.3 工资和利率指数化对通胀持续性的影响
11.4 小结
附录11A: 博弈均衡的求解
第三编 政 策 目 标
12 通货膨胀的预算融资动机
12.1 引言
12.2 分析前提
12.3 能够带来最大发行收益的“最优货币扩张率”
12.4 与发行收益相关的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
12.5 与名义债务相关的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
12.6 小结
附录12A: 相机抉择政策的货币扩张率求解
附录12B: 单一规则政策的货币扩张率求解
13 稳定金融与银行不良资产、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
13.1 引言
13.2 分析前提
13.3 中央银行决策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信息优势
13.4 公众理性预期、中央银行决策规则与博弈均衡
13.5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13.6 影响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主要因素
13.7 小结
附录13A: 公众预期求解
附录13B: 中央银行决策规则求解
附录13C: 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胀关系证明
附录13D: 主要影响因素关系证明
14 国际收支平衡与货币贬值效应
14.1 引言
14.2 经常项目平衡分析
14.3 影响贬值倾向的因素
14.4 资本自由流动时货币政策的国际收支平衡效应
14.5 小结
附录14A: 经常项目平衡模型的央行决策规则求解
附录14B: 资本自由流动时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决策规则求解
15 金融危机扩散中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性贬值效应分析
15.1 引言
15.2 危机扩散过程中的示范效应
15.3 危机扩散过程中的竞争性贬值效应
15.4 小结
16 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效应
16.1 引言
16.2 严格盯住通货膨胀目标
16.3 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透明度和公众监督
16.4 灵活的IT
16.5 小结
附录16A: 中央银行最小化其损失函数的随机欧拉方程推导
附录16B: 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证明
附录16C: 灵活IT的决策规则求解
附录16D: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分析
17 央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
17.1 引言
17.2 存在目标偏好差异时央行独立性的影响
17.3 存在时间偏好差异时央行独立性的影响
17.4 央行独立性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17.5 小结
第四编 金 融 机 构
18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博弈分析
18.1 引言
18.2 金融市场管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
18.3 金融市场管制下的私有商业银行
18.4 金融市场自由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
18.5 模型对比分析及基本结论
19 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分析
19.1 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现状
19.2 组织和市场双重影响下的经理行为选择
19.3 金融机构的行政激励及其局限性
19.4 金融机构的经济激励方式比较分析
19.5 实行股权激励需要吸取的教训和关注的问题
附录19A: 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
20 金融分支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分析
20.1 引言
20.2 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和决策标准
20.3 对分支机构管理者的激励
20.4 对分支机构管理者承担风险的激励约束
20.5 小结
第五编 金 融 市 场
21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博弈分析
21.1 引言
21.2 完全信息条件下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分析
21.3 非完全信息条件下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分析
21.4 有限理性条件下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分析
21.5 小结
22 银行网点设置博弈分析
22.1 引言
22.2 边际成本相同的Hotelling模型
22.3 边际成本不同的Hotelling模型
23 金融市场监管与违规博弈分析
23.1 违规获利的诱惑与规则的强制
23.2 金融市场监管中的学习机制与示范效应
24 证券市场庄家散户的动态博弈
24.1 模型结构
24.2 方案设计和参数估计
24.3 模拟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全球化浪潮继续迅速推进。我国经济和金融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和金融理论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加速利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是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应用新的科学方法深化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应用博弈论方法对宏观货币政策行为与效应的分析,当属其内容之一。在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和上海市研究生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我们从1995年开始了《宏观金融博弈分析》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论方法对我国宏观金融博弈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规范分析,希望能够对利用现代经济理论阐释我国宏观货币政策行为和效应的决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一有益的探索。这些前期研究成果被汇集在1998年出版的《宏观金融博弈分析》一书之中。
由于这些前期研究是探索性的,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宏观金融博弈问题,而只能选择了与宏观货币政策行为和效应直接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还是比较粗浅的和局部的。在该书出版以后,我们继续对宏观金融博弈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研究。此外,原有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宏观金融博弈方面的问题,而对微观金融博弈的问题则没有涉及。近年来我们对此领域也展开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些宏观与微观金融博弈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全书内容除引言外包括5编23章。
第一编“博弈信息”,包括第2-5章,比较分析不同信息条件对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影响。第2章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下,对货币政策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与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倾向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证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为实行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政策目标,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文摘
17央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
17.1引言
在许多国家,央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常认为货币投放过多(超过经济增长的需要)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规定其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因而,稳定币值也就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但是,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不可能以稳定币值为唯一目标。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货币政策均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而,政府为了实现其特定时期的主要经济目标,必然要求由央行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甚至完全地服从。由于这些宏观经济目标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对某一目标的追求可能导致对其他目标的损害。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也可能导致对长远利益的损害。由于部门职责差异和其他多种原因,通常认为央行比政府其他部门更为关心稳定价格目标而非宏观经济管理的其他目标,并能从较为长远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矛盾。因而,央行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就成为稳定币值这一货币政策首要目标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认为央行独立性越强,通货膨胀水平越低,稳定币值目标实现越好。但是,央行独立性越强,必然削弱政府其他部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使其难以为其特定的目标服务,因而必然遭到这些部门和人士的反对。央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究竟如何,也就成为许多经济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
本章将在前面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分析央行独立性对于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用以分析央行独立性对通货膨胀水平及其波动程度、货币政策可信度以及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影响。
出版社 | 复旦大学 |
---|---|
作者 | 陈学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