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在公开场合说话不超过五个词的胆小鬼到内心饱含力量的“世界第一夫人”,她在本书分享她的人生经验,就像一个祖母、母亲、姐姐或挚友在跟你谈心。
恐惧、时间、女性、教育、独立、内心建设、自我实现,字字质朴,句句有声。
76岁高龄回顾人生,这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祖母告诉我们生活智慧的书,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气。
态度亲切而有坚持,言语精炼且充满智慧,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激励自己的一页。它将是一本你一定会保留,并重新阅读的书。
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第一夫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二十世纪最受欢迎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世界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生活哲学。
国内首次引进,由青年诗人、童话作家唐磬担任翻译,译文流畅、典雅。
《生活教会我》是一本随笔集,主要讲述了埃莉诺·罗斯福对生活中一些主要问题的经验和思考,表达了从生活中学习,不断做出自我调整的人生理念。《生活教会我》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0年,是埃莉诺·罗斯福生命最后岁月里所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探索和改变生活的富于启发性的手册,也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祖母告诉我们生活智慧的书,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气。
名人推荐
她没有诅咒黑暗,却点亮了烛光,她的光辉温暖了整个世界。
——美国政治家 阿德莱·史蒂文森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到有动力走出去,体验生活,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将是一本你一定会保留并重新阅读的书 ——美国读者
在我生命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我必须靠激励我的书活下去,在这些如我生命之粮的书中,有一本是埃莉诺·罗斯福的《生活教会我》 ——作家 沈睿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不了解埃莉诺·罗斯福;读完之后,我成了她的忠实粉丝。没有惊天动地的东西,只有久经考验的智慧。绝对是一本我会推荐给每个人的书。 ——本书策划人 大鱼君
媒体推荐
罗斯福夫人写了一本坦率而实用的书,讲述她的基本生活哲学。毫无疑问,这本书将成为她的众多崇拜者的安慰和灵感来源。——科克斯书评书中关于恐惧和勇气的诸多建议直到今天依然让人受益良多。——奥普拉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埃莉诺·罗斯福 译者:唐磬
埃莉诺·罗斯福(1884-1962 Eleanor Roosevelt),1884年10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叔叔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童年遭受家庭变故,10岁的埃莉诺开始和弟弟寄居在外祖母家,曾因家庭及自己的长相而自卑。1905年,埃莉诺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结婚。婚后做主妇,十年内生育六个孩子。家庭生活之余,坚持自我发展,找时间大量阅读,做慈善,学习音乐、艺术,后辅助丈夫的政治生涯。
为期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成就了她的政治辉煌,她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不再做总统的附庸。她捍卫妇女和穷人的权利,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到各地演讲,写报纸专栏,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出现在美国人民面前。这种现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美好的理想。这位“既同国王散步,又和平民携手”的伟大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依然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而活跃于政坛,并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夫人”。
她也是美国第一夫人中写书最多的人,给后代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产。锡耶纳学院自1982年至今,先后进行了五次关于第一夫人的民调,埃莉诺·罗斯福五次都遥遥领先,高居榜首,堪称美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夫人。唐磬,八十年代生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除翻译外还从事童话、童诗写作。
目录
01 学会学习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03 如何利用时间
04 成熟的不易
05 永无止境的自我调整
06 成为有用之材
07 成为独立个体的权利
08 如何知人善用
09 正视责任
10 个人如何参与政治
11 如何做好公职人员
序言
这些年来,我曾收到过成百上千封信—现在每天也有一百封。大部分来信都是咨询如何解决各种问题,从五花八门的个人问题到当下和未来的世界性问题。这些信加总在一起,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
