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而发展速度又非常之快,因此,还来不及编写高职自己的教材,而不得不沿用或借鉴本科及专科的教材。即使是冠以高职教材之名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而实践环节薄弱,比较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各门课程的教材之间关联性较差,有些内容重复交叉,缺乏科学知识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显然。这种教材是不适合高职教育的。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高职高专教育的自身教材建设迫在眉睫。在浙汪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下,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与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组织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工作,《经济学原理》是其中之一。
编写高职高专教材,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教材的特征,如同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一样,高职高专教材应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因此,高职高专教材既要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又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既要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便,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容易吸收。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图表清晰。
《经济学原理》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编写时编者努力使本教材体现高职高专特点、具有先进性和整体性特征。从内容选择、教材体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训配套等方面既体现最新的经济学理论动态,又突出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教材摆脱了冗长的理论分析,增加并充实了图、表、应用实例的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下工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思维训练,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入于教材之中;同时,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强调了教材的整体优化,注意处理好课程前后衔接、理论教学与课程训练的衔接。
本教材由金立其负责框架体系、栏目体例、编写大纲的设计和部分章节(第1、6、7、11章)的编写,周英豪(第4、5章)、叶伟媛(第3、8章)、花永剑(第9章)、王勇(第10章)、郑光财(第2章)等教师参加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写。最后由金立其总纂,由孙睦优教授审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及有关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陈晓嘉副社长的悉心指导,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著作、文献资料,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紧、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定有诸多纰漏和不足,请广大读者指正。
金立其
2004年春·杭州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