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笔记 7500280777,97875002807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馨儿出生了,刚从产台下来,就睁开了双眼,还对爸爸咧嘴而笑;馨儿学会站立了;馨儿会爬了;馨儿学会走路了,从独立行走二三步、四五步,到学会中途暂停、拐弯、转身、绕圈,只用了一两个小时……从出生到三岁半,一个“人之初”的纯真世界,过亿的点击量,你也可以共享……

作者简介

丁启阵,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以读书、教书、写书为业。学术研究,始于绝学——音韵学,而杜甫,而诗词,而文人士大夫生存史,而孔门、论语,不断开疆拓土,已出版专著十余种;文艺写作,由杂文,而文史随笔,而时事感慨,而乡村游记,驰骋于新旧媒体二十年,先后于多家报刊网络开设专栏,各门户网名博,作文三千篇,点击量过亿,已出版随笔散文多种。写作看重两点:一是见解新颖,二是文字清新。知者评曰:其为人沉潜敏捷,其作品新意迭出,妙趣横生!

目录

千全驾到
1.千金驾到
2.爱,需要注视
3.半月记
4.小女大名
5.小美女的另一面
6.拜婴孩为师
7.初为人母的妻子
8.江南美女
9.迷人的笑容
10.美女的爸爸
11.我的前世情人
12.玉米的女儿
13.婴儿的韧劲
14.与生俱来的语言
15.五十岁和一岁
16.笑是对爱的最好回应
17.听说中的馨儿
18.逗子有方
19.不愿意孩子长大
20.奶奶来了
南巡东游
21.壮游
22.南巡东游
23.粑粑挨骂了
24.站立起来了
25.我们的2014年
26.会打电话了
27。过周岁
28.下江南
29.学会走路的一天
30.不叫我“爸爸”
31.动物爱好者
32.父亲节的礼物
33.广场舞的影响
34.去看大草原
35.大海初印象
36.观看大阅兵
37.有限的词汇量
38.冀西北三日游
39.小小画家
40.再游天津
明年要当小模特
41.明年要当小模特
42.卫生纸的故事
43.夜猫子
44.婴儿语言里隐藏着的秘密
45.晒娃狂魔的理论
46.语言艺术
47.不开心的事
48.思想境界
49.长大后做什么
50.敏捷应答
51.家天下的观念
52.不大淘
53.第一次拒绝去超市
54.小小戏剧家
55.害怕的事物
56.迈进三岁大不同
57.稚气豪爽的上声调
58.挟小弟弟以令爹妈
59.社交行为发育商
60.语言、权利、交际
61.小小舞蹈家
62.三岁时的父亲节
63.晨母暮父
64.三岁半生日
后记