当然,没有人拥有这种智慧。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给出答案,也没有人找到终极解决方案。可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 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作答的问题。当然,由于生活本身仍在继续, 仍旧充满变动,这种回答不必是终局性的。这些信使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试着找到我自己的答案,找到我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
当一个人试图坦言他对人生问题的看法时,似乎很有可能将自己的答案当成唯一答案或是最好答案。当然,若真是如此,则他的看法毫无意义。我不会给出这种无所不包的回答,我只会给出一些建议,多年经验证实这些建议对我自己有所帮助,它们或许也能使别人免于陷入我曾陷入的困境,犯下我曾犯下的错误。或许人们其实只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无论如何,生活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
学习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码事,难道不是吗?没有哪段经历没法从中学习。当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停止了有活力和有意义的生活。归根结底,生命的目的,就在于生活其中,在于尽可能地去体验,去热情探索,毫不畏惧更新和更丰富的经历。
要做到这点,一个人必须拥有好奇心,拥有永不停歇的冒险精神。一个人只有对过往经历有所了解,它们才拥有意义。而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一定了解,他才能理解这些经历。这种自我了解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而这种需要有意培养,不会轻易取得的自律能力,将教会你驱散恐惧,释放自我,充分体验生命之旅。
我曾参加过大量活动,也曾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相处(这是最好的一点)。我曾见过人们转败为胜,见过人们克服恐惧,获得坚强与自由,见过人们将空虚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硕果累累。
这令我对人类充满敬意。在生活的挑战面前,一个人几乎可以重塑自己。
文字并非阐释人生观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信念体现在他做出的选择中。这些我从生活中所学到的道理,有些我确信无疑,也有些拿捏不准。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深信不疑: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塑造我们自身的,也是我们自己。这一自我塑造的过程持续不断,至死方休。除此以外,我们做出的所有选择, 最终也都由自己承担。
写于海德公园
1960年1月
文摘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在我看来,恐惧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物。回顾过去,我自己一直深受其折磨,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就是一场与恐惧的长期战斗。
我小时候非常胆小,怕黑、怕老鼠,几乎怕一切东西。随后的许多年里,我逐渐学会了正视恐惧,克服恐惧,拥有了与恐惧不断作战的勇气。尽管这一过程痛苦而艰难,但只有这样,我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克服恐惧—在一个人一生学会的各种知识里,这是最难掌握的一个,也是回报最高的一个。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无论当时的过程多么痛苦,每一次克服恐惧的胜利,都会在下一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就我自己而言,自我克制是克服恐惧的唯一方法。如今,教育圈经常讨论应该给孩子制定多少纪律。我不清楚他们的结论,但我知道,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是唯一有效克服恐惧的办法。我很早就不得不痛苦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七岁起就由外婆抚养长大。由于过于宠溺自己的孩子, 她认为应该对我和弟弟严加管教,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听话。她一直施行着这套对孩子多加否定,少予肯定的理论。
在外婆的观念里,每天洗一次冷擦浴可以预防感冒,所以我多年来一直洗冷擦浴。她认为我有义务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得了感冒或害头疼,那纯粹是我自己的问题。这种斯巴达式的教育有些极端,不过我得承认,即使是现在,我也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持身体健康。
所有这些都是外婆要我们遵守的规矩。我很快就发现,如果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最有可能听到的词就是“不行”。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学会用自我克制来保护自己,如果不想失望, 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
事实上,很多东西我都想要,我想被爱,想被人喜欢。我很小时就知道自己是一只丑小鸭,没能继承姨妈或母亲的美貌。因为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这种深深的渴望使我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这些想法。尽管这种克制能力对我日后很有帮助,但我不得不比大多数人更早地学会这个能力。
我必须做出一个艰难选择:一方面,做什么事都让我害怕; 另一方面,我又想做些令别人喜欢我的事情。因此,我必须战胜恐惧。
还住在外婆在纽约37号大街的房子时的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我的一位姨妈病了,希望我从门外后院的冰盒里给她取些冰来。
我怕得浑身发抖,但又没法拒绝。如果我拒绝她,她就再也不会喊我帮忙,这让我更受不了。
