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受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作品有“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系列:《愿力的奇迹》《观音的秘密》《因为你,我在这里》《世界因你而欢喜》;“生活禅”系列:《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禅遇》《修得一颗柔软心》《宝岛问禅记》等;于海峡两岸出版发行。
目录
目录
学习微笑
003 钵:可盛的心
011 鞋:低头看得破
017 念珠:突破禅修时的唯物
026 香的秘密
043 学习微笑
048 你心里有桥吗
057 开悟的椅子
062 潘家园的佛
075 呼唤他,或者呼唤你的名字
083 哪位菩萨负责婚姻?
088 生来即是挂单客
一日沙门
095 和尚
098 剃度
101 着衣
106 威仪
109 受戒
114 托钵
121 过堂
126 无我
133 逆缘
136 红尘
随师学禅二十年
145 北方的雪,南方的雨
148 遥想当年皈依处
154 生活禅夏令营
160 庭前柏树子
168 方便法门
175 经窗外,禅韵里
179 禅的钥匙
185 惭愧与自责
189 师父去哪儿了
禅的行囊
197 玉泉寺随想
205 雍和宫,三千大千世界
214 一花六瓣,五台山的雪
231 法源寺:佛没有睡去
239 四祖寺的梦
249 从五祖寺走出两个夜行人
258 柏林寺的柏树
265 惠山寺,时光的沙
270 麓山寺在等个人来
280 毗卢寺:等待与瞻礼
287 归来未晚
恒河之沙
307 恒河边的禅者
309 巨石与雕像
313 作梦与作佛
315 观、世、音、菩萨
319 做人也要信达雅
323 让烦忧过去,你只须等待
327 齐白石的“贪”
329 小事与欢喜
334 张大千的胡子
335 活在当下
339 旅行者的灯
341 快乐
345 牵挂的心
346 杰弗逊纪念堂的窗子
349 学佛的人也生病吗
355 赵州禅师
358 跋:我眼里的马明博
文摘
雍和宫,三千大千世界
一只黑色的鸟,扑扇着翅膀,拖着长长的尾巴,低低地贴近雍和宫大牌坊至昭泰门之间左侧绿地飞行。忽然,它一个转身,优雅地落在一棵树伸出的一根细长的枝条上。不一会儿,又有一只鸟儿从其他树枝间飞过来,它慢拢着翅膀,缓缓地落下来。细长的枝条往下一沉,复又弹起。两只鸟的身子沉稳地跟着枝条晃动了几下。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鸟,把头藏在翅膀下。它们可能飞累了,要小憩一会儿。
见我站在辇道边,端着相机跟踪拍摄它们,肖瑶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鸟。我摇了摇头。
我见过受人欢迎的喜鹊、灰不溜秋的小麻雀、洁白的和平鸽、黑乎乎的乌鸦、会学舌的鹦鹉、排成人字的大雁、目光犀利的鹰、梁间呢喃的燕子、催人耕耘的布谷、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树的医生啄木鸟等,眼前这只鸟叫什么,我说不出来。
全世界现有的九千余种鸟(其中中国拥有1300余种),我所认识的屈指可数。就我认识的鸟而言,如果问题具体到它属于什么纲、什么目,它的生活习性,它的食物来源,它的天敌,它的叫声是否悠扬,它怎样求爱、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我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
我发现,对于鸟类,我几近浅薄无知。
这两只鸟提醒我,对于这个世界,我所认知的近乎一片空白。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一课。
雍和宫有许多树。辇道两旁,站着一棵棵银杏树;绿地靠近围墙的地方,长着一棵棵的柏树。第三进院落里,伫立着十来棵苍老遒劲的古槐。这些古槐,主干参天,树鳞斑驳,它们见证了雍和宫从王府到佛寺的不寻常历史。御碑亭左右,高耸着两棵柿子树,此时正值初秋,一抬头,就能看到扁圆的青柿子藏在枝叶间。法轮殿前,青青翠竹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可以说,雍和宫的树木,大多我都认识。然而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密宗殿前的一株树,伸展的枝头,多张硕大的叶片簇拥在一起,阳光下,树影婆娑,别有一番滋味。
肖瑶问,这是什么树。我再次摇头。
它不是杨树,不是柳树,不是松树,不是椿树,不是樟树,不是杉树,不是榆树,不是桦树,不是榕树,不是菩提树……虽然我知道它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但是不知道它的纲、目、科、属、种。它从何处来?它适宜酸性还是碱性的土壤?喜湿耐寒还是抗旱喜热?它是常绿的还是落叶的……
现代教育体系专业细分,我学的是中文,不是植物学,因此即便认不出这棵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眼前这棵树,显然不是华北地区常见的树种。它为什么生长在雍和宫呢?是谁把它带来的?它与栽种者之间,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对于这棵树,我能够画出一个个问号,却茫然不知答案何在。
对面相逢不相识。这棵树,站在我的植物知识之外,站在我的已知事物之外。以往别人介绍我时,往往会说读的书多,知识渊博。明知是过誉之词,自己却欣欣然地接受。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这些树,这些站立着的问号,让我察觉到自我的浅薄。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二课。
