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那罗著薛保勤、李浩主编的《家国情怀(家国卷)/诗说中国》意在展现几千年诗中的家国情怀,种种爱与痛、笑与泪,足可以光图丽史。而其中复杂的因缘、微妙的情致,又极为婉转多变,非细读深思不能尽察。《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名人推荐
叶嘉莹,蒙曼,康震推荐。用诗的视角去发现、感知中国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那罗 编者:薛保勤 李浩 那罗,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生,撰写有论文《融入汉语词汇的安世高译经新词研究》?《道地经词语考释三则》等。 编者:薛保勤 李浩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平生家国萦怀抱
家国一体
苟利国家生死以
社稷之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故园之思
葵藿倾太阳
忠君报国
忆昔开元全盛日
国祚兴衰
国破山河在
黍离之悲
哀故都之日远
去国怀乡
何处望神州
体国经野
序言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
诗是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珍宝。她既是审美意识的语言呈现,也是作家心灵的文学投射,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学术再现。诗是心灵的乐章,是思想的光芒,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别样”记载。人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状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观群怨,从而留下一个民族的吟唱和情感的纯粹表达,也留下了诗与人、诗与世、诗与史、诗歌与审美、诗歌与文明、诗歌与人性的无数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生命等终极目标的命题。
什么是诗?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心的真理,是强烈感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华兹华斯)
诗的境界是情感与意向的契合。(朱光潜《诗论》)
自古以来,关于诗的评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历代名家不谋而合:诗是人类文明进程忠实而又审美化的记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风采、独具魅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香依旧、诗韵依旧、诗心依旧、诗情依旧……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诗歌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张扬生命的璀璨光芒,并没有因为岁月的过往而失去滋润灵魂的审美情愫,并没有因为历史的烟云而暗淡其透视曾经的认知价值,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审视社会的锐利。诗歌对过往的诗意的描述,对未来的诗意的展望,对美好的诗意的神往,对人生的诗意的理解,对生活的诗意的观照,对苦难的诗意的感悟,对家国的诗意的忧思……成为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丰满的文学资源、丰沛的审美资源;更因其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对生命的吟咏礼赞,对人生的感悟反思,对社会的反省批判,滋润灵魂,启迪后来者。所有这些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研究历史、审视历史、提炼历史、观照现实、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资源。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我们对《诗说中国》这套书的策划。我们编撰这套书没有停留在对一般诗歌作品的选编、鉴赏上,而是以诗说的形式,通过诗歌去认知历史、认知文化、认知人生,从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样貌。故而,《诗说中国》不是简单的诗的解读、诗的欣赏、诗的体悟,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感悟中华大地诗意化的历史、诗意化的人生,感知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
其一,《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透视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图景,穿越时空,感知历史,认知历史。
《诗说中国》以“诗的眼睛”去探寻,以“诗的视角”去发现。诗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镜像。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诗歌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在诗的维度、诗的空间中,穿越古代中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政治风云、金戈铁马、亭台楼阁、歌舞升平、水墨丹青、耕读传家、佳肴美馔、人性至情、禅思哲理,一路走来,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感受曾经的风起云涌,思考历史的起承转合。品《国风》之情深意婉,恍若看到漫步于田间的古人身影,倾听余韵之声;感乐府之真挚深切,体味汉代朴质厚重的民风民情;赏唐诗之气象万千,体验大唐盛世激昂奋进的脉动勃发;悟宋诗之理思缜密,领略宋代文化的义理深邃;叹明清诗风之多元,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
历史已经远去,但诗歌的诗意描述、诗意感怀、诗意顿悟离我们并不远。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高于”生活前的原生态。无疑,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历史”的文本,回望“生活”,展示“生活”,研究“生活”。遥想历史,古老而神秘,走入诗境,就能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体悟相通的情感,与古人相遇,而有会心之妙。
其二,《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捕捉文化的点点滴滴,洞悉诗意的文化源流,引领读者品读文化、享受文化。
《诗说中国》从来就有庙堂牵系的政治关怀,也不乏恬淡雅致的乡间野或气韵淡远,或游心物化,或天机妙悟,或兴象玲珑,诗的风骨、声律、心像、基调等不同的风格也透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心境。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读者触摸到古代诗人的体温,感受到古人博大的胸怀、飞逸的才华、超迈的精神、熠动的情感,感悟诗中激荡的浩然正气。
