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突出了“规律”的挖掘和“内在要素”的归纳,对质量管理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对开拓逻辑学和质量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媒体推荐
本书是关于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本质与发展的专著。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遵循逻辑应用的规律,从基础理论、核心要素以及可持续提升等方面对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进行研究,以空气和养老质量管理标准为例,诠释研究成果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质量认证的准确性以及效率。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概论、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本书可供从事质量管理标准评价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书,以满足研究与应用的需要。
作者简介
作者:马慧
马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北京市优秀党员。出版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质量标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质量管理过程的方法论、质量工程、国际质量标准与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应用。近年来,围绕低碳与质量管理,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以及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其中, 北社科的项目被评为优秀成果项目。申报获批两项发明类专利。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王传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主要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造价以及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持“大同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经营理论与实践”等项目。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以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等。
目录
第1章概论
1.1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内涵思考
1.2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以及逻辑关联
1.2.1质量管理的发展
1.2.2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
第2章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
2.1逻辑学理论与应用基础
2.1.1逻辑学基本方法
2.1.2逻辑学的数学建模方法
2.2思维导图与逻辑描述
2.2.1思维导图概述
2.2.2Visio制作思维导图
2.2.3MindManager绘制思维导图
2.3质量管理的经典方法与标准
2.3.1质量管理经典方法与技术
2.3.2质量管理的经典标准——ISO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第3章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
3.1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概述
3.1.1空气质量管理相关标准概览及其认证体系
3.1.2ISO系列标准
3.1.3PAS系列标准
3.1.4其他空气质量标准
3.2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分析
3.2.1ISO 14067和PAS 2050技术规范应用比较分析
3.2.2ISO 14064标准在组织中的应用步骤
3.3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逻辑思维导图
3.3.1ISO 00系列标准思维导图
3.3.2PAS系列标准思维导图
3.3.3国内相关系列标准思维导
第4章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
4.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
4.1.1信息流
4.1.2系统方法
4.1.3信息系统
4.1.4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4.1.5信息系统的逻辑描述
4.1.6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4.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4.2.1CMM的基本结构
4.2.2二级关键过程域举例——软件项目计划
4.2.3三级关键过程域举例——组织过程定义
4.2.4不成熟与成熟软件组织的特征
4.2.5以CMM提升能力成熟度——以Infosys公司实施软件过程为例
4.3软件项目开发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
5.1养老管理标准简介
5.1.1国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
5.1.2中国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
5.2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
5.2.1上海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5.2.2山西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5.2.3重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5.2.4深圳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
5.2.5山东省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5.3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
5.3.1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
5.3.2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逻辑
第6章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
6.1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
6.1.1养老管理
6.1.2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
6.2数据驱动的京津冀养老质量跟踪研究
6.2.1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过程及要求
6.2.2基于数据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跟踪
6.2.3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跟踪流程
6.3京津冀养老质量评价研究
6.3.1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6.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第7章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7.1质量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内涵逻辑
7.1.1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管理控制的相关逻辑
7.1.2软件危机及其风险规避措施的PDCD逻辑
7.1.3CMM的持续改进分层逻辑
7.2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
7.2.1排除归纳法对问题原因的逻辑分析
7.2.2调整不足和调整过度逻辑判断流程
7.3基于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
7.3.1DMAIC常规的分析工具的局限和特点
7.3.2DMAIC的流程图与思维导图
7.3.3排除归纳法应用于DMAIC能力提升的案例
7.4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一体化的战略与诊断
7.5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研究
附录A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及模式调研报告
A.1调研背景
A.1.1调研问题的提出
A.1.2调研方法和思路
A.2国内外养老服务的现状
A.2.1国内养老服务现状
A.2.2国外养老模式现状
A.3京津冀养老服务基础数据
A.3.1京津冀基本人口数据分析
A.3.2京津冀养老服务需求概况
A.4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
A.4.1养老服务现状
A.4.2养老保险现状
A.4.3医疗保险现状
A.4.4京津冀养老服务案例
A.5质量评价
A.5.1政策法规
A.5.2服务质量规范
A.5.3服务质量评定
A.6推动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附录B软件项目管理的部分关键要素
B.1项目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过程域
B.2过程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B.3工程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B.4支撑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数据驱动的质量跟踪评价模型及京津冀养老服务水平研究”(KM201610038001)项目赞助。
作 者 简 介
马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质量标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质量管理过程的方法论、质量工程、国际质量标准与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应用。2003年发表两篇国际论文Avoid the Management Risk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CMM,The Mergence of Software Project and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CMM。近年来,围绕低碳与质量管理,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其中,前一个项目被评为优秀成果项目。获两项发明类专利,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
王传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造价以及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持“大同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经营理论与实践”等项目;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专著两部;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 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研究质量检验的专著,但其研究的方法比较特殊,是从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的角度来研究的。“逻辑”这两个字,人们一定并不陌生,但这两个字包含着怎样的内涵?究竟能用到哪些领域?又如何应用?每个人的理解并不一样,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因此,本书对逻辑的研究与实践是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的。
众所周知,如果缺乏逻辑梳理或思维方式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在国际质量标准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或大或小的失误,而造成严重的且不必要的损失。逻辑不仅是一种提高思维效率的工具,而且有助于提升管理质量和总体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的每一项评价过程都需要人的思考、推理和论证。但是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善于论证,而有些人则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天赋。良好的思考、推理、论证能力似乎来自某种自然的天赋,但不管我们的天赋如何,在思考、推理、论证能力上都是可以得到改进和加强的。
本书对质量管理与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追溯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规律,梳理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要素,归纳了质量管理与控制常用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并且,以国家质量标准ISO 9000、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6Sigma的DMAIC(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and Control)、空气质量及其碳排放标准、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以及ISO 9001、ISO 10环境体系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为例,阐述了分析质量标准的内在逻辑过程、关键要素方法以及寻找标准之间异同的方式。无疑,这项研究对质量管理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项研究对开拓逻辑学和质量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突出了规律的挖掘和内在要素的归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马慧教授的科研团队在这项艰巨任务中坚持创新。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尤其是质量工程的教学与研究中,他们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服务学生与社会,并获得了多项基金的支持。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被评为精品教材,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成果和荣誉表明作者积淀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具有扎实的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写道: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从新方向看旧问题,■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序■则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本书正是经过长期的质量工程知识的精心提炼和认真研究,借鉴逻辑学和质量工程应用规律指导养老管理、空气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等标准的实践,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和思想的火花,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归纳研究,皆可见其认真的科学态度、责任和创新。
为了应对质量标准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问题,未来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大家。可以说,今天我们迈好每一步,就有信心和决心迈好今后的每一步。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带动更多的专家学者继续做好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秉承“思路决定模型,务实带来成果”的优良传统,为质量管理科学及文明建设和社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 本序作者李京文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 Preface
Here is the monograph on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inspection with a relatively distinctive researching method in the view of the logic of the quality certification system. Although logic is not strange word for most people, different people may come up wit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connotation, application field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Unfortunately, the differences complicate matters. And so, this book, with its exploration on this issue, has special meanings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ogic.