我只好一个人摸黑走下三层楼梯,爬着穿过那个在夜里又陌生又可怕,似乎处处隐藏不祥之物的大房子。随后,我还要关上地下室的门,这更割断了我与房子和安全地带的联系。我就这样独自站在后院的黑暗之中。
那一整晚我都忍受着恐惧的折磨,但经过这件事,我也知道了自己有能力面对黑暗。自那以后,黑暗再也没让我那么害怕过。
外婆并不回答我小时候的许多疑问,这无意中给恐惧留下了生长空间。她从不向我解释任何事,但允许我随便读图书馆的藏书,那里有不少好书。我对那些神学著作不感兴趣,尽管我至今还记得古斯塔夫·多雷为《圣经》所画的插画当时给我带来的恐惧感。
我从狄更斯一路读到司各特,当时的我还没法理解这些小说中的许多内容。尽管与年轻的姨父姨妈同住在一片屋檐下,他们并不觉得有必要向我解释生活是怎么回事。这使得我经常问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自然也无人愿意回答。接下来,我手边的某本书会突然失踪。无论怎么找、怎么问,也没人承认见过那本书。那时我从没想过这是因为有人把书收起来了,总是闷头继续找。成年之后,当我重新翻开那些书,明白当时所读的内容以后,才明白为何没人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尽管可以随便读书,却理解不了这些书的内容,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虽然很难说我的求知欲是受到外婆启发,但她的消极态度确实促使我去了解她不想让我知道的那些事情。
另一次,家人送我去参加一场教堂的义卖会,给了我一些买东西的零钱。我把这钱拿去买了一张《德伯家的苔丝》的戏票,我的姨妈们已经看过那部剧了,她们说我年龄太小,还不能看。
但是,不告诉孩子某件事情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让他感到沮丧,要么他决定自己寻找答案。后者的问题在于孩子经常因此感到内疚,感到自己在欺骗别人。
为了解释为什么在义卖会上一样东西也没买,我陷入了一连串的谎言中。最后,我发现坦白和接受惩罚比编故事还容易一些。家人警告我,偷窃和撒谎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整整三天,没有任何人和我说话。对于一个迫切想得到爱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惩罚。
即使如此,在十五岁时住进国外的寄宿学校以前,出于恐惧,我还是会向家里人撒谎。至今我仍记得出国后发现自己不必担惊受怕,发现生活可以重新开始时的那种惊喜和解脱感。
那种担心招惹他人不快的恐惧感贯穿了我的大部分早年生活。婚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又唤起了这种恐惧,当然,现在想来那时的反应实在有趣。事情缘起于富兰克林将他的一本珍贵手稿拿给我看。不知怎地,有一页被我撕掉了一点,我捧着这页纸,怕得直打寒战。我主动向富兰克林坦白了这件事。听我说完,他既疑惑又好笑地对我说:“就算你没撕,有一天也许就被我撕了。书是拿来读的,不是拿来摆的。”我现在已记不得自己在恐惧什么,但是他的这番话大大地宽慰了我。自那之后,我开始能更成熟地应对这种害怕惹人不快的恐惧。
好在,每当我们与恐惧作战时,哪怕当时认为它不可战胜, 哪怕在过程中受尽折磨,只要经受住痛苦,克服了恐惧,你会发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一个人只要经受住一次这种考验,就可以经受住任何事情。每一次与恐惧的正面对决都会让我们收获力量、勇气与自信。
你可以这样鼓励自己:“只要这次能做到,下一次也能做到。”
拒绝面对恐惧、不敢与恐惧搏斗的做法非常危险。它带来的失败感会减损一个人的自信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必须保证自己每一次都战胜恐惧,必须去尝试那些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我曾是个非常胆小怕羞的小姑娘。那段日子里,我整个人简直是半瘫痪的。后来,又是自我克制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必须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但只要还执着于恐惧(通常是害羞), 我就没办法做到这点。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放下自我。如果你能放下自我,不去想是否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去管人们怎么看你,反过来替别人着想,你就不会再感到胆怯。
全心全意做你感兴趣的事情,不去管别人是否在关注你, 是否在批评你。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注意你,有的只是你自己的多虑。尽可能地忘我。如果一次做不到,就再试一次。说到底,没什么理由做不到这点。不要老想着自己。
帮我克服胆怯的两大功臣,分别是内心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于体验人生的渴望。我对别人会有什么想法异常敏感。尽管如此,想要体验人生、理解人生的强烈愿望还是促使我不断前行,无论是否有人关注,无论是否有人认可。就这样,我逐渐找到了自由与自信的感觉。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较难学会的事情之一,但从长远来看, 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保护的一道有力屏障。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从失败中恢复,自制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遭受多重的打击,只要一个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恐惧, 他就能去面对那些无法逃避的事情。
人们经常询问我是如何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我的办法只有一个:勇敢面对,重新来过。每次失败都会让人有所收获, 每次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信心。
当某件事不可避免要发生时,这种无路可退反而会让人萌生勇气。如果一件事无法逃避,必须面对,一个人反而可以应对。我还记得自己怀第一个孩子时,我的一位好友恰好也怀着头胎。她有一天对我说:“生孩子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都是生出来的。如果那么多人都闯得过这一关,我当然也可以。”
