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中国重工业闵行基地纪实 97875458175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作者简介

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是在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发行闵行文史资料,组织区政协委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机构。负责编辑出版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是向各界人士征集的关于闵行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根据“精选慎编”的原则编辑出版成册,以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沈永清,1942年,上海市人,文化程度大学,职称编辑,从事地方志事业30年,在省级地方志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从事地方文史资料研究,写史料文章50多万字。

目录

目录
1 总序
1 序一 民族工业的起笔
1 序二 历史的足音

上海汽轮机厂
3 上海汽轮机厂简史
7 新生之路
10 刘少奇三到上海汽轮机厂
13 胡锦涛视察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
16 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
——黄敬部长在上海汽轮机厂
20 中捷友谊之花
——国内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的试制成功
24 引进型30万千瓦汽轮机组获国家质量管理金质奖章
27 超超临界1000 MW汽轮机研制成功
——开创制造世界一流设备的里程碑
29 回顾创业艰苦 瞻望前程似锦
33 自行设计125 MW汽轮机组的一点回忆
37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工厂”
41 寻找黄浦江畔的坚守
49 首任厂长王佐群
52 朱顺余:技术革新能手
55 汽轮机厂群英谱

上海电机厂
59 上海电机厂简史
76 为了把工厂完整的交给党
83 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上海电机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诞生记
86 江泽民同志亲笔签名的设计图纸
88 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诞生记
94 “扁担电机”精神的由来
100 “巨无霸”畅通黄金水道
——上海电机厂大型吊装件码头制造纪实
107 情系粤港千万人民的生命之水
——上电公司制造东深工程电动机纪实
111 为了30万户松江人民及早恢复供水
——上电公司紧急抢修松江水厂6台电机纪实
115 从“本土化”转向“国际化”
119 汪耕:中国企业界唯 一的学部委员
123 朱恒:一身荣耀的“智多星”
128 罗文林:外来务工者的杰出代表
132 电机厂群英谱

上海锅炉厂
141 上海锅炉厂简史
151 一路关怀和激励
156 制造中国第一套核电“心脏”设备
159 中国第一台560吨加氢裂化反应器问世
163 抢占中国电力工业新高地
165 钢结构产品
——浦东机场登机长廊获国家金奖
168 这里的景美,这里的心灵更美
172 让“灰领”大显身手的舞台
174 焊接“状元群体”
177 从“国内第一”到“国际一流”
182 李福祥:技术闯将钻头大王
187 刘金堂:弯管大王美名传
192 金德华:执着追求的“双高师”
197 徐雪元:锅炉设计大师
202 姚丹花:锅炉技术领域的铿锵玫瑰
206 乌晓江:扎根试验平台的科研人
210 赵黎明:新时代的“金牌工人”

上海重型机器厂
217 上海重型机器厂简史
225 从大鑫机器厂起步
228 中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诞生记
235 中国第一台1200 mm四辊冷轧机
236 中国第一套高速冷连轧机
238 中国第一台大型纯氧顶吹转炉
240 中国第一台最大的2300 mm可逆式冷轧带钢轧机
242 中国第一台35 MN旋转料架式电极挤压机
244 世界最早的和最大的大型电渣炉
248 综合质量达到美国ASEM标准的中国第一套大型核电锻件
250 从“老万吨”到“新万吨”
255 新的跨越
——记上海重型机器厂厂长吕亚臣