We have known that the less logic ordering and improper way of thinking could be extremely likely causing large or small errors and the unnecessary losses. Logic is not only the measure for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of thinking but also contribut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Every single item of quality management needs thinking, reasoning and demonstrating. Some people are good at it while others may be not. It is like a sort of nature gift. However what our nature gifts are, they could be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Here, the book,Research on the Logical Cogn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pays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deduces inherent inexorable laws, orders key factor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concludes common used effective method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nwhile, with the samples like the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 ISO 9000, CMMI (software capability model), DMAIC (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and Control)of 6Sigma, air quality and carbon emission standard, endowment management standard, ISO 9001, ISO 10 and OHSAS18000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 18000) , this book demonstrates inherent logical process of quality standard, key factor method and the way of study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standard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meanings for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lso, it is valuable for exploiting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s in quality engineering.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ook is that this book emphasizes mining of the “law” and “inherent key factors” concluding. Professor Ma Hui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Business and Economics and her research team have been persisting in the innovating on the arduous task for many years. And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jor construction and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n quality engineering, they studied with an open mind, dug away, actively served the students and society and got a number of funds supporting. Meanwhile, they have won many honors, such as: Management and Certification Methods of Software Quality, the honor of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 monograph of Research on Software Quality Appraising and 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 System, the Beijing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First Prize; Research on Low Carbon Economic Managing System and Cloud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Upgrading Resource Efficiency, the Beijing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Second Prize. These honors and achievements show that the author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on teaching, researching through long time practicing and has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good analysis capacity in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lbert Einstein said in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that the mere formulation of problem is far more often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 which may be merely a matter of mathematical or experiment skill. To raise new questions, new possibilities, to regard old problems from a new angle requires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marks real advances in science.“Research on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 is the fruit of the long time refine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it uses logics and qualit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law in guiding the practices of endowment managemen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is no lack of original views and thought sparks. Either from foundation theory or from concluding research in practice, all of the chariness, science attitude, responsibility and creative attitude are reflected.
There will be much work waiting u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ever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So, each pace of today is the foundation of tomorrow. It is hoped through publishing of this book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persist in well doing the work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cienc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sustainable scientific healthy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ought forming model, practice harvesting fruit”.
Li Jingwen
2016.12.19
Remark: This preface is made by Mr. Li Jingwe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wellknown economist, foreign member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Europe and Asia (IASEA),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 Honorary 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norary President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前言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不过二百年的历史,但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标准化的实践活动源远流长,而对质量管理标准的理论依据和规律的追溯以及流程的提炼和关键要素的掌握,似乎是很有难度的工作。这是一本包括很多极富想象力的文字、流程图或图表的书籍。本书挖掘了蕴藏着质量管理领域实践中平时感受不到或顾不过来考虑的“秘密”,它们是质量管理实践的本质和内在重要规律。由于我们讨论的是藏在质量管理最深处的本质,挖掘出的规律足以让人们证实对质量管理已有的认知,例如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控制图的内在机理,并使得诸多相对独立的定理不再神秘;挖掘的分析工具足以帮助我们对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体系进行认知,例如质量标准一体化或质量管理层次的内在机理;挖掘的分析路径促进我们探索和进一步应用这些成果。其中,对质量管理及其标准应用的逻辑内涵研究意义重大,它能抽丝剥茧地提炼出类似哲学的抽象概念和规范流程,无论是对哲学层面还是对质量标准应用都是有启发和有益的。
人文肇始,标准衍生,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缺之。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术变革无不对标准化基本原理和方法带来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标准支撑着原材料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以及市场认可的过程。它确保现代贸易体系得以运转顺利。在人们之间的贸易交流中,除了货币以外,标准和标准的互认与统一必不可少。进入21世纪,全球经历了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从“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为“互联互通”和“战略工具”,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标准化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工具,是市场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国际市场调节的手段和竞争战略。同时,必须看到标准的负面效益和挑战。例如,标准化的功能是统一和固定的。如果选择不当,或本该全国统一标准,却分别制定了许多互不一致的其他标准,尤其新的领域和新的技术对标准化设计和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逐渐地,我们不再仅仅关心那些显现的东西,而开始运用自身的理解力,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