为了不让丈夫和婆婆担心,我从未提起过自己对生孩子的恐惧。但在开始某段经历之前,尤其是这种人们都说会疼的事情,你一定会揣测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究竟该如何应对。我婆婆曾经告诉我,以前中国女人生孩子时就坐在硬长椅上,从头到尾一声不吭。当然,这个故事并没像婆婆期待的那样起到什么激励作用。但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大家希望我能打消一切要孩子的顾虑,希望我能克制情绪,把这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过程。
尽管表面上没说过一个字,但我内心还是担心自己到时候失控。不过,既然没法在生孩子前决定会不会失控,这也不是一件我能左右的事情—孩子该来时就会来的,就像死亡一 样,试图逃避毫无意义——我反而渐渐对此有了自制力。在这之后,我再也没有担心过生产这件事。
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了解。我们不知道在新环境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越早知道会发生什么, 就能越早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结婚时我几乎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处理任何状况的能力。我从小就接受社交训练,也重视社会责任,但持家却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我不会做饭。外婆教我的持家之道是这样的:量好需要的面粉和糖,把它们交给用人去做。她没有—应该说她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厨师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第一次面对晚宴在即,厨师却不辞而别的场面时,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那对我来说简直是世界末日。我根本不知该如何是好。
第一次保姆不在家,孩子又哭了一整晚的时候,我简直要疯了。这是大部分父母都会碰上的情况,而我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医生听完我在电话里的一通狂吼后,只是干巴巴地回了一句:“可能是有胀气。”)。
正如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发现的,我意识到自己有两个选择:要么学会处理这些状况,要么被它们打败,整天提心吊胆有问题发生。
还有一种恐惧也很常见:人们常常害怕运用自己的才能,总想节省到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了再用。但是,运用才能正是产生兴趣的唯一方法。还有些人觉得他们一旦施展了某种才能, 别人就会有求于他。
“如果我做不到,”他们想,“别人就不会对我有所期待。”
这种恐惧会使一个人越来越无能,他将永远不敢发掘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我就听过太多年轻女性说:“我可不敢演讲, 千万别让我做这事。”
我还记得自己有这种感觉时的情景。但路易斯·豪那时认为,在罗斯福的康复期间,如果我能在政治事务上表现活跃,将有利于罗斯福的政治生涯。
“你有能力做任何你要做的事情。”路易斯·豪坚定地说,“做做试试。”
我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由于根本不知该如何准备、如何演讲、如何吸引听众,站在台上演讲时,我怕得浑身发抖。
路易斯·豪坐在礼堂的后排注视着我。当我讲完后,他把我从头到尾批评了一番,尤其是即使没什么好笑的,我也会时不时咯咯发笑这一点。
“我是有这个毛病。”我承认,“那是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
一点一点地,他教会了我如何组织演讲。他告诉我,作为一个新手,应该提前写好演讲的开头和结尾。至于演讲的主体部分,则只需提前记下要点。
“永远不要提前写好主体部分。”他警告我,“否则会让听众失去兴趣的。”他又补充道:“另外,当你说完自己要说的东西时—立刻坐下。”
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我的全部演讲准则。我一直严格遵守。我曾认为自己没法和别人说话,但这件事让我明白,只要自己有话想说,完全可以把它们说出来。
“我做不到。”这种话说来容易。实际上,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到。尝试去做某件事情不仅能让自己摆脱恐惧的束缚, 还能锻炼承受能力,并从成就感中获得自由。
每经受住一个考验,应对下一次考验时就会更加轻松。但是,如果你临阵退缩,因为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或犯错误而不敢尝试,你会渐渐变得胆小而消极。
当我或多或少开始投身公共事务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显然,无论是尽最大可能开发潜力、扩展视野,还是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但和不敢尝试、不敢冒险、害怕失败相比,前述这些要有趣得多。
所有父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使孩子免于恐惧。但是,除非父母首先有着免于恐惧的价值观,否则是做不到这点的。
还有一种恐惧如今传播得越来越广,我们有必要对它追本溯源:越来越多的人害怕未来。他们总在犹豫是否开始工作, 是否组建家庭。
“我们没有安全感,”他们说,“不知道该计划些什么。”
人们可以想想,当第一批移民踏上五月花号时,他们又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呢?他们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行动,自己有能力应对一切未知和危险的信心,以及依靠这些所创造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对生活的唯一方法。
当今世界面临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面前有一种靠恐惧维持的政府,还有另一种由自由人组成的政府。我不相信任何靠恐惧支撑的东西可以用恐惧阻挡自由。显然,我们不能愚笨到让自己被无意义的恐惧束缚,那样就给了政府制造制度性恐惧的机会。