诗史也是心史。诗中有人的欲望,有人的追求,有人的思想,有人的观念;诗中也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在诗中体味古人一腔诗心中的一咏而叹幽微心曲,感受其悠然看山的湛然本性。生命的本体经验感悟升华,悠远飞扬,荡涤世俗的尘埃,润泽心灵。我们不必刻意寻求“心灵鸡汤”,从古典诗歌中即可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体悟生命的多彩。当我们品味苏轼诗中的赋性闲远、通脱旷逸之时,心灵的困顿与精神的无依皆可得以释然。诗是“火树银花”的繁华之所,是“红袖添香”的温柔之乡,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
《诗说中国》不是说诗,而是用诗来说中国。
以诗来说中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浩如烟海的诗中,选什么诗,怎么选,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谋划者的良苦用心和解析者的殚精竭虑。《诗说中国》试图用历史长河中经典诗歌折射的“点”来连接成“线”,用“线”勾勒出“面”,使“点”具有经典性,“线”具有延续性, “面”具有代表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再现曾经的中国。
为了体现“点”“线”“面”的经典性、延续性及代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情寄人生》《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诗语年节》《家国情怀》《铁马冰河》《乐舞翩跹》九卷,编撰成第一辑,建构起《诗说中国》的多元化框架。每卷图书撰有自序,介绍该卷的写作宗旨及文化流变,给读者绘制出一幅古代社会的诗学地图,让读者随着我们穿越古今。为了便于阅读,文章以散文式的笔法、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来呈现。
从2013年年初,我和李浩先生就开始谋划编写事宜,从集体构思到草创动笔,直至今天这套书行将付梓,历时四载,四年始磨一剑,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由令人感喟不已却又欣喜由衷。编写的缘起,更多是出于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我们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文学观照视角去感知诗歌中的中国,打开一幅幅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诗语长卷,广邀海内外宿学俊彦一起完成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策划与支持,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文化的需求,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担当;感谢各卷编撰者对古典诗歌与中国的深切感悟及辛勤撰写;感谢审读书稿的几位专家严格把关,确保了书稿质量。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诗说中国》的编撰出版。希望读者能于茫茫书海中,搭乘此叶扁舟以认知中国、领略中华魅力。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薛保勤
于首阳书院
文摘
在中国诗歌的发源时代,这种家国情怀就展现过灼灼的光华。如《诗经》的《鄘风·载驰》,即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诗经》的作者多不可考,但《载驰》则是个幸运的例外,它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查考《左传·鲁闵公二年》,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的背景:
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大败卫军于荥泽,杀卫懿公。卫人在宋桓公的帮助下,在漕邑拥立卫戴公为国君。第二年,戴公病逝,其弟文公继位。这个时候,卫国外患未平,新君初立,其中的复杂凶险可想而知。许穆夫人是卫文公的同母妹妹,在国难当头之际,她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驾着飞驰的马车欲返回故土,又奔走在大国之间,向他们求援。《载驰》就是她返回漕邑期间创作的。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开篇写的是许穆夫人的遭遇。她驱赶着马车、心急如焚地奔向卫国,却在漕邑遇到了来自许国的大夫: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穆公显然不愿意妻子参与卫国的乱局,派了大夫来阻拦她。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夫家的许国指责她擅自离开,阻挠她渡过黄河回到故国,使得许穆夫人既不甘心半途而返,又无法奔赴前程,她滞留在小小的漕邑,想到父母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内心填满了愤懑。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她登高望乡,采贝母草以疗忧,终不能解开心头的郁结;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即便是柔弱感性的女子,也有她想要拼命守护的故土,相比之下,眼前这些阻挠她归乡的许国大夫,又是多么无情而可恨!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返乡未果的许穆夫人不再扬鞭疾驰,她要向周围的大国求助,因此更加谨慎小心。许穆夫人缓辔而行,看着路边茂盛的麦草被吹出层层波澜,她的内心何尝没有触动?“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卫国和许国互为姻亲,但许国的大夫君子瞻前顾后,有谁肯像她一样奋不顾身?救卫之责,竟只落在她一个女子的肩上。
值得庆幸的是,许穆夫人的奔波最终有了回报:《载驰》一经传唱,“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戌漕”(《左传·鲁闵公二年》)。齐桓公派兵出援卫国,卫国的危难解除了,而许穆夫人为她的国家奔走先后、忧思辗转的身影,则凝成了《诗经》中动人的诗行。在春秋列国中,卫国只是一个极小极弱的角落,而在这个角落里,曾经生养了这样令人称叹的女儿,写下过这样奇绝的诗行,所谓的“疾风劲草”,大约就是形容这样的人物吧。
许穆夫人是卫国君的女儿,她的国就是她的家,保存了国家,自然也就延续了家族的命脉。不过,和这样的贵族不同,更多的人来自寻常百姓家,他们只是国的一个细胞、一片枝叶,国家维系着他们的命运,然而为了国家,又常常要他们先做出牺牲。曹植《白马篇》就描写了这样的牺牲者,他是一个矫健勇毅的游侠少年,也是作者“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化身: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P3-5