随着质量的重要性为人们所了解,对于实现质量的途径的寻求也在升温。各国质量研究大师以及实践者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它们提供了综合的、本土化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工具、模型,这些的模型在过去十几年中对于质量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向各级领导者提供了“我们能做到”的证据和非常详尽的实现质量目标的路线图,各种派生出来的国际质量标准与软件质量管理方略为质量运动提供了推动力。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业务的发展不断地对当前的质量管理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打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格局,为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工具、规则不断地注入新■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前言■的内容。时空不再是人们交流的障碍,这些新元素的数量和种类极多,涉及的领域极广,以至于出现了下面这样一种情形: 一方面,有关质量管理的灵丹妙药琳琅满目,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另一方面,人们仍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面对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诸多元素,如全球化新经济环境、质量文化、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 9000、软件成熟能力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6σ、行业与地方质量标准、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等,人们会反思,什么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主线?什么属于“过度调整”或“调整不足”?标准之间(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有怎样的相关关系和异同?什么是逐渐改进的路线图?有什么样的管理模板、工具?事实上,以上都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上述问题的回答回避不了一项核心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逻辑。
逻辑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逻辑学的研究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社会活动不能脱离逻辑思维与实践活动。在《恩格斯选集》中,恩格斯这样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指出: “认识在存在中揭露本质(因果律同一差别等等)——整个人类认识的真正的进程就是如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 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指出: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践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联系。” 早在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组织召开了一次工程哲学座谈会,殷瑞钰院士主持了这次座谈会。在会上,8位院士和多位哲学专家围绕工程哲学这个主体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和对话。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工程哲学很重要,工程里充满了辩证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发掘。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逻辑学是对于理性精神培养、训练的工具和桥梁。
1. 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逻辑内涵思考及其重要意义
质量管理与工程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认证实践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认证是创新活动,在质量认证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逻辑和哲学命题。质量管理与工程需要逻辑和哲学,哲学与逻辑也需要面向质量认证与质量工程,如图1所示。
图1质量管理的逻辑和哲学
质量管理标准体现了质量管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些演化过程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不仅如此,这些调整和演变包含其必然性。这一不断演化的进程沉淀下来的内容一定是那些核心内容、关键要素以及标准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搭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过程不仅是质量标准的实施,也是相关标准逻辑的认知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其中,从逻辑角度入手并借鉴思维导图工具,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质量管理的诊断设计与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对逻辑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逻辑观念,而逻辑观念不同,对逻辑的整体把握的方式及认识也就必然不同。就目前的学术界而言,其逻辑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小逻辑观和大逻辑观。有学者认为“唯有那些必然会得出的推理才是逻辑”。人们把这种“必然会得出”的逻辑观念称为小逻辑观。还有学者指出,逻辑除了“必然会得出”的部分,还包括其他部分,至少包括归纳逻辑等。
逻辑并不抽象,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学的课堂上;它也并不神秘,它就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对质量管理认证与质量工程的逻辑研究以及其重要意义如下:
(1) 概念与相关公理的梳理。包括对基本概念与公理的梳理,对质量管理概念和发展规律的追溯,对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及其逻辑关联进行挖掘和描述等。
(2) 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的提炼。包括对质量管理、度量、控制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对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管理控制的关联逻辑、软件危机及其风险规避措施的PDCD逻辑、CMM与持续改进分层逻辑等进行提炼。
(3) 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逻辑化。对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通过逻辑符号和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描述。对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此外,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CMM层次模型等进行描述。
(4) 逻辑辅助分析。对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研究,归纳质量管理分析本质和方法,并且进行案例分析。以ISO 9000、空气质量标准、基于逻辑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问题原因的分析、CMMI以及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实施一体化战略与诊断、养老质量管理相关评价指标为例,对标准设计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对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并且借鉴思维导图进行描述和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
图2逻辑辅助分析的过程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效升级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而逻辑辅助分析是质量基础的强力支撑,它对于建设质量强国,加快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本书前期研究工作和研究背景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质量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1996年就正式开始从事CMM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先后承担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SWCMM模型技术促进北京市软件企业升级换代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高新技术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出版的专著《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现代软件工程与CMM的融合》分别获得优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七届、第八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SWCMM模型技术促进北京市软件企业升级换代的研究”获北京市200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主持软件的监理等项目。我们围绕软件质量工程与国际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03年发表两篇国际论文: Avoid the Management Risk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CMM和The Mergence of Software Project and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CMM。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信息资源碳足迹能力的认证模式及其质量工程技术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数据驱动的质量跟踪评价模型及京津冀养老服务水平研究”(KM201610038001)。
马慧教授的发明型专利“碳足迹减少的服务器资源整合方法”2014年获批,2015年已转让;2013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够显示碳足迹消耗量/流量的装置”(专利号ZL 2013 2 0280682.7),2014年获得专利“一种环境监测装置”( 专利号ZL 2014 2 0002394.X),获得软件著作权“碳排放度量管理及其能力的评价应用软件”(登记号2014SR021970)“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学习辅助软件”( 登记号2014SR028937)。发明专利“碳排放过程的监测控制方法”已经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发表论文《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等。
马慧主编出版了《管理信息系统》及北京市精品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等。专著《质量管理与软件质量知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201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组充分利用国内外文献,发掘内在机理与逻辑精华,并通过案例实证分析与验证,使其成为能够引领和支撑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核心技术模块的研究成果对于后续包括逻辑应用在内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3. 本书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与工程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认证实践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认证是创新活动,在质量认证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逻辑和哲学命题。质量管理与工程需要逻辑和哲学,哲学与逻辑也需要面向质量认证与质量工程。本书是研究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本质与应用发展的专著。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遵循逻辑应用的规律,从基础理论、核心要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以空气和养老质量管理标准为例,诠释研究成果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质量认证的准确性以及认证一体化过程的效率。
本书共7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概论。主要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内涵思考、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以及逻辑关联等,由王传生、马慧、郑宁、芦山、胡磊、吴一娜、蔡青、麻艳如、李枚玉以及万子纬等撰写。
第2章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逻辑学理论与应用基础、思维导图与逻辑描述、质量管理的经典方法与标准等,由刘经纬、马慧以及滕宇帆、李嘉欣、常翔宇等撰写。
第3章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概述、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分析、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逻辑思维导图,由沈睿芳以及万子纬等撰写。
