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编辑推荐:文学本质界说在面对“审美”内涵的复杂层次时,应当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跟在“审美”概念的滑动后面亦步亦趋,别无选择。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首先自察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本质思考层面受扰于西方现代审美文论观这一事实,此时或已到了返身而退的节点。
退,不是倒退,而是指从对“审美”游移的、有所偏至的、形而上的、现代性的理解转向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打开更具洞察力也更为辩证的“审美”。
作者简介
万娜,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绪论
一、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文学与审美
三、文学本质界说与审美问题
四、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复义含混:审美与文学本质的多棱镜
第一节 审美与反映
一、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本文学理论教材说起
二、反映论文学观与唯物史观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密切相关
三、审美反映论的出场
第二节 审美与表现
一、“表现”与“反映”在文学观念中的交织现象
二、表现论文学观中的“主体”
三、向“形式”过渡的审美表现论文学观
第三节 审美与形式
一、“内部研究”与文学观念中的形式本体论倾向
二、被“形式”改写的“审美”内涵
三、“形式”中的结构与语言
第二章 审美偏至:文学经验向审美体验滑动
第一节 文学体验与文学的审美体验
一、指向现实世界的文学体验
二、指向作家的文学体验
三、指向文本的文学体验
四、指向读者的文学体验
第二节 文学经验中的审美话语
一、文学经验不等于文学体验的积累
二、审美体验只是文学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节 文学经验的结构质态
第三章 乌托之邦:审美与文学理想型
第一节 审美与文学理想型的自由品格
一、新时期文学理想型的借鉴:“主体性”与“自由”
二、“审美自由”的逻辑自洽性问题
三、“审美超越论”遗留的问题
第二节 审美与文学理想型的否定品格
一、审美的文学观念中的“否定”意味
二、“否定”与“穿越”
第三节 文学理想型之理想的审美化
第四章 未解难题:审美与文学理论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是一种叙事方式
一、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叙事中的叙述者
二、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叙事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审美成为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审美本质论的出场
二、“审美”作为文学本质核心要素的短板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理论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科学研究中的概念和范畴具有类似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起到的部分职能,主要体现为在具体学科的内部以及某些学科之间充当流通手段,它能使科学研究的表述得以通约和简化。这些被反复使用的概念、范畴一般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文学理论作为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其概念、范畴具有上述的流通功能,但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即其概念和范畴在具有特定含义和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变性”。这种特殊性使得文学理论中一些被长期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术语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被添加新的意义,而当它们进入下一次流通环节时,其阐释能力会相应地发生些许变化。这是文学理论中相当一部分概念、范畴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会变得复义含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文化的等“大语境”带来的观念背景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特定的理论文本内部的“小语境”在书写过程中不断促成的“误读”所累积而成的。考察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在小语境中的流变史,对理解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能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功用。当然,重视对理论文本小语境的细读,并非要否认作为观念背景的大语境的引导作用,而是考虑到就目前而言问题的结构(主要关涉到小语境方面)较之问题的提出(主要关涉大语境方面)是更需认真对待的研究对象。因为,“大语境的选择及其限度使文学理论史在某种程度上被剪裁或遮蔽。这表明虽然人们在‘力图’走向文学理论史,但是由于过多的主体先验观念的干预,使其在走向文学理论史的途中可能会偏离历史真实的方向。这样来看,回到文学理论的小语境,发现文学理论话语存在的真实细节,关注文学理论意义显示的直接方式,这对于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无疑是必要且重要的”。
第一节审美与反映
在我国近三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把文学本质界说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说是最初的理论共识。从“反映”到“审美反映”,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经历了一段自我改造的过程。“审美”与“反映”在何种层面上衔接;“审美反映”中的“审美”作何解,以及这一理论观点的自我改造工程参与到当时乃至后来的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给文学本质在“审美”一维的理解上提供了哪些语素等,是本节着重讨论的问题。
