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袁盛勇,男,1970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2008)。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历史的召唤: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等4部,主编《还原与重构——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在崛起》《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等著述十余种。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1项,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1项,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一般课题、重点课题多项。论著曾获第三届王瑶学术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绪论当代“鲁迅现象”的发生
一、不死的青春:鲁迅笑了
二、当代“鲁迅现象”的发生
第一章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初步形成
一、鲁迅启蒙小说传统的不断弱化
二、鲁迅杂文传统的不断弱化与转换
三、政治性:毛泽东的鲁迅观
四、诠释与转换:新的鲁迅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思想改造运动中的“鲁迅”
一、思想改造:知识分子的宿命
二、民粹主义思想烛照下的鲁迅——以《一件小事》的接受与诠释为中心
三、鲁迅: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模范
四、绝对忠诚和服从:鲁迅是一名“小兵”
第三章胡风批判运动中的“鲁迅”
一、批判胡风就是批判早期的鲁迅
二、《狂人日记》的意识形态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一
三、《阿Q正传》的革命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二
四、《野草》的主体性和革命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三
五、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批判者和胡风派论争的根本分歧
第四章被压抑的生与死——鲁迅思想及鲁迅现象史中的几个问题
一、鲁迅的死和他的老脾气
二、鲁迅的“沉沦”——“我要骗人”和鲁迅言与思与行的背离
三、鲁迅思想的遗憾——从他与周扬的根本分歧谈起
四、经典性和历史性之间的鲁迅研究——以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为中心
结语“鲁迅现象”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一、作为傀儡之鲁迅现象的终结
二、作为问题和幽灵存在的鲁迅
三、回到复杂而完整的鲁迅那里去
四、致力于承续并超越鲁迅的文化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叫“中华民族新文化”呢?毛泽东对此作了明确界定:“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既区别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文化,也有别于将来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有着特定历史与意识形态规定性的文化。由此我认为:第一,毛泽东理解的鲁迅是一个有着严格历史规定性的鲁迅,在这意义上,鲁迅的文化意义在毛泽东那里不可能是超越时空的,而是受着严格的时空限定。第二,既然毛泽东是在新民主主义框架内论述鲁迅,因此,鲁迅不可能不受到严格的意识形态制约,在毛泽东那里,鲁迅思想中显然只有跟新民主主义话语相符合的那部分才有其合理的存在意义,换言之,鲁迅的意义在此不可能获得充分敞开,它只能在意识形态的掌控下获得颇有限制的呈现。因此,不论从言说的具体语境还是从逻辑上来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要认定的鲁迅,只能是加上了“新民主主义”这一限定词的鲁迅,即鲁迅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旗手、主将,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价值在于反帝反封建,因而他的方向只能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
《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袁盛勇,男,1970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2008)。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历史的召唤: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等4部,主编《还原与重构——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在崛起》《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等著述十余种。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1项,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1项,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一般课题、重点课题多项。论著曾获第三届王瑶学术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绪论当代“鲁迅现象”的发生
一、不死的青春:鲁迅笑了
二、当代“鲁迅现象”的发生
第一章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初步形成
一、鲁迅启蒙小说传统的不断弱化
二、鲁迅杂文传统的不断弱化与转换
三、政治性:毛泽东的鲁迅观
四、诠释与转换:新的鲁迅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思想改造运动中的“鲁迅”
一、思想改造:知识分子的宿命
二、民粹主义思想烛照下的鲁迅——以《一件小事》的接受与诠释为中心
三、鲁迅: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模范
四、绝对忠诚和服从:鲁迅是一名“小兵”
第三章胡风批判运动中的“鲁迅”
一、批判胡风就是批判早期的鲁迅
二、《狂人日记》的意识形态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一
三、《阿Q正传》的革命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二
四、《野草》的主体性和革命性——批判者和胡风派的论争焦点之三
五、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批判者和胡风派论争的根本分歧
第四章被压抑的生与死——鲁迅思想及鲁迅现象史中的几个问题
一、鲁迅的死和他的老脾气
二、鲁迅的“沉沦”——“我要骗人”和鲁迅言与思与行的背离
三、鲁迅思想的遗憾——从他与周扬的根本分歧谈起
四、经典性和历史性之间的鲁迅研究——以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为中心
结语“鲁迅现象”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一、作为傀儡之鲁迅现象的终结
二、作为问题和幽灵存在的鲁迅
三、回到复杂而完整的鲁迅那里去
四、致力于承续并超越鲁迅的文化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叫“中华民族新文化”呢?毛泽东对此作了明确界定:“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既区别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文化,也有别于将来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有着特定历史与意识形态规定性的文化。由此我认为:第一,毛泽东理解的鲁迅是一个有着严格历史规定性的鲁迅,在这意义上,鲁迅的文化意义在毛泽东那里不可能是超越时空的,而是受着严格的时空限定。第二,既然毛泽东是在新民主主义框架内论述鲁迅,因此,鲁迅不可能不受到严格的意识形态制约,在毛泽东那里,鲁迅思想中显然只有跟新民主主义话语相符合的那部分才有其合理的存在意义,换言之,鲁迅的意义在此不可能获得充分敞开,它只能在意识形态的掌控下获得颇有限制的呈现。因此,不论从言说的具体语境还是从逻辑上来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要认定的鲁迅,只能是加上了“新民主主义”这一限定词的鲁迅,即鲁迅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旗手、主将,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价值在于反帝反封建,因而他的方向只能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
ISBN | 9787010177670,7010177678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袁盛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