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转型:方法论与经济周期理论 97875520245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2008年以来,经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侵扰,各种经济学流派的争执又开始兴起。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怎样的货币制度能够使人们的生活保持稳定,而20世纪的货币制度又为什么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众所周知,凯恩斯的经济学兴起和20世纪货币制度的改变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当现实中诸多经济现象带给我们很多疑惑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会把这些疑惑同凯恩斯经济学的局限性联系起来,并询问是否存在其他的解决方案。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两种自由主义的货币思想,通过比较弗里德曼货币思想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货币思想,让人们在凯恩斯经济学之外,能充分了解与之完全不同的制度选择方案,并梳理这两种自由主义货币思想的异同。而这两种货币思想也都曾从货币的角度解释周期的产生,通过这些解释,亦可以回首我们身边发生的经济事件。

作者简介

谢华育,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士学位。2011年于上海社会科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思想史、政治哲学。译著包括:《美国大萧条》、《信仰与政治哲学》、《政治观念史稿: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政治观念史稿:革命与新科学》等。

目录

第一节 莫衷一是的经济学 / 003
一、 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性 / 003
二、 理清经济学说发展的脉络 / 004
第二节 周期理论的思想性研究 / 006
一、 古典自由传统的继承者
——奥地利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 006
二、 现代市场经济思想
——弗里德曼经济学说的研究综述 / 009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016
一、 研究思路 / 016
二、 研究方法 / 017

第二章 主观方法的构建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 019
第一节 门格尔的经济学方法论 / 021
一、 经济学的分类 / 021
二、 理论严格性的问题 / 023
三、 理论不能被经验证据验证 / 027
四、 理论经济学的基础 / 028
五、 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相似性
——有机体问题 / 030
六、 非意图的后果 / 033
第二节 米塞斯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先验性 / 035
一、 人类行为学与先验性 / 035
二、 经验主义与归纳法 / 040
第三节 总结:弗里德曼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 / 047

第三章 科学哲学的引入
——弗里德曼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 049
第一节 弗里德曼对实证科学的认识 / 051
第二节 自然科学方法论与落体运动 / 057
第三节 向论证社会科学方法论过渡 / 062
第四节 为厂商理论辩护 / 064
第五节 对弗里德曼方法论的总结 / 068

第四章 奥地利学派的货币思想及萧条研究 / 071
第一节 哈耶克的货币思想 / 073
一、 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 073
二、 货币增加对生产结构的影响 / 075
三、 新增货币与危机的产生 / 081
第二节 罗斯巴德与《美国大萧条》 / 085
一、 20世纪20年代是否存在通货膨胀 / 085
二、 20世纪20年代通货膨胀的进程 / 088

第五章 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和萧条史研究 / 091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以休谟的思想为例 / 093
第二节 货币数量方程的现金交易形式和现金余额形式 / 096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 100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史研究 / 115
第五节 美国大萧条的研究 / 119
一、 萧条的起因 / 119
二、 1930年10月第一次银行业危机 / 121
三、 1931年3月第二次银行业危机 / 121
四、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 / 122
五、 1932年4月公开市场投放货币 / 123
六、 1933年银行业危机 / 123
七、 银行倒闭的影响与原因 / 124

第六章 总结 / 129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131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133

附录 / 135
Ⅰ. 米塞斯和施特劳斯论韦伯方法论 / 137
一、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 138
二、 米塞斯对韦伯社会科学思想的批判: 经验科学和
先验科学的争论 / 144
三、 施特劳斯对韦伯的批判: 走向善的社会科学 / 148
四、 没有交集的争论 / 153
Ⅱ. 实证经济学思想的知识困境 / 156
一、 实证经济学思想的演进 / 157
二、 实证经济学的知识困境 / 161
三、 现代实证经济学的思想进路 / 169
四、 启示 / 179

