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伴生数千年的战争史。在中华大地上,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各式各样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从战国风云到楚汉相争,从三国征伐到安史之乱,从宋金对峙到明清易代,从抗击匈奴到驱逐倭寇,诗歌反映了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著名将帅和军事理论家丰功伟绩,也哀伤着无数战争参加者或受害者死于刀光剑影之下,弃骨荒野大漠之中的不幸命运。诗纪战争,诗评战争,诗哭战争,诗怨战争,诗诅战争。振奋的精神,复杂的情感,泣血的灵魂,沉重的反思等等,都呈现在各种体式的战争诗中,穿越古今,动人心魄。刘炜评著李浩、薛保勤主编的《铁马冰河(战争卷)/诗说中国》将历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放入弘大的战争史叙述空间中,以诗补史,探讨了中国战争史的发展演进规律,历代知名战役与中华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挖掘战争中呈现的人性与时代精神内核。
名人推荐
叶嘉莹,蒙曼,康震推荐。用诗的视角去发现、感知中国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刘炜评 编者:薛保勤 李浩 刘炜评,本名刘卫平,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教授。现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半通斋散文选》《半通斋诗选》《不撒谎的作文》《唐诗宝鉴》等著作。 编者:薛保勤 李浩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情怀篇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战争诗中的士人襟抱
边庭流血成海水
战争诗中的灾难控诉
一夜征人尽望乡
战争诗中的乡愁
子魂魄兮为鬼雄
战争诗中的哀悼
人物篇
了却君王天下事
战争诗中的将帅
髑髅皆是长城卒
战争诗中的士卒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战争诗中的底层百姓
哀哀夜哭向秋云
战争诗中的女性
胡雁哀鸣夜夜飞
战争诗中的胡人
风物篇
旌旗映日彩云飞
战争诗中的军阵沙场
燕歌未断塞鸿飞
战争诗中的边塞风光
铁马秋风大散关
战争诗中的名关要地
操吴戈兮披犀甲
战争诗中的古代兵器与军制
事件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诗说楚汉之争
渔阳鼙鼓动地来
诗说安史之乱
中流以北即天涯
诗说宋会对峙
连舟航海斩妖魑
诗说抗倭战争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诗说明清易代
万众一心谁敢侮
诗说近代中外战争
后记
序言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
诗是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珍宝。她既是审美意识的语言呈现,也是作家心灵的文学投射,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学术再现。诗是心灵的乐章,是思想的光芒,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别样”记载。人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状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观群怨,从而留下一个民族的吟唱和情感的纯粹表达,也留下了诗与人、诗与世、诗与史、诗歌与审美、诗歌与文明、诗歌与人性的无数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生命等终极目标的命题。
什么是诗?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心的真理,是强烈感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华兹华斯)
诗的境界是情感与意向的契合。(朱光潜《诗论》)
自古以来,关于诗的评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历代名家不谋而合:诗是人类文明进程忠实而又审美化的记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风采、独具魅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香依旧、诗韵依旧、诗心依旧、诗情依旧……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诗歌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张扬生命的璀璨光芒,并没有因为岁月的过往而失去滋润灵魂的审美情愫,并没有因为历史的烟云而暗淡其透视曾经的认知价值,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审视社会的锐利。诗歌对过往的诗意的描述,对未来的诗意的展望,对美好的诗意的神往,对人生的诗意的理解,对生活的诗意的观照,对苦难的诗意的感悟,对家国的诗意的忧思……成为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丰满的文学资源、丰沛的审美资源;更因其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对生命的吟咏礼赞,对人生的感悟反思,对社会的反省批判,滋润灵魂,启迪后来者。所有这些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研究历史、审视历史、提炼历史、观照现实、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资源。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我们对《诗说中国》这套书的策划。我们编撰这套书没有停留在对一般诗歌作品的选编、鉴赏上,而是以诗说的形式,通过诗歌去认知历史、认知文化、认知人生,从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样貌。故而,《诗说中国》不是简单的诗的解读、诗的欣赏、诗的体悟,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感悟中华大地诗意化的历史、诗意化的人生,感知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