第4章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项目开发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分析,由马慧、王传生、李枚玉、麻艳如、曹娜、吴一娜、蔡青、郑宁以及王玉华、胡龙等撰写。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养老管理标准简介、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由范烺以及胡龙、陈荟等撰写。
第6章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数据驱动的京津冀养老质量跟踪研究、京津冀养老质量评价研究,由曹海青等撰写。
第7章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内涵逻辑、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基于逻辑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实施一体化的战略与诊断、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研究,由王传生、邢琪、曹娜、张文君、王学军、吴一娜、蔡青、马慧、滕宇帆、杜岐岐、程铭、马志衍、许浩鹏等撰写。
附录A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及模式调研报告。由沈睿芳、万子纬、麻艳如、李枚玉、程铭、杜岐岐、许浩鹏、马志衍等撰写。
附录B软件项目管理的部分关键要素。由马慧、杨一平、张文君、王学军、滕宇帆等编写。
本书承蒙李京文院士亲自作序。另外,本书得到了创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张朝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监督处副处长刘勇、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处副处长周玉、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许志勇、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张芳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成书的过程中,撰写组的成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滕宇帆、万子纬、王玉华、胡龙、程铭、杜岐岐、马志衍、许浩鹏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但由于本书涉及面较广,时间较紧,书中一定还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1月
文摘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 认证体系应用研究 本章从国际和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等方面进行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应用研究。 5.1养老管理标准简介 当前,全国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无论国际标准化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在养老服务业领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它们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也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地区正在逐步推行养老管理质量标准。本节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介绍。 5.1.1国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4〗1.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标准化工作发展为宗旨的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其技术领域涉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业、保健和环境等。养老管理对于ISO来说是新的挑战,成文的标准相对较少。目前,ISO共发布实施了9项养老方面的国际标准,见表51,主要涉及老年人使用的信息产品或其他产品的设计标准,而未涉及养老行业标准,这部分可参考服务业相关标准。表51ISO在养老方面的标准 序号标 准 号标准英文名称标准中文名称1ISO/IEC Guide 71:2001Guidelines for Standards Developer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有关老年人及残疾人需求的标准制定者指南2ISO/IEC TR 19765:2007Information Technology—Survey of Icons and Symbols that Provide Access to Functions and Facilities to Improv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by the Elderly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促进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产品的图形符号调查续表 序号标 准 号标准英文名称标准中文名称3ISO/IEC TR 19766:2007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Icons and Symbols Accessible to All Users, including the Elderly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方便所有使用者包括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的图形符号设计指南4ISO 7001:2007/ CD Amd 26Symbol PI TF 022: Priority Seats for Elderly People老年人优先座位5ISO7001:2007/ CD Amd 31Symbol PI PF 055: Priority Facilities for Elderly People老年人优先设施6ISO/IEC 10779:2008Information Technology—Office Equipm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for Elderly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老年人及残疾人用办公设备可用性指南7ISO/TR 22411:2008Ergonomics Data and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IEC Guide 71 to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应用ISO/IEC 71号指南的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人类工效学数据和准则8ISO 24502Ergonomics—Accessible Design—Specification of Agerelated Relative Luminance in Visual Signs and Displays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与年龄有关的视觉标志和显示的相对亮度9ISO/IEC TR 15440:2016Information Technology—Future Keyboards and Other Associated Input Devices and Related Entry Methods信息技术——未来键盘和其他相关输入设备和输入方法■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2. 欧盟及成员国 西欧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普遍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涵盖教育、医疗、失业、残疾、养老及公民福利等各个方面。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口增加的三重压力下,欧洲全民福利制度开始陷入困境。1998年,世界银行向欧洲提出了养老金改革建议,同年,欧共体发布《走向统一市场的养老金体系》文件,开始加强养老及基金的统一协调。 在标准制定方面,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是公认的欧洲三大标准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养老服务业标准化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已发布的5项养老服务业标准,如表52所示,并在CEN内部成立了一个养老服务业技术委员会——CEN/TC 385(“老年人住房服务”项目委员会),随之开展相关工作。表52欧洲在养老方面的标准
本书突出了“规律”的挖掘和“内在要素”的归纳,对质量管理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对开拓逻辑学和质量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媒体推荐
本书是关于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本质与发展的专著。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遵循逻辑应用的规律,从基础理论、核心要素以及可持续提升等方面对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进行研究,以空气和养老质量管理标准为例,诠释研究成果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质量认证的准确性以及效率。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概论、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本书可供从事质量管理标准评价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书,以满足研究与应用的需要。
作者简介
作者:马慧
马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北京市优秀党员。出版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质量标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质量管理过程的方法论、质量工程、国际质量标准与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应用。近年来,围绕低碳与质量管理,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以及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其中, 北社科的项目被评为优秀成果项目。申报获批两项发明类专利。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王传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主要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造价以及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持“大同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经营理论与实践”等项目。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以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等。
目录
第1章概论
1.1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内涵思考
1.2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以及逻辑关联
1.2.1质量管理的发展
1.2.2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
第2章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
2.1逻辑学理论与应用基础
2.1.1逻辑学基本方法
2.1.2逻辑学的数学建模方法
2.2思维导图与逻辑描述
2.2.1思维导图概述
2.2.2Visio制作思维导图
2.2.3MindManager绘制思维导图
2.3质量管理的经典方法与标准
2.3.1质量管理经典方法与技术
2.3.2质量管理的经典标准——ISO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第3章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
3.1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概述
3.1.1空气质量管理相关标准概览及其认证体系
3.1.2ISO系列标准
3.1.3PAS系列标准
3.1.4其他空气质量标准
3.2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分析
3.2.1ISO 14067和PAS 2050技术规范应用比较分析
3.2.2ISO 14064标准在组织中的应用步骤
3.3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逻辑思维导图
3.3.1ISO 00系列标准思维导图
3.3.2PAS系列标准思维导图
3.3.3国内相关系列标准思维导
第4章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
