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英都是动机控 97875404892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1. 精英掌握了支配心理动机运转的法则,自然在职场游刃有余! 深藏内心的心理动机,可以解释人类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因为洞悉了动机,精英学会了更聪明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掌握支配心理动机运转的法则,就掌握了驱使别人或自己做事的关键所在,人际交涉、任务达标、重要决策、领导团队自然更顺畅和高效。 2. 日本“东洋经济在线”人气热评图书,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册。 日本“东洋经济在线”评出的日本畅销商务、经济书200强榜单中,本书名列前茅。日本畅销书商业·经济分类榜单中,本书稳居前列。在日本各大实体书店实用类图书中榜上有名,并在店内有大幅广告牌呈现。 3. 作者在日本受到广泛关注,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者和潜能训练大师,师从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并获颁杰出训练师称号。 作者出国师从世界知名激励大师东尼?罗宾斯(Tony Robbins),回国后将其所学用于工作中,并将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结合应用,逐渐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理论方法,创办了Open Platform株式会社。他的训练课程吸引了大批听众,受到上市公司经营者、畅销作家等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肯定。在日本的研讨会举办了上千次,电子杂志订阅人数高达46871人。 4. 本书为“精英控”系列全新作品,为职场人士提供实用好用的心理学知识。 本书精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众多一流研究机构的100个心理·行动实验,日本潜能训练大师池田贵将,将之与日常生活和商务实践结合进行解读。职场中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只要我们能了解支配心理动机运转的法则,就可以恍然大悟,只要把握住“动机”这个关键,就能顺利做好一切。

媒体推荐

各界读者好评: 人心,是可以统计归纳的!行为心理学,是你强有力的职场武器!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人心法则,世界都会听你的! 工作是与人交涉的过程,要工作顺利有成果,你最需要的不是管理学,而是心理学,驱使别人或自己做事的关键在“动机”,动机其实是一种“选择”,只要懂得减少我们“不做”的选项,让对方或自己没有选择不做的理由,就能让别人和自己照我们所想的去做! 如何才能让人接受我们的想法?如何才能让人采用我们的提案?如何才能人让掏钱买东西?我们的工作中不断碰到这些问题,有的人就是知道让对方点头的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对人有一流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就要借由行为心理学实验来了解多数人的心理倾向和动机。这些数据里有着人类行为的共通法则,掌握了人心的情感偏向和行为动机,做任何事都能精准到位,凡事都有想要的结果! “动机”是驱使我们行动和生活的力量,我们人生中经历的所有事情,绝大多数是由我们的“动机”所决定,但它不像天上的云朵飘忽不定,没有固定路径,而会依循某一项法则驱使着我们,只要了解这些人心法则,一切看似无解的问题,都能像未卜先知般,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日]池田贵将 Open Platform株式会社董事长。领导力、行为心理学研究者,潜能训练大师,畅销书作家。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赴美留学,师从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并获颁感谢状,被认定为杰出训练师。归国后,池田贵将致力于将自己在美国所学知识应用于日本的商业实践中,并将美国的经验与东洋哲学进行了整合,开发出一套激发潜能的独特方法。他的训练课程吸引了大批听众,受到上市公司经营者、畅销作家等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肯定。 译者: 郭勇 日文译者,自由职业者。译作有《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心理学玩的小技巧》《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等。