雍和门(天王殿)内,正中漆金宝座上,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布袋弥勒佛,目光和蔼地看着每一位走进来的参访者。布袋弥勒曾教世人,“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进出雍和宫的人,若能记住这四句话,生活中自然会多一些笑脸,少一些烦恼。
题额“雍和宫”的大殿内,供着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左为过去佛燃灯佛、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表示在时间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时不有佛。三世佛像有两组,另一组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表示空间世界中,处处有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这两组三世佛合起来,宇宙即是佛的世界。
作为佛的世界之一部分,作为藏传佛教在北京的最大的弘传道场,雍和宫的法轮殿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形式。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六米高的铜制佛像。这位面带微笑的佛像,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他曾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肉之躯,和现在的你我一样;但是作为获得智慧成就的大解脱者,他与沉溺于尘世之中执著于名利的你我,又有着天壤之别。
雍和宫最震撼人心的奇观,在万福阁内。这里供养着一尊巍然矗立的大佛。佛名“迈达拉”,是在释迦牟尼之后将于未来世界度化众生的佛陀,在汉传佛教中,被称为“弥勒佛”。
我从背包里掏出介绍雍和宫的书,急切地在书页中找到介绍这尊大佛的文字。原来,这尊巨佛由一株高二十六米、直径八米、重约百吨的白檀树雕成,是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最大的)独木佛教造像;佛像十八米为地上部分,另有八米埋入地下作佛像之基础;这株巨树,是七世达赖喇嘛为报答乾隆皇帝,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的;当年,由西藏运至北京,历时三年之久;乾隆皇帝雕树为佛,用银八万余两;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仅仅佛身上的一件披风,就用去黄缎五千四百匹。
在万福阁内,双手合十,仰首观瞻胜妙庄严的迈达拉佛。内心深处汹涌起无法言说的激动。这尊巨大的佛,曾是人间的一株巨树。做树时,它遗世独立,以枝丫荫佑众生;做佛时,他广施方便,以福慧滋养众生。站在这尊佛前,感觉人的微渺;这尊佛,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与更高的山相比,他也是微渺的。这尊巨佛仿佛在提醒我,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微渺的人,才能培养出一颗谦卑、敬畏、智慧的心。
眼前这尊巨佛,是众生成就的;现在,他在成就着众生。佛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等待觉悟的佛。试想一下,一日之中,一周之中,一月之中,一年之中……有过多少“等待觉悟的佛”进出过雍和宫?每一位进出雍和宫的人,如果有所省悟,他应该会或多或少地调整一下认知世界的角度。
眼前这尊巨佛,着实考验了我的想象力,提醒我要把心扩大些,再扩大些。佛说,一切唯心造。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类并不清楚。人之所以多烦恼,是因为心量还不够大;若众生心量能够扩大,世界也会随之扩大,烦恼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三课。
在巨佛身畔,我与肖瑶各自低眉,默诵《心经》一遍。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想认知,就不能不关注一下雍和宫大殿前的“须弥山”。
须弥山是雍和宫的一件圣物,是佛教认知世界的一个模型。它在一个椭圆形汉白玉莲瓣形水池中,是一座1.5米高的青铜雕塑。须弥是梵文音译,汉译为“妙高”。
具体地说,须弥山像在一个金字塔上放置了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山的最高处为忉利天宫,佛经中说,此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日一百年;山腰间有日月;山下有七重金山,分别被七重香水海围绕;每一重海,间隔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人类所栖居的地球,仅仅是南赡部洲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在佛典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佛教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指向的则是整体的浩渺的太空。