260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序言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总序
祝学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闵行区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更有史前“马桥文化”5000年之历史渊源和深厚积淀,其前身上海县的立县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是上海“建置之本”,人们口中的“先有上海县再有上海市”并非妄语。明清时期的上海县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受松江府城的近距离辐射,经济、文化、城镇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既没有彻底洋化,也没有固守不变,从而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独具地域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进程、公共服务等诸多指标均位列上海各区前茅,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紫竹高新区、莘庄工业区引领经济发展。所以,闵行是上海的工业基地、科创新区,也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区。同时,闵行集聚了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航天八院、中国商飞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各文化艺术门类、文化艺术团队及文化名人遍布全区各地,是上海的人文高地和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闵行区的前世今生,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之地。海派本无派,近现代中外名家云集上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文明、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交流,产生了具有新的艺术特征的城市文化,人们称之为“海派文化”,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建筑、家具、服饰、陶瓷以及民谣谚语、手工技艺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多种门类。尤其是“海派书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艺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闵行区政协牢记肩负的文化使命,若干年之前,区政协文体委就组织开展了闵行文化资源的调查,据当时调查报告所示,作为闵行区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献,未能及时系统整理出版,为此提出了相关建议。2017年,区六届政协工作开局之初,就着手筹划闵行文史资料的编撰出版工作,由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负责编制本届政协文史资料编撰出版工作规划,定名为《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秉承“以人存书”、“以书存史”、“以史为鉴”的原则,计划每年编撰出版一辑5册共五辑25本,分五年完成。从“民艺乡俗”、“岁月有痕”、“老巷陈香”、“故土之韵”、“百舸争流”五个方面,集结闵行历史文化之精粹,以飨众多闵行和上海读者。
在编撰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有幸于闵行丰厚的历史和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充满底气;当下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信心倍增。我们热切期盼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支持和热心指导。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闵行灿烂的历史文化,谱写好未来的美好乐章!

