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盛开 7535499112,978753549911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69499 类别: 图书 文学 作品集 诗歌集
编辑推荐

《黑白盛开》收录的散文先后发表于《散文》《青年作家》《文艺报》《书摘》《博览群书》《山西文学》《太湖》等刊物,部分篇目影响较大。弱水的散文给人的印象是一种自然的素朴,素朴的真实,她娓娓道来,平白如话;同时无可否认确实有一种无言的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

弱水,本名陈彬,1972年出生,山西泽州人,现居北京,供职于某央企,著有散文随笔集《如果你叩我的门》(海南出版社,2011年),诗集《在时间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曾获2010年度《黄河》散文奖,2011年度《山西文学》诗歌奖。

目录

第一辑 记忆
与我们的性别和谐相处
府东,府西
我的我
公交车上的女人
西单路口
香山多妩媚
雨天断章
异地的房间
妹妹与我
南方日记
小D回家
老王老师
爱你所以爱生命
当好自己的主人
第二辑 阅读
温润的光
在黑暗中隐约看见
不被觉察的病症
回归自然之道
他触摸到了万物之神
一场浩大忧伤的雪
“为的是学做人”
第三辑 观看
是什么让苦难被宽恕
走向权力之路
不搞笑不电影
黑白盛开
资本创造的敌人
爱在午夜飞行
我希望从未遇见你
在爱情的尽头守望
和疼痛比赛游渡
你的爱有多么辽阔,你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
让爱成为不朽
没有眸子的女人
谁的江山
我们一起盼望好日子的到来
正是那天空和大地
一颗水晶掉下来
全世界所有的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街道
第四辑 断想
关于文学
身体之痛
物语
命名
爱是一种抽象的期待
天真的善意是无力的
关于美
另一种芬芳
回到黑暗的初始
存在于思想的狂喜之中
出租屋是个哲学家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迎接一场雪
谁的规则
阅读无意义
附录
弱之品格/敬文东
永不坠落的优雅/聂尔