其一,《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透视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图景,穿越时空,感知历史,认知历史。
《诗说中国》以“诗的眼睛”去探寻,以“诗的视角”去发现。诗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镜像。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诗歌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在诗的维度、诗的空间中,穿越古代中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政治风云、金戈铁马、亭台楼阁、歌舞升平、水墨丹青、耕读传家、佳肴美馔、人性至情、禅思哲理,一路走来,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感受曾经的风起云涌,思考历史的起承转合。品《国风》之情深意婉,恍若看到漫步于田间的古人身影,倾听余韵之声;感乐府之真挚深切,体味汉代朴质厚重的民风民情;赏唐诗之气象万千,体验大唐盛世激昂奋进的脉动勃发;悟宋诗之理思缜密,领略宋代文化的义理深邃;叹明清诗风之多元,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
历史已经远去,但诗歌的诗意描述、诗意感怀、诗意顿悟离我们并不远。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高于”生活前的原生态。无疑,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历史”的文本,回望“生活”,展示“生活”,研究“生活”。遥想历史,古老而神秘,走入诗境,就能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体悟相通的情感,与古人相遇,而有会心之妙。
其二,《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捕捉文化的点点滴滴,洞悉诗意的文化源流,引领读者品读文化、享受文化。
《诗说中国》从来就有庙堂牵系的政治关怀,也不乏恬淡雅致的乡间野或气韵淡远,或游心物化,或天机妙悟,或兴象玲珑,诗的风骨、声律、心像、基调等不同的风格也透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心境。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读者触摸到古代诗人的体温,感受到古人博大的胸怀、飞逸的才华、超迈的精神、熠动的情感,感悟诗中激荡的浩然正气。
诗史也是心史。诗中有人的欲望,有人的追求,有人的思想,有人的观念;诗中也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在诗中体味古人一腔诗心中的一咏而叹幽微心曲,感受其悠然看山的湛然本性。生命的本体经验感悟升华,悠远飞扬,荡涤世俗的尘埃,润泽心灵。我们不必刻意寻求“心灵鸡汤”,从古典诗歌中即可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体悟生命的多彩。当我们品味苏轼诗中的赋性闲远、通脱旷逸之时,心灵的困顿与精神的无依皆可得以释然。诗是“火树银花”的繁华之所,是“红袖添香”的温柔之乡,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
《诗说中国》不是说诗,而是用诗来说中国。
以诗来说中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浩如烟海的诗中,选什么诗,怎么选,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谋划者的良苦用心和解析者的殚精竭虑。《诗说中国》试图用历史长河中经典诗歌折射的“点”来连接成“线”,用“线”勾勒出“面”,使“点”具有经典性,“线”具有延续性, “面”具有代表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再现曾经的中国。
为了体现“点”“线”“面”的经典性、延续性及代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情寄人生》《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诗语年节》《家国情怀》《铁马冰河》《乐舞翩跹》九卷,编撰成第一辑,建构起《诗说中国》的多元化框架。每卷图书撰有自序,介绍该卷的写作宗旨及文化流变,给读者绘制出一幅古代社会的诗学地图,让读者随着我们穿越古今。为了便于阅读,文章以散文式的笔法、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来呈现。
从2013年年初,我和李浩先生就开始谋划编写事宜,从集体构思到草创动笔,直至今天这套书行将付梓,历时四载,四年始磨一剑,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由令人感喟不已却又欣喜由衷。编写的缘起,更多是出于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我们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文学观照视角去感知诗歌中的中国,打开一幅幅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诗语长卷,广邀海内外宿学俊彦一起完成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策划与支持,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文化的需求,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担当;感谢各卷编撰者对古典诗歌与中国的深切感悟及辛勤撰写;感谢审读书稿的几位专家严格把关,确保了书稿质量。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诗说中国》的编撰出版。希望读者能于茫茫书海中,搭乘此叶扁舟以认知中国、领略中华魅力。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薛保勤