4.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
4.1.1信息流
4.1.2系统方法
4.1.3信息系统
4.1.4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4.1.5信息系统的逻辑描述
4.1.6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4.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4.2.1CMM的基本结构
4.2.2二级关键过程域举例——软件项目计划
4.2.3三级关键过程域举例——组织过程定义
4.2.4不成熟与成熟软件组织的特征
4.2.5以CMM提升能力成熟度——以Infosys公司实施软件过程为例
4.3软件项目开发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
5.1养老管理标准简介
5.1.1国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
5.1.2中国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
5.2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
5.2.1上海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5.2.2山西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5.2.3重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5.2.4深圳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
5.2.5山东省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5.3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
5.3.1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
5.3.2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逻辑
第6章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
6.1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
6.1.1养老管理
6.1.2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
6.2数据驱动的京津冀养老质量跟踪研究
6.2.1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过程及要求
6.2.2基于数据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跟踪
6.2.3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跟踪流程
6.3京津冀养老质量评价研究
6.3.1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6.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第7章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7.1质量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内涵逻辑
7.1.1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管理控制的相关逻辑
7.1.2软件危机及其风险规避措施的PDCD逻辑
7.1.3CMM的持续改进分层逻辑
7.2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
7.2.1排除归纳法对问题原因的逻辑分析
7.2.2调整不足和调整过度逻辑判断流程
7.3基于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
7.3.1DMAIC常规的分析工具的局限和特点
7.3.2DMAIC的流程图与思维导图
7.3.3排除归纳法应用于DMAIC能力提升的案例
7.4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一体化的战略与诊断
7.5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研究
附录A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及模式调研报告
A.1调研背景
A.1.1调研问题的提出
A.1.2调研方法和思路
A.2国内外养老服务的现状
A.2.1国内养老服务现状
A.2.2国外养老模式现状
A.3京津冀养老服务基础数据
A.3.1京津冀基本人口数据分析
A.3.2京津冀养老服务需求概况
A.4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
A.4.1养老服务现状
A.4.2养老保险现状
A.4.3医疗保险现状
A.4.4京津冀养老服务案例
A.5质量评价
A.5.1政策法规
A.5.2服务质量规范
A.5.3服务质量评定
A.6推动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附录B软件项目管理的部分关键要素
B.1项目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过程域
B.2过程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B.3工程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B.4支撑管理方面的部分关键要素说明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数据驱动的质量跟踪评价模型及京津冀养老服务水平研究”(KM201610038001)项目赞助。
作 者 简 介
马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质量标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质量管理过程的方法论、质量工程、国际质量标准与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应用。2003年发表两篇国际论文Avoid the Management Risk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CMM,The Mergence of Software Project and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CMM。近年来,围绕低碳与质量管理,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其中,前一个项目被评为优秀成果项目。获两项发明类专利,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
王传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造价以及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主持“大同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经营理论与实践”等项目;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专著两部;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 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研究质量检验的专著,但其研究的方法比较特殊,是从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的角度来研究的。“逻辑”这两个字,人们一定并不陌生,但这两个字包含着怎样的内涵?究竟能用到哪些领域?又如何应用?每个人的理解并不一样,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因此,本书对逻辑的研究与实践是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的。
众所周知,如果缺乏逻辑梳理或思维方式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在国际质量标准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或大或小的失误,而造成严重的且不必要的损失。逻辑不仅是一种提高思维效率的工具,而且有助于提升管理质量和总体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的每一项评价过程都需要人的思考、推理和论证。但是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善于论证,而有些人则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天赋。良好的思考、推理、论证能力似乎来自某种自然的天赋,但不管我们的天赋如何,在思考、推理、论证能力上都是可以得到改进和加强的。
本书对质量管理与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追溯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规律,梳理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要素,归纳了质量管理与控制常用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并且,以国家质量标准ISO 9000、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6Sigma的DMAIC(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and Control)、空气质量及其碳排放标准、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以及ISO 9001、ISO 10环境体系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为例,阐述了分析质量标准的内在逻辑过程、关键要素方法以及寻找标准之间异同的方式。无疑,这项研究对质量管理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项研究对开拓逻辑学和质量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突出了规律的挖掘和内在要素的归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马慧教授的科研团队在这项艰巨任务中坚持创新。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尤其是质量工程的教学与研究中,他们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服务学生与社会,并获得了多项基金的支持。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被评为精品教材,专著《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成果和荣誉表明作者积淀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具有扎实的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写道: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从新方向看旧问题,■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序■则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本书正是经过长期的质量工程知识的精心提炼和认真研究,借鉴逻辑学和质量工程应用规律指导养老管理、空气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等标准的实践,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和思想的火花,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归纳研究,皆可见其认真的科学态度、责任和创新。
为了应对质量标准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问题,未来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大家。可以说,今天我们迈好每一步,就有信心和决心迈好今后的每一步。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带动更多的专家学者继续做好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秉承“思路决定模型,务实带来成果”的优良传统,为质量管理科学及文明建设和社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 本序作者李京文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 Preface
Here is the monograph on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inspection with a relatively distinctive researching method in the view of the logic of the quality certification system. Although logic is not strange word for most people, different people may come up wit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connotation, application field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Unfortunately, the differences complicate matters. And so, this book, with its exploration on this issue, has special meanings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ogic.