序言

古典心性与浪漫情怀
——弱水散文集《黑白盛开》中的女性意识
刘剑
最早认识弱水,差不多是在十年前她的天涯博客,“弱水”这个笔名让人觉得文雅而又充满诗意。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那水一样,是所向披靡,同时又是随物赋形的;它既有滔滔汩汩的气势又有细密温润的情怀,就像弱水的文字带给人的感觉。老子喜欢水,是因为水的品质“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厚德载物且沉默谦逊,善处下,善容人,就像弱水平时为人处世的样子,善于倾听、处变不惊、灵活通融、秀外慧中。古人认为是由于水赢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梦想的河流称之为“弱水”。生活中的作家弱水是一位端庄秀丽的才女,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弱水也正是这样的智者。她总能以月光一样的温柔和流水一样变通的智慧悦纳周围万物,和所有的关系、和我们自身的处境和睦相处;同时她也能在文字中坚持理想,思索人生,批判社会,做出形而上的思考,体验爱的绝望与孤独,有着山一样笃定的态度和火一样炽烈的感情。古典的心性和诗意的情怀就这样无缝对接于一身,成就了这样一位既有人文知性又有生命感性的才女作家和浪漫诗人。
一、古典的美:用知性化解生命的疼痛
弱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和她本人给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古典的美。像温克尔曼说古希腊作品那样“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古典的美要求内容与形式、感情与理智的和谐,要求艺术的自由与自然的规律之间的调和。歌德在1802年写的《自然与艺术》的一首小诗中,曾经这样加以描绘:
自然与艺术好像分开,
但我们一想,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代替斗争,和谐的歌声高唱
二者一起,走近我的新房。
……
要做出大事,须得节制力量;
在自我的限制中方才显出手段,
在规律的下面方才有自由无疆。
按照蒋孔阳先生的理解,“所谓古典风格,”就是有点像“暴风雨后的晴空万里和惊涛骇浪后的清明澄澈”,这正是弱水的散文带给人的第一印象,自然、素朴,就像一滴水一样单纯,像雨后的晴空一样澄澈,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她的文字清新洗练,蕴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节奏感,宁静、理性、节制,在该静默的时候静默,该透明的时候透明。有别于诗歌中的弱水用语言的技巧将“自我”包裹起来,在散文中,她把自己打开,那样赤诚坦白地面对我们,从容地叙述过往,剖白心迹。散文集的开篇《与我们的性别和谐相处》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写作的典范之作,却不像一般的女性写作那样剑拔弩张。而是经由自己痛苦的经历,达到了对两性关系认识的升华。这饱含着对“自我”与“他者”的重新认识。成长是痛苦的,但是这种认识的飞跃却是理智和清明的。在这个过程中,她克服了那些我们大家都会经历的生活矛盾,用知性和爱心化解生命的疼痛,达到了一个自然而又自由的心性境界。
“我”按照母亲的传统教育长成一个成绩优秀而又听话的好女孩,因为父亲的重男轻女,“我”从小抱定要自强,好让自己不逊于男孩。然而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忧惧、疼痛、危险却如影随形。当青春期来临的时候,我刻意隐藏自己内心的波涛,淡化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把身为女性,看作一种不幸,看作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我疏远一切可以贴上女性标签的东西,不事化妆、厌恶琐碎生活,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人。“我”拒绝了青春期那些饱含明确欲望指向的异性追求,在冥冥中等待一份超越身体欲望的纯粹爱情。终于有一天,在寒冷的华山山顶上,一位和我一起看日出的青年,以他的赤诚感动了我,他用长臂撑起温暖的空间,为女友遮蔽寒冷,“在毛巾被狭仄的空间里,我们小心翼翼,保持着不被相碰的距离。我们听着彼此的呼吸,一动不动,像固化在琥珀里的两只昆虫,一起看着一颗金红的太阳从远处的山峰间慢慢升起,喷薄而出。自始至终,他撑着毛巾被的胳臂没有落到我的身上。我把这份爱看作是经过了肉体考验的纯粹的爱,是我信奉的形而上的爱。一生的选择有时只依赖于一念。”(《与我们的性别和谐相处》)然而,当作者终于与自己女性的身体和解走进婚姻的时候,却在婚姻中发现另一种不幸。多年的爱与痛、怨与念,也许都是性别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宿命。那个我们从小不愿面对的麻烦的、疼痛的、内忧外患的女性自我,将一直与我们同在;那个弱者的形象即便在外在功利中克服了,比如女性通过努力达到了男性达不到的生命高度,但是人们会一直认为你是有缺憾的。曾经那个你认为经得住人性考验、道德纯洁、值得托付终身的忠诚恋人,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一个深陷在沙发里的“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成为一个漠视妻子的才华和付出、不肯分担一点家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者。
……
怎样在爱中超越自我,获得内心的成长,克服完美的诱惑,弱水对《黑天鹅》的解读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黑天鹅》是对传统《天鹅湖》故事的反写,她对人性的设定和理解类似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是善恶二元并存的,随着具体情境而改变。“人文主义者在极度的同情与极度的纪律与选择之间游移,并根据调和这两个极端之比例的程度而变得人文……人身上的这个美德的真正标记,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是人协调他自身相反美德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美德之间所有空间的能力(toutl entredeux)”。①每一个人都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既是白天鹅,也是黑天鹅。身上时刻经历着善与恶、白与黑、理性与感性的天人之斗。“白天鹅的身上,活跃着黑天鹅的野心和力量;黑天鹅的心中,隐藏着白天鹅的柔软和脆弱。黑与白的纠结,善与恶的胶着,既是自然的,又是矛盾的,交织成演员所要突破的困境。”(《黑白盛开——电影(黑天鹅)观感》)而演员最后经历灵与肉的分裂与重生,以一己之身份饰了两个角色,完美地演绎了人性内在善恶冲突的本质。女主人公妮娜终于在最后追求到了梦想中的艺术完美,体验到了成功、爱与自由的欢乐,但也在抵抗压力浴火重生的同时,因精神分裂而自残走向了毁灭。弱水在结尾写道:“没有比死亡更极致的美,没有比毁灭更完美的艺术。”艺术是向死而生的,追求完美本身就包含了自残的倾向;幸福都是平庸的,要极端的美就要体味深处孤独。艺术与道德、天性与人力、黑暗与光明、幻想和现实,影片用充满张力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盛开在每个人体内的那朵黑白妖娆的恶之花”。
我想弱水的写作也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也许是这本散文集以《黑自盛开》命名的原因。在生活中她是白天鹅,善良纯洁,温柔端庄,宁静坚忍,善解人意;在艺术中她是黑天鹅,浪漫激情,才华出众,追求完美,渴望爱与自由。就像歌德和席勒曾经走过的道路一样,她从小深受古典的教养,经历过爱的苦痛与幻灭,最后用理性化解生命的冲突,和自身的处境和睦相处,重回古典的静穆平和。在追寻爱情理想、实现完美自我的路上,有通途,也有险径。与其铤而走险,顺从欲望和激情,燃烧自己走向毁灭,不如退守高贵的孤独,在痛苦中淬炼生命的智慧,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澄明。也许,并非所有女人对爱情都有洁癖,只是有些女人,宁愿承受清醒的孤独也不愿享受稀里糊涂的幸福。这样的爱看似犬儒,却依然充满了希望。“我更相信爱是一条道路。由两个人建造的一条道路。它没有目的,也不被拥有。在未抵达之前,我们并不知它将通往何方。它永远处于‘在创造’的状态,以幻梦般的‘不可知’在时间中延伸。”(《爱是一种抽象的期待》)这样的爱因为从未开始,永远没有结束;它永远在探索,永远在进行,它就像我们伸向远方的希望。能承担这样一份“抽象的爱”源自女性精神深处的自足与丰盈,它是一个敞开的姿态,在向世界发出吁请。

