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散文精选 757020056X,978757020056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69430 类别: 图书 文学 作品集 小说集
编辑推荐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17年中国散文精选》精选2017年发表在各大散文杂志上的精美散文,集结成册,可以反映2017年中国散文的创作水平。有乔良的《疼痛,是中国军人留给对手的永久记忆》、王宗仁的《彭德怀昆仑山之行》、李国文的《满是尘土的脸》、梁衡的《万鞋墙》等名家新作,字字珠玑,行行真情,或思或悟,极富智慧。

目录

往事依稀
疼痛,是中国军人留给对手的永久记忆/乔良
彭德怀昆仑山之行/王宗仁
满是尘土的脸/李国文
万鞋墙/梁衡
我的杨家岭/刘成章
延安插队片忆(三题)/叶延滨
海风下/何向阳
雪峰山/何立伟
天堂的日子/阿成
花袭人/格致
时移世易(二则)/尧山壁
老街坊/李培禹
少年行(节选)/李皓
北京的野菜/王彬
姑苏的吃/孟昌明(美)
说文谈史
诗使我变成孩子/李瑛
万物生长/赵本夫
郑伯克段/李敬泽
陶人:远古之神(节选)/杜卫东
司马迁的选择(节选)/徐可
中洲,大隐者的故乡(节选)/孤岛
嚼苦笋的陆修静/凌翼
枪挑紫金冠/李修文
纸上的世界/程青
以书之名/孙甘露
十九号房/陈蔚文
世界就是这样长着的/杨海蒂
“字不轻予”和“翰不虚动”/马治权
文坛经纬
巴金遇见金城江/张燕玲
父亲臧克家与郎平的交谊/臧小平
我多想让他再恨我一回——与百岁老作家马识途先生的交往/周明
感怀之什/王巨才
汪曾祺,“闹不清”先生/王国平
叶至诚:未能圆梦的作家(节选)/吴周文
他正在和托尔斯泰聊天——回忆草婴/赵丽宏
你在百花丛中——悼念苏予/田珍颖
“写作就是我的生命”(节选)一一送别父亲苗得雨/苗长水
你坐着轮椅过来,我可以推着你走——追忆作家柳萌先生/红孩
春天忆故人/高红十
不拘理法是吾师——孙绍振教授对我的学术影响/蔡益怀
一次失败的组稿/谢大光
往事如荷/刘兆林
学会守时/刘庆邦
大地回声
南澳:自然之门/陈世旭
众生皆可忆/徐刚
运河须夜游/黄亚洲
如果爱有轮回,我在浦市等你/彭学明
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鲍尔吉·原野
从苏堤上走过/黄文山
光泽红绿/韩小蕙
哈尼梯田/王剑冰
脸上的箔竹(节选)/詹谷丰
五台山的白杨/陈奕纯
城市的灵魂(节选)/邱华栋
盛泽记/汗漫
拯救朱鹮/陈歆耕
蓝马鸡在呜叫/辛茜
遍地鸟鸣/简默
剪一段黔江记忆系在心间/华静
牛角寨瀑布群/王干
耿耿在心
黄昏故乡桥头伫立着我的母亲(节选)/朱秀海
粽子啊粽子/阿莹
母亲的笔记本/杨晓升
冬季/冯秋子
刷新记忆的行走/李美皆
军营记忆/周大新
买买提的馕/毛眉
大地无声/苗莉
我的拥挤与谁分享(节选)/素素
两片落叶/朱以撒
黄草纸,水蛇腰/葛水平
春天之约(二则)/肖克凡
椰子树之恋·(节选)/晓剑
面朝大海,鱼群向你游来/朱蕊
颜值这回事/裘山山
活得明白的人/乔叶
编后记/韩小蕙

序言

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体裁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然而,时间的波涛不息,倘若不能及时筛选,并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些作品是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的。观诸现今的出版界,除了长篇小说热之外,专题性的、流派性的选本倒也不少,但这种年度性的关于某一文体的庄重的选本,则甚为罕见。也许这与它的市场效益不太丰厚有关。长江文艺出版社出于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的目的,不计经济上一时之得失,与我部合作,由我部负责编选主要选本,由他们负责出版,向社会、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这一套选本,此举实属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中的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报告文学卷、散文卷、诗歌卷和随笔卷六种由我们编选。