以佛典的视角看,目前人类所认知的世界,仅仅是一个“小世界”中极微小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与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的研究有所吻合。霍金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以一滴水与大海作比的话,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只是这一滴水中的一个水分子。
古印度佛教徒绘制的围绕须弥山的星象图,其星座分布和标记,已经被现代天文学界大体上接受。对于佛教所提出的世界观,人们固然可以存疑,但无法彻底否定它。我们已知的世界虽然很大,但比起未知的部分,它还是太微渺。
世界之博大,远远超出人类的认知。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四课。
离开雍和宫时,在一座大殿外,我和肖瑶在一个兀自转动的转经筒前停下脚步。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到来之前,是谁转动了这经轮?这转经筒,自立于此,有多少人转动过它?转经的人,是老是少,是胖是瘦?他或者她,从哪里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转动经轮?脸上是喜悦还是忧伤?是祈福,还是消灾……
佛典记载,若用装满整个世界的宝物来供养佛,这样的功德是可以衡量的,但是以饶益众生的心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却无法衡量;一切大地的微尘可以一一数尽,手转一次六字真言经轮的福德却不可胜数……
经轮的转动慢慢地缓了下来,我和肖瑶不约而同地伸出手。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人转动了它;在我们之后,也会有人来转动它。不同时空的人,在经轮前相遇,层层叠加的指纹,推动着经轮,让它持续不息地转动下去。
雍和宫的树与树之间,挂满了迎风飘动的风马旗。头顶上是响蓝的晴天,北京少有的透明的蓝。这种天蓝色,以前,我只在雨后见过,在朋友从西藏拍摄的照片上见过。风马旗与蓝天,让我向往起藏地没有渣滓的白云、浓香的酥油茶、曲调悠扬的民歌,以及喇嘛们低沉有力的诵经声。
走过辇道,见到银杏伸出的枝丫时,我蓦地想到了万福阁中的迈达拉佛。佛即是树,树即是佛。一瞬间,这一棵棵伸展着层层枝丫的树,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尊尊千手千眼的菩萨。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两旁的行道树,我感觉处处都有菩萨在陪伴我。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受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作品有“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系列:《愿力的奇迹》《观音的秘密》《因为你,我在这里》《世界因你而欢喜》;“生活禅”系列:《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禅遇》《修得一颗柔软心》《宝岛问禅记》等;于海峡两岸出版发行。
目录
目录
学习微笑
003 钵:可盛的心
011 鞋:低头看得破
017 念珠:突破禅修时的唯物
026 香的秘密
043 学习微笑
048 你心里有桥吗
057 开悟的椅子
062 潘家园的佛
075 呼唤他,或者呼唤你的名字
083 哪位菩萨负责婚姻?
088 生来即是挂单客
一日沙门
095 和尚
098 剃度
101 着衣
106 威仪
109 受戒
114 托钵
121 过堂
126 无我
133 逆缘
136 红尘
随师学禅二十年
145 北方的雪,南方的雨
148 遥想当年皈依处
154 生活禅夏令营
160 庭前柏树子
168 方便法门
175 经窗外,禅韵里
179 禅的钥匙
185 惭愧与自责
189 师父去哪儿了
禅的行囊
197 玉泉寺随想
205 雍和宫,三千大千世界
214 一花六瓣,五台山的雪
231 法源寺:佛没有睡去
239 四祖寺的梦
249 从五祖寺走出两个夜行人
258 柏林寺的柏树
265 惠山寺,时光的沙
270 麓山寺在等个人来
280 毗卢寺:等待与瞻礼
287 归来未晚
恒河之沙
307 恒河边的禅者
309 巨石与雕像
313 作梦与作佛
315 观、世、音、菩萨
319 做人也要信达雅
323 让烦忧过去,你只须等待
327 齐白石的“贪”
329 小事与欢喜
334 张大千的胡子
335 活在当下
339 旅行者的灯
341 快乐
345 牵挂的心
346 杰弗逊纪念堂的窗子
349 学佛的人也生病吗
355 赵州禅师
358 跋:我眼里的马明博
文摘
雍和宫,三千大千世界
一只黑色的鸟,扑扇着翅膀,拖着长长的尾巴,低低地贴近雍和宫大牌坊至昭泰门之间左侧绿地飞行。忽然,它一个转身,优雅地落在一棵树伸出的一根细长的枝条上。不一会儿,又有一只鸟儿从其他树枝间飞过来,它慢拢着翅膀,缓缓地落下来。细长的枝条往下一沉,复又弹起。两只鸟的身子沉稳地跟着枝条晃动了几下。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鸟,把头藏在翅膀下。它们可能飞累了,要小憩一会儿。
见我站在辇道边,端着相机跟踪拍摄它们,肖瑶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鸟。我摇了摇头。
我见过受人欢迎的喜鹊、灰不溜秋的小麻雀、洁白的和平鸽、黑乎乎的乌鸦、会学舌的鹦鹉、排成人字的大雁、目光犀利的鹰、梁间呢喃的燕子、催人耕耘的布谷、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树的医生啄木鸟等,眼前这只鸟叫什么,我说不出来。