目录

第1 章 行动更有劲 01 | 目标梯度效应 02 | 糖果的效果 03 | 消费预期 04 | 自问的力量 05 | 心态 06 | 激发内在动机 07 | 细分战略 08 | 同步状态 09 | 课题的妥当性 10 | 证明型与学习型 专栏 心怀“6 种需求”,理解别人的行为 11 | 亲近效应 12 | 罚金与报酬 13 | 学习动机 14 | 心理的阻力 第2章 带人更轻松 15 | 转移焦点 16 | 启动效应 17 | 特异性信用 18 | 集体无知 19 | 棉花糖实验 20 | 角色的力量 21 | 道德行为 22 | 同类相斥 23 | 脱离道德准则 24 | 自信过度造成的偏差 专栏 站在对方的视角感受痛苦与快感 25 | 社会贡献 26 | 学习性无力感 27 | 无意识的适应 28 | 遗传与环境 29 | 人格保护 第3章 达标更快速 30 | 目标设定理论 31 | 非竞争性报酬 32 | 罗伯斯山洞实验 33 | 意外的运气 34 | 社会性偷懒 35 | 截止时间细分法 36 | 对行为进行思考 37 | 悲观性战略 38 | 妥当性逻辑 专栏 设定目标的时候再放松一点 39 | 计划的误差 40 | 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 41 | 点和领域 42 | 目标与持久力 第4 章 决策更精准 43 | 前景理论 44 | 情报的偏差 45 | 体验中的自己与记忆中的自己 46 | 情报处理的特性 47 | 错误共识效应 48 | 诱饵效应 49 | 计划与诱惑 50 | 被引导的服从 51 | 创造性的不可思议之处 52 | 机会成本 53 | 无意识的模式认知 54 | 头脑风暴 专栏 看准想要的结果,增加行动的次数 55 | 价格与价值 56 | 领袖气质 57 | 成长 58 | 印象与本质 第5 章 人际更顺畅 59 | 回报性原理 60 | 模仿效应 61 | 多路并进 62 | 开头效应 63 | 聚光灯效应 64 | 阶段性要求 65 | 好奇心的功效 66 | 换位思考 专栏 完全忽略自己,主动关注对方 67 | 透明性的错觉 68 | 一贯性原理 第6 章 工作更专注 69 | 迟到的影响 70 | 感情转换 71 | 自制力的消耗 72 | 控制感情 73 | 姿势的力量 74 | 分析过度也是一种“病” 75 | 交替练习 76 | 同调压力 77 | 控制欲 78 | 理想与行动 专栏 给“忙碌”这个词重新下一个定义 79 | 果酱法则 80 | 学习障碍 81 | 创造性练习 82 | 感情表现 83 | 联想网络 84 | 原型 第7 章 思考更周密 85 | 反证询问法 86 | 批判者的智慧 87 | 避免损失 88 | 魔力思考 89 | 简单化 90 | 内克尔立方体 91 | 压力的传导 92 | 记忆的替换 93 | 客观地看待问题 94 | 变化容易被忽视 95 | 伪阳性和伪阴性 专栏 将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96 | 请求与理由 97 | 先见性的智慧 98 | 权威人士的指示 99 | 观察与人性 100 | 转换视角 尾声

序言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想法。 而且,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动。 但是,还有一种东西不同于我们心中的想法,它也在驱使我们行动。那便是“动机”! 动机,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本书将带大家一起去探寻“动机”的本质。 为了将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以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我将其中的要点以图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入了我自己独特的解说。 所谓“动机”,就是在看不见的地方,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一种力量。 它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产生,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驱使我们行动,又不知不觉地消失。 但是,动机又不像云那样自由,它会按照一定的法则对我们产生作用。 吊儿郎当的自己、顽固的上司、不听话的部下、忽三忽四的顾客…… 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 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这类看似无解的问题,只要我们能了解支配动机运转的法则,就可以恍然大悟,解答那些问题,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不仅如此,我想做什么?我想去哪儿?我想和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 人生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由“动机”决定。 只要有了干劲,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确实如此。 以后的人生会怎样?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你日后如何和“动机”这个东西打交道。 所以才有趣。 我曾着迷于解开“动机”的秘密,自从我学习了世界优秀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的思想之后,就翻阅了大量有关“动机”的古今中外的著作、文献,然后,我开始把我所了解的“动机”法则,一点一点地传播给世人。 在我关于“动机”的讲座中,听众不仅有商务人士,还有飞行员、职业拳击手、画家、健身中心的教练、工厂厂长、牙科医生、幼儿园园长、律师、按摩师、声优、星探、风水师、作家、家庭主妇、高中生…… 如此广泛的人群对“动机”这种东西这么关心,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不管是谁、在哪里、做什么,只有把握住“动机”这个关键,才能顺利做好一切。 希望您了解人类感情与行为的原理。 然后,在与人交往、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收获。 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您打破现实的僵局,我将感到万分欣慰。

