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初入职场时难免两眼一抹黑,甚至会撞得头破血流。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如何打拼出自己的天下?毕业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职场里有不见刀锋的残酷竞争,也有复杂而多变的生存法则,在江华著的这本《毕业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中,亲历者向你讲述现实。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突发的办公室事件,如何把握资源、得到机会?过来人言传身教,机会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江华,文人企业家,曾先后主职于北京外资企业、国有及民营企业,也是多部职场励志书籍的作者。出版过《读毛著学营销》《这些道理不懂,你注定一辈子打工》《创业启示录:温州商人的创业圣经》等多本畅销书。
目录
第一季 展示最棒的我,面试是个技术活!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牛人的简历伤不起
面试从踏进大门的3秒钟开始
不要因为一个细节,失去了你的工作
只穿对的,不穿贵的
莫撒谎,有谎言瞒不住
“我就是最好的”
屈尊降贵,从底层干起
第二季 职场新鲜人,如何摆脱“学生气”
为人不知礼,职场无以立
小电梯,大学问
纠结的职场午饭该怎么吃?
学会说:“这些都是我的错”
做好“道歉”这门功课
职场新人,千万不能站错队
办公室不相信眼泪
不把坏心情带到工作中
第三季 洞悉人性,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多说好话,而且要在别人背后说
办公室赞美,“拍拍”更健康
轻松打开话匣子,不做“冷场王”
多说“我们”少说“我”
别人的“逆鳞”碰不得
巧用幽默,让你变成职场红人
第四季 祸从口出,学会适时做“沉默的羔羊”
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不要把同事当成无话不说的对象
遭遇职场小人,绕道还是反击
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今天不是愚人节
第五季 应该拿什么送给你,我的同事?
至少,记住每一位同事的姓名
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宽容同事的短处,发现同事的长处
忘掉仇恨,适时害一下“伤害健忘症”
控制怒火,做一个职场情绪“环保者”
如何让同事们喜欢你
善意的谎言,打开职场人心的钥匙
不要成为“圈外人”
第六季 上司的“虎牙”不要去拔
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老板有错,请参照第一条
别让上司靠边站
老板可以经常拍你肩膀,但你永远别拍老板肩膀
永远不要抢上司的风头
汇报,汇报,要汇才能报
记得给老板一个台阶下
别跟老板走太近
如何对顶头上司说“NO”
第七季 工作职务虽低,人生境界要高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恋人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早到半个小时,晚走半个小时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珍爱生命,远离办公室恋情
时间管理——让每天多出2小时的秘诀
“不快乐,毋宁死”
记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保持激情,把每一天都当成上班第一天
第八季 做个“乖宝宝”,无怨无悔度今生
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任何时候都要严守公司机密——“打死都不说”
频繁跳槽不可取,还需三思而后“跳”
忠诚,畅行职场的通行证
把敬业进行到底
序言
这是一本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当代成功学等学科的精髓,从心态、品质、工作、思维、行为、时间、生活、学习、交际、情绪、忠诚等各个层面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成功人士必备的优秀品质,让你把握好刚毕业的头三年,帮助职场白领早日成就最优秀的自我。
对于迷茫在求职洪流中的万千大学毕业生们,这是不容错失的一次现实指导。
大多数人都没有优越的背景,没有厚实的资本,用时下的流行词汇来说,既不是高富帅、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努力,在职场中认真打拼,不断从一些经历中获取经验、智慧来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各种突发的变故和考验。
职场里不仅有不见刀锋的残酷竞争,还有复杂而多变的生存法则,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准确地总结归纳。且听职场过来人给你耐心指导。
对于一个职场新兵来说,需要具备以下职场素质:
摒弃坏习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我们每天都织进一根丝线,它就会逐渐变得结实,不能断裂,把我们牢牢固定住。只要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很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
做到最好
如果是在公司里面做事,那你是不是融资高手?是不是并购专家?是不是投资理财的奇人?如果是在传媒里做事,那你是不是那个最敏锐的发现者?是不是那个点子出来满堂彩的资深编辑和记者呢?如果你是在机关里面做事,你是不是能给领导写发言稿不用修改的那支笔杆子呢?如果我们的个人潜能比别人丰富一点点,那我们能不能够使它更丰富呢?如果我们不如别人富有,甚至更贫穷的话,那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呢?