我们的编选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我们认为,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我们不会忘记许多著名选本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们也希望这套选本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编选的这六种选本,雷达同志总负责,具体的分工是:
中篇小说卷由牛玉秋同志负责;
短篇小说卷由胡平同志负责;
报告文学卷由李朝全同志负责;
散文卷由韩小蕙同志负责;
诗歌卷由霍俊明同志负责;
随笔卷由纳杨同志负责。
中国作协创研部

后记

韩小蕙
我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合作,必须掰起两只手来算了,岁月匆匆,2017年的这部中国散文年选,已经是我为她编选的第17部。在这漫漫年岁中,我经历了三位责编,几任社长,互相磨合,金石为开。直到去年,我的选本受到比较明确的赞扬,我方悟出,这家出版社是喜欢传统写实一类风格的散文,所以,我今年便朝这个方向倾斜得比较多。
根据旧时理论,散文写作分为抒情、叙事、怀人三大块。近些年因了“新散文”的贡献,散文写作的天地不仅是为之一宽、两宽,简直就是掀起了众声喧哗、百花摇曳的新局面。个人愚见,写作手法应该是无疆界的,只要表达得酣畅、到位,何方神圣的剑法皆可任意用。记得有一年随手拿起晚报,读到日本一位不知名作家的小散文,其策马飞奔至远,令当时的我惊愕不已——当时的我竟愚蠢地以为,所有散文手法基本上已被穷尽了呢,多么傻!
是的,这世界是有大神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但喜马拉雅群峰之下,也还有德拉克罗瓦、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贝聿铭……不断连绵着。文坛亦如是,我们崇拜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也必须要读卡夫卡、劳伦斯、杜拉斯、纳博科夫……才华有高下,风格无标准,无论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皆有动人心魄的佳作源源问世,这世界才是一个百花竞艳的大花园。
当然,也不排斥这一种情形:比如每次我在飞机上戴上耳机,敛目找寻自己中意的音乐时,十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古典交响乐。人是有偏好的,出版社也是有风格的,各以其积淀了多年的坚持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尽量尊重长江文艺出版社09传统。
今年最突出的感觉,是军旅作家们“成精”了。九秩老军人李瑛的《诗使我变成孩子》,令人想起“文学初心”这个基本问题,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生活面前,诗歌创作的本真似乎久已被忽视和遗忘;同时,真心爱诗爱文学,能够在诗歌面前保持着孩子般的率真,也正是这位老诗人连年吟咏出高水准、高产量诗作的重要原因。乔良的《疼痛,是中国军人留给对手的永久记忆》,似一枚冲向天空的火箭,高蹈苍天,大气磅礴,揭示出我军战之能胜的精神力量,既在天际炫舞,也从心头隆隆滚过。王宗仁的《彭德怀昆仑山之行》,以共和国元帅与几个最普通士兵的交集,彰显出真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情怀,短短三千字的白描,几度让人眼窝发热。朱秀海的《黄昏故乡桥头伫立着我的母亲》,原文16000字,本书作了大篇幅节选,但仍把战争中的母爱呈现得至深至透,事情已过去30多年,据说今天的年轻人对那一场反击战已全无概念,可在朱秀海心中反而越来越奔腾呼啸,以至于他就这个题材缱绻留恋,写出不止一篇对那场战争的体悟与醒思。裘山山的《颜值这回事》写得波澜不惊,水花不喧,却是既率真又别致,原来女军人们也如同咱们百姓女子一样,具有浓浓的爱美之心和女儿情愫。本书中的军旅作品,还有周大新、刘兆林、苗长水、李美皆诸篇,都写得好,限于篇幅,此不一一列出。