全世界现有的九千余种鸟(其中中国拥有1300余种),我所认识的屈指可数。就我认识的鸟而言,如果问题具体到它属于什么纲、什么目,它的生活习性,它的食物来源,它的天敌,它的叫声是否悠扬,它怎样求爱、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我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
我发现,对于鸟类,我几近浅薄无知。
这两只鸟提醒我,对于这个世界,我所认知的近乎一片空白。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一课。
雍和宫有许多树。辇道两旁,站着一棵棵银杏树;绿地靠近围墙的地方,长着一棵棵的柏树。第三进院落里,伫立着十来棵苍老遒劲的古槐。这些古槐,主干参天,树鳞斑驳,它们见证了雍和宫从王府到佛寺的不寻常历史。御碑亭左右,高耸着两棵柿子树,此时正值初秋,一抬头,就能看到扁圆的青柿子藏在枝叶间。法轮殿前,青青翠竹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可以说,雍和宫的树木,大多我都认识。然而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密宗殿前的一株树,伸展的枝头,多张硕大的叶片簇拥在一起,阳光下,树影婆娑,别有一番滋味。
肖瑶问,这是什么树。我再次摇头。
它不是杨树,不是柳树,不是松树,不是椿树,不是樟树,不是杉树,不是榆树,不是桦树,不是榕树,不是菩提树……虽然我知道它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但是不知道它的纲、目、科、属、种。它从何处来?它适宜酸性还是碱性的土壤?喜湿耐寒还是抗旱喜热?它是常绿的还是落叶的……
现代教育体系专业细分,我学的是中文,不是植物学,因此即便认不出这棵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眼前这棵树,显然不是华北地区常见的树种。它为什么生长在雍和宫呢?是谁把它带来的?它与栽种者之间,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对于这棵树,我能够画出一个个问号,却茫然不知答案何在。
对面相逢不相识。这棵树,站在我的植物知识之外,站在我的已知事物之外。以往别人介绍我时,往往会说读的书多,知识渊博。明知是过誉之词,自己却欣欣然地接受。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这些树,这些站立着的问号,让我察觉到自我的浅薄。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二课。
雍和门(天王殿)内,正中漆金宝座上,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布袋弥勒佛,目光和蔼地看着每一位走进来的参访者。布袋弥勒曾教世人,“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进出雍和宫的人,若能记住这四句话,生活中自然会多一些笑脸,少一些烦恼。
题额“雍和宫”的大殿内,供着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左为过去佛燃灯佛、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表示在时间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时不有佛。三世佛像有两组,另一组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表示空间世界中,处处有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这两组三世佛合起来,宇宙即是佛的世界。
作为佛的世界之一部分,作为藏传佛教在北京的最大的弘传道场,雍和宫的法轮殿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形式。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六米高的铜制佛像。这位面带微笑的佛像,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他曾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肉之躯,和现在的你我一样;但是作为获得智慧成就的大解脱者,他与沉溺于尘世之中执著于名利的你我,又有着天壤之别。
雍和宫最震撼人心的奇观,在万福阁内。这里供养着一尊巍然矗立的大佛。佛名“迈达拉”,是在释迦牟尼之后将于未来世界度化众生的佛陀,在汉传佛教中,被称为“弥勒佛”。
我从背包里掏出介绍雍和宫的书,急切地在书页中找到介绍这尊大佛的文字。原来,这尊巨佛由一株高二十六米、直径八米、重约百吨的白檀树雕成,是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最大的)独木佛教造像;佛像十八米为地上部分,另有八米埋入地下作佛像之基础;这株巨树,是七世达赖喇嘛为报答乾隆皇帝,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的;当年,由西藏运至北京,历时三年之久;乾隆皇帝雕树为佛,用银八万余两;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仅仅佛身上的一件披风,就用去黄缎五千四百匹。