那罗著薛保勤、李浩主编的《家国情怀(家国卷)/诗说中国》意在展现几千年诗中的家国情怀,种种爱与痛、笑与泪,足可以光图丽史。而其中复杂的因缘、微妙的情致,又极为婉转多变,非细读深思不能尽察。《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名人推荐
叶嘉莹,蒙曼,康震推荐。用诗的视角去发现、感知中国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那罗 编者:薛保勤 李浩 那罗,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生,撰写有论文《融入汉语词汇的安世高译经新词研究》?《道地经词语考释三则》等。 编者:薛保勤 李浩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平生家国萦怀抱
家国一体
苟利国家生死以
社稷之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故园之思
葵藿倾太阳
忠君报国
忆昔开元全盛日
国祚兴衰
国破山河在
黍离之悲
哀故都之日远
去国怀乡
何处望神州
体国经野
序言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
诗是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珍宝。她既是审美意识的语言呈现,也是作家心灵的文学投射,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学术再现。诗是心灵的乐章,是思想的光芒,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别样”记载。人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状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观群怨,从而留下一个民族的吟唱和情感的纯粹表达,也留下了诗与人、诗与世、诗与史、诗歌与审美、诗歌与文明、诗歌与人性的无数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生命等终极目标的命题。
什么是诗?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心的真理,是强烈感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华兹华斯)
诗的境界是情感与意向的契合。(朱光潜《诗论》)
自古以来,关于诗的评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历代名家不谋而合:诗是人类文明进程忠实而又审美化的记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风采、独具魅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香依旧、诗韵依旧、诗心依旧、诗情依旧……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诗歌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张扬生命的璀璨光芒,并没有因为岁月的过往而失去滋润灵魂的审美情愫,并没有因为历史的烟云而暗淡其透视曾经的认知价值,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审视社会的锐利。诗歌对过往的诗意的描述,对未来的诗意的展望,对美好的诗意的神往,对人生的诗意的理解,对生活的诗意的观照,对苦难的诗意的感悟,对家国的诗意的忧思……成为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丰满的文学资源、丰沛的审美资源;更因其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对生命的吟咏礼赞,对人生的感悟反思,对社会的反省批判,滋润灵魂,启迪后来者。所有这些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研究历史、审视历史、提炼历史、观照现实、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资源。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我们对《诗说中国》这套书的策划。我们编撰这套书没有停留在对一般诗歌作品的选编、鉴赏上,而是以诗说的形式,通过诗歌去认知历史、认知文化、认知人生,从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样貌。故而,《诗说中国》不是简单的诗的解读、诗的欣赏、诗的体悟,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感悟中华大地诗意化的历史、诗意化的人生,感知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
其一,《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透视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图景,穿越时空,感知历史,认知历史。
《诗说中国》以“诗的眼睛”去探寻,以“诗的视角”去发现。诗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镜像。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诗歌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在诗的维度、诗的空间中,穿越古代中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政治风云、金戈铁马、亭台楼阁、歌舞升平、水墨丹青、耕读传家、佳肴美馔、人性至情、禅思哲理,一路走来,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感受曾经的风起云涌,思考历史的起承转合。品《国风》之情深意婉,恍若看到漫步于田间的古人身影,倾听余韵之声;感乐府之真挚深切,体味汉代朴质厚重的民风民情;赏唐诗之气象万千,体验大唐盛世激昂奋进的脉动勃发;悟宋诗之理思缜密,领略宋代文化的义理深邃;叹明清诗风之多元,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
历史已经远去,但诗歌的诗意描述、诗意感怀、诗意顿悟离我们并不远。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高于”生活前的原生态。无疑,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历史”的文本,回望“生活”,展示“生活”,研究“生活”。遥想历史,古老而神秘,走入诗境,就能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体悟相通的情感,与古人相遇,而有会心之妙。
其二,《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捕捉文化的点点滴滴,洞悉诗意的文化源流,引领读者品读文化、享受文化。
《诗说中国》从来就有庙堂牵系的政治关怀,也不乏恬淡雅致的乡间野或气韵淡远,或游心物化,或天机妙悟,或兴象玲珑,诗的风骨、声律、心像、基调等不同的风格也透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心境。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读者触摸到古代诗人的体温,感受到古人博大的胸怀、飞逸的才华、超迈的精神、熠动的情感,感悟诗中激荡的浩然正气。