勇气比恐惧要振奋人心,从长远来说,也更容易做到。拥有勇气并不是要一夜之间变英雄,而是只需每次都比以前有一点进步,只需正面应对每个问题,不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发掘出我们克服困难的内心力量。
P27-47
从在公开场合说话不超过五个词的胆小鬼到内心饱含力量的“世界第一夫人”,她在本书分享她的人生经验,就像一个祖母、母亲、姐姐或挚友在跟你谈心。
恐惧、时间、女性、教育、独立、内心建设、自我实现,字字质朴,句句有声。
76岁高龄回顾人生,这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祖母告诉我们生活智慧的书,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气。
态度亲切而有坚持,言语精炼且充满智慧,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激励自己的一页。它将是一本你一定会保留,并重新阅读的书。
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第一夫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二十世纪最受欢迎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世界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生活哲学。
国内首次引进,由青年诗人、童话作家唐磬担任翻译,译文流畅、典雅。
《生活教会我》是一本随笔集,主要讲述了埃莉诺·罗斯福对生活中一些主要问题的经验和思考,表达了从生活中学习,不断做出自我调整的人生理念。《生活教会我》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0年,是埃莉诺·罗斯福生命最后岁月里所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探索和改变生活的富于启发性的手册,也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祖母告诉我们生活智慧的书,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气。
名人推荐
她没有诅咒黑暗,却点亮了烛光,她的光辉温暖了整个世界。
——美国政治家 阿德莱·史蒂文森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到有动力走出去,体验生活,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将是一本你一定会保留并重新阅读的书 ——美国读者
在我生命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我必须靠激励我的书活下去,在这些如我生命之粮的书中,有一本是埃莉诺·罗斯福的《生活教会我》 ——作家 沈睿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不了解埃莉诺·罗斯福;读完之后,我成了她的忠实粉丝。没有惊天动地的东西,只有久经考验的智慧。绝对是一本我会推荐给每个人的书。 ——本书策划人 大鱼君
媒体推荐
罗斯福夫人写了一本坦率而实用的书,讲述她的基本生活哲学。毫无疑问,这本书将成为她的众多崇拜者的安慰和灵感来源。——科克斯书评书中关于恐惧和勇气的诸多建议直到今天依然让人受益良多。——奥普拉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埃莉诺·罗斯福 译者:唐磬
埃莉诺·罗斯福(1884-1962 Eleanor Roosevelt),1884年10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叔叔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童年遭受家庭变故,10岁的埃莉诺开始和弟弟寄居在外祖母家,曾因家庭及自己的长相而自卑。1905年,埃莉诺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结婚。婚后做主妇,十年内生育六个孩子。家庭生活之余,坚持自我发展,找时间大量阅读,做慈善,学习音乐、艺术,后辅助丈夫的政治生涯。
为期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成就了她的政治辉煌,她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不再做总统的附庸。她捍卫妇女和穷人的权利,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到各地演讲,写报纸专栏,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出现在美国人民面前。这种现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美好的理想。这位“既同国王散步,又和平民携手”的伟大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依然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而活跃于政坛,并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夫人”。
她也是美国第一夫人中写书最多的人,给后代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产。锡耶纳学院自1982年至今,先后进行了五次关于第一夫人的民调,埃莉诺·罗斯福五次都遥遥领先,高居榜首,堪称美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夫人。唐磬,八十年代生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除翻译外还从事童话、童诗写作。
目录
01 学会学习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03 如何利用时间
04 成熟的不易
05 永无止境的自我调整
06 成为有用之材
07 成为独立个体的权利
08 如何知人善用
09 正视责任
10 个人如何参与政治
11 如何做好公职人员
序言
这些年来,我曾收到过成百上千封信—现在每天也有一百封。大部分来信都是咨询如何解决各种问题,从五花八门的个人问题到当下和未来的世界性问题。这些信加总在一起,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来帮助你解决各种难题?
