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和人都吃鸡(经济学观察) 720103995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自序 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其命题的最重要特征和最低要求是可证伪性。尽管可证伪性并不否定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但经济学的出发点至少比大多数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更加注重回答“是怎样”的问题,而较不乐于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比大多数其他社会科学家更加希望自己的职业代表着一种专用性很强的人力资本。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集团,为了垄断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创造了一系列行业八股,美其名日“规范”。因此,经济学杂志中充斥了复杂的公式和统计,无异于挂起一道“闲人免进”的牌子,让其他行当的学者,以及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但经济学家毕竟不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津津乐道于向经济学家以夕卜的读者说教。此时,他们常常露出常人真相,劝说别人相信他们关于“应该怎样”的说法。这时, 他们也往往讲些实在的话。不过,正如弗里德曼教授所希望的,他们希望自己被大众仅仅作为一个关心时世的公民,或知识分子发表意见。虽然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自己所擅长的方法论的烙印。 我本人不仅属于这种经济学家,还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就许许多多于我相干或不相干的话题发表看法。于是就有了本集子中包含的这些文字。这些可以被称作随笔的东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把自己从事经济研究的结果,用相对简洁的语言,表述给不是经济学家的读者,无非是推销自己学术观点的一种手段而已;第二类是通过叙述一个身边发生的事件,或讲一个自认为有趣的故事,阐述某种经济学道理,也有着明显的说教性质;第三类是对于学术规范的看法。因为我不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许多年,而且做着许多科研管理的工作,所以不可避免地脑子里时常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写出来与大范围的同行一起讨论,对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很有助益的事情。 好像也是弗里德曼讲过,一个会议室里一旦开始争论,不出十分钟就能分出经济学家与非经济学家阵营。足见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奇立异之处,实在甚于其他社会科学。我写过的这些短论,也有着明显的经济分析痕迹,所以可以称作经济学短论。但是,我仍然不愿意那些希望了解我在经济研究方面成果的人们,以阅读这些文章代替读我的其他著作。我把这些短论的代表性限制在它们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特别是,在这些东西里面,我没有对自己提出的任何观点作出符合学科规范的论述。按照纯粹的经济学文章来要求,有不少观点并非具有可证伪性质。所以,读者不妨把这些让人将信将疑的观点和讨论,权当作小儿辩日。 说到这本集子的标题《鹰和人都吃鸡》,我要说明的是。我最不擅长的事情莫过于为自己的文章和著作起个好名字,惟一的例夕卜是在为《读书》写的一篇短文中,我借用乔治·亨利的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标题,讨论的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在长期里都改变了对于人口问题的观点。由于易于上口,文章的观点也易于引起争论,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再次使用这篇文章的标题·不仅为了好记、上口,也为了不厌其烦地说明自己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随笔类的东西是很难作为争论的对象的。既然我思考了这些问题,只要活得足够长,我终归要逐一做严肃的研究工作的。因此,许多观点我会回到学术杂志上面去继续讨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蔡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