诗史也是心史。诗中有人的欲望,有人的追求,有人的思想,有人的观念;诗中也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在诗中体味古人一腔诗心中的一咏而叹幽微心曲,感受其悠然看山的湛然本性。生命的本体经验感悟升华,悠远飞扬,荡涤世俗的尘埃,润泽心灵。我们不必刻意寻求“心灵鸡汤”,从古典诗歌中即可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体悟生命的多彩。当我们品味苏轼诗中的赋性闲远、通脱旷逸之时,心灵的困顿与精神的无依皆可得以释然。诗是“火树银花”的繁华之所,是“红袖添香”的温柔之乡,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
《诗说中国》不是说诗,而是用诗来说中国。
以诗来说中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浩如烟海的诗中,选什么诗,怎么选,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谋划者的良苦用心和解析者的殚精竭虑。《诗说中国》试图用历史长河中经典诗歌折射的“点”来连接成“线”,用“线”勾勒出“面”,使“点”具有经典性,“线”具有延续性, “面”具有代表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再现曾经的中国。
为了体现“点”“线”“面”的经典性、延续性及代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情寄人生》《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诗语年节》《家国情怀》《铁马冰河》《乐舞翩跹》九卷,编撰成第一辑,建构起《诗说中国》的多元化框架。每卷图书撰有自序,介绍该卷的写作宗旨及文化流变,给读者绘制出一幅古代社会的诗学地图,让读者随着我们穿越古今。为了便于阅读,文章以散文式的笔法、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来呈现。
从2013年年初,我和李浩先生就开始谋划编写事宜,从集体构思到草创动笔,直至今天这套书行将付梓,历时四载,四年始磨一剑,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由令人感喟不已却又欣喜由衷。编写的缘起,更多是出于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我们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文学观照视角去感知诗歌中的中国,打开一幅幅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诗语长卷,广邀海内外宿学俊彦一起完成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策划与支持,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文化的需求,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担当;感谢各卷编撰者对古典诗歌与中国的深切感悟及辛勤撰写;感谢审读书稿的几位专家严格把关,确保了书稿质量。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诗说中国》的编撰出版。希望读者能于茫茫书海中,搭乘此叶扁舟以认知中国、领略中华魅力。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薛保勤
于首阳书院
文摘
在中国诗歌的发源时代,这种家国情怀就展现过灼灼的光华。如《诗经》的《鄘风·载驰》,即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诗经》的作者多不可考,但《载驰》则是个幸运的例外,它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查考《左传·鲁闵公二年》,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的背景:
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大败卫军于荥泽,杀卫懿公。卫人在宋桓公的帮助下,在漕邑拥立卫戴公为国君。第二年,戴公病逝,其弟文公继位。这个时候,卫国外患未平,新君初立,其中的复杂凶险可想而知。许穆夫人是卫文公的同母妹妹,在国难当头之际,她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驾着飞驰的马车欲返回故土,又奔走在大国之间,向他们求援。《载驰》就是她返回漕邑期间创作的。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开篇写的是许穆夫人的遭遇。她驱赶着马车、心急如焚地奔向卫国,却在漕邑遇到了来自许国的大夫: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穆公显然不愿意妻子参与卫国的乱局,派了大夫来阻拦她。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夫家的许国指责她擅自离开,阻挠她渡过黄河回到故国,使得许穆夫人既不甘心半途而返,又无法奔赴前程,她滞留在小小的漕邑,想到父母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内心填满了愤懑。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她登高望乡,采贝母草以疗忧,终不能解开心头的郁结;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即便是柔弱感性的女子,也有她想要拼命守护的故土,相比之下,眼前这些阻挠她归乡的许国大夫,又是多么无情而可恨!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返乡未果的许穆夫人不再扬鞭疾驰,她要向周围的大国求助,因此更加谨慎小心。许穆夫人缓辔而行,看着路边茂盛的麦草被吹出层层波澜,她的内心何尝没有触动?“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卫国和许国互为姻亲,但许国的大夫君子瞻前顾后,有谁肯像她一样奋不顾身?救卫之责,竟只落在她一个女子的肩上。
值得庆幸的是,许穆夫人的奔波最终有了回报:《载驰》一经传唱,“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戌漕”(《左传·鲁闵公二年》)。齐桓公派兵出援卫国,卫国的危难解除了,而许穆夫人为她的国家奔走先后、忧思辗转的身影,则凝成了《诗经》中动人的诗行。在春秋列国中,卫国只是一个极小极弱的角落,而在这个角落里,曾经生养了这样令人称叹的女儿,写下过这样奇绝的诗行,所谓的“疾风劲草”,大约就是形容这样的人物吧。
许穆夫人是卫国君的女儿,她的国就是她的家,保存了国家,自然也就延续了家族的命脉。不过,和这样的贵族不同,更多的人来自寻常百姓家,他们只是国的一个细胞、一片枝叶,国家维系着他们的命运,然而为了国家,又常常要他们先做出牺牲。曹植《白马篇》就描写了这样的牺牲者,他是一个矫健勇毅的游侠少年,也是作者“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化身: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P3-5
ISBN | 9787561396001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作者 | 那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