当然,没有人拥有这种智慧。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给出答案,也没有人找到终极解决方案。可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 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作答的问题。当然,由于生活本身仍在继续, 仍旧充满变动,这种回答不必是终局性的。这些信使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试着找到我自己的答案,找到我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
当一个人试图坦言他对人生问题的看法时,似乎很有可能将自己的答案当成唯一答案或是最好答案。当然,若真是如此,则他的看法毫无意义。我不会给出这种无所不包的回答,我只会给出一些建议,多年经验证实这些建议对我自己有所帮助,它们或许也能使别人免于陷入我曾陷入的困境,犯下我曾犯下的错误。或许人们其实只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无论如何,生活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
学习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码事,难道不是吗?没有哪段经历没法从中学习。当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停止了有活力和有意义的生活。归根结底,生命的目的,就在于生活其中,在于尽可能地去体验,去热情探索,毫不畏惧更新和更丰富的经历。
要做到这点,一个人必须拥有好奇心,拥有永不停歇的冒险精神。一个人只有对过往经历有所了解,它们才拥有意义。而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一定了解,他才能理解这些经历。这种自我了解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而这种需要有意培养,不会轻易取得的自律能力,将教会你驱散恐惧,释放自我,充分体验生命之旅。
我曾参加过大量活动,也曾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相处(这是最好的一点)。我曾见过人们转败为胜,见过人们克服恐惧,获得坚强与自由,见过人们将空虚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硕果累累。
这令我对人类充满敬意。在生活的挑战面前,一个人几乎可以重塑自己。
文字并非阐释人生观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信念体现在他做出的选择中。这些我从生活中所学到的道理,有些我确信无疑,也有些拿捏不准。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深信不疑: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塑造我们自身的,也是我们自己。这一自我塑造的过程持续不断,至死方休。除此以外,我们做出的所有选择, 最终也都由自己承担。
写于海德公园
1960年1月
文摘
02 恐惧——伟大的敌人
在我看来,恐惧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物。回顾过去,我自己一直深受其折磨,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就是一场与恐惧的长期战斗。
我小时候非常胆小,怕黑、怕老鼠,几乎怕一切东西。随后的许多年里,我逐渐学会了正视恐惧,克服恐惧,拥有了与恐惧不断作战的勇气。尽管这一过程痛苦而艰难,但只有这样,我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克服恐惧—在一个人一生学会的各种知识里,这是最难掌握的一个,也是回报最高的一个。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无论当时的过程多么痛苦,每一次克服恐惧的胜利,都会在下一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就我自己而言,自我克制是克服恐惧的唯一方法。如今,教育圈经常讨论应该给孩子制定多少纪律。我不清楚他们的结论,但我知道,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是唯一有效克服恐惧的办法。我很早就不得不痛苦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七岁起就由外婆抚养长大。由于过于宠溺自己的孩子, 她认为应该对我和弟弟严加管教,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听话。她一直施行着这套对孩子多加否定,少予肯定的理论。
在外婆的观念里,每天洗一次冷擦浴可以预防感冒,所以我多年来一直洗冷擦浴。她认为我有义务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得了感冒或害头疼,那纯粹是我自己的问题。这种斯巴达式的教育有些极端,不过我得承认,即使是现在,我也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持身体健康。
所有这些都是外婆要我们遵守的规矩。我很快就发现,如果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最有可能听到的词就是“不行”。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学会用自我克制来保护自己,如果不想失望, 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
事实上,很多东西我都想要,我想被爱,想被人喜欢。我很小时就知道自己是一只丑小鸭,没能继承姨妈或母亲的美貌。因为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这种深深的渴望使我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这些想法。尽管这种克制能力对我日后很有帮助,但我不得不比大多数人更早地学会这个能力。
我必须做出一个艰难选择:一方面,做什么事都让我害怕; 另一方面,我又想做些令别人喜欢我的事情。因此,我必须战胜恐惧。
还住在外婆在纽约37号大街的房子时的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我的一位姨妈病了,希望我从门外后院的冰盒里给她取些冰来。
我怕得浑身发抖,但又没法拒绝。如果我拒绝她,她就再也不会喊我帮忙,这让我更受不了。
我只好一个人摸黑走下三层楼梯,爬着穿过那个在夜里又陌生又可怕,似乎处处隐藏不祥之物的大房子。随后,我还要关上地下室的门,这更割断了我与房子和安全地带的联系。我就这样独自站在后院的黑暗之中。