参考文献 / 181

序言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两个重要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但是,简单地用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概念来概括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说,显然是不充分的。本书选取了方法论和货币思想两个角度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学说进行了比较。
方法论是一切学术研究的根本。通过研究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我们认为他的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社会科学方法论向自然科学借鉴的思潮,这是一种现代思潮。弗里德曼力图仿照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建立起一种理论—检验模式。但是,弗里德曼并没有阐明理论假说是如何建立的。显然对于他来说,理论假说的建立近似一种猜想,这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显然确立在人们无法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一基础上,因为对于弗里德曼和很多同时代的研究者来说,现实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真实”,理论不可能复制这种现实。所以,理论不会绝对是正确的,它永远有被修正的可能。而相比于弗里德曼,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显然更加古典。他们相信因果律,只要逻辑前提正确,逻辑论证无误,理论就不会有错,同时他们认为逻辑前提或者论证起点必然是常识中永远正确的东西。
深入比较这两种方法论,其实这两种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够通过人的直观认识把握经济规律。显然,对于弗里德曼来说,这种直观性完全是人的主观判断,不具客观性,而科学必须建立在精确和客观基础上。但是现代经济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上忘记了经济学乃至经济政策最后是要关乎人的福利状况的,而人的福利,或者说幸福感,完全是出于人的主观感受。主流经济学虽然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验数据最终不能取代人的直观感受。而在这一点上,奥地利学派却始终坚持以人的直观感受为经济学立论的根本。
本书希望能表现出方法论对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尽管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弗里德曼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欣赏,使他非常重视使经济现象标准化,也就是通过统计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然后在对数据的比较中,总结并验证经济学理论。在这方面,奥地利经济学倡导的因果律被忽视,它被不同数据的关系所替代。这在描述经济现象时是准确而全面的,但是对于分析经济原理,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一方面奥地利经济学派虽然重视因果律,但是在用现实例证进行验证的时候,却做得并不精细。
这对于货币思想的影响,就是弗里德曼用数据捍卫了货币数量论,但是他基于的样本其实很少,虽然这些样本都支持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但是这依然不让人放心。而奥地利经济学通过推理得出了一套深奥的理论,虽然非常吸引人,但是要实现这套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它需要满足的条件又非常多。但是哈耶克理论的意义在于,他把人的判断放在了经济研究中的核心位置。在货币理论中,人们的储蓄—消费比其实来自人们的主观判断,而以此为理论基石引发开去,所建构的理论,虽然变量众多,但是却不会使经济学陷入数据的汪洋,让人忘却生活的根本。
我们在这里也只是粗略地对两种货币思想,特别是货币增量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而他们各自对美国大萧条的分析,则是他们运用各自货币理论解释经济史的最好体现,我们也对此进行了粗略介绍。
从方法论上说,奥地利经济学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思想分别体现了古典和现代的思想特质;而在对货币的认识上,他们的思想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路径。学说史的任务在于总结前人的思想框架,为进一步的经济研究提供思想基础。希望本项研究能够给人们带来启发。

文摘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性
科尔内留斯太太面对最基本的日常家务时,没了头绪。“地板总是在她的脚下震颤,什么事情都像是颠倒了过来。她说起脑子里最重要的事情: 鸡蛋,今天得买鸡蛋。6000马克一个,每个星期的这一天只能到离家15分钟路程的小店里买那么几个鸡蛋”。“每星期,每户人家最多只能买不超过5个鸡蛋;所以那些年轻人就冒充别人的名字挨个到那店里,然后从店主那里掠走本该属于科尔内留斯家的鸡蛋”。“在这些年轻人到那儿之前,”科尔内留斯太太“必须带上她的篮子,骑上自行车冲到镇上,把手上的钱变成吃的,她不敢留着那些钱,生怕这些钱不久就贬了值”。Thomas Mann.Death in Venice and Seven Other Stories [M].New York: Vintage,1989:183192.
在托马斯·曼(Thomas Mann)笔下,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就是这样。在这篇题为《无序与早伤》的短篇小说中,曼把通货膨胀与人之虚无联系在了一起。而在评论这篇小说的时候,保罗·坎特(Paul Cantor)则指出:“如果现代性被刻画成一种现实感的丧失,那么这个事实与20世纪货币领域发生的事情有关。”Paul Cantor.Hyperinflation and Hyperreality:Thomas Mann in Light of Austrian Economics[J].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Vol.7,No1(1994):9.
对于这样的生活经验,我想谁都能体会到。除了“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以及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通货膨胀,都是由货币领域的波动引起的。这使得人们越来越严肃地对待货币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问题。究竟怎样的货币制度能够使人们的生活保持稳定,使经济得到最健康的发展?
为什么20世纪的货币问题会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粗略地看,20世纪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大幅的变化,货币经济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信贷和银行业的发展,原有的货币制度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信用货币制度开始逐步取代重金属本位制度。面对这种变化,各种流派的经济学说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货币制度安排方案。所以有必要对不同流派的货币思想进行梳理和整理。而这一工作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以来,经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侵扰,各种流派的争执又开始兴起。但是随着几年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各种思想让人们莫衷一是。金融危机初期,人们采用政府和中央银行扩大流动性的方法,短暂地解决了金融机构的财务危机,但这似乎并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恢复到正常,各国竞相贬值本币,又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于是又有人提出回到金本位制度。如: 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力克在2010年11月指出协调汇率制度,重新采用金本位作为汇率走势的参考基础。 实际上,纸币本位或信用货币本位的建立是为了克服金本位存在的某些缺陷而形成的,而当纸币本位出现问题,又简单地通过回到金本位制度来解决问题,这显然是盲目的。正是这种思想的混乱构筑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催生了这项研究的选题方向。
ISBN9787552024548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谢华育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