用心做事
就是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用心做事,就是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洞察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用心做事,就是要让自己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
条理明确
做事是否有条理是判断一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标尺。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工作没有秩序,从开始就埋头于工作,势必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条理分明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你不但掌握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脚踏实地
在企业中,做事情要一板一眼,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只有按流程办事,才能发现细节中的隐患,并在操作中一步步地把它消除。
严格要求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情,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在工作中,优秀的员工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期望和做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善于补位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是在为将来做准备,每做一件事,就多一点经验积累和个人财富。所以我们应该用锻炼自己的积极心态,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尽力做些分外工作,树立起补位意识。
对于一个职场新后,还要具备这样的职场能力:
解决问题的全方位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方式如果要细分会有很多种,我们把它归结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思维方式,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用得好这些思维方法。也许有的人很有天赋,这些思维方法他可以运用自如,但是,大多数人只能运用它们其中的一部分,而剩下的一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思维调动起来,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快于别人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自我超越的永恒动力。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知道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人。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就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你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学习才能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型的技术,否则很难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高于别人的总结能力
一旦具备了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并且还要比常人强。所以就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驾驭事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常说苦干不如巧干。但是如何巧干,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只要你能够有善于总结的能力,相信你就不会和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情。
沟通能力
有效沟通与积极协作是团队合作的关键要素,它既是员工问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又是降低企业内耗,提高组织效能的重要保障。不重视合作的团队,称不上是有竞争力的团队。团队和谐,方能称之为默契,有了默契,团队才能够协力融合、共进双赢。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沟通交流钩心斗角的团队,会如何赢取竞争激烈的市场。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现在的社会大量充斥着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是当代很多人的通病。其大多数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说得多,做得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这些人整日幻想着一夜成名、一举成功的美梦。情绪也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波动,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浮华世界,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才可以把事情做得完美,否则,会因为不良的情绪走上事与愿违的道路。
勤于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实际的经验对工作来说更有效,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就和无知的傻瓜没有什么分别。
团队协作能力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即使个人能力提升也毫无生命力,只有合作才是生存的基础。如若没有合作,企业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每一个人只要坚持练习自己的控制力,都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只有自律,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他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一个人达到自律要求后,在其他原则方面必然也会有所进步。如果缺乏自律能力,其他原则也无法真正付诸行动。
敏锐的洞察能力
所谓洞察能力,就是深入观察事物和问题的能力,包含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商业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要想谋求发展,就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发现新兴事物、判断现有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甭则永远落在别人之后,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组织能力
一个优秀的员工,接到上司任务的第一时间,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认真地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行事,才能事半功倍。越细致,越具体,越能创造高效。只有熟悉了工作的流程和套路,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且将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细化,工作就越容易完成。
这些职场的基本功,都是本书总结出来的,现在就带着这本书出发吧,祝你们成为职场里的成功人士。
文摘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得功利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高雅些:“常读好书,必成高雅之气”;说得伟大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世纪后期,国家有关部门把人才标准确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全国很快便掀起了“学历崇拜症”,似乎学历和人才成正比。
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让很多学生“望洋兴叹”;在求职中,关于学历流传过这样一段顺口溜:“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不用理睬,中专一边呆站。”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大学毕业后,在已死未婚妻的父亲资助下到西洋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既然是到西洋留学,就该获得博士学位才是。但是方鸿渐把学位看的很轻,认为学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第四年,要准备回国了,在父亲和“准岳父”的左右夹击之下,方鸿渐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学位‘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万般无奈,方鸿渐花30美金买了一纸“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销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高学历的人,必定是高水平的体现吗?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在21世纪的中国,当“大学生月薪一千五”“大学生工资等同农民工”“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等消息成为新闻头条的时候,就预示着用人单位以“学历论英雄”的这种观念正在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故事:有一个博士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噌噌噌地漂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可见,学历并不是能力的通行证,理论离实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未必能用好。日本北川情报社的社长说:“大学的毕业生中很多都是温室里的秀才,而企业往往更需要的是那些敢想敢干的‘野武士’。”
自古以来,英雄不问出处,造就无数豪杰。“舜发于畎亩这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的成功即为明证。
英雄不问出处,学历不代表能力,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不要因为你的学历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与你竞争的人或许是本科生、硕士甚至是博士,而你只是大专学历,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谁更适合这份工作,而不是谁的背景更闪耀。
二是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而自大自傲。当今的用人单位都很现实,他们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摆在案前当好看的花瓶;要的是任劳任怨的“黄牛”,而不是需要高高拱起的“老爷”。所以,如果一味守着那个虚假的学历过日子,你迟早会被饿死。
网上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就拿它作为这一节的结束语吧: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北大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P2-5
初入职场时难免两眼一抹黑,甚至会撞得头破血流。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如何打拼出自己的天下?毕业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职场里有不见刀锋的残酷竞争,也有复杂而多变的生存法则,在江华著的这本《毕业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中,亲历者向你讲述现实。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突发的办公室事件,如何把握资源、得到机会?过来人言传身教,机会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江华,文人企业家,曾先后主职于北京外资企业、国有及民营企业,也是多部职场励志书籍的作者。出版过《读毛著学营销》《这些道理不懂,你注定一辈子打工》《创业启示录:温州商人的创业圣经》等多本畅销书。
目录
第一季 展示最棒的我,面试是个技术活!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牛人的简历伤不起
面试从踏进大门的3秒钟开始
不要因为一个细节,失去了你的工作
只穿对的,不穿贵的
莫撒谎,有谎言瞒不住
“我就是最好的”
屈尊降贵,从底层干起
第二季 职场新鲜人,如何摆脱“学生气”
为人不知礼,职场无以立
小电梯,大学问
纠结的职场午饭该怎么吃?