于首阳书院
后记
修改多遍后的《诗说中国·战争卷》终于定稿,心头轻松了些。
和多位文友合作写成这本书,于我是一件愉悦的事。这些文友富于才情,写作认真。他们中的李祝喜教授与我相善多年,王晓红教授、高淑君博士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其他合作者,都是近十年来谬称我为师傅的年轻人:陈楠、张福安、王颖、李滨、王彦龙、葛雅、麻秋红、韩锐、鱼戏溪、段亚广、郑易崑。
不过完成这部书稿,既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是因为各部分初稿完成得比较顺利。说不容易,则是因为各人的文风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适度统一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各部分的话题内容不可能没有交叉,诗作的引用也难免偶有重复,尽量妥当取舍也是必须要做的。全书由二十多万字删减为十三多万字,后又增加了儿万字,原因主要在此。尽管统稿费时费事,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感谢西安市方志办姚敏杰研究员、湖南大学文学院廖春艳博士、陕西作家蔡鹏飞先生、我的在读研究生刘尚才等同志为本书质量的提高做出的贡献。感谢主编薛保勤、李浩先生的信任和耳提面命,感谢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领导刘东风、郭永新等先生的有力组织。尤其要感谢责任编辑焦凌女史的耐心督责,她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十分感动,我对她充满了散意。
刘炜评
文摘
曹植既是王孙,也是士人。何谓士人?许慎《说文解字》释:“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日:‘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士,本义是能理事的人。天地之数,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士的字形采用‘一’和‘十’来会意。孔子说:‘能推十合一亦即从众多事物、现象中推演归纳出道理者,便是士。’所有与士相关的字,都采用‘士’作偏旁。”这是字源学角度的阐释。汉代刘向《说苑》的界说,则道出士作为“四民”之一区别于农、工、商之民的社会角色属性:“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简明地说,士就是中国古代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而以知识、修养和能力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知识分子。再简言之,士也就是老百姓眼里的“读书人”。
尽管《白马篇》是一首虚构性质的叙事诗,但其中也透出了不少历史和现实的信息。兹举两处:
一处是“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作者没有把少年的籍贯或郡望放到长安、洛阳或其他地方,而强调他出身于幽并一带。“幽并”并不是一个地方名,而是指中国古九州中的两个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幽州范围大致包括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一带及朝鲜西北部。周武王推翻殷商,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秦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在蓟县。并州古属冀州,虞舜以冀卅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其地约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东汉时,并州治所在晋阳。建安十八年(21 3)复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又再置州治,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七郡,仍治晋阳。
幽并一带,自古英雄辈出:赵武灵王、赵奢、廉颇、蔺相如、乐毅、毛遂、高渐离、荆轲……正如后来韩愈所说的,那是一块盛产“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看看历史地图,就不难明白何以如此。幽并一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区域,胡人南犯,两州首当其冲;汉族政权抗敌或“拓边”,也多自此北上。可以说,因为战争频仍,幽并之地的历史浸满了鲜血,同时也呼啸着英雄主义的烈风。诗中的游侠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为少年。
另一处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为互文,谓英雄少年勇不可当,长途驱驰于疆场,赶走了匈奴和鲜卑。此处的“匈奴”与“鲜卑”,实为对北方胡人的泛称。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匈奴从来都是侵略者、破坏者的代名词。匈奴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草原区域,逐水草而生息。《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大学者王国维认为殷商时期的鬼方、混夷、獯鬻,西周时期的猃狁,春秋时期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等,皆为后世所谓的匈奴。(《鬼方昆夷猃狁考》)秦汉时期,匈奴统一了北方诸多游牧民族,从此自称“胡”或“天之骄子”,单于曾遣使致书汉朝君主:“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P4-5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伴生数千年的战争史。