We have known that the less logic ordering and improper way of thinking could be extremely likely causing large or small errors and the unnecessary losses. Logic is not only the measure for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of thinking but also contribut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Every single item of quality management needs thinking, reasoning and demonstrating. Some people are good at it while others may be not. It is like a sort of nature gift. However what our nature gifts are, they could be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Here, the book,Research on the Logical Cogn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pays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deduces inherent inexorable laws, orders key factor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concludes common used effective method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nwhile, with the samples like the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 ISO 9000, CMMI (software capability model), DMAIC (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and Control)of 6Sigma, air quality and carbon emission standard, endowment management standard, ISO 9001, ISO 10 and OHSAS18000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 18000) , this book demonstrates inherent logical process of quality standard, key factor method and the way of study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standard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meanings for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lso, it is valuable for exploiting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s in quality engineering.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ook is that this book emphasizes mining of the “law” and “inherent key factors” concluding. Professor Ma Hui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Business and Economics and her research team have been persisting in the innovating on the arduous task for many years. And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jor construction and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n quality engineering, they studied with an open mind, dug away, actively served the students and society and got a number of funds supporting. Meanwhile, they have won many honors, such as: Management and Certification Methods of Software Quality, the honor of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 monograph of Research on Software Quality Appraising and 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 System, the Beijing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First Prize; Research on Low Carbon Economic Managing System and Cloud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Upgrading Resource Efficiency, the Beijing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Second Prize. These honors and achievements show that the author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on teaching, researching through long time practicing and has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good analysis capacity in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lbert Einstein said in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that the mere formulation of problem is far more often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 which may be merely a matter of mathematical or experiment skill. To raise new questions, new possibilities, to regard old problems from a new angle requires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marks real advances in science.“Research on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 is the fruit of the long time refine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it uses logics and qualit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law in guiding the practices of endowment managemen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is no lack of original views and thought sparks. Either from foundation theory or from concluding research in practice, all of the chariness, science attitude, responsibility and creative attitude are reflected.
There will be much work waiting u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ever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So, each pace of today is the foundation of tomorrow. It is hoped through publishing of this book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persist in well doing the work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cienc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sustainable scientific healthy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ought forming model, practice harvesting fruit”.
Li Jingwen
2016.12.19
Remark: This preface is made by Mr. Li Jingwe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wellknown economist, foreign member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Europe and Asia (IASEA),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 Honorary 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norary President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前言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不过二百年的历史,但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标准化的实践活动源远流长,而对质量管理标准的理论依据和规律的追溯以及流程的提炼和关键要素的掌握,似乎是很有难度的工作。这是一本包括很多极富想象力的文字、流程图或图表的书籍。本书挖掘了蕴藏着质量管理领域实践中平时感受不到或顾不过来考虑的“秘密”,它们是质量管理实践的本质和内在重要规律。由于我们讨论的是藏在质量管理最深处的本质,挖掘出的规律足以让人们证实对质量管理已有的认知,例如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控制图的内在机理,并使得诸多相对独立的定理不再神秘;挖掘的分析工具足以帮助我们对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体系进行认知,例如质量标准一体化或质量管理层次的内在机理;挖掘的分析路径促进我们探索和进一步应用这些成果。其中,对质量管理及其标准应用的逻辑内涵研究意义重大,它能抽丝剥茧地提炼出类似哲学的抽象概念和规范流程,无论是对哲学层面还是对质量标准应用都是有启发和有益的。
人文肇始,标准衍生,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缺之。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术变革无不对标准化基本原理和方法带来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标准支撑着原材料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以及市场认可的过程。它确保现代贸易体系得以运转顺利。在人们之间的贸易交流中,除了货币以外,标准和标准的互认与统一必不可少。进入21世纪,全球经历了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从“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为“互联互通”和“战略工具”,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标准化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工具,是市场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国际市场调节的手段和竞争战略。同时,必须看到标准的负面效益和挑战。例如,标准化的功能是统一和固定的。如果选择不当,或本该全国统一标准,却分别制定了许多互不一致的其他标准,尤其新的领域和新的技术对标准化设计和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逐渐地,我们不再仅仅关心那些显现的东西,而开始运用自身的理解力,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