那一整晚我都忍受着恐惧的折磨,但经过这件事,我也知道了自己有能力面对黑暗。自那以后,黑暗再也没让我那么害怕过。
外婆并不回答我小时候的许多疑问,这无意中给恐惧留下了生长空间。她从不向我解释任何事,但允许我随便读图书馆的藏书,那里有不少好书。我对那些神学著作不感兴趣,尽管我至今还记得古斯塔夫·多雷为《圣经》所画的插画当时给我带来的恐惧感。
我从狄更斯一路读到司各特,当时的我还没法理解这些小说中的许多内容。尽管与年轻的姨父姨妈同住在一片屋檐下,他们并不觉得有必要向我解释生活是怎么回事。这使得我经常问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自然也无人愿意回答。接下来,我手边的某本书会突然失踪。无论怎么找、怎么问,也没人承认见过那本书。那时我从没想过这是因为有人把书收起来了,总是闷头继续找。成年之后,当我重新翻开那些书,明白当时所读的内容以后,才明白为何没人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尽管可以随便读书,却理解不了这些书的内容,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虽然很难说我的求知欲是受到外婆启发,但她的消极态度确实促使我去了解她不想让我知道的那些事情。
另一次,家人送我去参加一场教堂的义卖会,给了我一些买东西的零钱。我把这钱拿去买了一张《德伯家的苔丝》的戏票,我的姨妈们已经看过那部剧了,她们说我年龄太小,还不能看。
但是,不告诉孩子某件事情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让他感到沮丧,要么他决定自己寻找答案。后者的问题在于孩子经常因此感到内疚,感到自己在欺骗别人。
为了解释为什么在义卖会上一样东西也没买,我陷入了一连串的谎言中。最后,我发现坦白和接受惩罚比编故事还容易一些。家人警告我,偷窃和撒谎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整整三天,没有任何人和我说话。对于一个迫切想得到爱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惩罚。
即使如此,在十五岁时住进国外的寄宿学校以前,出于恐惧,我还是会向家里人撒谎。至今我仍记得出国后发现自己不必担惊受怕,发现生活可以重新开始时的那种惊喜和解脱感。
那种担心招惹他人不快的恐惧感贯穿了我的大部分早年生活。婚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又唤起了这种恐惧,当然,现在想来那时的反应实在有趣。事情缘起于富兰克林将他的一本珍贵手稿拿给我看。不知怎地,有一页被我撕掉了一点,我捧着这页纸,怕得直打寒战。我主动向富兰克林坦白了这件事。听我说完,他既疑惑又好笑地对我说:“就算你没撕,有一天也许就被我撕了。书是拿来读的,不是拿来摆的。”我现在已记不得自己在恐惧什么,但是他的这番话大大地宽慰了我。自那之后,我开始能更成熟地应对这种害怕惹人不快的恐惧。
好在,每当我们与恐惧作战时,哪怕当时认为它不可战胜, 哪怕在过程中受尽折磨,只要经受住痛苦,克服了恐惧,你会发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一个人只要经受住一次这种考验,就可以经受住任何事情。每一次与恐惧的正面对决都会让我们收获力量、勇气与自信。
你可以这样鼓励自己:“只要这次能做到,下一次也能做到。”
拒绝面对恐惧、不敢与恐惧搏斗的做法非常危险。它带来的失败感会减损一个人的自信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必须保证自己每一次都战胜恐惧,必须去尝试那些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我曾是个非常胆小怕羞的小姑娘。那段日子里,我整个人简直是半瘫痪的。后来,又是自我克制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必须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但只要还执着于恐惧(通常是害羞), 我就没办法做到这点。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放下自我。如果你能放下自我,不去想是否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去管人们怎么看你,反过来替别人着想,你就不会再感到胆怯。
全心全意做你感兴趣的事情,不去管别人是否在关注你, 是否在批评你。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注意你,有的只是你自己的多虑。尽可能地忘我。如果一次做不到,就再试一次。说到底,没什么理由做不到这点。不要老想着自己。
帮我克服胆怯的两大功臣,分别是内心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于体验人生的渴望。我对别人会有什么想法异常敏感。尽管如此,想要体验人生、理解人生的强烈愿望还是促使我不断前行,无论是否有人关注,无论是否有人认可。就这样,我逐渐找到了自由与自信的感觉。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较难学会的事情之一,但从长远来看, 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保护的一道有力屏障。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从失败中恢复,自制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遭受多重的打击,只要一个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恐惧, 他就能去面对那些无法逃避的事情。
人们经常询问我是如何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我的办法只有一个:勇敢面对,重新来过。每次失败都会让人有所收获, 每次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信心。
当某件事不可避免要发生时,这种无路可退反而会让人萌生勇气。如果一件事无法逃避,必须面对,一个人反而可以应对。我还记得自己怀第一个孩子时,我的一位好友恰好也怀着头胎。她有一天对我说:“生孩子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都是生出来的。如果那么多人都闯得过这一关,我当然也可以。”
为了不让丈夫和婆婆担心,我从未提起过自己对生孩子的恐惧。但在开始某段经历之前,尤其是这种人们都说会疼的事情,你一定会揣测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究竟该如何应对。我婆婆曾经告诉我,以前中国女人生孩子时就坐在硬长椅上,从头到尾一声不吭。当然,这个故事并没像婆婆期待的那样起到什么激励作用。但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大家希望我能打消一切要孩子的顾虑,希望我能克制情绪,把这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过程。