在中华大地上,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各式各样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从战国风云到楚汉相争,从三国征伐到安史之乱,从宋金对峙到明清易代,从抗击匈奴到驱逐倭寇,诗歌反映了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著名将帅和军事理论家丰功伟绩,也哀伤着无数战争参加者或受害者死于刀光剑影之下,弃骨荒野大漠之中的不幸命运。诗纪战争,诗评战争,诗哭战争,诗怨战争,诗诅战争。振奋的精神,复杂的情感,泣血的灵魂,沉重的反思等等,都呈现在各种体式的战争诗中,穿越古今,动人心魄。刘炜评著李浩、薛保勤主编的《铁马冰河(战争卷)/诗说中国》将历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放入弘大的战争史叙述空间中,以诗补史,探讨了中国战争史的发展演进规律,历代知名战役与中华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挖掘战争中呈现的人性与时代精神内核。
名人推荐
叶嘉莹,蒙曼,康震推荐。用诗的视角去发现、感知中国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刘炜评 编者:薛保勤 李浩 刘炜评,本名刘卫平,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教授。现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半通斋散文选》《半通斋诗选》《不撒谎的作文》《唐诗宝鉴》等著作。 编者:薛保勤 李浩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情怀篇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战争诗中的士人襟抱
边庭流血成海水
战争诗中的灾难控诉
一夜征人尽望乡
战争诗中的乡愁
子魂魄兮为鬼雄
战争诗中的哀悼
人物篇
了却君王天下事
战争诗中的将帅
髑髅皆是长城卒
战争诗中的士卒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战争诗中的底层百姓
哀哀夜哭向秋云
战争诗中的女性
胡雁哀鸣夜夜飞
战争诗中的胡人
风物篇
旌旗映日彩云飞
战争诗中的军阵沙场
燕歌未断塞鸿飞
战争诗中的边塞风光
铁马秋风大散关
战争诗中的名关要地
操吴戈兮披犀甲
战争诗中的古代兵器与军制
事件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诗说楚汉之争
渔阳鼙鼓动地来
诗说安史之乱
中流以北即天涯
诗说宋会对峙
连舟航海斩妖魑
诗说抗倭战争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诗说明清易代
万众一心谁敢侮
诗说近代中外战争
后记
序言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
诗是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珍宝。她既是审美意识的语言呈现,也是作家心灵的文学投射,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学术再现。诗是心灵的乐章,是思想的光芒,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别样”记载。人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状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观群怨,从而留下一个民族的吟唱和情感的纯粹表达,也留下了诗与人、诗与世、诗与史、诗歌与审美、诗歌与文明、诗歌与人性的无数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生命等终极目标的命题。
什么是诗?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心的真理,是强烈感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华兹华斯)
诗的境界是情感与意向的契合。(朱光潜《诗论》)
自古以来,关于诗的评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历代名家不谋而合:诗是人类文明进程忠实而又审美化的记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风采、独具魅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香依旧、诗韵依旧、诗心依旧、诗情依旧……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诗歌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张扬生命的璀璨光芒,并没有因为岁月的过往而失去滋润灵魂的审美情愫,并没有因为历史的烟云而暗淡其透视曾经的认知价值,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审视社会的锐利。诗歌对过往的诗意的描述,对未来的诗意的展望,对美好的诗意的神往,对人生的诗意的理解,对生活的诗意的观照,对苦难的诗意的感悟,对家国的诗意的忧思……成为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丰满的文学资源、丰沛的审美资源;更因其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对生命的吟咏礼赞,对人生的感悟反思,对社会的反省批判,滋润灵魂,启迪后来者。所有这些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研究历史、审视历史、提炼历史、观照现实、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资源。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我们对《诗说中国》这套书的策划。我们编撰这套书没有停留在对一般诗歌作品的选编、鉴赏上,而是以诗说的形式,通过诗歌去认知历史、认知文化、认知人生,从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样貌。故而,《诗说中国》不是简单的诗的解读、诗的欣赏、诗的体悟,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感悟中华大地诗意化的历史、诗意化的人生,感知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