随着质量的重要性为人们所了解,对于实现质量的途径的寻求也在升温。各国质量研究大师以及实践者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它们提供了综合的、本土化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工具、模型,这些的模型在过去十几年中对于质量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向各级领导者提供了“我们能做到”的证据和非常详尽的实现质量目标的路线图,各种派生出来的国际质量标准与软件质量管理方略为质量运动提供了推动力。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业务的发展不断地对当前的质量管理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打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格局,为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工具、规则不断地注入新■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前言■的内容。时空不再是人们交流的障碍,这些新元素的数量和种类极多,涉及的领域极广,以至于出现了下面这样一种情形: 一方面,有关质量管理的灵丹妙药琳琅满目,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另一方面,人们仍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面对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诸多元素,如全球化新经济环境、质量文化、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 9000、软件成熟能力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6σ、行业与地方质量标准、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等,人们会反思,什么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主线?什么属于“过度调整”或“调整不足”?标准之间(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有怎样的相关关系和异同?什么是逐渐改进的路线图?有什么样的管理模板、工具?事实上,以上都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上述问题的回答回避不了一项核心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逻辑。
逻辑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逻辑学的研究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社会活动不能脱离逻辑思维与实践活动。在《恩格斯选集》中,恩格斯这样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指出: “认识在存在中揭露本质(因果律同一差别等等)——整个人类认识的真正的进程就是如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 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指出: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践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联系。” 早在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组织召开了一次工程哲学座谈会,殷瑞钰院士主持了这次座谈会。在会上,8位院士和多位哲学专家围绕工程哲学这个主体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和对话。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工程哲学很重要,工程里充满了辩证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发掘。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逻辑学是对于理性精神培养、训练的工具和桥梁。
1. 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逻辑内涵思考及其重要意义
质量管理与工程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认证实践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认证是创新活动,在质量认证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逻辑和哲学命题。质量管理与工程需要逻辑和哲学,哲学与逻辑也需要面向质量认证与质量工程,如图1所示。
图1质量管理的逻辑和哲学
质量管理标准体现了质量管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些演化过程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不仅如此,这些调整和演变包含其必然性。这一不断演化的进程沉淀下来的内容一定是那些核心内容、关键要素以及标准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搭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过程不仅是质量标准的实施,也是相关标准逻辑的认知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其中,从逻辑角度入手并借鉴思维导图工具,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质量管理的诊断设计与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对逻辑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逻辑观念,而逻辑观念不同,对逻辑的整体把握的方式及认识也就必然不同。就目前的学术界而言,其逻辑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小逻辑观和大逻辑观。有学者认为“唯有那些必然会得出的推理才是逻辑”。人们把这种“必然会得出”的逻辑观念称为小逻辑观。还有学者指出,逻辑除了“必然会得出”的部分,还包括其他部分,至少包括归纳逻辑等。
逻辑并不抽象,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学的课堂上;它也并不神秘,它就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对质量管理认证与质量工程的逻辑研究以及其重要意义如下:
(1) 概念与相关公理的梳理。包括对基本概念与公理的梳理,对质量管理概念和发展规律的追溯,对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及其逻辑关联进行挖掘和描述等。
(2) 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的提炼。包括对质量管理、度量、控制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对中心极限定理与质量管理控制的关联逻辑、软件危机及其风险规避措施的PDCD逻辑、CMM与持续改进分层逻辑等进行提炼。
(3) 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逻辑化。对关键要素与核心流程通过逻辑符号和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描述。对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此外,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CMM层次模型等进行描述。
(4) 逻辑辅助分析。对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研究,归纳质量管理分析本质和方法,并且进行案例分析。以ISO 9000、空气质量标准、基于逻辑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问题原因的分析、CMMI以及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实施一体化战略与诊断、养老质量管理相关评价指标为例,对标准设计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对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并且借鉴思维导图进行描述和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
图2逻辑辅助分析的过程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效升级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而逻辑辅助分析是质量基础的强力支撑,它对于建设质量强国,加快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本书前期研究工作和研究背景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质量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1996年就正式开始从事CMM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先后承担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SWCMM模型技术促进北京市软件企业升级换代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高新技术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构想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出版的专著《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现代软件工程与CMM的融合》分别获得优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七届、第八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SWCMM模型技术促进北京市软件企业升级换代的研究”获北京市200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主持软件的监理等项目。我们围绕软件质量工程与国际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03年发表两篇国际论文: Avoid the Management Risk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CMM和The Mergence of Software Project and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CMM。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云技术及评价推动北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信息资源碳足迹能力的认证模式及其质量工程技术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数据驱动的质量跟踪评价模型及京津冀养老服务水平研究”(KM201610038001)。
马慧教授的发明型专利“碳足迹减少的服务器资源整合方法”2014年获批,2015年已转让;2013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够显示碳足迹消耗量/流量的装置”(专利号ZL 2013 2 0280682.7),2014年获得专利“一种环境监测装置”( 专利号ZL 2014 2 0002394.X),获得软件著作权“碳排放度量管理及其能力的评价应用软件”(登记号2014SR021970)“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学习辅助软件”( 登记号2014SR028937)。发明专利“碳排放过程的监测控制方法”已经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发表论文《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等。
