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 7030501055,978703050105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乔小勇,1983年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青年百人”提升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院中丹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丹麦籍)兼职研究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贸易救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近些年来,主持项目6项,参与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l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1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原铁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地方政府委托等项目近30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1章导言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新贸易保护趋势下我国政府实施反补贴的政策需求性与现实必要性1
1.1.2反补贴政策体现的动态性、系统性与学科交叉性2
1.1.3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反补贴政策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2
1.1.4国际与国内反补贴背景3
1.1.5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6
1.2研究问题的提出6
1.3研究思路与框架8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1
2.1理论基础11
2.1.1公平贸易理论11
2.1.2产业损害理论12
2.1.3反补贴与产业救济理论13
2.2文献综述14
2.2.1反补贴政策实施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14
2.2.2反倾销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31
第3章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的作用机理分析43
3.1反补贴政策实施条件分析43
3.1.1反补贴政策实施的前提43
3.1.2反补贴政策实施的法律程序43
3.1.3反补贴政策实施的一般原则46
3.2反补贴政策实施的作用机理47
3.2.1反补贴政策实施价格作用机制47
3.2.2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传导过程48
3.2.3反补贴政策实施直接贸易效果49
3.2.4反补贴政策实施间接经济效果53
3.3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影响效应58
3.3.1贸易救济和产业救济效应58
3.3.2继发性保护效应和国家间的报复效应59
3.3.3贸易保护的示范效应60
3.3.4政策干涉与经济控制效应60
第4章国际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62
4.1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62
4.1.1美国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62
4.1.2欧盟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67
4.1.3加拿大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71
4.2国外对华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特征与趋势76
4.3基于与反倾销比较的我国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81
第5章国际反倾销反补贴政策联动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预测85
5.1全球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现状85
5.1.1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总体状况85
5.1.2反倾销反补贴联动措施分布差异87
5.2典型国家及地区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特征92
5.2.1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92
5.2.2欧盟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95
5.2.3中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97
5.3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趋势分析98
5.3.1反倾销反补贴联动措施时间序列预测98
5.3.2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趋势演变102
第6章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04
6.1评估目标、原则与对象104
6.1.1评估目标104
6.1.2评估原则104
6.1.3评估对象105
6.2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106
6.2.1指标选择原则106
6.2.2指标体系内容与各指标含义107
6.3评估指标的筛选与构建110
6.3.1基于(主观)聚类分析的评估指标筛选与构建110
6.3.2基于(客观)关键影响因素的评估指标筛选与构建118
第7章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标准体系设计131
7.1评估标准的构建原则133
7.2组合评估标准的确定依据135
7.2.1事实专向性标准的确定依据135
7.2.2损害救济标准的确定依据141
7.2.3损害恢复标准的确定方法151
7.2.4主要原因标准的确定依据158
7.3不同类型产业发展评估的确定方法思考161
7.3.1新兴成长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162
7.3.2成熟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163
7.3.3衰退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163
7.3.4国内产业类型识别方法164
第8章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方法体系研究167
8.1基于组合评估标准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167
8.1.1补贴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167
8.1.2补贴幅度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173
8.1.3产业损害认定的评估方法研究179
8.1.4产业损害幅度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183
8.1.5因果关系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195
8.2基于前后对比政策评估理论的IBACM评估方法体系研究203
8.2.1IBACM评估方法概述203
8.2.2评估值的综合计算方法204
8.2.3影响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其他因素分析205
8.2.4去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212
8.2.5评估方法计算步骤及适用范围218
第9章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方法案例应用220
9.1中美铜版纸反补贴案件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案例分析220
9.1.1铜版纸案件的反补贴调查程序220
9.1.2反补贴政策实施的关键客观影响因素分析222
9.1.3案件调查期内美国与中国国内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227
9.1.4补贴的认定与补贴幅度的确定232
9.1.5产业损害的认定与产业损害救济幅度的确定240
9.1.6补贴与产业损害因果关系的确定243
9.1.7产业救济效果综合评估结论247
9.2基于IBACM方法的国内某案件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案例分析249
9.2.1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250
9.2.2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标准确定253
9.2.3去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259
9.2.4反补贴政策实施产业救济效果的评估结论263
第10章政策建议264
参考文献267

文摘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贸易保护趋势下我国政府实施反补贴的政策需求性与现实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社会的贸易摩擦已由企业微观层面的“反倾销”上升到了政府政策宏观层面的“反补贴”,反补贴已经成为我国与国外贸易摩擦新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反补贴形势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反补贴案件中有70%以上是针对我国,我国已成为反补贴指控的头号对象国,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南非、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了90起反补贴调查,其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在应对国外高频度反补贴调查的同时,为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维护公平的贸易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也开始合理规范地逐步使用反补贴政策,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国外补贴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但是由于我国反补贴立法较晚、反补贴实践经验相比反倾销明显缺乏,加之我国一贯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仅对外发起7起反补贴调查,其说明基于WTO的合法规则,在全球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和贸易保护长期存在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反补贴也面临潜在的重大政策需求。
贸易保护是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2008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危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加以限制进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共振,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又被提上各国政府的政策选项,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并且出现新的趋势与特征。反补贴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有利于恢复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与自由;但运用不当,则会成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目前,通过课题组人员参加商务部相关课题可知,我国商务部已经对部分反倾销案件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进而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反倾销政策实施以后到底对涉案国内产业救济效果如何。由前文可知,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对国外补贴进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但是,由于反补贴政策实践经验的缺乏,其产业救济效果到底如何,亟须商务部门进行评估和论证。因此,结合新的国际贸易形势及国际金融环境,研究我国实施反补贴政策的评估问题,可满足我国政府贸易政策的现实需求。