在万福阁内,双手合十,仰首观瞻胜妙庄严的迈达拉佛。内心深处汹涌起无法言说的激动。这尊巨大的佛,曾是人间的一株巨树。做树时,它遗世独立,以枝丫荫佑众生;做佛时,他广施方便,以福慧滋养众生。站在这尊佛前,感觉人的微渺;这尊佛,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与更高的山相比,他也是微渺的。这尊巨佛仿佛在提醒我,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微渺的人,才能培养出一颗谦卑、敬畏、智慧的心。
眼前这尊巨佛,是众生成就的;现在,他在成就着众生。佛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等待觉悟的佛。试想一下,一日之中,一周之中,一月之中,一年之中……有过多少“等待觉悟的佛”进出过雍和宫?每一位进出雍和宫的人,如果有所省悟,他应该会或多或少地调整一下认知世界的角度。
眼前这尊巨佛,着实考验了我的想象力,提醒我要把心扩大些,再扩大些。佛说,一切唯心造。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类并不清楚。人之所以多烦恼,是因为心量还不够大;若众生心量能够扩大,世界也会随之扩大,烦恼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三课。
在巨佛身畔,我与肖瑶各自低眉,默诵《心经》一遍。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想认知,就不能不关注一下雍和宫大殿前的“须弥山”。
须弥山是雍和宫的一件圣物,是佛教认知世界的一个模型。它在一个椭圆形汉白玉莲瓣形水池中,是一座1.5米高的青铜雕塑。须弥是梵文音译,汉译为“妙高”。
具体地说,须弥山像在一个金字塔上放置了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山的最高处为忉利天宫,佛经中说,此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日一百年;山腰间有日月;山下有七重金山,分别被七重香水海围绕;每一重海,间隔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人类所栖居的地球,仅仅是南赡部洲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在佛典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佛教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指向的则是整体的浩渺的太空。
以佛典的视角看,目前人类所认知的世界,仅仅是一个“小世界”中极微小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与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的研究有所吻合。霍金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以一滴水与大海作比的话,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只是这一滴水中的一个水分子。
古印度佛教徒绘制的围绕须弥山的星象图,其星座分布和标记,已经被现代天文学界大体上接受。对于佛教所提出的世界观,人们固然可以存疑,但无法彻底否定它。我们已知的世界虽然很大,但比起未知的部分,它还是太微渺。
世界之博大,远远超出人类的认知。这是我在雍和宫接受的第四课。
离开雍和宫时,在一座大殿外,我和肖瑶在一个兀自转动的转经筒前停下脚步。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到来之前,是谁转动了这经轮?这转经筒,自立于此,有多少人转动过它?转经的人,是老是少,是胖是瘦?他或者她,从哪里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转动经轮?脸上是喜悦还是忧伤?是祈福,还是消灾……
佛典记载,若用装满整个世界的宝物来供养佛,这样的功德是可以衡量的,但是以饶益众生的心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却无法衡量;一切大地的微尘可以一一数尽,手转一次六字真言经轮的福德却不可胜数……
经轮的转动慢慢地缓了下来,我和肖瑶不约而同地伸出手。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人转动了它;在我们之后,也会有人来转动它。不同时空的人,在经轮前相遇,层层叠加的指纹,推动着经轮,让它持续不息地转动下去。
雍和宫的树与树之间,挂满了迎风飘动的风马旗。头顶上是响蓝的晴天,北京少有的透明的蓝。这种天蓝色,以前,我只在雨后见过,在朋友从西藏拍摄的照片上见过。风马旗与蓝天,让我向往起藏地没有渣滓的白云、浓香的酥油茶、曲调悠扬的民歌,以及喇嘛们低沉有力的诵经声。
走过辇道,见到银杏伸出的枝丫时,我蓦地想到了万福阁中的迈达拉佛。佛即是树,树即是佛。一瞬间,这一棵棵伸展着层层枝丫的树,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尊尊千手千眼的菩萨。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两旁的行道树,我感觉处处都有菩萨在陪伴我。
ISBN | 7520702715,9787520702713 |
---|---|
出版社 |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 | 马明博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