学会说:“这些都是我的错”
做好“道歉”这门功课
职场新人,千万不能站错队
办公室不相信眼泪
不把坏心情带到工作中
第三季 洞悉人性,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多说好话,而且要在别人背后说
办公室赞美,“拍拍”更健康
轻松打开话匣子,不做“冷场王”
多说“我们”少说“我”
别人的“逆鳞”碰不得
巧用幽默,让你变成职场红人
第四季 祸从口出,学会适时做“沉默的羔羊”
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不要把同事当成无话不说的对象
遭遇职场小人,绕道还是反击
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今天不是愚人节
第五季 应该拿什么送给你,我的同事?
至少,记住每一位同事的姓名
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宽容同事的短处,发现同事的长处
忘掉仇恨,适时害一下“伤害健忘症”
控制怒火,做一个职场情绪“环保者”
如何让同事们喜欢你
善意的谎言,打开职场人心的钥匙
不要成为“圈外人”
第六季 上司的“虎牙”不要去拔
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老板有错,请参照第一条
别让上司靠边站
老板可以经常拍你肩膀,但你永远别拍老板肩膀
永远不要抢上司的风头
汇报,汇报,要汇才能报
记得给老板一个台阶下
别跟老板走太近
如何对顶头上司说“NO”
第七季 工作职务虽低,人生境界要高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恋人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早到半个小时,晚走半个小时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珍爱生命,远离办公室恋情
时间管理——让每天多出2小时的秘诀
“不快乐,毋宁死”
记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保持激情,把每一天都当成上班第一天
第八季 做个“乖宝宝”,无怨无悔度今生
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任何时候都要严守公司机密——“打死都不说”
频繁跳槽不可取,还需三思而后“跳”
忠诚,畅行职场的通行证
把敬业进行到底
序言
这是一本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当代成功学等学科的精髓,从心态、品质、工作、思维、行为、时间、生活、学习、交际、情绪、忠诚等各个层面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成功人士必备的优秀品质,让你把握好刚毕业的头三年,帮助职场白领早日成就最优秀的自我。
对于迷茫在求职洪流中的万千大学毕业生们,这是不容错失的一次现实指导。
大多数人都没有优越的背景,没有厚实的资本,用时下的流行词汇来说,既不是高富帅、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努力,在职场中认真打拼,不断从一些经历中获取经验、智慧来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各种突发的变故和考验。
职场里不仅有不见刀锋的残酷竞争,还有复杂而多变的生存法则,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准确地总结归纳。且听职场过来人给你耐心指导。
对于一个职场新兵来说,需要具备以下职场素质:
摒弃坏习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我们每天都织进一根丝线,它就会逐渐变得结实,不能断裂,把我们牢牢固定住。只要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很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
做到最好
如果是在公司里面做事,那你是不是融资高手?是不是并购专家?是不是投资理财的奇人?如果是在传媒里做事,那你是不是那个最敏锐的发现者?是不是那个点子出来满堂彩的资深编辑和记者呢?如果你是在机关里面做事,你是不是能给领导写发言稿不用修改的那支笔杆子呢?如果我们的个人潜能比别人丰富一点点,那我们能不能够使它更丰富呢?如果我们不如别人富有,甚至更贫穷的话,那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呢?