序言

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两岁闺女弹琴的照片,冠以“关键看艺术气质”的标题。闺女萌萌的表情,赢得了众多朋友的赞扬——点赞和文字赞扬都有。
与此同时,有位朋友向我提出了劝告:晒娃有危险。他说自己以前也经常晒娃,但不久前一位朋友告诫说有危险,他经过一番思考,便删去了所有晒娃的微信。
劝告我不要晒娃的朋友,不是只有他一位。自从有微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不下十人次。
我当然相信,劝我不要晒娃的朋友,都是出自善意。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想法。我认为,他们的担忧有点过度。
反对晒娃的人士,中外都有。但是,理由截然不同。大致说来,外国理由是,晒娃可能不利于娃心理的健康成长,可能侵犯娃的隐私权;我国的理由则是,坏人太多,他们可能利用个中信息对娃不利,比如将娃拐骗走。
晒娃可能不利于娃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可能侵犯娃隐私权的说法,我比较认同。娃的成长,需要一个平静常态的空间,过早、过多地将娃的言行举止公诸于众,可能对娃构成压力,促使其早熟,或者感到不安;娃被晒的时候,因为年龄小,还没有隐私权的意识,还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将来长大,有了隐私权的意识,可能不认同父母的尺度把握。不止一位朋友说过,懂事了的娃不让他们在微信上晒自己。父母认为是萌,是可爱,而他们认为是丑,是傻样。娃跟父母,审美观上有分歧。
外国的理由,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它跟我国的理由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尊重,而不是基于恐惧。实际上,外国理由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晒娃可能不利于娃的成长,可能触及娃的隐私权,因此需要审慎。
审慎不等于不可以晒。将娃置于无菌室、保温箱、与世隔绝的城堡中,不见得比让娃在有菌、自然、开放的环境中生长,更有利于娃的健康成长。
不是我崇洋媚外,国产的晒娃危险论,的确不如外国的有道理,有高度。晒娃是有可能透露名字、住址之类信息,坏人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干坏事。但是,这样的事情,显然属于小概率事件。网络搜索半天,大家说来说去的事例,也就是浙江某地,有人因为在微信中说出了娃的名字,差点儿被坏人利用,拐走四岁的娃。
显然,国产的理由,结论几乎就是:晒娃随时可能导致娃的人身、生命受到损害。
这种危险理论,不啻是杞人忧天。
按照这种危险理论,不光是微信不能晒,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切公共场合,亲人之间都应该道路以目,或者用暗号、秘密语进行交流。否则,娃的名字也可能被坏人侦知,利用。 为了一种小概率的危险,全城戒严,全民皆兵,人人自危,步步惊心。这样真的好吗?
完全没有防范意识,固然是不对的;但过份的担忧,也是不明智的。孔子曰:过犹不及。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我认为,与其死于大面积的杞人忧天,不如死于小概率的犯罪事件。
认真说起来,晒娃危险理论,本身就相当有害:它会以蔓延、惑众的方式,制造紧张、恐怖气氛,使得人民时时处于忧虑、痛苦状态中。久而久之,必然身心俱损。这种理论,与瘟疫何异?
世上流行阴谋论,我一般是不相信的。但晒娃危险论,我怀疑背后有阴谋。无需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让一个自诩的泱泱大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惧而亡,这是天大的阴谋呀!
再理想的社会,再强大的国度,再太平的世界,也不能避免小概率的伤害。正确的应对之策是:不夸大,不恐惧;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忧来明日忧。
曾经有首广泛流行的歌,这样唱道:“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现在的情况,不用那么复杂,只需改动三个字,“假如人人都减少一点忧”,就会有个好结果: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综上,我的结论是:晒娃虽然有风险,但不必忧惧过多,因噎废食。