文摘

前景理论 得与失的不同视角 研究人员让受验者扮演一名大型汽车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假设企业面临经济危机,有可能损失3个工厂和6000名员工。让受验者在下列计划中选择一个。 情况1 计划A 3个工厂中有一个工厂以及2000名员工可以“获救”,得以保留。 计划B 拯救3个工厂以及全部6000名员工的概率为三分之一, 但是,完全无法拯救的概率为三分之二。 结果,80%的人选择了计划A。 情况2 计划A 必定失去3个工厂中的两个以及0名员工。 计划B 失去3个工厂以及全部6000名员工的概率为三分之二, 但是,拯救所有工厂和员工的概率为三分之一。 结果,82%的人选择了计划B。 也就是说,得,还是失,我们先说哪一个,就能影响对方的选择。 该选哪一个呢?当我们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选择的倾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时候,根据我们关注点的不同,选择的倾向也会发生变化。 当人的关注点在“我能得到什么”的时候,做决定就容易避免有风险的选项。 而当人的关注点在“我将失去什么”的时候,因为是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多少冒一点风险也没关系。 前面实验中的情况,没有哪一个选项是绝对正确的。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想要去的方向,也就是一个“出口”。 我们做一项工作,如果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花了很多资金、付出了很多精力、涉及很多人、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错误又纠正……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执着于其中而不愿放弃。 当我们想到这项工作可能带来的利益时,即使工作和自己当初想象的不太一样,也不会轻易放手。 但是,在做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的工作时,也会损失一些东西,比如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自己的自尊心等。考虑到这一点,也许您就应该想一想,是可能得到的利益重要,还是已经付出的辛苦重要,然后再决定是继续还是放弃。 “已经付出的努力”重要还是“工作成果带来的利益”重要,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许您就能发现自己做这项工作真正的、最终的目的。 做一项工作,应该从得与失两方面去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情报的偏差 听取双方的信息 研究人员将受验者分成三组,分别让他们对一场诉讼进行判断。 A组受验者 只听被告方律师的讲述。 B组受验者 只听原告方律师的讲述。 C组受验者 听取原被告双方律师的讲述。 结果 A组受验者大多数认为被告方是正确的。 B组受验者大多数认为原告方是正确的。 C组受验者与前两组相比,C组受验者中敢于充满自信地说哪一方是正确的人很少。 (参考:心理学家 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的实验) 也就是说掌握的情报越多,做判断时越不容易出现偏差。 职场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都不一样。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值得珍惜、哪些应该舍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在工作中也常会出现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 当一个团队中出现多种意见的时候,那么团队领导者到底该怎么办呢? 说实话,并没有一定之规。我只有一句话奉劝领导者:“不要在心中评判团队成员的意见。” 如果领导者在心中评判别人的意见,那么从那一瞬间起,领导者就失去了对别人的影响力。 即使团队成员的意见和自己头脑中设想的图景不符,也没关系,也不要进行评判。只需问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怎么做更好?”然后倾听他们的诉说。 像这样不加判断的倾听,可以让团队成员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听得越多,领导者应该越无法判断哪种意见更正确,但这样正好。 领导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每种意见都不错、都挺正确,这样最好。此时,领导者没有必要下结论,只需静待大家的讨论,让团队成员得出最终结论。领导者带上耳朵倾听就够了。 团队领导者不要急于做决定,只听取成员的意见就行了。
ISBN9787540489212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池田贵将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