用心做事
就是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用心做事,就是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洞察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用心做事,就是要让自己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
条理明确
做事是否有条理是判断一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标尺。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工作没有秩序,从开始就埋头于工作,势必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条理分明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你不但掌握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脚踏实地
在企业中,做事情要一板一眼,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只有按流程办事,才能发现细节中的隐患,并在操作中一步步地把它消除。
严格要求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情,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在工作中,优秀的员工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期望和做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善于补位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是在为将来做准备,每做一件事,就多一点经验积累和个人财富。所以我们应该用锻炼自己的积极心态,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尽力做些分外工作,树立起补位意识。
对于一个职场新后,还要具备这样的职场能力:
解决问题的全方位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方式如果要细分会有很多种,我们把它归结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思维方式,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用得好这些思维方法。也许有的人很有天赋,这些思维方法他可以运用自如,但是,大多数人只能运用它们其中的一部分,而剩下的一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思维调动起来,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快于别人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自我超越的永恒动力。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知道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人。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就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你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学习才能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型的技术,否则很难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高于别人的总结能力
一旦具备了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并且还要比常人强。所以就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驾驭事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常说苦干不如巧干。但是如何巧干,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只要你能够有善于总结的能力,相信你就不会和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情。
沟通能力
有效沟通与积极协作是团队合作的关键要素,它既是员工问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又是降低企业内耗,提高组织效能的重要保障。不重视合作的团队,称不上是有竞争力的团队。团队和谐,方能称之为默契,有了默契,团队才能够协力融合、共进双赢。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沟通交流钩心斗角的团队,会如何赢取竞争激烈的市场。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现在的社会大量充斥着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是当代很多人的通病。其大多数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说得多,做得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这些人整日幻想着一夜成名、一举成功的美梦。情绪也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波动,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浮华世界,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才可以把事情做得完美,否则,会因为不良的情绪走上事与愿违的道路。
勤于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实际的经验对工作来说更有效,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就和无知的傻瓜没有什么分别。
团队协作能力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即使个人能力提升也毫无生命力,只有合作才是生存的基础。如若没有合作,企业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每一个人只要坚持练习自己的控制力,都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只有自律,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他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一个人达到自律要求后,在其他原则方面必然也会有所进步。如果缺乏自律能力,其他原则也无法真正付诸行动。
敏锐的洞察能力
所谓洞察能力,就是深入观察事物和问题的能力,包含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商业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要想谋求发展,就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发现新兴事物、判断现有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甭则永远落在别人之后,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组织能力
一个优秀的员工,接到上司任务的第一时间,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认真地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行事,才能事半功倍。越细致,越具体,越能创造高效。只有熟悉了工作的流程和套路,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且将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细化,工作就越容易完成。
这些职场的基本功,都是本书总结出来的,现在就带着这本书出发吧,祝你们成为职场里的成功人士。
文摘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得功利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高雅些:“常读好书,必成高雅之气”;说得伟大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世纪后期,国家有关部门把人才标准确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全国很快便掀起了“学历崇拜症”,似乎学历和人才成正比。
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让很多学生“望洋兴叹”;在求职中,关于学历流传过这样一段顺口溜:“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不用理睬,中专一边呆站。”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大学毕业后,在已死未婚妻的父亲资助下到西洋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既然是到西洋留学,就该获得博士学位才是。但是方鸿渐把学位看的很轻,认为学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第四年,要准备回国了,在父亲和“准岳父”的左右夹击之下,方鸿渐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学位‘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万般无奈,方鸿渐花30美金买了一纸“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销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高学历的人,必定是高水平的体现吗?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在21世纪的中国,当“大学生月薪一千五”“大学生工资等同农民工”“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等消息成为新闻头条的时候,就预示着用人单位以“学历论英雄”的这种观念正在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故事:有一个博士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噌噌噌地漂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可见,学历并不是能力的通行证,理论离实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未必能用好。日本北川情报社的社长说:“大学的毕业生中很多都是温室里的秀才,而企业往往更需要的是那些敢想敢干的‘野武士’。”
自古以来,英雄不问出处,造就无数豪杰。“舜发于畎亩这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的成功即为明证。
英雄不问出处,学历不代表能力,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不要因为你的学历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与你竞争的人或许是本科生、硕士甚至是博士,而你只是大专学历,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谁更适合这份工作,而不是谁的背景更闪耀。
二是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而自大自傲。当今的用人单位都很现实,他们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摆在案前当好看的花瓶;要的是任劳任怨的“黄牛”,而不是需要高高拱起的“老爷”。所以,如果一味守着那个虚假的学历过日子,你迟早会被饿死。
网上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就拿它作为这一节的结束语吧: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北大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P2-5
ISBN | 9787513907910,7513907919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 江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