其一,《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透视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图景,穿越时空,感知历史,认知历史。
《诗说中国》以“诗的眼睛”去探寻,以“诗的视角”去发现。诗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镜像。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诗歌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在诗的维度、诗的空间中,穿越古代中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政治风云、金戈铁马、亭台楼阁、歌舞升平、水墨丹青、耕读传家、佳肴美馔、人性至情、禅思哲理,一路走来,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感受曾经的风起云涌,思考历史的起承转合。品《国风》之情深意婉,恍若看到漫步于田间的古人身影,倾听余韵之声;感乐府之真挚深切,体味汉代朴质厚重的民风民情;赏唐诗之气象万千,体验大唐盛世激昂奋进的脉动勃发;悟宋诗之理思缜密,领略宋代文化的义理深邃;叹明清诗风之多元,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
历史已经远去,但诗歌的诗意描述、诗意感怀、诗意顿悟离我们并不远。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高于”生活前的原生态。无疑,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历史”的文本,回望“生活”,展示“生活”,研究“生活”。遥想历史,古老而神秘,走入诗境,就能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体悟相通的情感,与古人相遇,而有会心之妙。
其二,《诗说中国》试图通过诗歌捕捉文化的点点滴滴,洞悉诗意的文化源流,引领读者品读文化、享受文化。
《诗说中国》从来就有庙堂牵系的政治关怀,也不乏恬淡雅致的乡间野或气韵淡远,或游心物化,或天机妙悟,或兴象玲珑,诗的风骨、声律、心像、基调等不同的风格也透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心境。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读者触摸到古代诗人的体温,感受到古人博大的胸怀、飞逸的才华、超迈的精神、熠动的情感,感悟诗中激荡的浩然正气。
诗史也是心史。诗中有人的欲望,有人的追求,有人的思想,有人的观念;诗中也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在诗中体味古人一腔诗心中的一咏而叹幽微心曲,感受其悠然看山的湛然本性。生命的本体经验感悟升华,悠远飞扬,荡涤世俗的尘埃,润泽心灵。我们不必刻意寻求“心灵鸡汤”,从古典诗歌中即可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体悟生命的多彩。当我们品味苏轼诗中的赋性闲远、通脱旷逸之时,心灵的困顿与精神的无依皆可得以释然。诗是“火树银花”的繁华之所,是“红袖添香”的温柔之乡,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
《诗说中国》不是说诗,而是用诗来说中国。
以诗来说中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浩如烟海的诗中,选什么诗,怎么选,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谋划者的良苦用心和解析者的殚精竭虑。《诗说中国》试图用历史长河中经典诗歌折射的“点”来连接成“线”,用“线”勾勒出“面”,使“点”具有经典性,“线”具有延续性, “面”具有代表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再现曾经的中国。
为了体现“点”“线”“面”的经典性、延续性及代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情寄人生》《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诗语年节》《家国情怀》《铁马冰河》《乐舞翩跹》九卷,编撰成第一辑,建构起《诗说中国》的多元化框架。每卷图书撰有自序,介绍该卷的写作宗旨及文化流变,给读者绘制出一幅古代社会的诗学地图,让读者随着我们穿越古今。为了便于阅读,文章以散文式的笔法、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来呈现。
从2013年年初,我和李浩先生就开始谋划编写事宜,从集体构思到草创动笔,直至今天这套书行将付梓,历时四载,四年始磨一剑,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由令人感喟不已却又欣喜由衷。编写的缘起,更多是出于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我们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文学观照视角去感知诗歌中的中国,打开一幅幅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诗语长卷,广邀海内外宿学俊彦一起完成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策划与支持,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文化的需求,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担当;感谢各卷编撰者对古典诗歌与中国的深切感悟及辛勤撰写;感谢审读书稿的几位专家严格把关,确保了书稿质量。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诗说中国》的编撰出版。希望读者能于茫茫书海中,搭乘此叶扁舟以认知中国、领略中华魅力。
《诗说中国》是说诗,更是用诗来说中国。让我们以充满诗意的目光来观照历史的中国,观照这创造过辉煌的古老文明,观照这而今依然充满诗情画意、春意勃发的中国!