1.1.2 反补贴政策体现的动态性、系统性与学科交叉性
反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评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一是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反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评估是政府部门一个动态的行政管理决策过程;二是从反补贴政策实践的法律程序来看,反补贴政策是一个涉及申请、调查、立案、初裁、终裁、日落复审等环节的动态过程;三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反补贴是补贴产品出口国实施补贴政策行为与补贴产品进口国实施反补贴政策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
反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评估也是一项跨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经济、法律、政治等多个学科。每一个具体的反补贴案件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整体而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反补贴评估方法体系,为政府反补贴调查机关进行反补贴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1.1.3 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反补贴政策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是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的基础,其研究进展是显示学科成熟程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代公共管理学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和多方向发展的趋势,其核心理论与研究思维正在向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的科学方向发展。其强调以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运用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和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及公共政策问题。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从计划到市场转变的步伐,制定完善的反补贴政策也成为中国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重要环节。“立足中国实践、促进合作发展、关注社会责任”是我国未来若干年解决管理科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伴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深入发展,反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将孕育新的变革方向。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我国反补贴政策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探索与创新设计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的评估方法体系。
1.1.4 国际与国内反补贴背景
1. 国际背景
1995~2013年6月,全球共发起317起反补贴立案调查,其中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即获得肯定性终裁)的案件为182起,终裁比例为57.41%,详见图1.1。
图1.1 1995~2013年6月各国家或地区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案件数目比较图
由图1.1可知,1995~2013年6月,美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的案件数分别为79起、31起、21起、10起,占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案件总数182起的比例分别为43.41%、17.03%、11.54%、5.49%,其比例总和为77.47%;巴西、澳大利亚、秘鲁、南非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的案件数分别为7起、6起、5起、5起,占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案件总数182起的比例分别为3.85%、3.30%、2.75%、2.75%,其比例总和为12.64%;其余国家实施最终反补贴措施的案件数占比为9.89%。以上数据表明反补贴政策的使用国家或地区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使用较少。
1995~2013年6月,全球各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补贴立案调查数总体呈阶段性波动趋势,详见图1.2。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数由1995年的10起增长到1999年的41起,达到最高峰值。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数自1999年达到最高峰值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数量降至2000年的18起,后又于2001年增至27起达到另一峰值。2000~2003年,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数总体呈“Z”字形趋势波动。2004~2009年,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上升至28起。2011~2013年6月,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1.2 1995~2013年6月全球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数目趋势图
1995~2013年6月,在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产品中,第Ⅰ~ⅩⅦ类产品涉案数分别为13起、9起、8起、31起、9起、26起、30起、5起、12起、19起、1起、4起、123起、22起、5起,详见图1.3。以上数据说明以下几点。
(1)全球反补贴调查涉案产品集中于第ⅩⅤ类(贱金属及其制品,123起)、Ⅳ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其制品,31起)、Ⅶ类(塑料及橡胶制品,30起)、Ⅵ类(化学工业制品,26起)、ⅩⅥ类(机械装备、电子设备、收或录音机、电视及音响设备,22起)产品,共232起,占立案总数的比例为73.19%。
(2)其次是第Ⅺ类(纺织制品,19起)、Ⅰ类(动物,13起)、Ⅹ类(制纸木浆及同类纤维木材,再生纸张、硬纸卡片,12起)产品,共44起,占立案总数比例为13.88%。
(3)最后是第Ⅱ类(蔬菜,9起)、Ⅴ类(矿物,9起)、Ⅲ类(动植物油及其分离制品、成品食用脂肪、动植物提取蜡,8起)、Ⅸ类(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及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织品,5起)、ⅩⅦ类(车辆、飞机、船舶及其他交通工具,5起)、ⅩⅢ类(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原材料,陶制品,玻璃制品,4起)、Ⅻ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1起)产品,共41起,占立案总数比例为12.93%。
图1.3 1995~2013年6月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涉案产品分类情况图
2. 国内背景
目前,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由图1.4可知,加拿大和美国是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发起国,其做法也引起了别国的关注和效仿。2004~2013年6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南非、印度和墨西哥等七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了反补贴调查,其反补贴调查案件数目分别为34起、18起、8起、6起、1起、1起、1起,共69起。
图1.4 2004~2013年6月部分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案件数目图
此外,由于我国反补贴立法较晚,反补贴调查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如图1.5所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共对国外发起7起反补贴立案调查(其中,对美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案件数为4起,对欧盟发起反补贴调查案件数为3起),其数目与国外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有较大差距。
图1.5 2004~2014年6月我国对国外发起反补贴调查案件数目比较图
1.1.5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理论意义:从理论角度重新界定反补贴政策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的作用机理;理论分析和审视思考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将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动态过程和系统视角,创新设计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和方法体系,完善与丰富我国贸易救济政策的研究内容体系;丰富我国贸易救济领域反补贴政策的理论研究体系,为政府进行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提供统一视角。
研究实践意义:随着全球及国外对华实施反补贴案件的增多,反补贴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其政策实施效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贸形势下,我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反补贴政策,面对这些已实施反补贴政策的案件,商务部亟须对这些案件的产业救济效果进行评估,明确反补贴政策的实施到底产生了哪些经济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是否需要终止或维持。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体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而经济体实现利益的手段也多种多样。贸易摩擦是世界格局变革过程中的必然,将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有助于理解其新的发展趋势、产生原因及其重要影响。
ISBN7030501055,978703050105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乔小勇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