文摘

与我们的性别和谐相处
1
母亲她们姐妹五个,所以当母亲生了妹妹之后,父亲果断决策不能再生了,他担心母亲也会像她的母亲一样连续生五个女儿。于是我们家就是三姐妹了,姐姐,我,妹妹。没有儿子,这是父亲一生的遗憾。有意无意地,他会时常在我们面前表达这个遗憾。我听了便不服气,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那么看重儿子,轻视女儿。可能就是这个不服气,让我事事都想做到优秀,想让父亲知道女生不一定比男生差的。父亲每次看到我的学习成绩,自然是开心的,但这似乎无助于提升女儿在他心中的位置,无法根本性地改变他对于没有儿子的遗憾。
儿子究竟意昧着什么?我在幼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从父母偶尔的叹气中知晓,他们总在忧虑自己百年之后灵前没有孝子孝孙,入土之后无人睡在他们的脚后。我小小的心里对此不以为然,深以为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将死后的事情看得那么重要。死了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吗,还操心那么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幼时的我还不懂得传统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控制,不知道那些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渗透于他们内心的观念是如此强大和根深蒂固,天真地以为他们总有一天会改变想法,不再稀罕有个儿子。同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成为我内心最初自我认知的意识,而消弭女儿和儿子的区别,也成为从小主导我行事的努力方向。
我喜欢书中看到的所有优秀的女性,那些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女性,李清照、卫夫人、居里夫人、冰心、撒切尔。课本中但凡出现女性主人公或者女性作者的名字,都会给我的内心增添几分力量,成为最初照亮我身为女性的卑微现实的荣光。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如日中天的成绩,也给了我几分安慰和骄傲,电影中她们坚强的意志力极大地感染了我。多年后我和同学去看望初中的班主任,他和那些男生说,陈彬比你们都强,那时候早操跑步,你们男生都有偷懒不跑的,只有她,小小的,却每天坚持跑完。我很感念老师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中,能够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而当年的坚持,正是因为女排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不喜欢我的生活中一切过于明显的女性特征,除了我的相貌和衣着,我喜欢在自己能够发挥的方面将自己打造得粗粝、坚强、豪放、有力。比如写字,我不屑于写女同学们认可的娟秀小字,当别人看到我的字,说“不像女孩子写的”,才是我最高兴听到的褒奖。因此我比较满意的是父亲给我的名字,不像同龄女孩子的名字带有“梅”“花”“彩”“霞”的,一看就知是女孩子,我的名字“彬”是一个中性的字,甚至一般会认为是男孩子的名字。而当初识的人见面和我说“听名字以为是个男孩子呢”,我便会有一份满足。我对那些“女生上了中学就不如男生了”的说法也非常反感,我努力以自己的实践去反驳这些歧视女孩子的论调,高中毕业时我将全班第一名的高考成绩交给了父亲。他去学校取成绩的那天,下着雨,他拿着我的成绩单,高兴的将伞落在了学校。
然而,我的这些努力丝毫无益于弥补父母没有儿子的缺憾。我不解地看着他们继续遗憾着,似乎对女儿毫无指望。直到结婚之后,从公公婆婆对我丈夫的态度中,我才真切地知道了儿子和女儿在父母心中的泾渭之别。儿子意味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我爱人是家中长子,婚后我们就开始从当时微薄的工资中抽取部分,资助小弟小妹上大学。他们毕业后,兄弟们又筹资为公公婆婆在城里买房,为了便于城里的大妹照顾他们。而每年春节,回婆婆家过年更是不容分说的应当责任。那时候交通还没这么方便,要倒两次汽车,车上没有暖气,回到家我的脚都冻麻了。有一年下大雪,我们开车回家,非常危险,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一天。我那个时候第一次认识到,作为儿子是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去履行责任的。而作为女儿,父母对我从未有过责任的要求,更不会将困难交给我,相反他们对我是一味地付出,呵护,担忧。他们也希望我在家里陪他们过年,但他们从不提出,我只是在除夕他们打来电话时,从他们的声音中听出一些感伤和孤独。
P3-5
ISBN7535499112,9787535499110
出版社长江传媒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弱水
尺寸32