赵本夫的《万物生长》是他为自己长篇小说新作《天漏邑》写的创作随想,虽然他因电影《天下无贼》而知名,但他此生最好的作品还属这部《天漏邑》;很多散文作者和读者不读小说,更没空读长篇小说,而我从这部佳作中得到的启示是:散文的写作大可不必太绅士太淑女,有时候吸取一点乡野气,抓上两把土,薅一捧野草,撵着野兔跑一跑,也许更能生气勃勃。李修文的《枪挑紫金冠》即是带着这股子劲道的,有着其他散文中所看不到的不管不顾的生命元气,对,今年他的散文集《山河袈裟》引起文坛的广泛赞誉,不是因为结构、故事、情节、语言等写作手法的新颖和大胆,而首先是他所具有的这种民间文化的强大气势。
杜卫东的《陶人:远古之神》是他近年来散文作品最好的一篇,他显然是被这尊被学界尊为“中华祖神”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震撼到了,面对着距今5300年的长距离,不由神思飞动,把6000字长文写得诗情画意,这在他过去以平实叙述为主的散文作品中是一个突破。而几位平时即以诗意营造散文意向的散文家,如徐刚、陈世旭、黄亚洲、黄文山等,则在本书选中的各自作品中,把各自这优势彰显得神采飞扬。诗意,是女皇王冠上的明珠,是对艺术的一种高级褒奖,比如说谁谁谁的画作有诗意、某某某的乐曲有诗意,都是非常高的赞许,散文亦如是。
几位少数民族作家如鲍尔吉·原野、彭学明、冯秋子,多年来就在我们身边,用汉语写作,写得那么好,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但若细细品咂其作品,还是能发现那里面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个性与魅力。你看彭学明《如果爱有轮回,我在浦市等你》中的语言,明显的带着湘西土家族的灵秀韵味:“有弯,有直,有曲,有伸,把几十条短街前后周围连在一起。就像三把梭子连着几十根锦线,吱呀、织呀,织呀、吱呀,云一根、霞一根、虹一根,山一笔、水一笔、屋一笔,风一梭、雨一梭、光一梭,一块硕大的锦缎就织成了。”你再看鲍尔吉·原野《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中的语言,一开篇就挟雷滚电地带有蒙古族的豪放:“我来牧区,进入蒙古语的言说里面,感觉蒙古语把我的脑子拆了,露出天光,蒙古语的单词、句子和比喻好像是树条,泥巴和梁柁,像盖房子一样重新给我搭建了一个脑子。”这不能不令人服气。冯秋子的意境则从来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辽阔,悠远,风吹草低,呜呜作色,有集万物于一身的苍茫。再举一篇《买买提的馕》为例,作者毛眉虽然是汉族作家,但多年浸淫在新疆少数民族混居的环境里,写作也就带出了疆地烤馕的香味,她笔下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买买提,靠自己诚实的手工和面烤馕,赢得了各民族群众的生意,也为自己买房、置家、送孩子上学的生活奠定了基础;而我们这些远在祖国四面八方的人,在知晓了买买提们平凡又温暖的生活之后,无不受到深深的感动,愿意为他们送上祝福。
一组书写文化老人和作家的“文坛经纬”小辑,写到了巴金、臧克家、钱锺书、马识途、汪曾祺、叶至诚、草婴、苏予、苗得雨、柳萌、史铁生、孙绍振……各位作者各自记述了与这些文学前辈的交往,有关他们做人、著书、做事的种种情节细节,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等等,好看,好听,又感人。作者们把这些推荐给读者,以期薪火相传,千秋万代。
我还激赏葛水平,这山西女子,太灵秀了,会表演,会女红,会画画,会书法,会写小说,会写散文,还会当主席,又辞职去专心写作……真可说是干什么有什么,学什么像什么,她这篇《黄草纸,水蛇腰》从题目看就充满了灵秀的动感,借着说自己学画画、写文章的心路历程,实际在叹惋人生、命运,与天地谈心,其神思之飞动,其语言之质丽,其心智表达之妖娆,似有一只菩萨之手牵引着,非常人所能解束。
最后,照例要谈谈不足:
综览本书,尽管有不少佳作,但我总的打分是80分。为什么?缺乏大作品;力作不够多;分量不够重;兴奋值比较低。
想起去年李敬泽曾对当下散文创作提出的批评,“门槛被降低了”犹在犹在,惊心!