马慧主编出版了《管理信息系统》及北京市精品教材《软件质量管理与认证方法》等。专著《质量管理与软件质量知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低碳经济治理体系及以云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资源效率的研究》201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组充分利用国内外文献,发掘内在机理与逻辑精华,并通过案例实证分析与验证,使其成为能够引领和支撑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核心技术模块的研究成果对于后续包括逻辑应用在内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3. 本书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与工程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认证实践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认证是创新活动,在质量认证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逻辑和哲学命题。质量管理与工程需要逻辑和哲学,哲学与逻辑也需要面向质量认证与质量工程。本书是研究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本质与应用发展的专著。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遵循逻辑应用的规律,从基础理论、核心要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以空气和养老质量管理标准为例,诠释研究成果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质量认证的准确性以及认证一体化过程的效率。
本书共7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概论。主要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标准的逻辑内涵思考、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的主要贡献以及逻辑关联等,由王传生、马慧、郑宁、芦山、胡磊、吴一娜、蔡青、麻艳如、李枚玉以及万子纬等撰写。
第2章逻辑学质量管理应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逻辑学理论与应用基础、思维导图与逻辑描述、质量管理的经典方法与标准等,由刘经纬、马慧以及滕宇帆、李嘉欣、常翔宇等撰写。
第3章空气质量标准认证应用分析与逻辑内涵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概述、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分析、空气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逻辑思维导图,由沈睿芳以及万子纬等撰写。
第4章软件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逻辑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项目开发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逻辑内涵分析,由马慧、王传生、李枚玉、麻艳如、曹娜、吴一娜、蔡青、郑宁以及王玉华、胡龙等撰写。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养老管理标准简介、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由范烺以及胡龙、陈荟等撰写。
第6章京津冀养老管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京津冀养老管理现状、数据驱动的京津冀养老质量跟踪研究、京津冀养老质量评价研究,由曹海青等撰写。
第7章质量标准评价认证的逻辑内涵与思维导图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内涵逻辑、基于排除归纳逻辑分析的调整不足与调整过度的分析、基于逻辑排除归纳法的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基于逻辑分析的质量标准实施一体化的战略与诊断、嵌入逻辑分析与思维导图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研究,由王传生、邢琪、曹娜、张文君、王学军、吴一娜、蔡青、马慧、滕宇帆、杜岐岐、程铭、马志衍、许浩鹏等撰写。
附录A京津冀养老服务现状及模式调研报告。由沈睿芳、万子纬、麻艳如、李枚玉、程铭、杜岐岐、许浩鹏、马志衍等撰写。
附录B软件项目管理的部分关键要素。由马慧、杨一平、张文君、王学军、滕宇帆等编写。
本书承蒙李京文院士亲自作序。另外,本书得到了创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张朝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监督处副处长刘勇、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处副处长周玉、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许志勇、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张芳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成书的过程中,撰写组的成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滕宇帆、万子纬、王玉华、胡龙、程铭、杜岐岐、马志衍、许浩鹏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但由于本书涉及面较广,时间较紧,书中一定还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1月
文摘
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 认证体系应用研究 本章从国际和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国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应用案例、养老管理质量标准的思维导图及应用逻辑等方面进行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应用研究。 5.1养老管理标准简介 当前,全国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无论国际标准化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在养老服务业领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它们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也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地区正在逐步推行养老管理质量标准。本节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介绍。 5.1.1国际养老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简介〖*4〗1.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标准化工作发展为宗旨的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其技术领域涉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业、保健和环境等。养老管理对于ISO来说是新的挑战,成文的标准相对较少。目前,ISO共发布实施了9项养老方面的国际标准,见表51,主要涉及老年人使用的信息产品或其他产品的设计标准,而未涉及养老行业标准,这部分可参考服务业相关标准。表51ISO在养老方面的标准 序号标 准 号标准英文名称标准中文名称1ISO/IEC Guide 71:2001Guidelines for Standards Developer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有关老年人及残疾人需求的标准制定者指南2ISO/IEC TR 19765:2007Information Technology—Survey of Icons and Symbols that Provide Access to Functions and Facilities to Improv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by the Elderly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促进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产品的图形符号调查续表 序号标 准 号标准英文名称标准中文名称3ISO/IEC TR 19766:2007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Icons and Symbols Accessible to All Users, including the Elderly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方便所有使用者包括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的图形符号设计指南4ISO 7001:2007/ CD Amd 26Symbol PI TF 022: Priority Seats for Elderly People老年人优先座位5ISO7001:2007/ CD Amd 31Symbol PI PF 055: Priority Facilities for Elderly People老年人优先设施6ISO/IEC 10779:2008Information Technology—Office Equipm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for Elderly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信息技术——老年人及残疾人用办公设备可用性指南7ISO/TR 22411:2008Ergonomics Data and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IEC Guide 71 to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应用ISO/IEC 71号指南的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人类工效学数据和准则8ISO 24502Ergonomics—Accessible Design—Specification of Agerelated Relative Luminance in Visual Signs and Displays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与年龄有关的视觉标志和显示的相对亮度9ISO/IEC TR 15440:2016Information Technology—Future Keyboards and Other Associated Input Devices and Related Entry Methods信息技术——未来键盘和其他相关输入设备和输入方法■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逻辑内涵与应用研究第5章养老管理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应用研究■2. 欧盟及成员国 西欧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普遍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涵盖教育、医疗、失业、残疾、养老及公民福利等各个方面。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口增加的三重压力下,欧洲全民福利制度开始陷入困境。1998年,世界银行向欧洲提出了养老金改革建议,同年,欧共体发布《走向统一市场的养老金体系》文件,开始加强养老及基金的统一协调。 在标准制定方面,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是公认的欧洲三大标准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养老服务业标准化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已发布的5项养老服务业标准,如表52所示,并在CEN内部成立了一个养老服务业技术委员会——CEN/TC 385(“老年人住房服务”项目委员会),随之开展相关工作。表52欧洲在养老方面的标准
ISBN | 9787302480358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慧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