《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编辑推荐:文学本质界说在面对“审美”内涵的复杂层次时,应当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跟在“审美”概念的滑动后面亦步亦趋,别无选择。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首先自察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本质思考层面受扰于西方现代审美文论观这一事实,此时或已到了返身而退的节点。
退,不是倒退,而是指从对“审美”游移的、有所偏至的、形而上的、现代性的理解转向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打开更具洞察力也更为辩证的“审美”。
作者简介
万娜,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绪论
一、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文学与审美
三、文学本质界说与审美问题
四、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复义含混:审美与文学本质的多棱镜
第一节 审美与反映
一、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本文学理论教材说起
二、反映论文学观与唯物史观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密切相关
三、审美反映论的出场
第二节 审美与表现
一、“表现”与“反映”在文学观念中的交织现象
二、表现论文学观中的“主体”
三、向“形式”过渡的审美表现论文学观
第三节 审美与形式
一、“内部研究”与文学观念中的形式本体论倾向
二、被“形式”改写的“审美”内涵
三、“形式”中的结构与语言
第二章 审美偏至:文学经验向审美体验滑动
第一节 文学体验与文学的审美体验
一、指向现实世界的文学体验
二、指向作家的文学体验
三、指向文本的文学体验
四、指向读者的文学体验
第二节 文学经验中的审美话语
一、文学经验不等于文学体验的积累
二、审美体验只是文学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节 文学经验的结构质态
第三章 乌托之邦:审美与文学理想型
第一节 审美与文学理想型的自由品格
一、新时期文学理想型的借鉴:“主体性”与“自由”
二、“审美自由”的逻辑自洽性问题
三、“审美超越论”遗留的问题
第二节 审美与文学理想型的否定品格
一、审美的文学观念中的“否定”意味
二、“否定”与“穿越”
第三节 文学理想型之理想的审美化
第四章 未解难题:审美与文学理论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是一种叙事方式
一、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叙事中的叙述者
二、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叙事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审美成为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审美本质论的出场
二、“审美”作为文学本质核心要素的短板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理论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科学研究中的概念和范畴具有类似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起到的部分职能,主要体现为在具体学科的内部以及某些学科之间充当流通手段,它能使科学研究的表述得以通约和简化。这些被反复使用的概念、范畴一般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文学理论作为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其概念、范畴具有上述的流通功能,但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即其概念和范畴在具有特定含义和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变性”。这种特殊性使得文学理论中一些被长期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术语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被添加新的意义,而当它们进入下一次流通环节时,其阐释能力会相应地发生些许变化。这是文学理论中相当一部分概念、范畴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会变得复义含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文化的等“大语境”带来的观念背景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特定的理论文本内部的“小语境”在书写过程中不断促成的“误读”所累积而成的。考察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在小语境中的流变史,对理解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能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功用。当然,重视对理论文本小语境的细读,并非要否认作为观念背景的大语境的引导作用,而是考虑到就目前而言问题的结构(主要关涉到小语境方面)较之问题的提出(主要关涉大语境方面)是更需认真对待的研究对象。因为,“大语境的选择及其限度使文学理论史在某种程度上被剪裁或遮蔽。这表明虽然人们在‘力图’走向文学理论史,但是由于过多的主体先验观念的干预,使其在走向文学理论史的途中可能会偏离历史真实的方向。这样来看,回到文学理论的小语境,发现文学理论话语存在的真实细节,关注文学理论意义显示的直接方式,这对于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无疑是必要且重要的”。
第一节审美与反映
在我国近三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把文学本质界说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说是最初的理论共识。从“反映”到“审美反映”,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经历了一段自我改造的过程。“审美”与“反映”在何种层面上衔接;“审美反映”中的“审美”作何解,以及这一理论观点的自我改造工程参与到当时乃至后来的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给文学本质在“审美”一维的理解上提供了哪些语素等,是本节着重讨论的问题。
ISBN | 9787562280859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万娜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