尽管表面上没说过一个字,但我内心还是担心自己到时候失控。不过,既然没法在生孩子前决定会不会失控,这也不是一件我能左右的事情—孩子该来时就会来的,就像死亡一 样,试图逃避毫无意义——我反而渐渐对此有了自制力。在这之后,我再也没有担心过生产这件事。
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了解。我们不知道在新环境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越早知道会发生什么, 就能越早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结婚时我几乎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处理任何状况的能力。我从小就接受社交训练,也重视社会责任,但持家却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我不会做饭。外婆教我的持家之道是这样的:量好需要的面粉和糖,把它们交给用人去做。她没有—应该说她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厨师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第一次面对晚宴在即,厨师却不辞而别的场面时,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那对我来说简直是世界末日。我根本不知该如何是好。
第一次保姆不在家,孩子又哭了一整晚的时候,我简直要疯了。这是大部分父母都会碰上的情况,而我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医生听完我在电话里的一通狂吼后,只是干巴巴地回了一句:“可能是有胀气。”)。
正如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发现的,我意识到自己有两个选择:要么学会处理这些状况,要么被它们打败,整天提心吊胆有问题发生。
还有一种恐惧也很常见:人们常常害怕运用自己的才能,总想节省到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了再用。但是,运用才能正是产生兴趣的唯一方法。还有些人觉得他们一旦施展了某种才能, 别人就会有求于他。
“如果我做不到,”他们想,“别人就不会对我有所期待。”
这种恐惧会使一个人越来越无能,他将永远不敢发掘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我就听过太多年轻女性说:“我可不敢演讲, 千万别让我做这事。”
我还记得自己有这种感觉时的情景。但路易斯·豪那时认为,在罗斯福的康复期间,如果我能在政治事务上表现活跃,将有利于罗斯福的政治生涯。
“你有能力做任何你要做的事情。”路易斯·豪坚定地说,“做做试试。”
我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由于根本不知该如何准备、如何演讲、如何吸引听众,站在台上演讲时,我怕得浑身发抖。
路易斯·豪坐在礼堂的后排注视着我。当我讲完后,他把我从头到尾批评了一番,尤其是即使没什么好笑的,我也会时不时咯咯发笑这一点。
“我是有这个毛病。”我承认,“那是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
一点一点地,他教会了我如何组织演讲。他告诉我,作为一个新手,应该提前写好演讲的开头和结尾。至于演讲的主体部分,则只需提前记下要点。
“永远不要提前写好主体部分。”他警告我,“否则会让听众失去兴趣的。”他又补充道:“另外,当你说完自己要说的东西时—立刻坐下。”
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我的全部演讲准则。我一直严格遵守。我曾认为自己没法和别人说话,但这件事让我明白,只要自己有话想说,完全可以把它们说出来。
“我做不到。”这种话说来容易。实际上,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到。尝试去做某件事情不仅能让自己摆脱恐惧的束缚, 还能锻炼承受能力,并从成就感中获得自由。
每经受住一个考验,应对下一次考验时就会更加轻松。但是,如果你临阵退缩,因为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或犯错误而不敢尝试,你会渐渐变得胆小而消极。
当我或多或少开始投身公共事务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显然,无论是尽最大可能开发潜力、扩展视野,还是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但和不敢尝试、不敢冒险、害怕失败相比,前述这些要有趣得多。
所有父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使孩子免于恐惧。但是,除非父母首先有着免于恐惧的价值观,否则是做不到这点的。
还有一种恐惧如今传播得越来越广,我们有必要对它追本溯源:越来越多的人害怕未来。他们总在犹豫是否开始工作, 是否组建家庭。
“我们没有安全感,”他们说,“不知道该计划些什么。”
人们可以想想,当第一批移民踏上五月花号时,他们又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呢?他们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行动,自己有能力应对一切未知和危险的信心,以及依靠这些所创造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对生活的唯一方法。
当今世界面临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面前有一种靠恐惧维持的政府,还有另一种由自由人组成的政府。我不相信任何靠恐惧支撑的东西可以用恐惧阻挡自由。显然,我们不能愚笨到让自己被无意义的恐惧束缚,那样就给了政府制造制度性恐惧的机会。
勇气比恐惧要振奋人心,从长远来说,也更容易做到。拥有勇气并不是要一夜之间变英雄,而是只需每次都比以前有一点进步,只需正面应对每个问题,不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发掘出我们克服困难的内心力量。
P27-47
ISBN | 7559613306,9787559613301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埃莉诺·罗斯福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