整天浸淫在散文中,看到的皆是散文同仁的呕心沥血,就在些许进步的基点上降低了要求?就忘记了文学的大境界?更没有时时看看天外天而沾沾自喜?也许都有吧!
认真想一想,近年来,散文界的确比较浮躁,别说力作越来越少,即是发自文学初心的作品亦越来越少,生命的痛彻体验亦越来越少;浮词艳彩比较多,蜻蜓点水比较多,应付交差比较多,评奖给奖比较多,出书比较多,排行榜比较多,研讨会上的赞扬比较多……种种,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写作不够用力了。
有一批本来还写得很好的作家,明明曾经达到某种高度,却没继续使足十分劲儿,文章立马就水了,藏也藏不住;还有人听不进批评,耍大牌,摆架子,躺在过去的高度上要人膜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道理不用再说;即使凭着脸熟发表在显赫地位,还捡了大奖小奖什么的,并不能拔高作品本身;白纸黑字,个人文字档,立此存照,难保将来不好意思面对自己,我这么说,实在也是包含了批评和警告自己!
美国青年评论网创始人克莉·梅杰斯有一本书《写作是什么》,其中有一节是“憎恨自己”,令人激赏——写作不仅要写到呕心沥血的地步,甚至还要达到憎恨自己的程度,可见需要的用力之狠。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在岁月的金风里,翩翩。
2017.11.14初稿,11.16定稿
于英伦沃克汉姆红房子

文摘

满是尘土的脸
李国文
那是1941年1月11日,死里逃生的人是不会忘记的。一位在新四军工作过的老同志,用他的日记再一次为我证实,那是日本侵略者对苏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的第一次大轰炸。
凡在灾难深重的年代生活过来的人,没有领教过敌机空袭滋味者,大概不多。在抗战期间,有些地区,日寇的铁蹄也许未曾践踏过,但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却是在大部分国土上空肆虐过。狂轰滥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那罪行也是罄竹难书。
在儿时记忆中,对于“八一三”淞沪会战,只有上海市区那颗落在大世界游乐场门前的炸弹,是唯一的印象了。至于后来广为流传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因为离我家住处太远,只能从事后的报道和文学作品中获知详情。对于战争的直接接触,却是随着我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从已成“孤岛”的上海,逃难到老家江苏盐城郊区才有的,而且,那是险些送掉性命的一次轰炸。
逃难到老家以后,我就在离城区不远的一座村子里的小学读书。那时的盐城,是我党盐阜根据地的政治文化中心,抗大、鲁艺,还有从大江南北撤到苏北的新四军战士以及各地汇集来的爱国青年,到处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到处书写着革命的口号,到处充满救亡图存、抗日爱国的热烈气氛。一切井然有序,充满生机。
记不清是什么原因,选上我代表学校到盐城参加一次小学生演讲比赛。带我同去的,就是我们那所“完小”的校长。那时候,从村里到盐城去,交通工具是船。一路上,在桨声和帆影里,校长帮我复习讲稿,反复朗读,一直到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