文摘

民族工业的起笔

序一

“四大金刚”在佛教中又称四大天王,天地间各个金刚各有一片祥云。降至人间,在人们看来,个个是顶天立地的伟岸汉子。把屹立在黄浦江上游闵行的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誉为“四大金刚”,是上海人过人的判断,十分形象。这四家厂,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撑起了中国电站设备生产的半边天,上海机电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史,增添了别开生面的一章。
四家厂的发展史,也就是上海新型工业的发展史。这四家厂无一例外建在了闵行,让这个地区成了新中国重工业基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撼动,它是闵行乃至上海的骄傲。上海虽号称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全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能量大,行业全,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真正的现代工业还在萌芽,其标志就是这四家厂的建立。其历史,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发展史。四家厂的创办,都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其中,三家厂在当时均为国有企业,一家为美资企业。最早的一家建于1934年,到1950年,均转为新中国的国有企业。到1958年,除了两家企业已在闵行外,其余两家均从地方局促的上海市区转移到了能扩大厂区的闵行镇,闵行以此为底子,成为上海新的三大工业基地之一的机电工业区。从生产引进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的6000千瓦汽轮机和汽轮发电机开始,到1956年完成2.5万千瓦汽轮机和汽轮发电机,并于195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标志着中国电站制造工业,从修配业到国外引进型生产,进入了独立设计、制造的新阶段。到1978年,四家厂具有制造30万千瓦核能发电设备、百万千瓦大型电站设备的条件和能力。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前,“四大金刚”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电力工业设备制造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和国内其他领域一样,逐渐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无不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与外资合作,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快速赶上。1981年,上海汽轮机厂引进美国西屋公司30万千瓦双缸双排汽凝汽式汽轮机,并于1988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核电站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到了2006年,上海汽轮机厂生产技术在世界领先,汽轮机年产量更是居世界第一。
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四大金刚”无不进行了企业所有制的改制,以国有一统的所有制完成了向国有、民间资本混合经济的转变,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金刚,发生了分化,互为一体的格局终被打破。因对市场的灵敏度、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同,四家企业有的又站到了世界的前列,而有的面临破产。这仿佛又是中国工业、上海工业在重要历史阶段的一个横断面。
与“四大金刚”相联系的是闵行卫星城的建立,这在中国、在上海城建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其经验教训。随着新中国头几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实施,又一度受苏联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因国家重点投资某行业而形成的经济结构单一的新型城市,如内蒙古包头,安徽马鞍山、铜陵,四川攀枝花等。这些城市在刚建设时,无不生机勃勃,但经历了几十年,因各种原因,不少衰落了,其主要原因是作为城市最活跃的要素经济结构的单一。上海闵行卫星城,可以说也就是为电站工业设备制造而建成的新城,在1958年刚建成时,引起中外各界的赞叹。尤其是用78天的时间,筑成“闵行一条街”(今江川路),可谓石破天惊。机电工业区的建立和新城的形成,引发了1960年地级行政区闵行区的设立,和同时因钢铁工业设区的吴淞区,在上海西南、东北两翼,互成上海新城犄角。闵行一条街,成为上海新的城市建设的象征,道路两旁设施齐全的三四层高的工人新村,林林总总的商店,成排的林荫树,在当时都是十分令人向往的。但是半个世纪过去,这条街早已沉落,变成一条极为普通的街道。为什么其青春期这么短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我看来,卫星城市作为政府层面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对大型企业的过分依赖,以及大型企业过度的社会责任,导致双方互相牵制,也是造成卫星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重要原因。
“四大金刚”的发展史和闵行的城市建设史,都是和新中国50年代的理想和雄心,包括工业建设和新兴城市建设的规划、实施,联系在一起的,而其后的经历,又见证了新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平坦和艰辛,以及两三代人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可以说“四大金刚”是上海这个城市自50年代起发展的重要见证。我们把它们完整地记录下来,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时过境迁,第一、第二代为闵行机电工业作出巨大努力的同志,有的已老去,有的已作古,年轻人已不大了然当年的情景,如不再记录,上海的发展史将缺了一大块,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把“四大金刚”以整体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显然是更能理解和写清楚闵行机电工业区的前世今生,这在以前似乎不曾有过。现在把对四家企业的记述,以《四大金刚——中国重工业闵行基地纪实》为名,结集出版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四大金刚”血缘上是同宗,但从各自的形成、规模、产品的上游和终端,企业的秉性、追求上看,还是有许多不同。在这本书里,四家企业都独立成章。各章中有一个同样的节,即工厂史简介。此外,从工厂建设、产品攻关和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优秀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这五方面来映照“四大金刚”的辉煌。在许多文章中,还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话题。有一文写道:“上海汽轮机厂从来没换过前进的方向。从揽下新中国第一台汽轮机开始,便义无反顾坚守承诺。也许换一个领域,甚至换一个行业,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可能比今天更好,但老厂始终固执,因为他们明白,肩上承担的不只是一座工厂的利益,更有振兴民族工业沉甸甸的责任。”另有一文又写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这家厂所有员工的工作态度,一台汽轮机7万多个零件个个做到精准,汽轮机叶根公差标准0.9丝,工厂的设备只能做2丝,最终还是由工人做了出来。”又一文写道:“至今工厂还有老厂的固执,黑板报、老厂房,工人从墙壁到地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重要工作台,工人把鞋底擦得锃亮。”我想作者这样写,确实写出了上海工人的基本素质,不管厂的规模大小,生产的产品是一线还是三线,可以说这也是上海产品在国内享有最高声望的根本原因。这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的。
如要说这本书还有什么不足,则是没有把闵行卫星城的建设专设一章,与“四大金刚”相互呼应。“四大金刚”和闵行卫星城,它们是相辅相成而又相融的。刘少奇在1958年视察闵行工业卫星城时,看到了卫星城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提到了卫星城镇公共设施的配套。后来闵行卫星城配套一家大型百货店、一家宾馆、一个电影院、一家俱乐部、一座公园,这种公共设施配套几乎成了全国新型城市的模式。闵行卫星城还引进了其他行业的生产企业。这些都是值得一记的,而其由来皆因“四大金刚”。记载好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主编沈永清同志,是老资格的地方志编纂专家。在80年代末参与了《闵行区志》的编修,至今以耄耋之年,还在孜孜于此,在上海很是少见。他对闵行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四大金刚”非常熟悉,且有感情,由他来主编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老沈接手此任务后,不断与“四大金刚”的相关人员商量编写之事,争取他们的支持。编好后,又分别反馈给他们纠错、补充,做到史实可靠,大事不漏,人事互彰,确是一部信史。此书让当事人忆起当年的火红岁月,让后来者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担当起今天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王孝俭
ISBN9787545817508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沈永清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