后记

我最愉快的写作
迄今为止,我出版的各种著作有十几本,写过的散文随笔大约三千来篇。但是,这个“奶爸系列”、历时三年半的写作,是我最轻松、最愉快的经历。
虽然一开始就取了个“奶爸系列”的名目,但它只是一个随性、散漫的写作规划。将写成什么样,会写多少篇,能否结集成书出版,都没有认真考虑过。间隔多长时间写一篇,一篇写多少字数,也没有讲究。完全视乎素材,视乎忙闲,视乎心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素材、有时间、有感触,就写上一篇;短的一千多字,长的有三千来字;间隔短的只有几天,间隔长的有半月,一个月。当然,偶尔也会因有读者朋友的催促,“好久没有读到关于馨儿的文章了”“‘奶爸系列’该更新了吧”,于是写上一篇。我写其他短文,大多有“功利”目的,或者为了表达某个学术思考的观点,或者为了参与感兴趣的时事话题的讨论博取些许点击量,或者为了给我的几个报刊网络专栏供稿赚取一点稿费。但是,“奶爸系列”没有这些“功利”的考量,就是因为好玩,好玩就写,不管它是否适合现有专栏发表,是否会被门户网推荐到首页。不过,可能是趣味有共性的原因,其中还是有不少篇什,被网络编辑推荐到了首页,在报纸专栏上发表出来。就是说,这些文章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影响。
这些年我写的短文,以学术随笔居多。学术随笔,免不了要参考若干文献,引用一些文句。这就需要花不少时间在查阅、核对上,摊书满桌,在所难免。“奶爸系列”的写作,没有这些问题。只需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往往可以一气呵成。写惯了学术论著的人,来写这一种生活随笔,轻松、自由的感觉,格外强烈。
至于写作“奶爸系列”时的愉快心情,其实是无需多言的。我老来得女,已然比一般年轻父亲多了些育儿的耐心与细心;此女长得又乖巧可人,健康活泼,性情更是古灵精怪,伶牙俐齿;再加上我们夫妇俩又爱带着她走南闯北,到处游逛……山川映发,夫妻配合,父女逗趣,好玩的事情便成箩成筐。作文之苦,苦于目中无人,腹中无货,心中无爱,我写“奶爸系列”,完全没有这些问题。眼中有个可爱的小人儿,腹中有层出不穷的作文材料,心中有道不尽的舐犊之爱,我的写作充满了快乐。
各地不少素昧平生的朋友——男女老少皆有,因为在网络上读了我的“奶爸系列”,自称成了馨儿的“粉丝”。他们的点赞、评论和鼓励,不时提醒我更新文章,心平气和,词句温婉,全然没有网络言论常见的喧嚣与粗糙,不啻是我平淡生活的美好点缀。有几位女性朋友,因为读了这个系列的文章,大老远给馨儿小朋友寄来漂亮的服装。童装事小,她们的用心、贴心,足以令领受者冬暖夏凉!
我有两位年届耄耋的恩师,她们都是学术上有大成就的人,生命不息,治学不止,从事繁忙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她们都对馨儿小朋友怀有浓厚的兴趣,微信点赞,赠送小礼物,关心其成长。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对我而言,有着双重的愉快。
回忆自己孩提时代,我一直有个遗憾:三四岁以前的事情,记得太少。现在还记得的二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有如下一些:妈妈让我站在水桶边等她,等了一会儿不见妈妈回来,我便大哭不止。爸妈带我去二姨家,觉得二姨家后院好玩,说愿意一个人住在二姨家,让爸妈回了家。结果天一黑下来,就哭喊着非回自己家不可。正月里走亲戚(姨婆,父亲的姨母吧),路上骑在父亲肩颈上,父亲开玩笑说不听话就把我丢进路边水塘里,当时心里真有点儿害怕。姨婆提着一条大鲞鱼到我家,我雀跃着边跑边喊,报告妈妈姨婆来了。在外婆家吃饭,见外公喝酒,我嚷嚷着也要喝,外公拿筷子头蘸了白酒,点在我舌头上,辣得我当时就哭了。从此不敢沾酒,直到成年。大年初一,那时还嗜烟如命的父亲在我要求下,给我吸了口他的旱烟。结果,我把吃的早饭全部吐了出来,从此对烟没有好感……我记事不算太晚,也不算太少吧?但是,我仍然想,假如我能记得更多孩提时代的事情,那该多好!在父亲去世以后,在自己做了父亲以后,这种想法更加清晰,更加强烈。回忆跟逝者有关的往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正常情况下,三四岁以前,孩子千娇百媚,父母百般疼爱,这个时期有家庭、人间最美好的生活情景,特别值得记住,以便成年后回忆,品味,从中吸取力量。
馨儿长大以后,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自己孩提时代的许多经历,了解父母对她的爱,了解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情形,了解有许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喜欢过她……她的遗憾就会比我、比我们这一代人少得多。想起来,这也是一件令我感到愉快的事情!
有朋友说我前半生最重要的作品不是那些学术论著,而是书中的主人公——馨儿小朋友,我很愿意认同这个说法。