薛保勤
于首阳书院
后记
修改多遍后的《诗说中国·战争卷》终于定稿,心头轻松了些。
和多位文友合作写成这本书,于我是一件愉悦的事。这些文友富于才情,写作认真。他们中的李祝喜教授与我相善多年,王晓红教授、高淑君博士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其他合作者,都是近十年来谬称我为师傅的年轻人:陈楠、张福安、王颖、李滨、王彦龙、葛雅、麻秋红、韩锐、鱼戏溪、段亚广、郑易崑。
不过完成这部书稿,既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是因为各部分初稿完成得比较顺利。说不容易,则是因为各人的文风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适度统一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各部分的话题内容不可能没有交叉,诗作的引用也难免偶有重复,尽量妥当取舍也是必须要做的。全书由二十多万字删减为十三多万字,后又增加了儿万字,原因主要在此。尽管统稿费时费事,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感谢西安市方志办姚敏杰研究员、湖南大学文学院廖春艳博士、陕西作家蔡鹏飞先生、我的在读研究生刘尚才等同志为本书质量的提高做出的贡献。感谢主编薛保勤、李浩先生的信任和耳提面命,感谢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领导刘东风、郭永新等先生的有力组织。尤其要感谢责任编辑焦凌女史的耐心督责,她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十分感动,我对她充满了散意。
刘炜评
文摘
曹植既是王孙,也是士人。何谓士人?许慎《说文解字》释:“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日:‘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士,本义是能理事的人。天地之数,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士的字形采用‘一’和‘十’来会意。孔子说:‘能推十合一亦即从众多事物、现象中推演归纳出道理者,便是士。’所有与士相关的字,都采用‘士’作偏旁。”这是字源学角度的阐释。汉代刘向《说苑》的界说,则道出士作为“四民”之一区别于农、工、商之民的社会角色属性:“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简明地说,士就是中国古代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而以知识、修养和能力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知识分子。再简言之,士也就是老百姓眼里的“读书人”。
尽管《白马篇》是一首虚构性质的叙事诗,但其中也透出了不少历史和现实的信息。兹举两处:
一处是“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作者没有把少年的籍贯或郡望放到长安、洛阳或其他地方,而强调他出身于幽并一带。“幽并”并不是一个地方名,而是指中国古九州中的两个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幽州范围大致包括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一带及朝鲜西北部。周武王推翻殷商,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秦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在蓟县。并州古属冀州,虞舜以冀卅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其地约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东汉时,并州治所在晋阳。建安十八年(21 3)复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又再置州治,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七郡,仍治晋阳。
幽并一带,自古英雄辈出:赵武灵王、赵奢、廉颇、蔺相如、乐毅、毛遂、高渐离、荆轲……正如后来韩愈所说的,那是一块盛产“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看看历史地图,就不难明白何以如此。幽并一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区域,胡人南犯,两州首当其冲;汉族政权抗敌或“拓边”,也多自此北上。可以说,因为战争频仍,幽并之地的历史浸满了鲜血,同时也呼啸着英雄主义的烈风。诗中的游侠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为少年。
另一处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为互文,谓英雄少年勇不可当,长途驱驰于疆场,赶走了匈奴和鲜卑。此处的“匈奴”与“鲜卑”,实为对北方胡人的泛称。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匈奴从来都是侵略者、破坏者的代名词。匈奴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草原区域,逐水草而生息。《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大学者王国维认为殷商时期的鬼方、混夷、獯鬻,西周时期的猃狁,春秋时期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等,皆为后世所谓的匈奴。(《鬼方昆夷猃狁考》)秦汉时期,匈奴统一了北方诸多游牧民族,从此自称“胡”或“天之骄子”,单于曾遣使致书汉朝君主:“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P4-5
ISBN | 9787561396087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作者 | 刘炜评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