现在,还依稀记得演讲稿词句的铿锵有力,可见,那时的抗日爱国情绪,是多么高涨了。那应该是我的作文,但肯定经过语文老师多次改动,再加上校长先生的得意手笔,显然像一篇社论。为了学校的荣誉,校长先生精益求精,进城的当天晚上,还带我到他朋友那里,大概也是些教育、文化界的人士,请他们予以辅导,从文字到语气,从表情到动作,一边彩排,一边修改。校长平素是不苟言笑、严肃得让人不敢亲近的人,在煤油灯下那张冷冰冰的脸,对那时的我——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很有些忌畏和压力的。
第二天,也就是1月11日,虽然是冬天,却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小阳春”天气。在即将进行正式比赛时,十一架敌机突然从东台方向掠来,在城区上空,向新四军军部和抗大狂轰滥炸。人们虽然多年抗战,但总觉得战争离盐城尚远;虽然偶尔也有敌机飞来,但只是些侦察机;虽然响起过空袭警报,但从未经历过炸弹爆炸的场面。这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使全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集中在抗大分校准备比赛的人们,只好四散逃生。
敌机飞得很低,轮番地进行机枪扫射和投掷炸弹。那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不但让年幼的我浑身颤抖,就连校长也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死死地抓住我的手,想拖着我走,然而,我的双腿像软了一样,怎么也迈不开步。他跟我一样,虽然打算冲出重围,离开日军轰炸的目标地区,双腿却好像被什么绊住了,无法行动。纷纷逃命的老百姓,像潮流般涌过来,突然,一枚炸弹落地,离我们也就半条街远,那爆炸的强烈气浪,把人们掀得东倒西歪,我和校长失散了,我被挤到了一座庙墙旁边。
我仰着脸,看见一颗颗像热水瓶大小的黑影,从天空向地下坠来。尽管吓昏了,但我明白,那就是炸弹,就在自己头顶上。这时,第二波炸弹又在左右响起,比上一波的爆炸力更强,爆炸点更近。那些被炸起来的砖头瓦块,如同弹片,或穿墙而过,或从天而降,不断地跌落在人们身上。我力竭声嘶地呼喊着校长,校长也以超过炸弹呼啸的声音,在喊着我的名字。就在他听到了我的回答,也就是那一串炸弹落在庙里的时候,他扑过来,用自己的身子挡住我,那些被炸弹震塌的庙墙,飞起的残砖断瓦,沉重地跌落在他背上时,他还努力弓起身子支撑着,不使我受到任何伤害。
这位校长,是我一生中,所有给予我教诲的老师当中最难忘的一位。他是很严肃的人,是不轻易流露感情的人,从未见他笑过。然而,在那生死瞬间,他跌跌撞撞奔跑过来,扑压在我身上时,还用手护着我的头,一再说:“别怕,有老师呢。”那时,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强的人,也是最能给我安全感的人。当时,哪怕是真的弹片砸来,他也会毫不犹豫用生命来为我承受。
飞机投完弹飞走了,空袭警报解除,人们终于从堆积在身上的泥沙尘土中挣扎出来。师爱的力量是无敌的,他四下张望,突然紧拉着我,说声“快”,就一把抱住我,往空地跑过去。就在跑开的那一刻,身后的庙墙“哗啦啦”坍塌下来。如果没有校长的警觉,我俩就会被压在那堵墙下,给活埋了。站在残垣断壁中间,面对四处燃烧的房屋,看到那一片依然碧蓝的天,第一次面对死亡威胁的我,这才知道,什么叫“死里逃生”。校长望着我,我也望着校长,他难得地先冲我笑了一笑,接着,泪水夺眶而出。他紧抱着我不放,生怕我再跑得无影无踪。逃过一劫,理应高兴。再想想,实在是后怕呀。
那年,我11岁。校长姓左,名山樵。那张满是尘土的脸,至今,犹在记忆之中。
原载《河北日报》2017年9月22日
P12-14
ISBN757020056X,9787570200566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出版集团
作者中国作协创研部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