文摘

4.小女大名
在馨儿没有出生之前,就开始有人问我打算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了。出生之后,“取了个什么名字?…‘什么时候会想出来?”小鬼催命似的。
但是,我的战术就是拖。因此,馨儿出生十多天了,还没个大名。
学过一点语言学理论的人,大概都记得荀子的名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意思是说,事物的名称,没有任何先天的规定,都是由人后天约定的,大家约定并接受了,就是相宜的,合适的。
按照这种理论,给孩子取名字应该不是难事。
但是,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的私心无处不在,一切事情,总希望给自己带来些好处,带来点利益。具体地说,给孩子取名字,就得想方设法寄托一点儿美好的愿望,期望将来名至实归,叫着叫着就成为现实。拗口、不吉利的字眼,要尽量避开。与此同时,作为群居动物,一个人的名字至少得具备区别性、社会性等功能。比如说,尽量不要跟他人同名,须避开长辈亲友名字,符合性别特征,等等。
具体到我们馨儿,我跟妻子达成协议,不搞阴阳五行占卜起卦那一套封建迷信,但稍微合计了一下,发现至少得考虑如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独特性。名字是用来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一定要具备独特性。但是,这很不容易。不信你到网上搜索一下,一般人能想到的名字,都有人想到了。汉字无数,好字眼却是有限的。我们能想到的,通常别人早已想到了。
二是规避性。家族长辈、身边朋友、熟人,他们用过的字要尽量避开。平素有求于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亲友不够多,一旦到想名字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亲戚朋友并不少。
三是音韵美。名字不但是目治的,也是口治、耳治的,要叫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我的研究专业之一是汉语音韵学,朋友、学生都有表示好奇的:研究音韵学的丁老师会给自家孩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四是含义美。我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龙凤之望,始于名字。
五是兼顾妻族。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母姓应有所兼顾,有所体现。
结果,在一番冥思苦想、古代诗文名句在脑海中无数次闪现、半天网络搜索、去掉跟人重名的、去掉妻子不喜欢的……之后,我终于拟出两个字:韫瑶。
韫,藏也。孔子弟子子贡动员老师出山,打了个比喻:“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另外,东晋名相谢安有个侄女叫谢道韫,因幼时能用“柳絮因风起”咏雪而受到谢安的夸奖,有才女之名。以至于《三字经》里都有“谢道韫,能咏诗”两句。
瑶,《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玉之美者”,今天又有美好的意思,有“琪花瑶草”的说法。瑶字左边偏旁,算是母姓的体现。
两个字的读音,古代声母不同,韫属影母,瑶属喻(余)母。但是,现代读音都是零声母,可算双声。丁韫瑶,平仄平,不显单调。
最后,我百度了一下,没发现有重名的。
三天前想好之后,试了试,没有发现不便之处。妻子冲着馨儿叫了几声,出生近二十天,在其他方面有出色表现、已经会喝水、会咳嗽的馨儿,对爸爸妈妈要赠予她的这个大名,表情木然。貌似默许,又好像不太满意。
2014.02.1 2
5.小美女的另一面
怀孕的时候,身体臃肿,行动不便,更重要的是,担心发生意外,妻子常说:“等孩子生出来就好了。”可是却有不止一位生过孩子的朋友告诉她:等生出来后,你就会发现,还不如没生的时候,恨不得把孩子放回肚子里去。
虽然比预产期提前了不少,但我家馨儿各方面的情况均属正常,是个健康、漂亮的婴儿——看过馨儿照片的朋友,都夸她是个小美女。而且,不断有出乎我们意料的表现。馨儿的降临,给我们的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这个干燥少雪的冬季,京城的气候景物乏善可陈。而我的家里,尿片与玉树同在,奶香共酒香齐飘,其乐融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可是,馨儿小朋友种种出人意料的表现,在给我们带来阵阵惊喜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寻常的麻烦。
有明显的双眼皮,出生才十多天,已经长出了一头秀发,会咳嗽;尚未满月,嘻笑、皱眉、撇嘴等表情,已然能灵活转换,萌态百出……因为可爱,妻子、岳母和我,一见她醒了,便争相抱她。这种心甘情愿的辛苦,自然不必说了。这里只诉一诉并不心甘情愿的辛苦。
大概是因为身体健康,馨儿的忍耐力不错。拉了屎,撒了尿,开始的几天只挤弄几下眉眼完事,照样睡她的觉;后来稍微讲究一点儿,拉撒完后,会把身体朝上拱一拱,接着睡;现在更讲究了,拱过之后,还会皱起眉头——大概是表示她不舒服了。无论如何,她都不发出声音。也就是说,不仔细观察,就难以发现她已经拉撒过了。这样一来,因为担心未能及时更换尿片会让她得湿疹之类皮肤病,我们就得随时观察她的面部表情和拱身等小动作,时不时打开襁褓看一看,身心之劳,增加不少。
馨儿不爱哭,但是能嗷。除非肚子饿了,馨儿都很安静。即使醒着,她也能自己睁了双眼看天花板,看窗户,看身边的家人,做各种表情,舞手蹬脚,自娱自乐。但是,一旦感到肚子饿了,那一声嗷叫是非常Ⅱ向亮而急促的。因为声音响亮,更因为她平时很少发声,所以,这一嗓待哺的嗷声,无异于十万火急的军令,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忙着什么,都必须立即冲到她身边,解决问题。不然,她会有第二声、第三声更响亮、更急促的嗷叫;而且,无论襁褓包裹得多么结实,她都会瞬间挣脱出来,将自己置身于挨冻着凉的境地!P16-20
ISBN7500280777,9787500280774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求真出版社
作者丁启阵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