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对转型时期企业家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以企业家资源的配置、使用过程为主线,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企业家机制与当前我国改革的关系加以分析,提出了企业家契约治理的组合模式;探讨企业家的选择,论证了拥有人力资本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从契约的角度讨论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从企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了对企业家的监督机制。
前言
自从熊彼特对企业家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关于企业家的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各种文献极其繁多。国内外管理学界的诸多学者倾注了大量精力,对企业家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提出了极其宝贵的真知灼见。今天,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人力资本走向经济生活前台,创新行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人们不仅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作用,而且日益重视它对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的影响。企业家的选择、成长、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不仅已经成为企业治理与战略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影响着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但是,这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诸如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企业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契约关系的构建,大中型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激发,一国企业家人才资源有效供给的不断扩大,等等,都需要
管理学者们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趋势与脉络的基础上,给予基本原理层次上的理论澄清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解答。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的迅速变化,许多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迅猛增加,这些变化对以往的企业家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概念已经过于狭窄,不能反映大中型企业创新的实际进展。于是,人们提出了所谓“内企业家”的概念,并结合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新成果对其进行剖析。尽管诸如此类的研究目前尚在发展之中,但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与分析。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需实践评价,但无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建设,还是管理实践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企业家基本制度与机制建设方面存在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在同有企业的管理者仍然受到原有企业制度的约束与限制的条件下,仍然不时出现一些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著名企业。许多非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更是依靠企业家才能的有力支撑。相反,失败企业往往与企业家机制的失灵密切相关。那么,建立有效企业家机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何根据我国国情,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建立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切实可行的企业家机制?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机制能够有效建立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深入广泛调查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其他国家对企业家问题的最新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取长补短,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发表、出版了一些关于企业家问题的研究文献,这些成果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的研究性著作并不多见。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外企业家理论与实践的进展状况,不仅致力于从基本理论层次解释和探讨相关学术问题,而且非常注意管理实践的需要和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企业家的形成和激励机制研究”等多项相关课题研究,调查了不少企业的企业家机制建设状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书就是对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初步总结,希望能抛砖引玉,对从事有关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人士有所启发。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